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门和北门 南门塔北门塔的由来
南门塔北门塔的由来
六安八景之一:“双塔摩青” 。
六安古城南北各有一塔,造型精巧,气势巍峨,被人誉为“双塔摩青”,意为双塔接触青天了。

它是古城六安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古城历史、文化的见证。
面对它们的高耸、精美,古人由衷赞道:“双塔何年建,孤城玉柱标。
云移沙岸近,风带梵宫摇。
小鸟栖巢稳,飞鼯聚穴骄。
箕南与北斗,呼吸可通宵”。
“双塔何年建”呢?过去六安史志说法不一。
现在,经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研究所张驭寰教授等人鉴定:南塔建于明代(1368—1644),清嘉庆庚午年(1810年)大修;北塔建于北宋(960—1127)。
两塔均具唐代建筑风格。
南塔原名浮屠寺塔,又名舍利宫,六棱圆锥体,9级,高27米,直径82米。
基层为空心石室,南面有拱形塔门,顶呈穹窿形,内无通道,上为实心结构。
基层六面壁体,均有砖雕图案。
站在塔外仰视,第二层、第三层每面都有形象的砖雕、假窗、假门,若开,若闭,造型精巧。
第三层每面还嵌有粉瓷横匾,白底上书有蓝字梵语:其西北方的书曰“示回高台”,其西面的书曰“得三界缘”,其北面的书曰“了五净因”,其东面和东南面的损毁无存,其西南面的书曰“不二宏指”。
从第四层至第八层,均嵌有彩瓷佛像和匾额,交错排列,别具匠心。
塔顶上原覆盖着高约1米、底直径两米左右的铜帽,帽上装有一个棕色的“亚腰葫芦”的铜顶。
1946年秋天的一个夜晚,此帽被大风吹落。
北塔原有9级,现存7级,高约22米,六方多边形;每层都砌有斗拱,花门花窗,精制砖雕。
塔内有宽08米的穿心螺旋形的砖梯通道,可盘旋而上,直通塔顶。
站在顶端,俯瞰古城,一览无余。
旧时,文人墨客来六安游览,对“双塔摩青”情有独钟,题赞的诗文不胜牧举。
明人黄珂赞曰:“砌凿神工一样齐,时时留住白云栖。
共凌斗极风难撼,对峙郊城雾岂迷。
西俯淠滩回去浪,南标古寺拂长霓。
漫言一柱擎天稳,二岳亭亭惬品题”。
清人王所善咏曰:“福地浮屠竞九霄,衙南衙北仰高标。
棱棱出自红尘土,抑雾回风镇俗嚣。
”尤其是辛亥革命时,淮上军统领权道涵光复皖西,率领其部驻六期间曾亲游双塔,所赋赞诗颇显豪壮:“佛地浮屠近地遥,城南城北耸高标。
凛然深信出尘远,峙也常看带雾飘。
仙路迢迢迷幻影,灵光隐隐锁重霄。
挥师淠上肃清道,戎马倥偬壮志豪”。
如今,南北双塔皆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拨巨资对北塔进行了修缮。
虽是“修旧如旧”,但这古城的高标正重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