15个事实论据100字 关于信任他人的历史事实论据
关于信任他人的历史事实论据
1、李苦禅守信焚画
我国当代著名国画大师李苦禅,为人重诺守信。

他曾允诺一位老友索画的要求。
后因生病和另一些事情牵扯,耽误了及时作画 ,后来他的那位老友突然病故,他闻讯后,后悔不已。
立即挥毫作“百莲图”郑重地题款钤印。
随后携画至后院,肃立焚烧,祭典亡灵。
事后,他不无自丽地对儿子说:今后若再有老友索画,要及时提醒我,做人可不能失信啊!
2、晋文公以信服众
春秋时期,五霸之一的晋国,攻打小国原,晋文公重耳,命令出征部队只带三天的军粮,三天攻打不下,部队就撤退。
原国凭城固守,顽强抵抗,三天已到,未能攻下原国,晋文公文令撤退,军队统帅请求说:根据情报,原国已不能久守了,等原国投降后再撤。
晋文公说:“信用,乃立国之本,百姓的依靠,为了得到原而失信于百姓,那是得不偿失。
”晋军按晋文公命令撤退30里。
原国闻讯后自愿投降了晋国。
3、“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典型故事
来自于三国,最出色的表现者是刘备,他“弘毅宽厚,知人善任”,从不怀疑忠心耿耿的部下,刘、关、张、赵、诸葛几乎一起谱写了天下亘古传奇。
因而,刘备的家业号称是亲情凝聚的典范。
关羽,可以放弃一切厚禄,过五关、斩六将,历尽苦难回到刘备的穷困旗下。
张飞,可以腥风血雨先打下一块小地盘,等着刘备来做主当家;赵云,可以冒生命危险,抢救刘备的儿子,维护刘备的家人完整;诸葛亮,受刘备临终重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备管理的基石就是信任感重于亲族。
4、赵匡胤与董宗本
赵匡胤在没有当皇帝前投奔随州大将董宗本,董宗本让其子董遵诲与赵匡胤交游。
董遵诲虽然很有才华,但是性格粗鲁、做事鲁莽,常因小事辱骂赵匡胤。
赵匡胤不堪其辱离开董宗本。
等到赵匡胤登基当了皇帝后,为国选才,不计前嫌,打算录用董遵诲,使其为国效力。
当董遵诲得知赵匡胤在寻找他,非常害怕,担心赵匡胤找其算账,打算自杀。
董遵诲之妻告诫他,等你见了赵匡胤后,看看情况,再做决断,堂堂大宋皇帝,还会为小事忌恨你吗,说不定还会因祸得福呢。
董遵诲打消自杀念头,去京城见到赵匡胤,叩头请罪。
果如董遵诲妻子所料,赵匡胤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设宴款待,畅叙友情,只字未提过去不愉快之事,且委以重任,任命他为驻守西部边关的将军。
董遵诲为报知遇之恩,上任后,严守边关,屡立战功。
5、诚实的门德尔松
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白金汉官举行盛大的招待会,欢迎杰出的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来访。
署名门德尔松的《伊塔尔兹》曲子演奏以后,女王对他称赞道:“单凭这一个曲子,就可证明你是天才。
”门德尔松平静地对女王说:“不,那是我妹妹芬妮亚的作品。”
原来芬妮亚也是个音乐造诣极深的音乐家。
《伊塔尔兹》就是出自她手。
由于几个史弟不赞成署女人之名,便商定用门德尔松的名字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