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蒙古琼库部落 青海蒙古族文化有哪些内容和特点
青海蒙古族文化有哪些内容和特点
蒙古族是中国北方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
人种属于纯蒙古人种,是黄色人种的代表民族,语言为蒙古语。
除蒙古国外,蒙古族人口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河北、青海、河南、甘肃等省区以及俄罗斯。
蒙古族的起源
蒙古族源自居住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的东胡族系。
北宋时,蒙古高原上的居民——突厥系民族逐渐衰落,居住于今大兴安岭地区的室韦部落(包括成吉思汗祖先的蒙兀室韦诸部)开始西迁至蒙古高原,室韦诸部在突厥语中称作鞑靼,蒙兀室韦诸部称黑鞑靼。
契丹人征服室韦诸部后,黑鞑靼自称尼伦部。
12世纪初,合不勒汗(铁木真曾祖)统一尼伦各部,号其部落为“蒙古”。
1206年,铁木真统一了漠北各部落,蒙古一词成为各部的共同名称。
蒙古族的语言
蒙古人拥有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科尔沁四种方言。
通用的文字是13世纪初以回鹘文为基础创制,14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
云南的蒙古族会彝语和汉语,其蒙古语与北方的蒙古语大致可相通。
蒙古族的宗教习俗
萨满教是蒙古人古老的原始宗教。
萨满教崇拜多种自然神灵和祖先神灵。
成纪司汗【成吉思汗】信奉萨满教,崇拜腾格里汗“长生天帝”。
直到元时期,萨满教在蒙古社会占统治地位,在蒙古皇族、王公贵族和民间中仍有重要影响。
皇室祭祖、祭太庙、皇帝驾幸上都时,都由萨满教主持祭祀。
成吉思汗和他的继承者对各种宗教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政策。
流行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萨满教等。
蒙哥汗时期,蒙哥汗和皇族除信奉萨满教外,也奉养伊斯兰教徒、基督教徒、道教弟子和佛教僧侣,并亲自参加各种宗教仪式。
元朝时也采取同样的政策。
元朝时期伊斯兰教徒的建寺活动遍及各地,基督教也受到重视和保护。
国师八思巴曾向忽必烈及其王后、王子等多人灌顶。
佛教取代了萨满教在宫廷里的地位。
但佛教的影响仅限于蒙古上层统治阶级,蒙古人大多信奉的仍然是萨满教。

16世纪下半叶,蒙古土默特部俺答汗【阿拉坦汗】迎进了宗喀巴的藏传佛教格鲁派。
1578年俺答汗【阿拉坦汗】和达赖三世索南嘉措在青海仰华寺会面,召开法会,在法会上索南嘉措被俺答汗【阿拉坦汗】封为“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达赖喇嘛称号由此产生。
此后,在明、清两朝的支持和提倡下,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兴盛起来。
但萨满教在东部地区以祭祀、占卜、治病活动形式不同程度地幸存了下来。
在清政府倡导下,整个蒙古地区大造寺院,雕刻佛像,绘制壁画,铸造神像以及各种金属工艺随之发展起来,喇嘛教在蒙古地区成了麻痹蒙古人民,使蒙古人丧失强悍的气质。
蒙古族的婚礼
蒙古青年男女结婚,要选择吉日,男方要给女方家送彩礼。
彩礼有现金、衣服、布匹、首饰、稻谷等。
女方家陪嫁的东西有柜子、被褥、衣服、首饰、电器、自行车、大米、瓜子等。
钥匙由女方家送亲人保管,等新娘到了男方家后,由新郎的母亲拿钱来赎钥匙,再交给新娘。
结婚前一天,男方要把贴有红纸的羊背子和酒送到女方家,既作为礼物又让女方家用于招待宾客。
结婚这一天,新郎在陪郎的伴随下来女方家迎亲,同时要挑点青菜送新娘家。
按习俗,迎亲过程中新郎不能说话,一切由陪郎应酬和周旋,直到把新娘娶回家。
到女方家后,新郎被安排独席吃饭,并不能动手,只能由陪郎夹菜喂新郎吃。
当男方来的人们把嫁妆挑、抬出门的时候,新郎就可以迎上新娘出门了。
新娘梳着少妇的发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都穿着崭新的衣服。
服饰尚青、黑色,衣裙的花边图案与上衣的高领,都与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相近。
新娘穿的一件小褂,由送亲队伍中一孩童保管。
新娘由舅舅抱进轿子,并由新娘的弟弟陪送到男方家。
新娘上轿后要哭泣,表示不忍离开家,且要一路啼哭,直至进洞房。
新娘进入男方家大门之前,要烧喜神纸,进入大门后要劝新娘停止哭泣,进入洞房后要揭去新娘的红头巾,并供到堂屋中。
吃饭时让新娘在洞房内吃独席,由新郎为新娘添饭。
当晚,姑娘和小伙子要来庆贺,家里一片欢笑声和歌声。
第二天,新婚夫妇要到女方家回门,同时在女方家拜天地和祖先,岳父母同时给新郎一个银镯子。
从女方家返回男方家的路上,不管碰到什么人,新婚夫妇都要作揖。
返回男方家后,他们还要拜天地和祖先。
第三天去上祖坟。
新婚夫妇在姑娘和小伙子的陪伴下,挑着猪头等供品和食品去上男女双方家的祖坟。
回来后,新娘烧火,新郎挑水,给长辈和同伴烧洗脚水。
婚礼至此即告结束。
婚后7天内,新娘不能回娘家,也不能到其他地方住宿。
历史上,蒙古男子可以另娶,而原配妻子却不能改嫁的习俗。
情况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结婚自愿,离婚自由已成新风,但蒙古族的离婚率是很低的。
(以上都是东部蒙古人的婚俗礼仪,南蒙古西部,新疆,俄罗斯,蒙古国则是传统的婚礼)。
蒙古族的民族节日
白月节
蒙古民间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年节,亦称“白月节”,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
节日的时间与春节大致相符。
除夕那天,家家都吃手把肉,也要包饺子、烙饼,初一的早晨,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
在锡林郭勒盟民间除过年节外,还在每年的夏天过“马奶节”。
节前家家要宰羊做手把羊肉或全羊宴,还要挤马奶酿酒。
节日的当天,每个牧民家都要拿出最好的奶干、奶酪、奶豆腐等奶制品摆上盘子里,用以招待客人。
马奶酒被认为是圣洁的饮料,献给尊贵的客人。
鲁班节
是云南省通海县西城的一带蒙古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初二举行,为期一天。
居住在这里的蒙古人民从其他民族那里学会了建筑技术。
他们修建的房屋,不仅造型别致、美观,而且经久耐用,颇受附近汉族人民的称赞。
为了纪念和庆祝在土木建筑方面取得的成就,他们就把农历四月初二定为鲁班节。
节日这天,外出修建的泥、木、石匠,无论路途远近都要赶回家里来欢度节日。
各村寨都要杀猪宰羊,搭台唱戏。
人们还把檀香木雕刻的鲁班像拾着,敲锣打鼓,游直各村寨,然后,大家汇集场上,唱歌跳舞。
他们最喜欢的舞蹈叫“跳乐”。
跳时,先由男青年作为先导,他们怀抱龙头四弦琴,边弹边跳,后面的人群分成两行,有时围成圆圈有时互相穿插,队形多变,且歌且舞,场面十分活跃。
燃灯节
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临,家家点燃酥油灯,以示欢庆。
现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额敏县多数蒙古族已不过燃灯节;乌苏县蒙古族在燃灯节的—天多不燃灯,代之以各种娱乐形式。
节日后,各村寨忙着收小麦、油菜籽,犁田插秧。
干完这些农活后,工匠们又成群结队外出承包建筑。
那达慕
蒙古语意为“游戏”或“娱乐”。
原指蒙古族传统的“男子三竞技”--摔跤、赛马和射箭。
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包括多种文化娱乐内容的盛大庆典活动和物资交流活动。
历史上的那达慕不受时间限制,通常在祭祀山水、军队出征、凯旋、帝王登基、正月以及大型庆典等场合举行。
今天的那达慕,每年在夏秋之交举行,一般是看当年牧业的生产情况,小丰收小开,大丰收大开。
活动内容除了传统的“男子三竞技”,还有文艺演出、田径比赛和各类经济文化展览以及订货洽谈、物资交流等。
蒙古族的饮食习俗
蒙古人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炉烤带皮整羊、手抓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馅饼等。
民间还有:稀奶油,蒙古族常备奶制品;奶皮子;煺毛整羊宴,是蒙古传统宴客菜,祭祀活动时也常用;熟烤羊,内蒙鄂尔多斯地区风味菜肴;白菜羊肉卷;新苏饼,蒙古人民间传统糕点;烘干大米饭,蒙古族风味小吃。
蒙古牧民视绵羊为生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
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
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得”,意为“红食”。
蒙古人除食用最常见的牛奶外,还食用羊奶、马奶、鹿奶和骆驼奶,其中少部分做为鲜奶饮料,大部分加工成奶制品,如:酸奶干、奶豆腐、奶皮子、奶油、稀奶油、奶油渣、酪酥、奶粉等十余种,可以在正餐上食用,也是老幼皆宜的零食。
奶制品一向被视为上乘珍品,如有来客,首先要献上,若是小孩来,还要将奶皮子或奶油涂抹其脑门,以示美好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