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全诗 小雨空帘,无人深巷,已早杏花先卖。原文_翻译及赏析

火烧 2022-06-29 20:09:23 1072
小雨空帘,无人深巷,已早杏花先卖。原文_翻译及赏析 小雨空帘,无人深巷,已早杏花先卖。——宋代·史达祖《夜行船·正月十八日闻卖杏花有感》小雨空帘,无人深巷,已早杏花先卖。 不剪春衫愁意态。过收灯、有些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全诗 小雨空帘,无人深巷,已早杏花先卖。原文_翻译及赏析

小雨空帘,无人深巷,已早杏花先卖。原文_翻译及赏析  

小雨空帘,无人深巷,已早杏花先卖。——宋代·史达祖《夜行船·正月十八日闻卖杏花有感》小雨空帘,无人深巷,已早杏花先卖。 不剪春衫愁意态。过收灯、有些寒在。 小雨空帘,无人深巷,已早杏花先卖。
白发潘郎宽沈带。怕看山、忆他眉黛。草色拖裙,烟光惹鬓,常记故园挑菜。 婉约 春天怀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无意缝制春衫,春来一副愁苦样态。已经过了元宵灯节,仍然有袭人的寒气在。霏霏细雨家家门帘虚掩,深巷寂寂无人影,却早有杏花儿叫卖声。
白发潘郎的我,腰身瘦损宽衣带,害怕看那苍翠的远山,那会让我忆起她的眉黛。绿草茵茵,像她拖到地面的长裙。迷濛的云烟,令人想起她如云的双鬓。故乡二月二的挑菜节又快到了,常想起和她相见的情景。

赏析

词的首句极写春日无聊况味。“不剪春衫”,有两重意:一是无人为剪春衫,一是无意出外春游。作者在《寿楼春·寻春服感念》词中写道:“裁春衫寻芳。记金刀素手,同在晴窗。”此时心事重重,意趣索然,唯有闭门不出。“愁意态”三字,补足句意。次句转接得极妙,仿佛是由于春寒料峭才不剪春衫,用意便觉渺远。元宵节赏完收灯,本该出门去探春,可是,作者却无心探春,只轻点一笔“有些寒在”,便把词人难以为怀的境况托出,为下片追忆往事作了铺垫。接以“小雨”三句,写听到卖杏花的情景。尽管词人意绪寥落,不愿出门探春,可是,春天的信息还是传到这无人的深巷中。写杏花之诗,宋人多有佳句,陈与义云:“杏花讯息雨声中”,陆游云“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皆脍炙人口,而此词云“小雨空帘,无人深巷,已早杏花先卖”,余韵悠长,却是典型的词语。在恼人的春寒中,帘外,飘洒着丝丝细雨,深巷里阒寂无人,忽然,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勾起了词人无名的怅惘。情与景遇,一拍即合,下文便转入感慨与追忆。

“白发潘郎宽沈带”,是关键之笔。晋代潘岳《秋兴赋》中说自己三十二岁时便鬓发斑白,南朝梁沈约在写给徐勉的信中说自己因病消瘦,腰带也觉得宽了。潘鬓沈腰,是诗词中常用的典实。点出愁怨与无奈,芳节重临,年华荏苒,索居憔悴,往事凄迷——“怕看山、忆他眉黛”,至此方转入正题,点出佳节不出的真正原因,与上文“不剪春衫”等语相呼应。《西京杂记》描写卓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故诗词中常将佳人之眉与青山互喻。作者《绮罗香》词云“隐约遥峰,和泪谢娘眉妩”,而此词说怕看山而想起伊人的眉黛,当有同样的感受。末三句,尽态极妍,辞情俱到,诚为妙笔。念念不忘的是伊人当年在故园中踏青挑菜的情景;她那绿如芳草的罗裙,拖曳在如茵的芳草地上;春日的艳阳,透过烟霭,斜照着她如云的鬓发。结句为全词着意所在。二月二日,为“挑菜节”,城中士女相率到郊外或园林中游现戏乐,这也是男女约会幽欢的好时机。题中“闻卖杏花有感”之意,至此全出。正月十八收灯之后,再过十多天便是挑菜节,卖花声声,触起心中的隐痛,中年情怀,就更是难堪了。

创作背景

开禧二年(1206年),韩侂胄北伐金国失败,次年被诛,史达祖曾是权相韩侂胄门下掾吏,极受倚信,宋国伐金失败,他亦受牵连被贬出京。作者正当中年,心中多悱恻悲怨之情,他于正月十八日听到街上叫卖杏花的声音,感慨物是人非写下此词。史达祖1163~1220?年,字邦卿,号梅溪,汴(河南开封)人。一生未中第,早年任过幕僚。韩侂胄当国时,他是最亲信的堂吏,负责撰拟文书。韩败,史牵连受黥刑,死于贫困中。史达祖的词以咏物为长,其中不乏身世之感。他还在宁宗朝北行使金,这一部分的北行词,充满了沉痛的家国之感。今传有《梅溪词》。存词112首。

史达祖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谁怜散髻吹笙,天涯芳草关情。 胡人吹笛戍楼间,楼上萧条海月闲。 脱衣换得商山酒,笑把离骚独自倾。 燕子归来依旧忙。忆君王。月破黄昏人断肠。 此际闲愁郎不共,月移窗罅春寒重。 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飞鸿过也。万结愁肠无昼夜。 隐约遥峰,和泪谢娘眉妩。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 劝君频入醉乡来,此是无愁无恨处。 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 百结愁肠郁不开,此生惆怅异乡来。 儿女此情同。往事朦胧。湘娥竹上泪痕浓。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