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历史选择题带答案 历史必修2选择题带解析
历史必修2选择题带解析
一、速度,求几道高一历史必修二选择题的解析
1、③农副产品投入市场理由:由题中出现的“夕贸市里”可知。
④ 佃农的生产自主权扩大理由:由“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里”可见佃农将所获粮食贸于市(在战国时候,佃农要获得自由还需要向地主赎身,明清时候佃户和地主更像是契约的关系)2、B 出现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因素新的经济因素:民族资本经济新的阶级因素:民族资产阶级D 引进了现代科学技术理由: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科学技术3、A 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理由:三大改造(1953年-1956年)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所以三大改造之前的宪法(即1954年第一部宪法)描述国家性质时没有写“社会主义”。B 资产阶级已被消灭理由:没有被消灭,公私合营,企业变为公私共有C 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理由:题目中没提到人民公社体制的有关信息,这不能说明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D 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理由:题目中只提到宪法,这不能说明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
二、速度,求几道高一历史必修二选择题的解析
1、
③农副产品投入市场
理由:由题中出现的“夕贸市里”可知。
④ 佃农的生产自主权扩大
理由:由“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里”可见佃农将所获粮食贸于市(在战国时候,佃农要获得自由还需要向地主赎身,明清时候佃户和地主更像是契约的关系)
2、
B 出现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因素
新的经济因素:民族资本经济
新的阶级因素:民族资产阶级
D 引进了现代科学技术
理由: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科学技术
3、
A 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理由:三大改造(1953年-1956年)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所以三大改造之前的宪法(即1954年第一部宪法)描述国家性质时没有写“社会主义”。
B 资产阶级已被消灭
理由:没有被消灭,公私合营,企业变为公私共有
C 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
理由:题目中没提到人民公社体制的有关信息,这不能说明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
D 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
理由:题目中只提到宪法,这不能说明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
三、高一历史必修二的选择题高手进
B第一题很明显应该选B,因为他题目中所提到了政治保障,另外LL帮你总结一下A答案指的是为英国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让海外殖民地成为英国的原料产地以及工业品倾向地。
C答案则是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的保障。 D答案手工工场的发展只是指当时的手工业繁荣,而跟题目本身是不沾边的。
所以选BC 第二题中指媒介那一定就是商品了,纠正一下应该是炮船的吧,AB中的炮船与军队只是英国对外殖民扩张的工具罢了,不属于媒介。 D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也不属于媒介的范围。
所以选CC 第三题A中城市先于工业诞生于世不符合题意的,题目中提到了“工业革命使城市主宰世界”。A答案说的纯属废话。
B答案中城市化是工业革命条件之一,也是不符合题意的,题目中说到了佐证一词,也不应当选择B D答案中说到城市是革命的直接产物,是错误的,城市不是工业革命以后才出现的啊。工业城市才是工业革命以后出现的。
用排除法这道题选择C LL以后得要多多思考这种题目很简单的,要多想想。以后学历史应当注意那种思维的运用,因为历史到以后考试会很活的,你如果不现在培养那种思维到时候高考肯定会吃亏的。
四、几道必修二历史选择题~~~求详解~高手来 速度了~~~~~~
1、只是趋向,虽然瓦解当时还称不上,但是因为企业的创办,所以必然会对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产生冲击。
这里的逸出旧轨,指的是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式的彻底转变,AC都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只有经济基础是硬道理。2、答案错了……B的确是不正确的3、轮船招商局就是打破了外国水上运输的垄断,是民用企业。
你也江南制造总局搞混了……而且清朝官员首次创办的军工企业是“安庆内军械所”4、B是外因……学过政治的都知道,内因是主要原因,所以当b和d同时出现的时候,肯定要选择D。我觉得这道题目考的根本不是史实,而是一种思维方式。
好的事情,原因要在国内找,不要在国外找。
五、求一份历史试题要求:1.范围高中必修一必修二2.选择题30道,每 爱问
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 本卷共32题,每题2分,共64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选择题答案请写在第5页答题表内)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 回答1~4题 1.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 B.铁犁牛耕 C.男耕女织 D.精耕细作 2.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目的在于 A.保护农业生产 B.保护小农经济 C.保证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 D.巩固封建统治 3.下列图片所示之物是近代条播机雏形的是 4.下列不属于明清时期著名丝织业中心的是21世纪教育网 A.景德镇 B.苏州 C.杭州 D.南京 5.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于我国的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6.据史料记载: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末富居多,本富益少”。
这反映了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贫富悬殊严重 C.工商皆本思想出现 D.商品经济繁荣 7.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不包括 A.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加速了小农经济的解体 C.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 D.造成了中国的日益落后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民族经济的发展艰难曲折。 回答8~12题。
8.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较早解体的地区是 A.东北地区 B.东南沿海地区 C.西部地区 D.中原地区 9.下列内容,与洋务派无直接关系的是 A.汉阳铁厂 B.福州船政局制造的铁甲舰 C.上海洪盛机器碾米厂 D.第一批赴美留学的幼童 10.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度发展迅速,促使这一局面出现的条件不包括 A.清政府开始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w。 w。
w。k。
s。5。
u。c。
o。m 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兴起 C.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 D.欧洲列强因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11.19世纪90年代,天津武举李福明开办一家机器面粉厂,官府见生意兴隆,就存心勒索。
李福明去官府讲理,结果被扣上“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革去武举功名,“交刑部治罪”。 面粉厂被迫关闭。
这一材料说明民族工业w。w。
w。k。
s。5。
u。c。
o。m A.发展迅速 B.受到本国封建势力的压制 C.内部管理不善 D.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 12.天津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工商业城市,其工业近代化发端于 A.《北京条约》开天津为商埠 B.洋务派创办工业 C.民族资本家开办机器磨坊 D.外商在天津设立洋行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回答13~18题。
13.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初步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是在 A.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新时期 14.1956年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其依据是 A.国民经济开始恢复 B.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 C.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D.中共八大召开 15.提出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重要会议是 A.中共一大 B.遵义会议 C.中共八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6.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对后人的最重要启示是 A.注重科学,实事求是 B.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C.解放思想,大胆创新 D.促进工农业全面发展 17.现代天津作为沿海港口城市对外开放,至今约有 A.十余年 B.二十余年 C.三十余年 D.四十余年 18.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B.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C.建立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生活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反映,是社会进步程度的体现。 中国近现代的社会生活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
回答19~22题。 19.衣食住行等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展现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
在1925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社会生活场景是 A.报童在街上叫卖 B.汽车在马路上穿梭 C.人们坐高速列车旅游 D.穿着西装的男子在吃西餐 20.民国时期《申报》有如下记载:“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宣读婚约,互换约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 ”该现象反映的是 A.断发易服 B.废止缠足 C.婚姻自由 D.变革婚俗 21.民国时期,政府推行服饰改革,但洋装的流行未取代传统中国样式,而是促成了中西合璧服装的产生。 这种现象从本质上说明 A.小农经济的存在难以改变原有生活方式 B.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仍然有限 C.人们的生活审美情趣有差异 D.中国人的排外心理较重 22.下列选项中被称为“第四媒介”的是 A.互联网 B.报纸 C.广播 D.电视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回答23~25题。 23.15世纪末,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率船队经过艰难的航行,到达了一块陆地。

他认为所到之处就是 A.一块新大陆 B.美洲沿海一个岛 C.好望角 D.印度 24.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主要表现在 ①资产阶级把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并抢占原料产地 ②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 ③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 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5.“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是人类工业文明进程中的里程碑,它们都 A.始于纺织业 B.与交通工具的革新相关 C.推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