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看春秋战国历史看什么书 春秋时的中国人咋打仗?有2不打3不杀,后被欧洲写进日内瓦公约
春秋时的中国人咋打仗?有2不打3不杀,后被欧洲写进日内瓦公约 自周平王迁都洛邑开始,周朝的历史被划分成了两个阶段:以周天子名义征伐不臣之国的春秋时期,和以秦、楚、赵、齐等为首的七大诸侯互相征伐的战国时
春秋时的中国人咋打仗?有2不打3不杀,后被欧洲写进日内瓦公约

自周平王迁都洛邑开始,周朝的历史被划分成了两个阶段:以周天子名义征伐不臣之国的春秋时期,和以秦、楚、赵、齐等为首的七大诸侯互相征伐的战国时期。 春秋这个名词,源自鲁国史官记载历史的一种方式。虽然孟子曾言「 ”春秋无义战”,但实际上,春秋时期的战争方式跟战国甚至是现代战争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不仅看不到血腥,反而处处体现出仁义。 那么春秋时期的战争一般都是怎么发生的呢?虽然我们常说春秋时期诸侯礼崩乐坏,但春秋的战争却不以杀伤、斩首为目的,反而是为了维护「 ”礼”。 所以,春秋时的诸侯很少有常备军,兵器盔甲通常都封存在府库里,只有要打仗了,才征召贵族子弟,分发武器。战争打完后,兵器还要交还府库。比如郑国攻打许国前,「 ”授兵于大宫”,在祖庙举行罢授兵仪式后,郑军才开赴战场。 那国家不设常备军,就不怕被其他诸侯国突然袭击吗? 其实这个担心是多余的,因为春秋时期诸侯之间想要开战,必须满足3个条件,否则战争是打不起来的。 1、没正当理由不打 春秋时期打仗讲究师出有名,这可不是随便找个借口就行的,必须获得敌方的认可才行,战前必须要下战书。战书内容既要说明来意,还要约定战争的地点,这是因为春秋时期以车展为主,双方必须商定一个开阔的场地进行较量。 比如公元前589年,齐国和晋国因为盟友问题发生战争,两军抵达战场后,晋国送来战书,内容是「 ”晋与鲁、卫,兄弟也,来告曰:‘大国朝夕释憾于敝邑之地”(晋国和鲁国、卫国是盟友,他们向我国告状说你们齐国的军队跑到了人家地盘上)。齐国的回复是:「 ”大夫之许,寡人之愿也”(大夫已同意,那就开战吧) 2、对方没准备好不打 上面提到的是对方应战的情况,但如果对方还没有回信或者明确告知不想打,那战争发起方也是不能随意攻击对方的。这是因为诸侯战争讲究「 ”结日定地,各居一面,鸣鼓而战,不相诈”。 《左传》就曾记载了公元前575年的一场晋楚之战,晋国大军在主战派郤至的统率下,浩浩荡荡杀奔楚国,半道上碰巧3次遇到了楚王亲统的军队,由于双方还没有下战书约战,所以,郤至不仅没有趁机袭击楚军,反而脱下头盔小步快走,向楚王表示敬意,而楚王也派工尹襄给郤至送来一张弓作为礼物。 此外,如果一国国内发生灾祸或者大丧,那么即便正在交战,处于优势的一方也要撤兵,所谓「 ”师不伐丧”。公元前569年,楚国和陈国交战,结果陈成公突然去世,听到消息的楚国大军立即做出了退兵的决定,以示礼仪。 除了3不打之外,春秋时期的诸侯还遵循3不杀。 第1种是受伤的不杀,即如果对方已经受了伤,那绝对不能给对方补刀,导致对方受到二次伤害。第2种是黄口和二毛不杀,黄口指代小孩子,二毛指的是老人。《淮南子》就曾说道:「 ”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第3种是丧失作战能力的不杀,这其中既包括投降者,也包括战败溃逃的敌军。 公元前597年的晋楚邲之战,晋军大败,战车在溃逃时不慎陷入到了泥里,结果楚军士兵跑来告诉晋军,你们得把用横木把车抬出来,晋军照做果然有效。走不多远,战马又盘桓不肯向前,楚军士兵又跑来说道教对方「 ”拔旆投衡”(把旗和车轭扔掉),晋军果然成功逃脱,临走前还感慨的对楚军说:还是你们逃跑有经验啊! 春秋时期的战争,其实更像是贵族之间的决斗,少了血腥杀伐,多了一些信义和契约精神在里头。虽然战国的战争方式已经完全抛弃了这种看似「 ”迂腐”的作战方式。 但在1000多年以后的欧洲中世纪,中国春秋时期的这种贵族约定,依然在欧洲骑士阶层中延续,规定交战双方要约定战场,堂堂正正的对攻,不搞突袭,不攻击非战斗人员。 并且,早在中国春秋时期形成的这种贵族契约,还被写入到了《日内瓦公约》里,比如第一公约规定不对伤病员施加伤害,第四公约规定不破坏不设防的城镇,不伤害没有作战能力的平民等。 【完整版含译文】春秋左传 正版书左丘明著(春秋)文白对照 春秋左传注国学经典书籍中国历史春秋战国史春秋战国吕氏战国策中华书局 ¥19.8 购买
很赞哦! (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