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表现出极大诚意,给明朝待遇优厚,为何崇祯依然选择自杀?
皇太极表现出极大诚意,给明朝待遇优厚,为何崇祯依然选择自杀?
明朝作为最后一个由汉人统治的政权,一直以来备受推崇,很多人坚信明朝“不和亲,不纳贡,不割地,不赔款”,以及“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豪情壮语,明朝是否真的像大家认为的那样强盛呢?
其实明朝发展的中后期也曾与许多部落议和,只是明朝始终无法放下面子,这种死要面子的外交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明朝的发展,明朝末年就曾与清朝议和,划分地域,然而却不接受清朝提出的“平等条约”,坚持明朝为上的国策,导致灭亡。
一、皇太极和满洲贵族们不愿意南下
崇祯即位时,阉党魏忠贤声势滔天,这位少年天子用雷霆手段铲除了阉党,很多人都认为崇祯可以力挽狂澜,挽救腐朽的大明王朝,然而200多年过去了,一个庞大的王朝已经千疮百孔,外部清军先后击败明朝,丧失大片关外地区,内部农民起义不断,内忧外患之下,明朝随时都有覆灭的可能。
此时,隐隐占了上风的清军曾主动与明朝交好,同意议和,面对声势浩大的起义军,骄傲的明朝不得已,只能试着与清军往来,明朝派出使团访问,皇太极热烈欢迎,在他们即将抵达沈阳的时候,全体官员出城迎接,表现出了很大的诚意。
皇太极的热情让群臣认为是一个好兆头,毕竟此时的明朝早已没有了曾经的雄威,与明朝相同,清朝内部对于是否南下也存在争议,让人没想到的是,许多满清贵族包括皇太极在内,对于现在的境况非常满意,反而是叛逃过去的明朝臣子极力主张南下,这些汉族官员见识过江南地区的富庶,不断鼓动皇太极率军南下。
然而皇太极考虑到虽然明朝正处于危难之中,但是人口庞大,作为外来者本来自己的人就少,如何去对抗人口庞大的明朝,出于各方面考虑,皇太极决定与明朝议和,因此明朝使团出访的时候,皇太极表现出了极大热情。

二、双方谈判的价码很接近,但明朝放不下架子
使臣到来之后,双方就疆界问题发表意见,谈判当中,清朝急切的说出了自己的意愿,首先双方以宁远、塔山为边境,划地而治,保证互向不侵犯,其二,明朝与清朝需要交换人口,挑选明朝百姓进入清朝地界开垦土地,第三,双方需要开通贸易,清朝每年会献出1000公斤人参和数千张貂皮,明朝需要提供手工制品,以及白银100万两。
第四,大明皇帝要亲自前来与皇太极举行会盟仪式,这些举措像极了曾经的宋朝与辽国,皇太极就是参考澶渊之盟定下的约定,对于清朝提出的问题,明朝使团表示赞同,再说清朝提出的疆域已经牢牢把控在手中了,即便明朝不同意也拿不回来,明朝每年提供100万两白银看似数额巨大,比起军费来说只是小意思。
按照明朝使团的想法,是可以接受的,只要双方达成合约,就能全力剿灭内部农民叛乱,对于风雨飘摇的明朝来说算得上是一个好消息,然而牵扯到皇帝本人,众人不敢私做主张,毕竟后金曾是明朝的附庸,如今与明朝平起平坐,事关重大,使团表示只能回去商议。
明朝代表团返回国内之后,将清朝提出一件写成报告呈给兵部尚书陈新甲,陈新甲决定第二天一早交给崇祯,然而这份绝密报告泄露了出去,所有大臣都知道明朝要“议和”的决定,一致弹劾陈新甲,看到群臣激愤,崇祯只好把这个黑锅推给了陈新甲。
三、皇太极去世以后,清朝迅速改变了态度
崇祯是一个性格严重缺陷的人,遇到问题从来都不会自我检讨,或许这就是皇帝的权威,最终下令杀掉了这个忠心耿耿的大臣,既然谈判没戏了,明朝只剩下最后一条路,抵抗至死,宁远地区只剩吴三桂的少数兵马,1643年,皇太极去世,清朝内部争夺再次上演,多尔衮成了真正掌权者。
与皇太极不同,多尔衮极力主张南下,不久之后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自杀殉国,得知明朝爆发巨变,多尔衮集结精壮兵力入关,与吴三桂里应外剿灭了起义军,清朝正式入主中原,终结了明朝两百多年的统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