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帝王術愚民辦法:把人力智慧往利於統治方向引
中國古代帝王術愚民辦法:把人力智慧往利於統治方向引
什么是帝王術?有些有關皇家的小說會提,都以故事說帝王術。帝王術就是一種維護統治的特殊辦法。這樣歸納很模糊,這里也舉一個小說里的例子和一個正史故事來說帝王術,就舉乾隆皇帝的例子。
小說里的例子,如《鐵齒銅牙紀曉嵐》中:
乾隆開恩科,紀曉嵐一心想為國家選拔人才;和珅施展作弊手段想讓自己人通過考試。最終不歡而散,恩科作廢。乾隆對紀說:「 ”你攪了朕的恩科”。紀大惑不解,皇帝為給他解惑「 ”所謂恩科,施恩於天下士子,結天下讀書人的歡心。科舉第一要義既不是選材,也不是化育天下。而是牢籠志士,讓天下的聰明人都進到八股的牢籠里,讓他們鑽研章句、白首窮經。這樣的話,這些人就不容易異想天開了,也不容易被歪門邪道所惑。讀書人安定了,天下就安定了。即使還有其他人想造反,也不過是些草寇之流。成不了什么大事。朕怕你過分寵這些讀書人,最後讓這些人自以為是,難以駕馭。派小月去呢,既可以威懾作弊之流,同時又可以告訴天下讀書人,國家是朕的國家。紀曉嵐, 這是帝王之術。你作為臣子,不懂也罷!”
小說里由乾隆談科舉,說了乾隆的帝王心術「 ”讓聰明人去研究八股文,成為讀書人,再掌控這些讀書人,通過安定他們來安定天下”。
正史中,也有很多乾隆辦案的記載,很多乾隆批的「 ”離奇案”,就可以看到乾隆皇帝的帝王心術。比如這個「 ”冤案”(說冤案是案子後來演變為攔橋的人謀反案):
公元1757年,乾隆南巡北返時,處理這一年河南西部發生水災的一個案件。發生水災的當地官員沒有匯報。一個返鄉大臣彭家屏給他上了奏折說發生災荒,老百姓要餓死了。乾隆派人去災區秘密調查了,北返途中也遇到了兩起飢民攔轎事件。這兩起飢民攔轎事情據調查,第二起是人指使的,目的是壯告當地官員發生水災救不報。本來這是一起很簡單的案子,乾隆的後續處理是:地方官隱瞞災情,被剝奪官職;反應情況的彭家屏再也不得干預政務;指使人來攔橋的全部被抓(後來因其它事,都被殺了);在下一道諭告,大意是發現災情不是彭家屏上奏折,也不是因人攔橋,是自己派人暗查。
這個正史案件看,乾隆打壓白姓以民告官。表現的帝王術是「 ”哪怕地方官員是錯的,也要打壓百姓告官”。
回到要講的第二個關鍵詞「 ”愚民”。愚民政策提出來時,中國是春秋戰國時期,那時文化上百家爭鳴,經濟上很繁榮。百家爭鳴大家都知道,不僅有儒家,還有法家、兵家、陰陽家、道家等等。經濟上很繁榮,直接用一個詞「 ”田氏代齊”說,田氏怎么起家的?是經商,經商掙了錢,有經濟基礎後代的齊。不過掌權者認定的方向,才能成為最後留下來的方向。
著名「 ”商鞅變法”的商鞅,寫了部《商君書》,這里論述了大量愚民政策,剝奪百姓人權的觀點。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可以說愚民術還沒有成熟。一來各國文化沒有這么容易就快速消亡,二來秦始皇統治過於壓迫。
到了漢朝,獨尊儒術,可以說,把人力往研究文學方面引就開始了。提出獨尊儒術的背景,當時社會經濟有很大發展,我們說的「 ”文景之治”就是那個時候。目的說白一點,就是叫白姓不要往其它方向想,思想上信儒術。
第二個關鍵性的一招,就是科舉考試。經常在古籍上聽到一個詞「 ”舉孝廉”,前面是推舉道德品質好的人當官,比如「 ”孔融讓梨”的孔融。但是,有能力的士族大夫多,有意當官的多,於是漸漸有了科舉,科舉萌發於南北朝時期,科舉真正成型是在唐朝。而考的就是八股文,題目來源於經義。五經是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
那么,把人力智慧往文化方向引,就能愚民,就能維護統治嗎?沒這么簡單,第三個關鍵性就是對書內容的管理。把不於統治的書籍,列成禁書。
上世紀,國內爆發批儒反孔運動,解放思想。

(聲明: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