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后一起文字狱 清朝文字狱,清朝文字狱都有哪些诗句
清朝文字狱,清朝文字狱都有哪些诗句
清朝文字狱都有哪些诗句
1,“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
有一次翰林官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雍正帝见了,马上把徐骏革职。再派人一查,在徐骏的诗集里找出了两句诗:“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于是挑剔说这“清风”就是指清朝,这一来,徐骏犯了诽谤朝廷的罪,把性命送掉了。
2,“夺朱非正色,异种亦称王”

乾隆年间,礼部侍郎沈德潜在《咏黑牡丹》诗中有“夺朱非正色,异种亦称王”之句,朝廷认为是影射满洲人以异族夺取朱明皇位,虽死,仍被下令剖棺锉尸。
3,“一把心肠论浊清”
胡中藻是乾隆元年进士,官至内阁大学士,因卷入鄂尔泰与张廷玉的两派之政争,被乾隆皇帝借其作《坚磨生诗钞》入罪,腰斩。(当时胡中藻这哥儿们神经末梢发达,竟在腰斩之后用血写了十三个冤字才气绝身亡)
诗钞中有一句“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皇帝认为加“浊”于“清”之前,是侮辱大清;又“记出西林第一门”,被解为“攀缘门户,恬不知耻。”于是他宣称:“朕更不得不申我国法,正尔嚣风,效皇考之诛查嗣庭!”。
扩展资料:
清朝打击异己分子,镇压对自己统治不利的思想言论而制造的一些因言论而获罪的案件。清朝的文字狱案件多样,纵观有清一代,尤以清初顺治,乾隆时期最甚。
清朝时期的文字狱是空前绝后的,而且随着统治的稳固而加深,越是统治稳定的时期,文字狱就越是登峰造极,至乾隆时期,已是无以附加的强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因此而扭曲变形。按照鲁迅的说法,“文苑中实在没有不被蹂躏的处所了”。顺治帝施文字狱7次,康熙帝施文字狱20多次,雍正帝施文字狱20多次,乾隆帝施文字狱130多次。以下是清代历朝重要的文字狱案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文字狱
清朝有哪些著名的文字狱
清朝文字狱的开端,起于顺治四年——广东和尚函可身携一本纪录抗清志士悲壮事迹的史稿《变记》,被南京城门的清兵查获,在严刑折磨一年后,定谳流放沈阳。
次年,又有毛重倬等坊刻制艺序案,毛重倬为坊刻制艺所写的序文不书“顺治”年号,被大学士刚林认为是“目无本朝”,有关“正统”的“不赦之条”。清朝著名的文字狱有:
1、明史案,明亡后,浙江湖州有个叫庄廷鑨的富户,他是个盲人,受“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的鼓舞,也想搞一部传世史作。
康熙二年(1663年)五月二十六日,清军将《明史》案一干“人犯”七十余人(为《明史》写序的、校对的,甚至卖书的、买书的、刻字印刷的以及当地官吏),在弼教坊同时或凌迟、或杖毙、或绞死。
2、黄培诗案,康熙五年(1666年),山东发生了黄培诗案。告黄培的人是他家世奴家仆黄宽之孙黄元衡。黄元衡本姓姜,在他考中进士、当上翰林后,为了归宗还姓,解除与黄家的主仆名分,就向官府控告黄家私下刻印并收藏有“悖逆”的诗文书籍等。因此黄培等十四人被捕入狱,被处斩。
3、朱方旦案,康熙十九年(1680年),湖广有朱方旦者,自号二眉山人,聚徒横议,撰《中说补》,康熙二十年(1681年)七月,侍讲王鸿绪得方旦所刻《中质秘书》,指摘其中有诬枉君上,悖逆圣道,蛊惑民心之处,次年二月,九卿议复‘乞正典刑,以维世道’。结果朱方旦被斩。
4、《南山集》案,翰林院编修戴名世对清廷随意篡改明朝历史甚感愤慨,他通过访问明朝遗老和参考文字资料写了一本记录明末历史的《南山集》。
康熙五十年(1711年),书印出十年后被人告发,康熙下旨将戴名世凌迟处死,戴氏家族凡男子十六岁以上者立斩,女子及十五岁以下男子,发给清朝功臣家作奴仆。
4、年羹尧案,雍正朝的文字狱始自年羹尧案。
5、谢济世案、陆生楠案,两案都胎育于李绂、田文镜互参事件。
6、吕留良案,案结处置,吕留良、吕葆中父子开棺戮尸,枭首示众;吕毅中斩立决;吕留良诸孙发遣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家产悉数没收。
7、屈大均案。《大义觉迷录》在广东巡讲时,广东巡抚傅泰从张熙供称钦仰广东“屈温山先生”,想起本省著名学者屈大均号翁山,猜想“温山”是“翁山”之讹。于是追查屈大均所著《翁山文外》、《翁山诗外》诸书,果然发现其中“多有悖逆之词,隐藏抑郁不平之气”。
8、“清风不识字”案,翰林院庶吉士徐骏,雍正八年(1730年),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字,雍正见了,马上把徐骏革职。
后来再派人一查,在徐骏的诗集里找出了如下诗句“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于是雍正认为这是存心诽谤,照大不敬律斩立决。
9、“维民所止”案,雍正年间,查慎行的弟弟查嗣庭去江西做考试官,他出了一道作文题 “维民所止”,源出《诗经·商颂·玄鸟》。雍正下令将查嗣庭全家逮捕严办。
10、王锡侯《字贯》案,清乾年间(1763-1795),新昌县(今宜丰)棠浦镇沐溪村举人王锡侯,编写出了一部名《字贯》的新书。王锡候的仇家王泷南仅据《字贯》自序中说《康熙》字典,"然而穿贯之难也"一句,上书江西巡抚海成,指控王锡候诋毁册改《康熙》字典。
11、徐述夔《一柱楼诗集》案,江苏东台的举人徐述夔去世后,其子为纪念亡父而刊印《一柱楼诗集》。集中有诗句“举杯忽见明天子,且把壶儿抛半边”被指用“壶儿”喻“胡儿”,被暗指清朝。
12、“古稀罪”案、
13、江西德兴的祝庭诤,为教儿孙读书,自编一本《续三字经》,被人告发。官府查抄发现书中对“于帝王兴废,尤且大加诽谤”,如写元朝有“发披左,衣冠更,难华夏,遍地僧”句,“衣冠更”是指改穿着,“难华夏”是华夏遭难,“遍地僧”是全部光头。
14、江苏兴化人李驎《虬蜂集》中有“杞人忧转切,翘首待重明”;“日有明兮,自东方兮,照八荒兮,我思孔长兮,夜未央兮”句,被认为故意影射,定为叛逆大罪。
15、张缙严在给刘正宗诗稿作序中有一句“将明之才”等,皆被定为逆案。
16、杭州卓长龄著《忆鸣诗集》,“鸣”与“明”谐音,被指为忆念明朝,图谋不轨。乾隆帝对卓氏一家深恶痛绝,称他们“丧尽天良,灭绝天理,真为复载所不容”。
17、安徽歙县生员方国泰收藏的其祖方芬《涛浣亭诗集》内有“征衣泪积燕云恨,林泉不共马蹄新”、“乱剩有身随俗隐,问谁壮志足澄清”、“蒹葭欲白露华清,梦里哀鸿听转明”,乾隆帝认为有反清复明之心,罗织成罪。
18、直隶容城一个走江湖的医生智天豹,编了一部《万年历》,祝颂清朝国运久长,其中说“周朝止有八百年天下,如今大清国运,比周朝更久”,可是这万年历中把乾隆的年数只编到五十七年为止,犯了大忌,被认为是诅咒乾隆帝短命。
扩展资料:
清朝时期的文字狱是空前绝后的,而且随着统治的稳固而加深,越是统治稳定的时期,文字狱就越是登峰造极,至乾隆时期,已是无以附加的强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因此而扭曲变形。按照鲁迅的说法,“文苑中实在没有不被蹂躏的处所了” 。
顺治帝施文字狱7次,康熙帝施文字狱20多次,雍正帝施文字狱20多次,乾隆帝施文字狱130多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字狱
清朝文字狱的特点是什么?
1、从兴起目的看,清朝文字狱是清代统治者为防止和镇压知识分子和汉人的反抗而从其作品中摘取字句,罗织罪名,构成冤狱造成的,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
2、从持续时间看,清代文字狱贯穿整个清代250年左右。顶峰时期自顺治开始,中经康熙、雍正、乾隆四朝,历时140余年。
3、从爆发原因看,除了极少数事出有因外,清代文字狱绝大多数是捕风捉影,纯属冤杀。
4、从打击范围看,清朝文字狱不单单是针对汉族人,文字狱还涉及满人。从一系列的文字案上看,涉及人员大多是下层文人,有文学青年,还有老不及第的秀才,甚至连一些早已作古的墓中之人也未能幸免。
5、从文体格式看,文字狱最常见的“文字”是诗;其次常见的“文字”是文章。文章汇集成书,就是文集;另一种比较容易惹祸的“文字”是史书。
清代被打成文字狱的“文字”还有试题、日记、奏稿、榜文、表文、家规、宗谱、县志、碑文、墓志、匾额、呈词、字帖、字典、木戳等。
6、从迫害手段看,清朝统治者鼓励官民和官官之间揭发和检举、告密,动员国家力量抄家,寻找定罪的蛛丝马迹,在藏书和文章中找所谓的罪证。罪状由权力人物对文字的歪曲解释而起,证据也由权力人物对文字的歪曲解释而成。
扩展资料
清朝文字狱的危害
1、给思想文化、士人风气带来恶劣影响。龚自珍的名言“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只为稻粱谋”,大意是“言谈中听到文字狱就吓得立即躲远,文人著书就为生计,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对清代文字狱后果的真实写照。
读书作文动辄得祸,文人学士只好泯灭思想,丢掉气节,或者死抱八股程式,背诵孔孟程朱的教诲以求科举入仕;或者远离敏感的学术领域,远离现实,把全部精力用于训诂、考据的故纸堆中,史称乾嘉之学。
2、文字狱败坏了官场风气。清朝官员大多数是科举入仕。作为文人有可能成为文字狱的牺牲品,作为官僚又是文字狱的制造者或帮凶。清朝官员一方面不愿意自触文网,身死家破;另一方面不愿因为贯彻皇上谕旨不力,不能严究文字之责而获罪。一些地方官吏以查出犯忌文字为邀功之路。
3、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代文字狱
清朝文字狱的表现和危害是什么
文字狱对社会的危害:
1、给思想文化、士人风气带来恶劣影响:文人写书不是为了研究问题,而是为了生计。读书做文章动辙惹来杀身之祸,读书人只好泯灭思想,丢掉气节,远离现实,把全部精力用于背诵《四书》、《五经》; 2、文字狱败坏了官场风气:清朝官员大多是科举入仕,作为文人,他们有可能成为文字狱的牺牲品;作为官僚,他们又是文字狱的制造者和帮凶; 3、文字狱严重束缚了人的思想、智慧和创造力,使文人明白并且:莫谈国事。清代“文字狱”事例,越多越好
1所有描写鞑子(包括匈奴,契丹,女真等)不好的文字,不是删了,就是改了;
2所有描写汉人抗击异族英雄人物(冉闵等),事迹的文字,不是删了,就是改了; 3所有描写宋朝,明朝等和异族对抗时期的汉人皇朝的政权,皇室优秀的文字,不是删了,就是改了; 4包括以上内容的正史,野史,小说,话本,技术生产类书等(天工开物等)全部删改;技术类书籍里面有大量人物图画,里面有人物穿汉服,没辫子; 5关于军事技能方面的书籍(战例双方兵力对比,伤亡人数,获胜战术特点,相关兵器等),全都删改,防止汉人了解军事知识; 6满鞑子现在搞“金源文化”,要找回鞑子丢失的文化,笑话!还要来花汉人的钱,去找回摧毁汉人文化的鞑子垃圾!中华浩劫还没停! 汉人什么时候把满鞑子文字狱毁掉的书籍找回来?!?!!? 国家应该立项“找回文字狱被毁书籍”!!!清朝的文字狱到底有多变态?
文字狱本起源于汉朝,是当时统治者为了维护其地位而进行的一种政治迫害。到了满清统治时期,皇帝为了维护其统治,采取了加强思想、控制文化的反动措施,使得清朝文字狱的发展达到了巅峰。尤其是乾隆年间,文字狱案件高达一百三十余起,堪称真正的“文字狱之王”。
在所有的文字之中,乾隆最忌讳的就是“胡”字,因为熟知汉人文化的他知道这并不是什么好词,反而代表了落后和野蛮。但是其实从字面意思来说,“胡”在当时本就代表了除却汉人以外的少数民族,满族作为其中的一支,本就应该称做胡族。但是乾隆不允许朝臣乱说“胡人”的坏话,而因为他对这个词的敏感和不满,由此引发了多起的文字狱事件。
类似的事件举不胜举,清朝统治者出于维护自己统治的需要,从其作品中摘取字句,罗织罪名,打击异己分子,镇压对自己统治不利的的思想言论。文字狱严重禁锢了思想,堵塞了言路,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这是封建专制主义日趋腐朽、没落在思想文化领域内的反映。
清朝统治者通过文字狱,强化集权统治,造成了万马齐喑的局面。给思想文化、士人风气带来恶劣影响,同时败坏了官场风气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这样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文字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弊政。
清代文字狱是怎样的?
封建社会中,因文字著述被罗织罪名、酿成冤案的,称为文字狱。从明代开始,封建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文字狱的发生,也走向高潮。清朝取代明朝后,由于满洲贵族以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社会矛盾十分尖锐,为了镇压下层人民和知识分子中的反抗,清政府制造的文字狱也达到了顶点。粗略计算,从清顺治二年(1645年)僧人函可作私史被流徒案到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生员贺国盛上“笃国策”案,共发生有案可查的大小文字狱110余次,因之被杀、被流放者达二百余人之多。这些文字狱,按其性质,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从顺治初年到康熙末年,为第一阶段。这个时期的文字狱,主要表现在部分明朝遗民、下层士人对清满洲贵族“以夷凌华”不满,从而在撰述中仍用明朝纪年,甚至诋毁清政权,遭致镇压的几件大案。顺治二年,僧人函可在自撰诗文野史中流露出留恋明朝、攻击清朝的思绪,被人举报,清政权将函可流放东北,禁止刊行其诗作。顺治十八年(1661年),浙江发生了清初最大的文字狱案——庄廷《明史》案。浙江富户庄廷购到明末文士朱国桢所撰《明史》稿本,窃为己作,并补写了崇祯朝和南明史事。其中奉南明弘光、隆武、永历政权为政朔,又有指斥清朝词句。被人告发,酿成大狱。已死的庄廷被剖棺戮尸,其弟庄廷铖等72人被杀,株连下狱的族人邻里达上千人。被害人中还包括江南名士查继佐、潘柽章、陆圻等多人。此案至康熙二年(1663年)才结案。康熙四年(1665年)江南人邹流骑因刊刻其师吴伟业著《鹿樵纪闻》被下狱,焚书。同年山东即墨文士黄培诗集中有怀恋旧明、攻击清朝诗句,黄被处死,2130余人下狱,江南名士顾炎武也被株连。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戴名世《南山集》案,是当时另一桩大狱。翰林院编修戴名世在明史馆修明史时,把明朝遗老记述收入己作《南山集》,根据安徽桐城文士方孝标《滇黔纪闻》议论南明史事,认为顺治朝不属正统。被御史赵申乔告发,戴名世处斩,江南名士方苞、王源等大族三百余人或下狱,或流放东北为奴。 雍正朝为文字狱的第二阶段。这一时期,由于康熙多位皇子之间发生夺位之事,雍正帝继位后便以文字狱形式翦除敌对势力,许多文字狱表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雍正三年(1725年)权重一时的大将军年羹尧引起雍正帝猜忌,抓住他奏折中“夕惕朝乾”四字写错,定下数十条大罪将其处死抄家。年氏朋党官员五十余人受株连革职。其中年羹尧门下幕僚汪景祺在所作《西征随笔》中为功臣受贬鸣不平,并有影射攻击雍正帝、诽谤满族的词句。汪景祺被处斩,亲族流放东北为奴。次年,年羹尧的另一幕僚钱名世因曾写诗吹捧年氏,雍正帝将其圈禁,特制“名教罪人”匾额加以羞辱。同年,内阁学士查嗣庭在任江西主考官时,雍正帝以其出试题荒谬,有“百室盈止,妇子宁止”,是把雍正“正”字拆成“一止”;又有依附权臣隆科多,对康熙时《南山集》文字狱不满等罪状,将查氏处死,家人流放。雍正六年(1728年)发生了雍正朝最大的文字狱曾静、张熙投书案。湖南文人曾静令其弟子张熙投书川陕总督岳钟琪,称他是岳飞后人,劝其起兵反清,并列举雍正有弑父篡位,杀兄屠弟的罪行。岳立即向朝廷举报,将曾、张拘捕。在审理中,查出曾静的思想是读了清初学者吕留良著作后产生的,宫中记述来自被镇压的雍正诸弟胤禛、胤禟手下太监。于是雍正把吕留良的子孙及胤禛、胤禟余党尽行下狱。并发布多次谕旨,批驳对他的攻击,汇成《大义觉迷录》一书,广为刊刻发布。已死的吕留良及其子吕葆中开棺戮尸,其余儿子、弟子多人处死,族人大批流放为奴。曾静、张熙作为自新之人释放,但乾隆时又被处死。 清代文字狱的高潮是在第三阶段,即乾隆朝。这一时期清统治进入相对稳定阶段,民族矛盾、内部矛盾相对缓和,而阶级矛盾、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清朝廷一方面实行文化专制的高压手段,另一方面利用修书来羁縻上层知识分子。文字狱表现的特点是案例繁多,大案却少;无辜受害者多,有意攻击者少。乾隆十六年(1751年)的一件震动全国的文字狱——伪孙嘉淦奏稿案可算作一个例子。乾隆四年(1739年),京师曾有传闻,指斥朝中权要张廷玉、鄂尔泰等。至乾隆十六年云南忽然发现一份流传于商人中的工部尚书孙嘉淦奏折底稿,稿中指责乾隆帝犯有“五不解、十大过”,如征金川恣意用兵,南巡费用无度等。乾隆帝下令在全国追查,发现传抄者极广,遍及十几个省内,上至提督,下至贩夫走卒,近至京师官学,远至土司边寨。追查中被株连下狱者达数千人,仍不知首作者下落。两年多以后,只得指控江西千总卢鲁生、刘时达父子为罪魁,处死结案。乾隆二十年胡中藻《坚磨生诗钞》案是一件影响较大的案件。乾隆前期,雍正帝老臣鄂尔泰、张廷玉两人势力极大,党附颇多,互相攻击排挤,乾隆帝抓住鄂门下弟子胡中藻诗中一些字句捕风捉影,对两派都进行了打击。乾隆四十年以后,随着《四库全书》的修撰,全国掀起了一场查抄禁书浪潮,发生的文字狱多与此有关。在著书立说中,除徐述夔《一柱楼诗稿》有较明显的反清意向外,其余多是牵强附会、捕风捉影的冤案。 乾隆朝以后,由于川陕五省白莲教大起义给统治者以沉重打击,使其无暇顾及文化方面的控制,文字狱急剧减少,惩治也渐渐宽松。如嘉庆四年(1799年)江苏监生周砎上条陈指责朝政,达几十款之多,嘉庆帝并未如乾隆例子以严惩,仅令送回原籍管束了事。 清朝文字狱是封建社会的必然产物,对中国文化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阻碍作用。清朝为什么搞文字狱?
清初,满洲人入关建立了清朝,实行了史上最严酷的文字狱。历史上实行文字狱的朝代也是有的,但是像清初那样严酷惨烈的,是历代所没有的。
清代文字狱时间长达整个清代250年。自顺治开始,实行残酷的镇压,期间经过康熙、雍正、乾隆四朝,历时140余年。从满洲建立的清政府,对汉人控制极其严酷。
满洲人从弱势的蛮荒入住中原,因为文化上的弱势,所以对中原文化感到自卑,进而产生被害妄想症。所以对周围的汉民族感到敏感,对于只能诉诸于暴力迫害。
满清的统治者之所有大搞文字狱,因为他们文化和军事上的心虚,中国是碰巧掉落在他们的手上的果子,而并非自己获取的。
后世的曾国藩幕僚赵烈文说过:【国初创业太易,诛戮太重,所以有天下者太巧。】
他们40天攻占中国,用了40年才得以统治中国。
文字狱,就是满清政府作为控制全中国的主要手段。
以康熙二年的发生的《明史》案为例。这是康熙年间发生的最大的文字狱之一。
明史案起于浙江湖州人庄廷珑。庄廷珑,家中豪富,在明亡之后,想写一部《明史》留名于世,于是搜罗资料,开始编撰。
他的同乡朱国祯,曾是万历年间的进士,曾有《明史》,还剩有《列朝诸臣传》等手稿没有刻印。朱国祯死后,家道中落,家人听说庄廷珑想写《明史》,就以千两银子的高价,把《列朝诸臣传》等未刻印的手稿卖给了庄廷珑。之后庄廷珑在朱国祯的手稿添加上自己的姓名,又补写了崇祯朝的事迹,就刻印发行了。
《明史》书中有许多指责满清的语言。阴险小人吴之荣曾是前明归安知县,看到此书后眼睛里泛着诡异的绿光,他认为可以把这件事情当做再入做官的敲门砖,至少也可敲诈一笔钱。于是他到庄氏家中进行敲诈,结果分文未得,于是他就向将军松魁告发庄家。松魁移交给巡抚朱昌祚处理,朱昌祚又转交浙江督学胡尚衡。庄氏向胡尚衡行贿,将书中指着满清人的文字全部修改重刻,最终事情也就不了了之。吴之荣敲诈未成功,于是又报复庄家,便拿着初版告到北京,由刑部立案追究,掀起大狱。
庄廷珑本来已经身死,但是却被满清开棺戮尸,其弟庄廷钺也受到牵连被诛。曾任礼部侍郎的李令哲为这本书作序,本人惨遭牵连,还株连了他的四个儿子,殃及满门。主审官员于心不忍,李令哲的小儿子才刚满16岁,于是告诉他在口供中,可以少说上一岁,并告诉这样按朝廷惯例就可免死充军。李令哲小儿子只能悲痛地说:“父兄俱死,不忍独生。”于是随父兄一起赴难。
李令哲在书序中提到了朱氏,指的是朱国祯。而吴之荣这个卑鄙小人与南浔富人朱佑明有怨,硬说序中朱氏指的是朱佑明,于是朱佑明父子六人被吴嫁祸,满门身死。松魁被免官,幕僚程维藩被处死。
朱昌祚、胡尚衡他们??他们两个倒没事,他们向主审官行贿,把罪责推给初审此案的学官,于是自己免难,学官被诛。湖州太守谭希闵才上任半月,办公室里的秘书姐姐的三围还没有搞清楚,就被拖出去绞死了。凡校书、刻书、卖书以及书中牵连人名者一律砍死。《明史》案冤死者七十余人,死者妻子大都发配边疆,也不知道哪个边疆。
满清政府对付华夏的知识分子大概经过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从顺治元年到顺治十年。主要策略为利用。
第二时期:顺治十一年到康熙十年,处于高压政策。维持了十七、八年。
第三时期:康熙十一年后,康熙亲政。实行怀柔政策。
历朝历代,没有像清朝这样,建立国家如此顺利。从入关占领北京,仅花费40天。到攻下南京,也仅仅1年。
满洲人的征服事业,开始得很容易,越下去越困难。从吴三桂投降满清,到攻下北京,仅用了40天。顺治朝的第十八个年头,除闽、粤、桂、滇不部分始终奉明为正朔外,其余各地扰乱,未尝停息。就文化中心江浙等各省,从清师渡江后,就不断的反抗。郑成功、张煌言会师北伐时,大江南北,一个月间,几乎全部恢复。直到永历帝从缅甸人手上卖给吴三桂的时候,顺治帝已死去七个月了。康熙帝即位那年,云南荡平,郑氏也遁入台湾,征服事业,总算告一个结束。但不久又有三藩之乱,扰攘十年,方才戡定。所以满洲人虽仅用四十日功夫便奠定北京,去须用四十年功夫才得全有中国。
他们在四十年里有,对于统治中国人方针,积累了一些经验。他们觉得武力制伏那些降将悍卒没有多大困难,最难缠的是一班“念书人”,尤其是少数有学问的学者。因为这些学者是民众的指导人,统治集团的前途暗礁,都在他们身上。满洲政府用全副精神对付这些问题,政策也因时因人而变。
文字狱(22)诗句(4)相关文章
- 清朝文字狱是谁发起的 唐朝为什么没有文字狱?文字狱的故事有哪些?
- 清朝文字狱是谁发起的 唐朝为什么没有文字狱?文字狱的故事有哪些
- 清朝文字狱是谁发起的 文字狱是不是又要开始了,文字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 文字狱在哪个朝代确定 历史典故:清朝康熙时期的文字狱
- 清朝最后一起文字狱 乾隆时期文字狱大案中最冤的冤案
- 清朝最后一起文字狱 揭秘乾隆文字狱:当权六十四年,竟发动文字狱130多次
- 清朝最后一起文字狱 文字狱是什么?雍正的文字狱令多少文人受害?
- 清朝最后一起文字狱 清朝文字狱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清朝最后一起文字狱 清朝为什么会兴起文字狱?清朝文字狱冤死了多少人?
- 清朝最后一起文字狱 吕留良是怎样的人?吕留良是怎样被牵进文字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