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观念理念概念有什么不同 如何理解——“观念”“理念”

火烧 2022-06-16 14:46:26 1065
如何理解——“观念”“理念” 如何理解——“观念”“理念”辞典解释1、思想意识:破除旧的传统~。2、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有时指表象)。3、关于某方面的认识和觉悟全拼:guā ià 英文:

如何理解——“观念”“理念”  

如何理解——“观念”“理念”

辞典解释1、思想意识:破除旧的传统~。
2、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有时指表象)。
3、关于某方面的认识和觉悟
全拼:guānniàn
英文:an idea;a concept;a notion
在心理学中,广义的观念是一切心理反映形式的总称。狭义的观念和表象同义,包括由早先知觉而来的感性形象的再现和由原初形象组合而成的新的观念整体。
观念观, 看法 念, 想法
观念在《博弈圣经》中的定义
《博弈圣经》【观念】观念是自身知觉、意识、思想、理智的对象。
它会触及所有人的意识活动,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观念形态也叫意识形态。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人对于世界和社会的系统的看法和见解,哲学、政治、艺术、宗教、道德等是它的具体表现。观念形态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阶级性。
“观念”源自古希腊的“永恒不变的真实存在”
观念和印象统称意识 《辞海》(1989)对“观念”一词的解释有两条,一是“看法、思想。思维活动的结果”,二是“观念(希腊文idea)。通常指思想。有时亦指表象或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辞海》第1367页)通过对英文idea的考察发现,-ide有时用作后缀,表示“……化合物”或“合成物”。而idea一词的英文含义却有10条之多,这里仅列出其中的4条用法。(1)主意、念头、思想、计划、打算、意见(A picture in the mind);(2)想象,模糊想法(a guess, feeling of probability); (3)理念,理性概念,观念(a philosophical use, means a perfect and eternal archetype of which reality is an imperfect copy.);(4)理解(understanding)。
这些用法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一般意义上的观念或观点,比如我们可以说,“我有一个想法、看法、意见、念头”或“我的观点、想法、意见是……”;二是哲学意义上的观念,或学说。而我们所使用的往往是一般意义上的观点或观念,也就是我们对教育、对教学等的看法,所持有的信念。
为了更好的理解“理念”一词的含义,我们从英文中寻找其对等词,或者说我们都把那些英语词汇翻译成“理念”。实际上,我们经常把idea一词译为“观点、看法、主意、想法”,而很少把它译为“观念”。“观念”一词的英文对等词有这样一些: concept、conception、 idea、 notion、 thought、和 impression。在这几个词里面,Concept和 conception用于大范围内的成形的思想,意思是“在脑海中形成的公式化想法;系统而确切的思想或观念”,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概念”。比如我们都熟悉的“新概念英语”(new concept English)。其实我们也可译成“新理念英语”,只不过在1980年代时我们不用“理念”这个词表达一种新思想、新思维。idea是综合性最强,应用最广的一个,有时候,它可以表示一种“映像”(image),或者是一种从一点点信息中设想的,而从未觉察的东西。Thought一词是指明显的智力活动,特别是指经过思考和推理后得出的结论,与单纯的观察、感觉或愿望不同。Notion一般指模糊的、笼统的甚至是荒谬的想法。Impression则指外界刺激物在头脑中留下的模糊的观念、记忆或者信念。在英语里,用来表达教育教学观念或理念的除了上面的词以外,用得最多的是philosophy、perspective和creed这几个词,在一些场合也用rationale。比如 teaching perspectives, teaching philosophy, 或者my philosophy of teaching, personal perspectives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最为典型的是杜威(1897)的“My pedagogic creed”(我的教育信条)。[①] Philosophy在这种情况下不是“哲学”的意思,而是对某人或事物的基本看法和持有的观点。Perspective在此种情况下的含义除了“观点、观念、看法、想法”之外,还有“视野、图景”的意思。
综上,无论是汉语的用法,还是英语的用法,“理念”实际上就是我们对某种事物的观点、看法和信念。在很多情况下,理念和观念都是可以互用的。比如:“一是认为新的教育理念是外在于信息技术的,因此存在两个彼此独立的对象:教育观念和信息技术,前者凌驾于后者之上,教育观念对信息技术有一种支配作用,教育信息化就变成了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其实情况正好相反,在今天日新月异发展着的信息技术中早已蕴含着我们需要去领悟的教育新理念,是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教育理念并激发我们的教育想象力,而不是教育理念提供了信息技术发挥的方向。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改革就是揭示内含于信息技术中的新观念并使其彰显为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这是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转型’;二是恐惧技术对人的控制,……。”[②] 在这里作者实际上是将“理念”与“观念”相互借用的。这也说明“理念”就是我们常说的“观念”。

观念是某者对事物的主观与客观认识的系统化之集合体。人们会根据自身形成的观念进行各种活动。利用观念体系对事物进行决策,计划,实践和/或总结等活动,从而不断丰富生活和提高生产实践水平。观念具有主观性,实践性,历史性,发展性等特点。
理念是看法、思想。思维活动的结果

如何理解观念

①词素合义:观念是人们观察事物之后形成的信念(深信不疑、念念不忘)。

②哲学定义:观念既是人们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也是支配人的行为的重要认识。

例词:党的观念、群众观念、法制观念、国防观念、全局观念、市场观念、就业观念、实践观念、创新观念。

参见《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

【观念】(1)思想意识:破除旧的传统~。(2)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有时指表象)。

观念是人们对事情的主观与客观认识的系统化之集合体。
人们会根据自身形成的观念进行各种活动。利用观念系统(观念体系)对事物进行决策,计划,实践,总结等活动,从而不断丰富生活和提高生产实践水平。观念具有主观性,实践性,历史性,发展性等特点。
形成正确的观念和观念清晰(观念可视,能用文字清晰表达)有利于做正确的事情,提高生活水平和生产质量。观念与理念密切相关,观念是形式基,理念是基本。理念与观念关联。没有观念就没有理念发(产)生。

如何理解观念理念行为的三位一体

观念是人脑海中已形成的意识,理念是还未形成,行为是人的意识思维带动下的言行。要三位一体,就要有正确的教育改变思想,成为正确的观念,只有这样,才会真实强大

如何理解qbd理念

新版药品GMP总则第二条:“企业应当建立药品质量管理体系。该体系应当涵盖影响生产质量的所有因素,包括确保药品质量符合预定用途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全部活动”。
对于设计研发阶段就存在质量风险的新产品,则不能获得批准,也不能投入生产。而对于获得批准生产的药品,“应当建立符合药品质量管理要求的质量目标,将药品注册的有关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的所有要求,系统地贯彻到药品生产、控制及产品放行、贮存、发运的全过程中,确保所生产的药品符合预定用途和注册要求”。这是实施GMP不可动摇的根本要求,也是药品生产企业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二是增加了对设备设施的要求。
对厂房设施分生产区、仓储区、质量控制区和辅助区分别提出设计和布局的要求,对设备的设计和安装、维护和维修、使用、清洁及状态标识、校准等几个方面也都做出具体规定。这样无论是新建企业设计厂房还是现有企业改造车间,都应当考虑厂房布局的合理性和设备设施的匹配性。

如何理解“观念”这个词

【观念】 :观念是自身知觉、意识、思想、理智的对象。
《博弈圣经》中说:“国正论的非绝对对立性没有理性,是一种观念。”这个观念是一部自然发展史。
“过去、现在和未来一起构成了时间的特征,通过时间,我们把主观认识的在场的东西持续不断地引入了思想中,一旦我们深思它,未来的它就是大小不同的两块,我们把分配给它的时间在它上面停留,一段时间之后,物体便会区分出大小。因此,心灵活动创造了观念,经验观察提供了理智。
两块物体在时间的交互中,我们就以各种矛盾思考并陈述这些东西,这样我们就处于各种矛盾的陈述中。”
“一个人懂得了文化进程,就走进了产生智慧、文明、科学的发源地。人类在文化进程中,通过自由的激情,在真理之前不可能达到完整性,因为包含了错误行为的那一部分,任何人从未彻底解决这一矛盾。每一个人都有权让自己变得愚蠢,有权犯错,寻找自我,确证自我的存在。”
“文化诞生于谎言,文化又是虚无主义,只有文化才有万能的理性产生当代文明。”
科学发展观用国正论区分才形成科学知识论
概念在文化中的存在,使思维在识别裂变中活动,在相对性的存在现实中,以人为本和万事万物的对应中,分出多少、轻重、好坏、大小等等。人们用对应的国正论和自然哲学思维,用国正论的非绝对对立的观点,将所有的事物都看成一大块一小块,大块为国,小块为正,经过人与对应物,将它区分出大小,给以归类,表现人的文化派别观念,这就是知识的雏形。《博弈圣经》关于观念的定义:“观念是自身知觉、意识、思想、理智的对象。” 它会触及所有人的意识活动,成为我们文化中的一部分。一个人拥有的观念越多,就相当于掌握的工具越多,辅助求知就更加容易。

观念 理念 分别如何解释?

理念含褒义。观念是中性词,可以用来形容正确的事情,也可以用来形容错误的事情。
举个例子:传统的观念认为,男人比女人要高贵。
这句话里,观念就不是指一个正确的观点。
而理念是指绝对正确的观点,可以做为真理、道理来形容。
如:牢固树立“监管为了人民”的工作理念。
且“理念”的使用更为书面化,语气更为庄重。

如何理解传统艺术审美意识与审美理念的观念?

这个还是找找专业的书籍吧--去学院的图书馆或你的教材上或网上书店--京东或亚马逊--找找--在艺术理论一项中去找---找---

如何理解保健养生新观念?

人活百年不是梦

100岁,这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神圣的生理寿命,但前提是你必须关爱自己而不要自己伤害自己。同时还要健康,因为不健康,就要受病痛折磨。这还不够,还要快乐,因为快乐是人生至高境界。每天早上一睁眼,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心情每天都是美好的,生活每天都是充实的。

根据科学推测,人类生理寿命应比现在的实际寿命长得多。那么人的生理寿命应该是多少呢?

按照生物学原理,哺乳动物的寿命应该是生长期的5~6倍。人的生长期是到最后一颗牙齿长出来的时间(20~25岁),照此计算,人最长寿命应该是6×25=150岁,最短是5×20=100岁,也就是说,人再长寿不会超过150岁,人再短命不会短于100岁,这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寿命。

健康面前人人平等

健康对我们来说是人人平等的,哪怕你是富豪、你是皇帝,只要你不遵循健康规律,你活的寿命就会比百姓还要短。在健康面前,财富、地位、权力都无济于事。而顺应客观规律的“聪明”人,才一生平安。

对健康来说,人人平等。只要你违背了客观规律,你就要受到惩罚。我有个38岁的病人,算是个大款,亿万富翁,一个人就有15亿资产,是8家公司的董事长。有一天突发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救活了。我们给他做冠状动脉造影时发现:左前降支阻塞100%,右冠状动脉阻塞80%。他虽然才38岁,可动脉硬化的程度比78岁的老人还要严重,并形成室壁瘤,心室壁很薄,跟牛皮纸一样,心脏薄得不能咳嗽,一咳嗽心脏可能就会破了。所以,他大便不敢使劲、不能咳嗽,成天拄着拐棍儿。

有一天他问我一个他自己总也想不通的问题:“上帝怎么对我这么不公平?人家38岁不得病,78岁都没得病,怎么我38岁得了这么要命的病?你看,我年纪轻轻,事业兴旺发达,如日中天,正想干事业,怎么会得这个病呢?我怎么这么倒霉?”

我说:“据我所知,上帝是最公平的,自然规律是一样的,人世间很多事不公平,但上帝是公平的,那你为什么得病?很简单,‘维多利亚宣言’提出的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你违背了这些规律。”他的血抽出来,立刻凝固了,血液太黏稠了,他的血放置8小时以后,上面厚厚一层油,因为高脂血症。他体重188斤,腰围112厘米。合理膳食——你这个大款,天天大吃大喝,山珍海味,生猛海鲜,膳食不合理,所以你188斤。适量运动——你出门就坐奥迪,起码坐辆桑塔纳,你上两层楼都得坐电梯,你不运动。戒烟限酒——你一天两包烟,顿顿都喝酒,烟酒无度。心理平衡——你大款哪有心理平衡,身边多少女秘书啊,你平衡得了她们吗?你今天拉着小秘的手,心里就颤抖,心跳就快;你明天拉着情人的手,血压往上走,血压升高。你大哥大、BP机身上挂着,白天呼你,晚上叫你,挣了钱你就激动,赔了钱你就着急,你天天没有心理平衡。好,健康四大基石你条条对着干,你不得心肌梗死,谁得心肌梗死。这正好说明上帝是公平的,健康面前人人平等,谁违背谁倒霉,谁顺应谁健康,这就叫好人一生平安。

失去健康,就失去一切

我们活到100岁还不够,还必须要健康。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65岁以前算中年人,65~74岁算青年老年人,75岁以后才算正式老年人。可现在的情况呢?应该活到120岁的却都只活到70岁,整整少活了50年。本应该70~90岁很健康,好多人30多岁动脉硬化,40多岁冠心病,50多岁脑溢血,60~70岁活是活着,但是生活质量不高。我们医院有一个病人,4年植物人,花了150多万元。最后死的时候是皮包骨头,浑身褥疮。往停尸房一放,样子吓死人,遗体告别时,美容师给他做整容,把脸上凹的地方贴上蜡,让它凸出来。最后,眉毛是假的,鼻子是假的,到遗体告别时,大家都看不出他是谁了。

还有一个病人,住院每天花费3000多元钱,前前后后花了50多万元,最后还是死了。50万元对他来说倒是小事,但是14个人照顾他一个人,为什么呢?他一进重症监护室,就有6个护士在左右护理着;他家里人觉得6个护士照顾不放心,又雇了3个保姆,6加3,这就9个人了;两个女儿轮流值班,11个;老伴天天到,12个;住院医生管着他,13个;科主任查房,14个!14个人照顾他一个人,半年花了50万元也没能活过来。

所以说,一个人活到100岁还不够,还要健健康康才有意义,不然活着就是受罪。没有了健康,一切幸福生活都将不存在。

最近调查显示,中国人寿命不短,但是健康寿命不长。我们的平均寿命是71.8岁,已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我们的健康寿命才62.3岁,世界排名第81位,而日本以健康寿命74.5岁排在第1位!

观念理念概念有什么不同 如何理解——“观念”“理念”

中国人有个观念,叫“好死不如赖活着”。就是活着是活着,癌症也算活着,植物人也算活着,但生命质量极差,这不是我们所要的,我们希望的是健康100岁。

健康100岁够不够?还不够,还要快乐。一个人的最高境界,活在世界上天天要快乐,生活才有意义。每天都高兴,每天都快乐,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心情每天都是好的,生活每天都是充实的,活到100岁,又健康,又快乐,这才是我们倡导的健康新观念。

生命最美是凋亡

人的生老病死如春夏秋冬一样是自然规律,但死的方式却不同。一种是自然凋亡,一种是病理死亡。怎样算是自然凋亡呢?

自然凋亡即程序死亡,正如春天的花儿凋谢,冬日的树木落叶,对人而言就是无病无痛,无疾而终,百岁之后,静静离去在睡梦中。就像宋美龄106岁,睡了一觉就走了。然而现在绝大多数人都是病理死亡,即提前死亡,这种死亡犹如树木经风雨摧残,病虫损害,在夏天即枯萎死亡。对人而言就是患病后的肉体痛苦,心灵折磨,七十八十,身心煎熬,人财两空。

人人都希望自然凋亡,可现在的社会普遍现象却是提前得病,提前残废,提前死亡,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是我们违背了自然规律,违背了生命规律,一句话,我们违背了科学的生活方式。

我有一个病人,当年36岁,13岁开始抽烟,烟龄23年,酒龄18年,麻龄12年,赌龄5年。结果刚刚36岁,3支血管堵塞,心肌梗死。他这个病纯粹是胡吃吃出来的,喝酒喝出来的,抽烟抽出来的,生气气出来的,赌博赌出来的。他的病是自己找来的。

所以说,如果你自己不关爱自己,那谁也救不了你。

老子曰:“大道至简。”健康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即谁违背自然规律,谁早早病理死亡;谁顺应自然规律,好人一生平安。

死于无知更可怕

前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中岛宏博士指出:“只要采取预防措施就能减少一半的死亡。”也就是说有1/2的死亡完全是可以预防的。因此中岛宏博士说过一句话:“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他再三提出告诫:“不要死于愚昧,不要死于无知。”因为很多病是可以不让它发生的,是可以避免死亡的。

有一位教授,患有冠心病,本来应该避免突然用力。有一回他搬书,书很重。其实一次搬两三本书一点事也没有,但他一次搬一摞书,一使劲屏气,当即心跳停了。经过全力抢救以后,心跳复苏了,可大脑死亡了,变成了植物人。一个人4年医药费花了150万元。如果他要是受过健康教育,知道自己不能憋气,不能突然用力,搬书一次搬两三本就行了,或者干脆不去搬这摞书,就不会变成植物人了。

还有北京的一位男士,11月1日买了许多白菜放在墙根儿。11月3日下了一场雪,他怕白菜冻坏了,于是从3楼下来搬白菜。白菜一棵好几斤重,他第一次搬了3棵,从楼下搬到3楼阳台,第二次搬了2棵,第三次又搬了2棵,总共五六十斤重。可是因为平常不干活,他一下子上下3楼好几趟,累得直喘,越喘越厉害,咳嗽吐痰,吐血沫痰。他感觉不对,赶紧上医院吧!医生一看不得了,急性心肌梗死,赶紧抢救,打了一针药,这一针药0.1克1.5万元。金子1克是100元,0.1克金子才10元钱,这个药0.1克就要1.5万元。药效果不错,打进去之后病情很快就缓解了。最后一结账,医药费花了6万元。想一想,为了这6元钱的白菜花了6万元医药费,命差一点儿就没了。如果他接受健康教育,知道其中道理,就不会发生这些事了!

健康人更应该被关爱

我1981年去美国,专搞预防医学研究,导师是非常有名的斯丹姆教授,世界级权威。他带我到芝加哥的一家公司开午餐会,老板说今天开会是给10年当中不得病的人发奖,一人发一件T恤,一个网球拍,还有一个信封里面装一张支票,是象征性的少量奖金。然后,大家为他们鼓掌,都很高兴。

回去一想,美国这个企业家太聪明了,人家美国关心的是健康人!因为他的员工10年不得病不花钱,可以省许多医药费,才给他一件T恤、一个网球拍,你想他创造的财富有多少?这家公司里有游泳池、健身房、网球场,鼓励大家运动,大家都不得病。

我回来后,到北京一看,我们的工会主席、支部书记一到过年过节,探访的都是老病号,病越重越去看他,健康的人反而没人关心!

美国这个公司所关心的是健康人,让大家健康不得病。

在我国,我们的观念是重医疗,医疗费花个五万十万的没问题。在我管的病房,住院的干部一住院费用就好几万。医疗费花100万元也没问题,国家对慢性病的预防却投入很少很少。

实际上有专家研究得出结论,对心血管病在预防上花1元钱,医疗费能省下8.59元,同时测算出它还能省下约100元的终末抢救费。

我在北京农村搞过一个调查,有户农民1年收入20多万元,他很有钱,过年给小孩买烟花爆竹一花就是2000多元。这么有钱的人,全家7口人却共用一把牙刷,他认为刷牙是多余的。结果这家7口人有4人得了高血压。

实际上保持口腔健康,可以减少很多病,如动脉硬化、心脏病等。在国外口腔健康被认为是第一重要的,世界卫生组织也非常重视口腔卫生健康。所以健康观念要转变,要从治疗转变到预防上。

智者不惑

在我国物质文明大大进步了的今天,为什么一些慢性病反而更多了?发病年龄更早了?一些原来可以控制的高血压、糖尿病不但控制率很低,而且并发症很高?慢性病的形势怎么越来越严峻了?

归纳起来原因有三:

一是无知无为。即病于无知,死于无知。

二是有知难为。许多中青年人,有保健知识,也想健康,但工作、生活、家庭的压力过大,权衡下来是无奈,只好透支健康,浓缩生命。

三是有知不为。更多的人尽管知道保健知识,但实践中就是做不到。这就是人性的弱点。人性中有一个知、信、行的落差公式,或称闻道、悟道、行道公式。这个公式是:100个人闻道,其中能悟道者仅50人,而能行道者则不到10人。以吸烟为例,据流行病学调查:100个人中有95人知道吸烟有害,但愿意戒烟者仅50人,而真正戒烟成功者不足4人,可见落差之大。其他如减肥、高血压等,治疗控制率的情况也大致相似,都有很大落差。

目前,城市中大多数人属于第二、三种。知识与行为,闻道与行道之间有这么大的鸿沟,那么应该怎么办呢?

古人说: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何为智者?遇事不惑者也。遇到一件事或一个问题,能够全面、客观、有深度地进行综合分析、思考和比较,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然后认清目标,矢志不移,持之以恒,百折不挠;水滴石穿,终成正果。智与知不同,知是知识,一学就会,但只是表层知识,并不形成性格,不一定能变成信念与行为。而智是“知”加上“日”,即有了知识后,还要日日潜思精炼,天天悟道行道,才能提升成智慧,升华成性格;才能遇事登高望远,高屋建瓴并且持之以恒,一以贯之。能做到智和勇,不是容易的事。

当年,白居易曾向一位高僧虚心讨教,佛法的真谛究竟是什么?高僧说就8个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说:“这还不简单,连3岁孩子都懂得。”高僧说:“3岁孩子懂得,80岁的人做不得。”真是一语道破天机。的确是这样,古今中外都一样,懂得是容易,但做到却不易,这就是人性的弱点,这也是健康教育乃至一切工作的焦点、热点、难点所在。

有了这种“智”,即理智、才智和睿智,而且要从青少年抓起,那么天下就没有什么难事了。这样一来,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合理膳食、坚持运动、心理平衡、控制高血压、控制糖尿病等等所有问题都会变得十分自然,十分顺畅,水到渠成,顺理成章。这样,我国的各种慢性病总体发病率将能下降50%以上,人均健康寿命再延长10年,达到72.3岁,直逼世界最先进的日本——健康寿命74.5岁。而且医药费和卫生资源消耗将大大下降。如按下降1/3计算,那就等于每年节约5000亿元人民币,而且自己少受罪,儿女少受累,生命质量大大提高,全面的小康社会将早日到来。

信哉,“智者不惑”,真是一“智”千金。

遗传基因决定保健方式

人得病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内因,是指爸爸妈妈的基因;一个是外因,是指外界的环境因素。

先说内因。一个人得病不得病,长寿还是短命,在一定程度上跟父母的基因有关系,爸爸有糖尿病,妈妈也有糖尿病,那么孩子就容易得糖尿病。爸妈没有病,子女也会得病,但概率会低些。总体上讲,假如爸爸有高血压,妈妈有高血压,生出的小孩45%会有高血压;父母有一个有高血压,小孩有28%的机会得高血压;父母血压正常,孩子会不会得高血压呢?也会,但概率很小,是3.5%。

因为基因的不同,表面看起来差不多的人,实际上千差万别,你的遗传基因决定你一生的保健方式。

我们可以用动物实验做例子来说明遗传的影响。我们先用小白兔做实验。小白兔应该吃萝卜、青菜,从今天开始让小白兔吃鸡蛋黄拌猪油,鸡蛋黄胆固醇高,猪油动物脂肪多。小白兔吃了4个星期后,胆固醇升高,8个星期后动脉硬化,16个星期后怎么样了?这只小白兔得了冠心病、心绞痛。

下一个实验,我们再用北京鸭做实验,也让它吃鸡蛋黄拌猪油。可是奇怪,你怎么喂它呀,它的胆固醇也不高,动脉不硬化,喂到老了,它也没有冠心病。咦,那可奇怪了,吃的是一样的,兔子就动脉硬化,鸭子就不会,这是什么道理呢?道理很简单,兔子是兔子,鸭子是鸭子,基因不同,遗传不同啊!所以结果就不同。

人也是一样的,张三一吃肥肉、鸡蛋就胖了,胆固醇高、动脉硬化、心肌梗死。可李四呢,天天吃肥肉,天天吃鸡蛋,天天吃猪肝,想吃什么吃什么,可是人家胆固醇不高,也没有动脉硬化。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因为张三属于兔子型的,李四属于鸭子型的。你要是兔子型就倒霉,你要是鸭子型呢,就运气,各位不服不行啊。

人和人表面看起来,高矮差不多,胖瘦差不多,长相差不多,其实人和人有天壤之别。比如说,人生风风雨雨,每个人都会遇到生气着急不痛快的事。但是,张三一生气,心跳快、血压高、脸红,甚至浑身哆嗦。李四一着急生气,心跳不快,血压不高,可是胃痛、胃穿孔、胃出血。王五生气着急得糖尿病了。第四个人遇到压力,得了精神分裂症。第五个人生气着急哈哈一笑就过去了,什么事也没有。这就是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同。

人和人的心理耐受能力、精神、性格和意志等各方面都不一样,所以人和人千差万别,这是内因不同。

我的健康我做主

虽然我们不能选择基因,但却能够选择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健康有四大决定因素:第一是内因,即父母的遗传因素,占15%。第二是外界环境因素,其中社会环境占10%,自然环境占7%,共占17%,即内因外因共占32%。第三是医疗条件占8%。第四是个人生活方式的影响占60%。

因此,在我们能够控制的后两种条件中,个人生活方式的因素占68%中的60%,即约九成。美国社会福利局报告:采用医疗方法,花费数百至上千亿美元可以减少10%的过早死亡,而用养生预防方法,不用花多少钱,就可以减少70%的过早死亡。

另外,科学养生和保健可以使高血压发病率减少55%,中风减少75%,糖尿病减少50%,肿瘤减少33%,更能使健康寿命延长10岁,生活质量也会大大提高。新的研究表明,中年注意养生的人(指零危险因素),与不注意养生的人(有1~4项危险因素)相比,老年期65岁以上所花的医疗费仅为后者的1/3~1/2,同时住院次数也大大减少。在这样的一组数据对比中,那些总是称自己忙的人,还有理由不预防、不保健吗?

科学预防最关键

我国人均寿命71.8岁,但健康寿命仅62.3岁。如果我国人均健康寿命通过预防养生能延长10岁,那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也能跻身世界前列。同时每年6100亿元的卫生资源消耗,7800亿元的因病、因伤残、因过早死亡的损失也将减少50%左右。“有病看西医,养生找中医,若想寿而康,九成靠自己。”由此可见,生活习惯对自身健康的重要性!

北京安贞医院有一例患者是一个14岁的东北小女孩,心脏移植以后存活了214天,花了20多万元,每天1000多元,一瓶口服液100毫升5000元,打一针就1500元,太贵了。

再比如治疗冠心病,可以在堵塞的心血管处插一根导管,再放个支架就可以了。好倒是好,这个支架内径3毫米,重量不到0.5克,多少钱呢?2.5万元,一次就两三个。再搭一根导管,1.8万元1根,用一次就得扔了,做一回5~10万元,代价太高了。而且高科技不可能使人恢复到原来没有病的状态,我们仍然不如不得病好。

预防其实很简单,可以让很多人不得病,从这方面来讲,高科技远远不如预防来得好。

最好的药物是时间

最好的药物是时间,什么意思呢?有病越早发现,越早治疗就越好。有个尿毒症病人其实是被12年的高血压耽误了,结果透析花了90万元。其实你早发现,治疗很简单,像高血压,一天一片药,3个月到半年就好了,那样费用小,还不得并发症。你要耽误三五年甚至更长时间,那就不是一片药的问题了,可能需要两种药在一起吃。你再耽误十几年脑出血了,那就不是一片药两片药管用的,得开颅打洞、抽血。如果是心肌梗死,你得马上到医院打上一针药,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化开了还算好。可如果6个小时后,再送医院,效果就差了。如果12个小时后,药毫无效果,你打几针都不管用。相反你早去,不用打1.5万元的药,1500元的国产药就管事,所以说时间是最好的药物。

学会慢生活

在美国,有一个有趣的协会,叫“放慢时间协会”,这个协会在全球已经拥有700多个会员。会员们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手拿秒表、观察路人,如果发现有人不到30秒钟就走了50米以上,他们就会上前给予“劝导”,让其放慢脚步,不要着急。

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认为,当代人的生活已被束缚在“毫微秒文化”中了;从瓦特发明蒸汽机、哈格里夫发明织布机开始,人们的生活就没有再慢下来。人们的时间被切分到最小,一周7天每天24小时不停运作,日常生活被忙碌和焦虑充斥。这种毫微秒文化发展到极致,人的身心超负荷运转,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健康就会受到严重损害。

难怪英国时间研究专家格斯勒说,我们正处于一个把健康变卖给时间和压力的时代。霍金也说,人类是唯一被时间束缚的动物。自从人类步入现代工业时代,人们就像蚂蚁一样忙忙碌碌,有的人可能一边举着高脚杯姿态优雅地参加朋友的宴会,一边脑子却在想这该死的宴会什么时候结束,还有一大堆工作等着要做呢。

当快节奏的生活成为生存所必须适应的规定模式,也许在人们的心底,对脚步不再匆忙、生活舒缓安逸的渴望已如山花般灿烂。所以,当“慢生活”的概念在1989年一出现,便迅速震动世界影响至今。如今,欧美国家越来越多的人正投入到一场名为“抵制做时间奴隶”的运动中,哲学家和心脏病学家是倡导“慢生活”理念的最主要人群。在他们的影响下,人们开始对紧张忙碌的现代生活进行反思,讨论“慢节奏”生活的价值。

其实,适时地“刹车”是为了走的更远。不要把工作时间都安排得满满的,而要从“早7点、晚11点”的紧张生活中解放出来,经常有计划地拿出整块的时间来做运动,给自己慢慢做一顿好饭、看喜欢的书、给花浇水,甚至只是坐着发呆,都是一种自我调节,人们可以在这些平凡的细节中感受到生活的幸福。

怎样获得“慢生活”呢?不妨从慢慢吃开始,抑制生活快节奏。这是国际慢餐协会对忙碌的现代人提出的忠告。国际慢餐协会是一个源于意大利,提倡放慢节奏,注重生活质量的协会。

学会“慢生活”,还可以从运动开始。慢式运动能提高生活品质,那种形式上的慢速度、慢动作,所带来的是内心本质放缓。如今,无论是忙碌的美国还是在浪漫的澳洲,一种“每天1万步”的健身方式相当流行。医学研究表明,每天步行1小时以上的男子,心脏局部缺血的发病率只是很少参加运动者的1/4。

放慢生活的脚步吧,你会发现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健康要从娃娃抓起

人们关注的不应是疾病而应是健康,我们都健康不得病,个人少受罪,家人少受累,节省医药费,还能造福全社会。

据北京的一项调查,北京人平均得6种慢性病: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心脏病、冠心病、癌症,再加上前列腺肥大、青光眼、糖尿病、白内障、骨质疏松,可以说一身是病。

最近更是不得了,据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小学生肥胖、高血压;中学生得了脂肪肝、动脉硬化;儿童得了成人病,青年得了老年病。当前的情况是,提前得病,提前衰老,提前残废,提前死亡,已成为普遍现象。现在糖尿病、高血压患者越来越年轻化了。我们大院里有一个孩子,小学六年级体重198斤,初中二年级脂肪肝连着动脉硬化,这样下去啊,真是灾难。

所以,健康应该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从小就按照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不要提前得病,提前残废,提前衰老,提前死亡。让我们都能够健康七八九,百岁不是梦。我们健康了,个人少受罪,家人少受累,节省医药费,还造福全社会。何乐而不为呢?

——引自延边人民出版社《防病高手》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