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准备传位给谁 雍正继位之谜:为何康熙欲要传位给他?

雍正继位之谜:为何康熙欲要传位给他?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冬,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1722年)在北京西郊的畅春园去世。从官方记载来看,康熙“宾天”时 留有遗诏:“雍亲王皇四子胤,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几天后,皇四子胤正式登基,改次年年号为雍正。
这份遗诏的原件今天还能看到。但是,从它宣示之日起,就有人对其真实性表示怀疑。与此同时,有关雍正篡位的传说也在悄悄地流行。
人们最熟悉的说法是:遗诏中本来写的是“传位十四子”(十四子即胤的同母弟胤祯,后改名胤、允),而胤或许买通了亲信隆科多,让他在康熙帝弥留 之际篡改了诏书。具体的篡改内容,也有好几个版本。一种说法是在“十”字加上一横一勾,改成“于”字,变成了“传位于四子”;
还有一种说法,笔画添得更多一些,把“十”字变成“第”;第三个版本是说在改掉“十”字的同时还改了名字,说遗诏的原文是“传位十四子胤”。“”是“祯”的古写,与“胤”的“”只有一笔半之差,略作改动,“胤”就变成了“胤”。
虽然篡改诏书之说甚为流行,它却是很容易被驳斥的。
首先,“于”的繁体字为“於”,虽然我们不能完全排除“传位於四子”写成“传位于四子”的可能性(古文常有用简体字的),但像发布传位诏书这样的大事,在清代中前期是不可能只写汉字而不写满文的(兴许还附有蒙文),将汉字的“十”改成“于”固然容易。
但把满文和蒙文的“十”改成“于”就不那么容易了。其次,“四子”、“十四子”的称呼不够规范,清代皇子一般都称“皇某子”,也就是说,所谓“传位十四 子”的规范写法应该是“传位皇十四子”,而在这种格式之下,如果将“十”字改成“于”,就成了“传位皇于四子”,根本讲不通。
尽管篡改康熙遗诏之说并不可信,这却并没有影响到胤“夺位”之说的传播。那么,胤的皇位,到底是得来甚正,还是得来不正呢?这还得从康熙两立两废太子说起。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位的六十一年里,智擒鳌拜、平定三藩、统一台湾、驱逐沙俄、大破准噶尔,开创了康雍乾盛世的大好局面。对于康熙帝来说,一生中最头疼的事,恐怕就是皇位继承人问题了。
康熙十四年(1675年),刚满一周岁的二阿哥胤被册立为皇太子,那时,康熙自己也才二十岁出头。胤之所以这么早就被封为太子,一是因为他出身高贵,母亲是康熙的结发妻子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
按照儒家正统观念,他是货真价实的“嫡长子”;二是赫舍里氏在生胤时难产而死,痛失爱妻的康熙特别看重这个孩子,才早早地就立为太子。皇太子长大后,文通满汉,武熟骑射,深得康熙的宠爱,常被委以祭祀、监国等重任。
但是,这位备受宠爱的皇太子逐渐养成了骄纵和暴戾的性情,动不动打人骂人、索要东西。后来,由于“父皇”康熙一直很健康,丝毫没有让位之意,皇太子逐渐显露出了峥嵘面目。
有一次,康熙在亲征噶尔丹的归途中生了病,十分想念皇太子胤,特召他至行宫探视,但胤在侍疾时毫无忧戚之色,很让康熙不悦。后来在行军的途中,胤却经常在夜晚逼近康熙所居的布城(帏幄),扒裂缝隙。
探头探脑地向里窥视,不知意欲何为……终于有一天,康熙忍无可忍,当着文武百官的面令胤跪下,一边哭着一边数其罪状,越说越气,竟至哭倒在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 明成祖遗诏 慈禧死前非要在遗诏加这句话,妄想成功洗白才肯闭眼
- 康熙遗诏全文 秦帝国是因为掉了包的遗诏而亡国的吗?
- 康熙遗诏满文部分为何缺失 谜题:《康熙遗诏》到底有没有存在过?是真是假?
- 康熙遗诏全文 揭秘改变中国历史命运的一纸遗诏:道光遗诏风波!
- 康熙遗诏全文 为了报复孝庄 顺治临死留下遗诏让兄弟即位
- 康熙遗诏满文部分为何缺失 康熙与侍卫下棋,眼看要输又不愿悔棋,结果却弄出「 ”千古笑谈”
- 明成祖遗诏 历史上第一个不愿遵遗诏自尽的皇后,结局令人哭笑不得
- 康熙遗诏全文 武则天临终留下一道遗诏,众人皆叹服,让李唐王朝再延续200多年
- 桓范桓温 东晋轶事:皇帝司马昱曾发遗诏允许桓温适时篡位
- 乾隆皇帝遗诏 嘉庆突然去世,遗诏不在身边,皇后为什么拥立道光而不立亲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