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大小吴哥的历史 吴哥王历史
吴哥王历史
吴哥王朝的吴哥的历史
8世纪末,柬埔寨遭到爪哇人的入侵,国王被杀。9世纪初重新获得独立。前王子闍耶跋摩二世在位时〔802—850〕,定都于近吴哥东北的考伦山上,开始了吴哥王朝的统治。9世纪后半期—11世纪是吴哥王朝的早期,吴哥城开始建成并成为国都。在这里修建有寺庙和水利工程。11世纪初,出身于马来亚王族的苏耶跋摩一世夺取王位〔1002—1050〕,并扩展势力到湄公河下游和老挝的琅勃拉耶,强令被征服地区的王公效忠,按期进献珍宝。他继续修建王宫的宫廷。12世纪—13世纪是吴哥王朝的极盛时期,苏耶跋摩二世时代〔1113—1150〕国力强大,有战象20万头,版图“东到海,西按蒲甘,南抵加罗西〔今马来半岛东岸〕,并与中国有密切往来。其间与李朝越南争夺占婆,1145年曾一度占领占婆首都佛誓城。这一时期修建了吴哥寺。闍耶跋摩七世时〔1181—1201〕成为东南亚最强大的国家,其疆域包括今泰国和马来半岛的大部分,北方与中国南沼接壤,东达占婆和湄公河三角洲。另建新都吴哥通﹝“通”,城之意〕,崇信大乘佛教,广建佛寺。由于大规模的营建和对外征服,汲尽了人民血汗,人民起义和被征服地区的反抗连绵不断。13世纪中叶兴起的泰族诸王国多次打败吴哥王朝,并于1431年首次攻陷首都吴哥通。为避免泰人的威胁,1434年索里约波王时迁都百囊奔〔今译金边〕,柬埔寨逐渐走向衰落。
吴哥窟的历史和传说
在公元9世纪之前,柬埔寨地区居于爪哇国的统治之下。
公元9世纪初,高棉国王阇耶跋摩二世统一了柬埔寨地区,自封为“神王”,这一政教合一的传统延续了近千年,西哈努克国王是柬埔寨最后一位“神王”。阇耶跋摩二世先将都城建于荔枝山,后来又迁到洞里萨湖北边,也就是现今的罗洛士群一带。
阇耶跋摩二世是一位虔诚的婆罗门教徒,他的信仰自然影响了整个高棉王国。9世纪中后期,因陀罗跋摩一世即位后,建造了当地第一座寺庙——神牛寺,以寺前卧有神牛得名。
稍后建造的巴公寺供奉湿婆神,是当时高棉的国寺,也是当地第一座山型寺庙。公元9世纪末,耶输跋摩一世国王开始全力建设新首都耶输陀罗补罗,亦即现今的通王城。
他下令建造规模空前的水利工程东池,并在巴肯山上建造新的国寺巴肯寺。967年罗贞陀罗跋摩二世的一位朝臣在吴哥东北方兴建了女王宫,用以供奉湿婆神。
女王宫以稀有的红色砂岩雕刻精致浮雕,被认为是吴哥雕刻艺术最高水平作品。此后的一百年间是吴哥寺庙建筑的高峰时期,其代表是11世纪中期优陀耶迭多跋摩二世建造的国寺巴方寺,同样的敬献给湿婆神。
此时东池已经逐渐干涸,优陀耶迭多跋摩二世在都城西侧开挖西池以替代。1113年至1150年间,苏耶跋摩二世建造了吴哥地区最重要、也是最宏伟的寺庙:吴哥寺。
这座寺庙座东面西,四周以壕沟模拟咸海,高峻的三层平台模拟须弥山,墙面上雕刻着神话故事与苏耶跋摩二世的生活场景。它是高棉古典艺术的代表作。
鼎盛 苏耶跋摩二世去逝后,吴哥王国内乱外敌,战火不断,都城遭到很大的破坏。阇耶跋摩七世驱逐占城人,1181年登基为王。
他在位的三十余年间,吴哥王国达到极盛时期。他重建了通王城,修建了高大坚固的城墙和宽阔的护城河。
城中的巴戎寺是吴哥古迹的另一杰出代表,以阇耶跋摩七世面容为蓝本来雕刻的四面佛即所谓“高棉的微笑”。寺庙墙上的浮雕展示了大量普通市民生活场景,这是与吴哥寺浮雕的显著不同。
更重要的是,因为阇耶跋摩七世笃信佛教,高棉王国的信仰从此转变,两种宗教信仰融合与交替的过程如同年轮一样在寺庙的建筑上被记录下来。如塔布茏寺、塔逊等。
衰落 中国元代人周达观于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前往真腊(即高棉,当时高棉在位的是因陀罗跋摩三世王),返国后以游记形式创作了《真腊风土记》。文中记录了当时吴哥的城池建筑及市民生活,事无巨细,描述如见。
特别是国王出行时仪仗辉煌、前呼后拥的奢华景象,令人对王国的强盛印象深刻。但事实上,此时的高棉王国已经开始衰落。
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水患频繁,稻米歉收,王权削弱,国力已经大不如前。1431年,高棉在与暹罗的战争中失败,陷落军队占领并摧毁了吴哥地区,王室被迫迁都金边。
这一地区除吴哥寺外完全废弃。重见天日1860年1月,法国人亨利•穆奥在森林中发现吴哥遗迹,引起世界关注。
世界各地的学者纷纷慕名而来,当然其中也不乏抢盗文物的冒险家。吴哥古迹在被重新发现后面临又一次的浩劫。
柬埔寨王国独立后,虽然持续对古迹进行维护,但时局动乱,破坏和盗窃不绝。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将吴哥古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的修缮团队开始进驻吴哥窟进行大规模的保护与修复,至今仍在继续。
传说 印度教的三大史诗之一的神话故事,可以在大吴哥的四个城门、小吴哥回廊的壁雕等地发现。传说中,长生不死的甘露埋藏在须弥山 (Mountain Meru) 的乳海 (Ocean of Milk) 底下。
阿修罗、神仙、毗湿奴神 (印度教的保护神) 合力把乳海搅乾,以取得这长生不死的甘露。毗湿奴神化成灵龟、顶著须弥山当作支点,阿修罗和神仙分别列队,拉著五头巨蛇(Naga)。
九十二个阿修罗拉著巨蛇的头,八十八个神仙拉著巨蛇的尾;巨蛇的身体是翻腾乳海的巨缆。阿修罗有圆凸的眼睛、戴著有冠毛的头盔;神仙则是杏眼、戴圆锥型的头饰。
神魔合力握著巨蛇翻腾乳海,旁边还有猴神哈纽曼在协助。翻腾了千年后,乳海搅乾了,因为磨擦产生的高热使水沸腾,鱼、虾、鳄鱼纷纷死亡。
(浮雕中以断成一半象征死亡的水族) 乳海翻腾令巨蛇吐出致命的毒液,梵天神 (创造之神) 要求湿婆神 (破坏之神) 吞下毒液以保护众神。甘露先在阿修罗的那边涌现,阿修罗正要饮用时,天空突然出现许多飞天小仙女 (Apsara)。
飞天小仙女有著曼妙的姿态、各种不同的发饰、手拿花朵或法器、上半身上空、戴著臂饰及项链、下身穿著有饰带的长裙、赤脚、跳著诱人的舞蹈。(大吴哥及小吴哥的浮雕)阿修罗们看得呆了。
浑然忘了长生不死的甘露。三头白象也在乳海中浮现,后来成为因陀罗神 (Indra) 的坐骑。
(斗象台及女皇宫的浮雕) 神仙们趁著阿修罗们魂不守舍之际抢过甘露一一服下。其中一个阿修罗眼看甘露要被神仙喝完了,化身为神仙,也排队喝了一口甘露。
甘露还没喝到这个化身为神仙的阿修罗的肚子中、还只在喉咙时,天上的日神及月神看出来这个神仙是冒牌的,立刻砍下他的头。这个阿修罗的身体马上死去了,但头部已经喝到了长生不死的甘露所以并没有死去。
这个头知道是日神、月神打的小报告,。
吴哥城的历史
吴哥城 Angkor Thom
吴哥遗迹是东南亚最大的文化遗产,指的是现在柬埔寨西北部暹粒省洞里萨湖北岸一带的石砌、瓦造建筑遗迹群。 吴哥王朝曾辉煌一时,在公元12至13世纪的鼎盛时期称得上是统治整个中南半岛的大帝国,不少宏伟城市及建筑陆续冒起,让繁华皇都吴哥城(大吴哥)更显蓬勃。不过它的璀璨很短暂。吴哥王朝衰败后,王城也在不知不觉中湮没于丛林,情景凄凉。现在它仍然受到热带严酷的大自然侵蚀,宝贵遗迹面临崩溃的危机。
吴哥是高棉人的精神中心和宗教中心。吴哥也是旅行者向往的圣地。 吴哥是9-15世纪东南亚高棉王国的都城(吴哥Angkor一词源于梵语Nagara,意为都市),9世纪初始,吴哥王朝(802-1431)先后25位国王,统治着中南半岛南端以及越南和孟加拉湾之间的大片土地,其势力范围远远超出了今天柬埔寨的领土,盛极一时。其间大兴土木,留下了古今奇迹吴哥城(Angkor Thom)、吴哥窟(Angkor Wat)和女王宫等600多座印度教与佛教建筑风格的寺塔,大放异彩。1431年泰族军队攻占并洗劫了吴哥,该城废弃。随后,繁华的吴哥就湮没于方圆45平方公里丛林榛莽之中,到16世纪已成为一片杂木丛生的废墟,逐渐被人们遗忘。
方圆10平方公里的吴哥城,俗称大吴哥,是高棉帝国的最后一座都城,始建于9世纪末,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 1181-约1215在位)赶走了入侵的占婆人后又作了重修,被称为“第四次吴哥”。
吴哥城是一处被长达12公里的城池所包围的城市。吴哥城南门(South Gate)外的护城河上架有石桥,桥的两侧栏杆上各有一排54个石雕的半身像,一边代表神灵,另一边代表恶魔,他们手上拉着眼镜蛇化身的巨蛇王。据说宽约百米的护城河,在古时养有很多鳄鱼,是用来抵御敌人进攻的。钻进小小的南门门洞,拔地倚天的古树整齐地列在路两旁,树缝里透着温柔的晨光,轻风吹过,干叶嗒嗒地落到了车的前窗,又滑到了地上,说不出的惬意。
在吴哥城中央,依照佛教须弥圣山的概念建立起了壮观的拜云寺(Bayon),环绕中央尖塔的是49座四面都雕有巨大佛脸的佛面塔,这些谜样的佛脸微笑,表情各异,安详中带有几分神秘。四面佛的四个面分别代表慈、悲、喜、舍,悲喜皆不形于色。拜云寺的回廊壁画也十分丰富,从王宫征战到市民生活应有尽有,但是给游客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四面佛那神秘的"高棉微笑"。
在整个大吴哥城的范围内,还有巴方寺(Baphoun)、绯明纳卡寺(Phimeanakas)、利泊王坛(LeperKing)、大象坛(Terrace of Elephants)等著名建筑。
吴哥景区范围很大,可以租用机动或非机动的交通工具游览,
吴哥门票分为三种:可游览的一天的,三天的,七天的,价格因此不同。持票可以游览包括吴哥窟、吴哥城在内的所有吴哥古迹。门票带照片,售票处提供现场免费快照。门票制作好发给你之前,售票员会用你的母语宣读有关规则。买完第二天的门票,当天下午4点以后可以免费进入。
吴哥王朝有什么历史故事
吴哥王朝从802年开始建立,此后经过400年的不断扩建,到 1201年基本完成。
我们所说的光辉灿烂的“吴哥古迹”,就是在柬埔寨 暹粒境内,在大约45平方千米的范围内,分布着的600多座各种建筑物。 吴哥古迹最杰出的代表是吴哥通城、吴哥窟(寺)和班达斯雷女王宫。
吴哥王朝被誉为“胜利者的象征”。阇耶跋摩七世当政时期 (1181〜1219年),开疆拓土,建立了一个空前强大的王国,其版图除 真腊本土外,还包括现在的泰国、老挝和缅甸的一部分以及马来半岛北 部。
在内政方面,他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发展了农业经济,这时在京城近郊已开凿三大人工湖,即东池、西池和北池,这些人工湖与河道相 通,形成一个稠密的灌溉网,水稻年可三熟。工商业也很发达,民富国强。
这使阇耶跋摩七世想建造一座坚不可摧的王都,这就是吴哥通城,意为 “大都城”。 吴哥王朝曾先后两次遭洗劫和破坏。
第一次是1177年占婆人侵入 柬埔寨,吴哥遭受了劫掠;第二次是1431年暹罗军队的入侵,吴哥遭 到了严重破坏。此后,吴哥逐渐被遗弃,淹没在丛林莽野之中,直到 19世纪一个叫亨利•穆奥的人发现了吴哥古迹。
柬埔寨吴哥王朝的政权历史
简介 “吴哥”,词源于梵语,意为“都市”。
它是9~15世纪东南亚高棉王国的都城。吴哥王朝(公元802年~1431年)先后有25位国王统治着以中南半岛南端为国土主体的大片土地,其势力范围远远超过今天柬埔寨的领土。
从公元初至吴哥王朝的几百年间,其实已有操高棉语的民族及国家存在,高棉本身对此没有任何文字纪载,在中国的文献中有提及。典籍记载 据纪载,最早出现一个称为扶南国(Funan),统治当地达400多年,后于6世纪被一分支真腊(Chenla)消灭,接手管治了两百多年。
公元802年,由醛耶跋摩二世(JayavarmanII)建立吴哥王朝,至1181年醛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VII),发展至最高峰,版图包括现今整个柬埔寨、部份泰国、老挝、缅甸及越南,可谓一时无两。最后于1432年被暹罗素可泰王朝(Sukhothai)入侵,弃城逃往森林,从此吴哥窟便于世上消失了五百年,直至19世纪中叶才重见天日。
在吴哥王朝期间,王朝均定都吴哥,并大兴土木,建造王城及大小寺庙600馀座,散处于40多方公里的土地上,景象极为壮观。特别在12世纪建成最宏伟的吴哥寨,充份表现出吴哥民族的艺术成就。
此外,更积极兴建大规模的灌溉系统,有利耕作,可谓国泰民安。中国有位叫周达观的使节,曾于1296年抵达吴哥,且住了很久,最后写成「真腊风土记」,详细叙述当时吴哥的面貌。
据他形容,吴哥王朝可说是丰衣足食之地,很多过来做贸易的中国人也不愿回国,定居该处。吴哥古迹 19世纪后期,法国考古学家亨利莫霍(Henri Mouhot)在金边北方约311公里处的暹粒(Siem Reap)省省府暹粒,发掘出埋没在森林中将近400多年的吴哥王朝都城,消息一传开来,立即震惊全世界,名列世界人类文明七大奇景之一的吴哥窟,终于再度显露在世人眼前。
1992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评定为世界级人类文化遗产。在吴哥王朝时期,极力吸引印度教和佛教文化,并且建造一系列大规模的寺庙,这些寺庙分布于都城内及周围区域。
现存的吴哥建筑群包括吴哥城(Angkor Thom大吴哥)、吴哥寺(Angkor Wat小吴哥,又称吴哥窟),以及其他的建筑约600座,散布在约40平方公里的热带雨林中。吴哥的历史 公元1世纪,东南亚已经成为东西方交往的交通枢纽,中国和印度的商人途经此地往来与地中海与远东之间。
公元1~7世纪,印度人婆罗门种姓统治柬埔寨,印度的文化和宗教(印度教和佛教)在柬埔寨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其间也曾出现过短暂的据说是讲高棉语的扶南(Funan)王朝,但直到公元7世纪,本地人才最终打败印度人而建立高棉王国。
公元9~14世纪,高棉人创造出了吴哥艺术的奇迹。 Jayaverman II是第1位吴哥国王,它于公元802年建立王权统治,最初定都于Rolous(暹粒东南13公里处)。
之后的Indraverman III于公元881建筑了第1座神山式寺庙Bakong和人工湖,并成为后世王室建设的传统。公元893年,Yosoverman I在吴哥地区建筑了第1座寺庙巴肯寺(Phonm Bakheng)。
之后由于王室争权,Jayaverman IV迁都Koh ker(距吴哥100公里),20年后又迁回到吴哥,Pre Rup是回迁后建筑的第1座寺庙。其后,王室中兴,政治稳定,商业繁荣,陆续兴建的塔扣寺、女王宫、西湖。
12世纪初叶,Suryaverman II的统治达到顶峰,他创造了吴哥最恢宏的建筑,修建了吴哥窟(Angkor Wat),Thommanon, Banteay Samre, Beng Melea。12世纪后期,内忧外患袭扰高棉王朝,并于1177年被外族Cham统治。

1181年Jayaverman VII打败Cham成为国王,他确定大乘佛教(Mahayana Buddhism)为国教,并开始了大规模的纪念性建筑。在不到40年的时间里,他建造了数百座建筑,其中包括著名的巴云寺,塔普罗姆寺(Ta prohm),Banteay Kdei, Preah khan,以及其他众多寺庙。
一般认为Jayaverman VII的建筑比较匆忙,因而艺术水准和建筑水平均不如以前的建筑精美。巴云式样有些与众不同,巨大的佛面石雕、粗糙的雕刻工艺、缺少修饰的横梁雕刻,以及佛教题材的雕刻。
Jayaverman VII是吴哥建筑的最后高潮,在他以后少有成功的寺庙建筑,而巴云寺也显然没有完工。元朝时(1295年),周达观曾出使真腊,并著《真腊风土记》。
13世纪末,Jayaverman VIII恢复印度教,因而很多佛教建筑遭到破坏,有些甚至被改刻为印度教内容,如Ta Prohm和 Preah Khan。Jayaverman VIII死后,佛教再次成为国教,不同的是这次是小乘佛教(Theravada Buddhism),并延续至今。
公元1431年,泰国人攻占吴哥,高棉人被迫迁都金边,从此吴哥荒废.16~19世纪也曾有西方探险家引和传教士来到吴哥,但一般认为1860年法国生物学家Hneri Mouhot在采集标本时重新发现了吴哥窟。 从上述吴哥王朝的历史可以发现,吴哥庞大的寺庙建筑群形成于几个建设高峰期并有几个转折时期,其中Suryaverman II和Jayaverman VII是两个突出的建设高峰,并分别代表印度教和佛教两个不同宗教。
吴哥窟的建造历史如何
吴哥窟的历史要追溯到扶南王朝,扶南王朝是由印度上层人士所建立的,公元200年印度商人 开始定居于此,400年后这个国家成为一个繁荣的商业贸易地区。
由于该地区位于中国和印度之 间,所以印度教和佛教也被移民者所接受。中国和印度也影响了扶南,因而吴哥庙宇的建筑也类似 于在印度北方及尼泊尔所发现的佛教和印度教庙宇。
公元6世纪,扶南王朝被真腊所灭,而真腊统治柬埔寨有200多年。公元802年,苏利亚跋摩建 立了吴哥王朝,高棉人成了这个国家的统治者。
高棉人和扶南人一样,与印度有着许多联系。他们 使用印度的梵文;他们崇拜与印度教相关的众神;他们建造寺庙,寺庙的塔尖直冲云霄,就像印度的 寺庙一样,象征着高山的印度教神湿婆神神圣不可侵犯——按印度教教义,湿婆神代表着一种既能 创造宇宙又能摧毁宇宙的力量。
苏利亚跋摩在位时,结束了整个国家的分裂状态,建立了统一的高棉帝国,并控制东南亚地区 长达数个世纪之久,该国王统治期内所建寺庙和其他建筑的遗址都可在古都吴哥附近见到;但直到 雅苏跋摩一世(公元889年一1050年)时,吴哥才成为高棉的首都,古都吴哥的黄金时期是公元 11 一12世纪。 苏利亚跋摩一世国王(在位时期为1011—1050年)建造了吴哥殿这样的皇宫。
之后的高棉王国的国力在12世纪前半叶达到了顶峰,当时的国王苏利亚跋摩二世(公元 1113—1150年)修建了吴哥寺。据说当时动用了几十万人,花费了整整37年时间,其中吴哥寺是在 国王死后才最终完工的。
就在此时,吴哥建筑达到了艺术上的高潮。当时建造的吴哥庙,所有的墙壁全都刻有精美的浮 雕,每个平台的周围都有面向四方的长廊,连接着神殿、角塔和阶梯,即使长廊的墙上也全都刻有描 述古代印度神话故事的浮雕。
吴哥庙不仅本身规模宏大无比,庙宇的外面还有一条将近米宽的堤路,直通庙宇的大门,堤路的两边也都竖立着巨大威严的那伽蛇神像。 一般说来,世界各国所有的庙宇都是坐西朝东,而唯独吴哥庙大门朝西,这使后来研究古代高棉的考古学家百思不解。
最后一位建造高棉寺庙的国王是苏利亚跋摩七世(公元1181 —1220年),他重建吴哥殿,在宫殿四周增添了护城河,这位国王在城墙外建造了三个大型寺庙群,在全国范围内还修建了数百个寺庙、修道院、医院,以及徒步旅行者的驿站。 然而,他最突出的成就是建造了古都吴哥的第二大寺庙——巴戎寺。
由于建造古都吴哥的宫殿和寺庙的巨大费用,加上高棉王国一直不断对抗来自各方敌对国家的军事入侵的开支,这个显赫一时的帝国实力遭到了大大的削弱,从而进入了衰退期。1431年,高棉王国西邻的泰王国,占领了高棉西部各省,甚至包括古都吴哥。
高棉人带着大部分财宝,仓皇逃离吴哥,来到几百千米之外的百囊奔(金边),建立了新首都。作为战胜者的泰国人在吴哥进行了大肆抢劫,掠走了所有贵重物品,然后离开了吴哥。
就这样,吴哥王朝伴随着遗留在茂密丛林中的残垣断壁结束了它辉煌的年代。古都吴哥的雕 刻湮没在绿色的树海中,那些神像的面孔被岁月冲洗得模糊不清。
鸟儿从远方带来的种子,在这些 古老的建筑上生根发芽,盘亘交错的大树与古建筑融为了一体。
吴哥古迹的历史
吴哥古迹,又名吴哥考古园,位於东南亚中南半岛的柬埔寨西北方暹粒省,吴哥(Angkor)是高棉语「城市」的意思。
古蹟群分布在4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包括高棉王国从9世纪到15世纪历代都城和寺庙,如吴哥窟、吴哥城、巴戎寺、女王宫等遗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於1992年将吴哥古蹟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007年国际研究团队发现在吴哥王朝顶盛时期,吴哥地区面积近3,000平方公里,是工业革命前全球最大的城市。当时吴哥拥有50至100万人口,为供应足够粮食以及调节旱季与雨季,吴哥地区建立了一套精密灌溉系统,以完善的水渠与众多的储水用人工湖来发展农业。
吴哥王朝於9世纪到15世纪数百年间,在政教合一的「神王思想」之下建造了吴哥城、吴哥窟与周围寺庙群。 [编辑] 高棉王国首都吴哥的建立 [编辑] 罗洛士(Roluos) 西元9世纪初,高棉国王闍耶跋摩二世(Jayavarman II)一统柬埔寨地区,宣布自爪哇独立,将首都建立於洞里萨湖北边的诃里诃罗洛耶(Hariharalaya),亦即在现今的罗洛士遗蹟群(Roluos)地区。
闍耶跋摩二世自封为「宇宙之王」,笃信婆罗门教,崇拜湿婆神,为吴哥王朝奠定宗教意识基础。而闍耶跋摩二世政教合一的「神王思想」,在吴哥王朝传续百年。
因陀罗跋摩一世(Indravarman I)即位后,於诃里诃罗洛耶建造当地第一座寺庙—神牛寺(Preah Ko),880年完成,是早期小型宗庙建筑,以寺前卧有神牛为名。因陀罗跋摩一世另建有国寺巴孔寺(Bakong)供奉湿婆神,是高棉第一座庙山型寺庙。
[编辑] 吴哥(Angkor) 西元9世纪末,耶输跋摩一世 (Yasovarman I) 开始全力建设首都耶输陀罗补罗(Yasodharapura),亦即现今的吴哥地区。他下令建造东大人工湖(East Baray),并於巴肯山上建造国寺巴肯寺(Bakheng),像徵印度神话世界中心的须弥山,四周建有沟渠,像徵须弥山周围的咸海。
此外,耶输跋摩一世也建造许多印度教寺庙与修院。 967年罗贞陀罗跋摩二世(Rajendravarman II)的朝臣Yajnyavahara於吴哥东北方兴建女王宫(Banteay Srei),主要供奉婆罗门教湿婆神。
以稀有的红色砂岩雕刻精致浮雕,被认为是吴哥雕刻艺术最高水准作品。 百年间,大小神庙竞相建筑。
11世纪中优陀耶迭多跋摩二世 (Udayadityavarman II) 建造献给湿婆神的国寺巴普昂寺(Baphuon),也是一座大型须弥山寺。优陀耶迭多跋摩二世并在西侧挖掘西大人工湖(West Baray),以替代逐渐乾涸的东大人工湖。
[编辑] 苏耶跋摩二世建造吴哥窟 吴哥地区最主要的寺庙建筑吴哥窟(Angkor Wat),由苏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於1113年至1150年间建造。打破传统设计,吴哥窟是一座献给毗湿奴神的须弥山寺,也是当时的国寺。
以五塔和三层回廊构成,外有灌水的壕沟做为咸海,墙面浮雕神话故事与苏耶跋摩二世个人的皇室生活。建筑占地广阔,宏伟壮丽,墙面雕刻生动自然,为高棉古典艺术代表作,是世界第一大宗教建筑。
[编辑] 闍耶跋摩七世建造吴哥城 苏耶跋摩二世去逝后,吴哥王国陷入内乱,接著外敌占城入侵,搜括破坏首都耶输陀罗补罗。当时还是王子的闍耶跋摩七世驱逐占城人,1181年登基为王,在位三十余年间帝国达至顶盛。
他在成为废墟的首都大兴土木,重建吴哥城(Angkor Thom)。鉴於先前被占城入侵的惨痛经验,闍耶跋摩七世将吴哥城城墙筑得特别高又厚实[1],城外建有护城河。
城中心的巴戎寺(Bayon),最著名的就是以闍耶跋摩七世面容为蓝本来雕刻的54尊四面佛像,也是「微笑高棉」的由来,寺庙墙上浮雕不只展现闍耶跋摩七世与占城战斗的壮阔场面,也有描绘市井小民的生活场景。而因为闍耶跋摩七世笃信佛教,吴哥地区信仰开始由印度教转变为佛教,在巴戎寺中也可以看到印度教与佛教并存的特殊风格。
除此之外,闍耶跋摩七世还建造了大批寺庙如塔普伦寺(Ta Prohm)、达松将军庙(Ta Som)等,也兴建了不少医院、旅舍。 [编辑] 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 中国元代人周达观於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前往真腊(即吴哥),返国后以游记形式创作了《真腊风土记》[2]。
周达观逗留於吴哥时为因陀罗跋摩三世 (Indravarman III) 在位的期间,文中记录了当时吴哥的城池及生活,如城郭、宗教、司法、官僚、农业、奴隶、动植物、沐浴、衣著、器具、商业、贸易、柴米油盐等等。尽管吴哥王朝国力已逐渐走下坡,但周达观仍记录了一段描述国王豪华的派头:「凡出时诸军马拥其前,旗帜鼓乐踵其后。
宫女三五百,花布花髻,手执巨烛,自成一队,虽白日亦照烛。又有宫女,皆执内中金银器皿及文饰之具,制度迥别,不知其何所用。
又有宫女,执摽枪摽牌为内兵,又成一队。又有羊车、马车,皆以金为饰。
其诸臣僚国戚,皆骑象在前。逺望红凉伞,不计其数。
又其次则国主之妻及妾媵,或轿或车,或马或象,其销金凉伞何止百余。其后则是国主,立於象上,手持寳劒。
象之牙亦以金套之。打销金白凉伞,凡二十余柄,其伞柄皆金为之。
其四围拥簇之象甚多,又有军马护之。若游近处,止用金轿子,皆以宫女擡之。
大凡出入,必迎小金塔,金佛在其前,观者皆当跪地顶礼,名为三罢。」[3] 。
吴哥城的历史
吴哥古城 历史总留下很多遗憾,光阴总毁去太多珍奇。
庞贝古城、玛雅文化遗址已让人们感慨不已。吴哥古城更在丛林之中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吴哥古城是柬埔寨的象征,它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明珠。它与埃及金字塔、中国的长城、印度尼西亚的波罗浮屠并称为“东方四大奇观”。
12世纪前半叶吴哥王朝全盛时期,信奉婆罗门教的高棉国王苏利耶跋摩二世,为了祭祀“保护之神”毗湿奴,炫耀自己的功绩,而建造了著名的吴哥窟(小吴哥)。 大吴哥位于吴哥窟的北部,是耶跋摩七世统治时期建造的新都。
吴哥城规模非常宏伟壮观,护城河环绕在周围。城内有各式各样非常精美的宝塔寺院和庙宇。
在吴哥城中心的是巴扬庙,它和周围象征当时16个省的16座中塔和几十座小塔,构成一组完美整齐的阶梯式塔型建筑群。重现于世的吴哥古迹,具有独特和永久的魅力,这使世人为之倾倒、赞服,同时又使人们产生了无穷的遐想和许多疑点。
疑点之一,何人建造了美妙绝伦的古城。它的每一块石头都是精雕细琢,遍布浮雕壁画,其技巧之娴熟、精湛,想象力之丰富、惊人,使人难以置信,以至于长时间流传吴哥古迹是天神的创造,不可能出自凡人之手。
在垒砌这些建筑时,没有使用粘合剂之类的材料,完全靠石块本身的重量和形状紧密相连,丝丝入扣。时至今日,吴哥古迹的大部分建筑虽历经沧桑,仍岿然不动。
吴哥古迹充分向人们展示了柬埔寨人民高度的艺术才能和充分的智慧。 疑点之二,通过对吴哥城的规模进行估计,在这座古城最繁荣的时候,至少近百万居民生活在这儿。
可是为什么这样一座繁荣昌盛的都城竟会淹没在茫茫丛林里呢?它的居民为什么都不见了呢?有人猜测,流行瘟疫或霍乱之类的疾病,使他们迅速地在极短时间内全部死去。还有人猜测,可能是外来的敌人攻占这座城市后,将城里的所有居民赶到某一地方做奴隶去了。
疑点之三,在柬埔寨历史上放弃吴哥是一个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一度强大的吴哥王朝的瓦解。那么,是不是有别的因素呢?中国一些学者认为,这种结局与暹罗人的不断入侵有关,这使得高棉人做出了撤离吴哥的最终决定。
自从暹罗人不断强大后,使高棉人蒙受深重的灾难和巨大的损失。日益衰竭的国力使高棉人无法应付暹罗人的挑战,只好采取回避的方法。
O·W·沃尔特斯博士也有相似的看法。但是他认为,吴哥王朝的衰弱和抵抗力的丧失,并非完全是暹罗人所造成,而是高棉王族之间内部矛盾斗争发展的后果。
这时,暹罗人入侵,从而导致了吴哥王朝放弃古城之举。 15世纪上半叶,吴哥王朝被迫迁都金边,曾经繁华昌盛的吴哥城杂草灌木丛生,逐渐被茂密的热带森林所湮没。
由于有关柬埔寨中古时代的史料极其缺乏,重现于世的吴哥古城只能有待后人去探索研究。
吴哥帝国有哪些难忘的历史
约公元400年,高棉人建立叫作真腊的国家,7世纪中阇耶跋摩一世统治时期最为强盛,势力直达今日老挝境内和泰国的东北部。高棉人信奉印度教,这一时期接受佛教。真腊衰落,被爪哇人短暂占领了一段时间。802年,阇耶跋摩二世建立高棉国家,他是一位神王,在吴哥王城作为帝国首都。高棉军队拥有数百头战象,他们征服了周边大多数地区。1010-1150年苏利耶跋摩一世和苏利耶跋摩二世的统治时期,帝国步入极盛。
衰落:13世纪开始受到安南和暹罗的攻击,高棉人放弃吴哥,迁都金边,吴哥王城从此被烟没在丛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