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苏州魏派汽车4s 皇甫冉《送魏十六还苏州》原文及翻译赏析

火烧 2021-07-13 11:08:18 1056
皇甫冉《送魏十六还苏州》原文及翻译赏析 送魏十六还苏州原文:秋夜深深北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送魏十六还苏州翻译及注释翻译秋天沉沉的夜色下送君归去,蟋蟀鸣声切切不堪入耳。

皇甫冉《送魏十六还苏州》原文及翻译赏析  

送魏十六还苏州原文:

秋夜深深北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

送魏十六还苏州翻译及注释

翻译秋天沉沉的夜色下送君归去,蟋蟀鸣声切切不堪入耳。明日你将乘船回毗陵,到那时,回首姑苏,所见将唯有一片白云。

注释1、苏州:隋开皇九年(589)改吴州为苏州,以姑苏山得名。大业初复为吴州,又改吴郡,唐武德四年(621)又改苏州。2、沉沉:形容夜色浓重。3、阴虫:秋季鸣虫,指蟋蟀。4、切切:形容虫的鸣声凄切。5、毗(pi)陵:隋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曾改常州为毗陵郡。6、姑苏:苏州的别称。7、白云:意为友人去后只剩下一片空虚感觉。

送魏十六还苏州赏析

  这首送别短章,写得明白晓畅而又感情深挚,历来为人们所传诵。表达了送别友人时内心的沉重与伤感,也表达了设想别后而流露出的留恋、孤独和惆怅

  「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这两句写诗人在秋夜沉沉的晚上,听着蟋蟀(即「阴虫」。南朝宋颜延年《夏夜呈从兄散骑车长沙诗》:「夜蝉当夏急,阴虫先秋闻。」)切切的鸣叫声,想到自己明天就要与友人分别,心情异常沉重。

  在写法上,这两句真切地写出了送别时那种黯然神伤的环境,通过环境的烘染,把即将离别的愁绪表达得婉转有致。「秋夜」,点出送别的时间。秋天气氛肃杀,特别是在秋天的晚上,本来就容易勾起对朋友的思念,而偏偏在此时,自己却要送好友离去。「此送君」三字,字字透出送别时的凄苦之情。「沉沉」二字,一方面从视觉着笔,写在船上看见四野茫茫,黑夜深深,无边无际,什么也看不清;另一方面写出了作者的心情相当沉重,可谓一箭双雕。同时,作者又从听觉着笔,写两岸草丛中蟋蟀的鸣叫,「切切」的叫声似在相互倾诉,又似在低低饮泣,这悲伤的秋声,使即将离别的人不忍卒闻。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选取了最能代表秋夜伤怀的景物,交叉描写,虽没有明说送别的愁苦,然而经过环境的渲染,这种愁苦具体形象,伸手可触,真正做到了「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这两句作者以想像中的明天,与此时的秋夜作对比,进一步表达了离情别绪。作者想:今夜,虽然有离别的愁苦,但毕竟还没有分手,还可以在一起倾心叙谈。而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到明天,当我再在这只船中回望你所在的苏州时,那就见不到你了,唯见到满天的白云。到那时,凄然孤独之情,一定比今晚更深更浓。

苏州魏派汽车4s 皇甫冉《送魏十六还苏州》原文及翻译赏析

  这两句看似在写明日的白天,其实仍是在写今晚的秋夜,通过这样别出心裁的安排,更为深刻地表达出秋夜送别的难分难舍。

  全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诗中的「实」是诗人送别友人时秋夜的环境,「虚」是诗人想像别后的明天,自己在归舟中回望苏州只见悠悠白云而不见友人;诗人借助想像,运用以虚写实的手法拓展了诗歌意境,深化了送别友人时的感情(留恋、孤寂和感伤)。

  全诗结构巧妙,语虽平淡而意味深长。叠字的运用使诗读来琅琅上口,富于声情美。

送魏十六还苏州创作背景

  作者的朋友魏十六曾从苏州到常州来拜访他,返回苏州时,作者乘船送他,此诗即写于当时。 诗词作品:送魏十六还苏州诗词作者:【唐代皇甫冉诗词归类:【送别】、【友情】、【留恋】、【惆怅】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