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上草船借箭是真的吗 历史上有无草船借箭一事
历史上有无草船借箭一事 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靠着《品三国》而走红的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以“缺乏根据”为理由断然否定“草船借箭”的存在。但我以为,这种结论下得过于武断。不错,像“草船借箭”这种
历史上有无草船借箭一事
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靠着《品三国》而走红的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以“缺乏根据”为理由断然否定“草船借箭”的存在。

但我以为,这种结论下得过于武断。
不错,像“草船借箭”这种事虚构的可能性很大,但你也只能说“可能性很大”而无权认定它“就是虚构”。
没有证据说它有,但同样没有证据说它“没有”。
《裴松之注*三国志*吴主传》引“魏略”载:“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这应该就是“草船借箭”的雏形吧。
这里,孙权的船既非草船,也并非有意去“借箭”,而是孙权急中生智的偶然事件。
然而,初冬至隆冬的长江,出现大雾是经常的事,并且雾出雾散的时间是比较有规律的,这对于一些善于利用天气的军事将领来说,是完全有可能利用的:就算孙权、周瑜、诸葛亮并不知道具体哪天会有雾,但在想出了“借箭”这一计策后,我把前期所有的准备工作——船只、草人、护航的舰队等等——都做好,只要哪天夜里一起雾就立即出发前往曹营“借箭”,雾快散时就返回,不可以吗?完全可以。
在我看来,三国是波澜壮阔的改朝换代时期,这中间一定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怎么可能只是正史上记载的那么一点东西呢。
毕竟,罗贯中生活的年代距离三国时代比我们今天要近了好几百年,他对三国的了解应该比我们更清楚。
而其中的“草船借箭”,可能是虚构,但同样可能是史实。
当然,即便历史上确有其事,其策划、操作的主角也未必就确定:《裴松之注*三国志*吴主传》说是孙权;《三国志平话》说是周瑜;而《三国演义》则说是诸葛亮。
对读者来说,信谁都行;谁都不信,也行。
很赞哦! (1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