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辛弃疾最有名的词 辛弃疾

火烧 2022-09-25 14:31:20 1078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所占。自幼亲受民族压迫之苦,立志恢复中原。21岁时,就曾聚众2000人,树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所占。自幼亲受民族压迫之苦,立志恢复中原。21岁时,就曾聚众2000人,树起抗金旗帜,加入了耿京领导的起义军。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辅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绍兴三十二年(1152年)春,辛弃疾在去南宋联系抗金回归途中,惊闻义军叛徒张安国杀害了耿京,做了金人的济州知州。辛弃疾义愤填膺,亲率50名骑兵突袭济州,于5万敌军中生擒张安国,连夜押回建康斩首示众。耿京义军失败后,辛弃疾在南宋为官,先后任江阴签判、司农主簿、滁州知州、大理寺少卿等职,希图依靠朝廷,实现澄清中原的壮志。他不顾职位低微,屡次上书,陈述自己的谋策和计划,呼吁朝廷“以光复旧物而自期”。但昏庸的南宋朝廷,不但没有采纳他的建议,还对他进行排斥和打击。辛弃疾虽然受到排斥,但他尽量利用自己的职位,为北伐尽力。他曾在湖南建立过“雄镇一方”的飞虎军,因此引起了主降官僚的不满,于1181年被弹劾免职,开始了前后长达20年的闲居生活。1203年,年已64岁的辛弃疾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又被派到军事重镇镇江做知府。他招募丁壮,建立武装,积极准备北伐。1207年,朝廷下诏征募新兵,再次北伐,任用辛弃疾为枢密院都承旨。谁知诰命尚未到达,辛弃疾已病死葬于铅山县原阳山中,临终“大呼杀贼”。

陆游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峣、铅山一带。晚年韩侂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

  辛弃疾是中国文学史上以词名世的爱国作家。其词作流传至今的有600多首,集于《稼轩长短句》中,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他一生主张抗金,素有“补天西北”、“平戍万里”、“整顿乾坤”的雄心。罢官在家,思念的仍是前线御敌。但其一生却壮志未酬,满腔悲愤,只能寄托于词作之中。现存词作,多抒发力图恢复统一的感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愤慨,对当朝者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精神。还有不少吟咏祖国壮丽河山的作品。题材宽广,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辛弃疾进一步开拓了词的题材和意境,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辛弃疾最有名的词 辛弃疾

  今济南大明湖畔建有“辛稼轩纪念祠”。

参考条目

“辛弃疾277767” 8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