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垂帘听政的皇帝是谁 割讓臺灣,連慈禧都不同意,親政後的光緒帝爲何竟應允了呢?
割讓臺灣,連慈禧都不同意,親政後的光緒帝爲何竟應允了呢?
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起,清朝統治集團中的洋務派掀起了一場以"自強"、"求富"爲口號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在科學技術,特別是軍事技術方面向歐美看齊,因此清朝一度出現了“同治中興”的景象,1888年創立的北洋水師,也成爲了亞洲一支強大的海軍。
然而,此時的清朝,官員腐敗透頂,人民極端困苦,軍事外強中乾,國內矛盾如織。迴光返照的大清帝國旁側,則是一個野心噴薄,無時不在覬覦中國的近代化國家日本。在這種情況下,中日之戰,已不可避免。
1894年7月,甲午戰爭伊始,在清廷內部,以光緒帝爲首的主戰派佔上風,慈禧太后雖傾向和議,也不好再堅持己見。當時,慈禧太后已還政光緒5年有餘,年輕氣盛的光緒帝親政後,極想有所作爲。甲午戰爭則是光緒帝親政後需要處理的最重大國事,對此,他總是事必躬親,親自指揮。
所以,慈禧一開始對甲午之戰並不爲意。她每天帶着宮女太監,皇親國戚,暢遊皇家園林,欣賞湖光山色,對照相這種西洋玩意更是情有獨鍾,穿衣打扮,造型擺拍。拍照之餘,慈禧還親養寵物,把西洋狗當作寶貝。閒暇時光,她還靜下心來,捧着曹雪芹的《紅樓夢》,看得怦然心動,讀到情深處,不免滿眼蓄淚,暗灑閒拋。
然而,就在慈禧儼然過着退休生活之時,戰火已從海上燃至遼東半島。到1895年初,遼東全部失守,三萬餘官兵爲國殉難,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日本海陸兩軍乘得勝餘威,隨時都有能力直指北京。
閒來無事,正在搗騰自治化妝品的慈禧太后,聞悉甲午敗績,再也閒不住了。慈禧本來就打算主和,這個時候更經不住主和大臣三番進諫。在光緒帝手忙腳亂指揮戰爭之際,慈禧卻開始祕密召見大臣,謀劃講和。
然而那些年輕的主戰派官員卻堅持認爲,以中國之大,人口之衆,如果血戰到底,定能取得最後的勝利。他們提出,遷都西安,以舉國之力和日本打持久戰。
是戰是和,在這個兩難選擇中,唯光緒皇帝可以一錘定音。這個時候,最高統帥的人格魅力和決斷能力至關重要。然而,此時的光緒,卻遠遜於康熙。

光緒的老祖宗康熙帝,8歲登基,少年時就挫敗了權臣鰲拜,14歲親政,成年後平定三藩,收復被鄭氏佔領的臺灣,親征噶爾丹,驅逐沙俄侵略軍奪回了雅克薩……
康熙帝這一系列的重大政治和軍事決策,無不顯示出他的宏大格局和鐵腕雄才。然而,這位清朝入關後的第二代皇帝已過世173年,甲午之戰如何爲繼的歷史重任,一下落在大清倒數第二代皇帝光緒肩上。這或許真真應了帕列託的“二八法則”,百分之二十的皇帝,創造了百分之八十的業績;百分之八十的皇帝,皆庸常無爲。
值此關鍵時刻,最該挺身而出,振臂一呼的光緒帝,卻陷入了痛苦的深淵,無法承受如此之重。其結果,他選擇了逃避。
此後,任憑前線十萬火急,戰報如雪片般飛來,光緒帝一概不看。他不再如此前那樣連續召見朝臣議事,髮指示,下聖旨。他躲在後宮,翻閱詩詞,“研究”戲本,甚或躺倒在牀,不知今夕何夕。
當光緒再一次如夢方醒,面對堆積如山的戰報和朝臣驚懼的面孔,已由一個堅定的主戰皇帝變成了一個主和皇帝,而且是不顧一切後果地主和。
在對日議和中,是否答應割地,最爲關鍵。此時,就連即將被派往日本議和的北洋大臣李鴻章也堅決反對割地。他聲稱:“割地不可行,議不成則歸耳。”而積極策劃議和的慈禧太后也反對割地,關於割地求和之事,慈禧曾怒懟光緒帝說:“任汝爲之,毋以啓予也。”
然而,光緒帝卻很快下定了割地的決心。他面召李鴻章,毫不掩飾地授意道:“都城之危即在指顧,以今日情勢而論,宗社爲重,邊徼爲輕。”言下之意,把大清邊遠之地割讓日本,是可以答應的。
然而,貪得無厭的日本,不僅要割地遼南,還要割佔臺灣全島,並且獅子大開口,竟然索要軍費三億兩。人在日本馬關的李鴻章一怒之下,急電北京:“日本所要軍費過高,並且遼南爲滿洲腹地,無論如何不能割讓。這兩條中國萬不能從,和約不成,唯有苦戰到底。”
太后看到李鴻章的急電後,也憤然說:“兩地皆不可棄,即使撤使再戰,亦不恤也。”
光緒帝則不然,在他看來,只要能結束戰爭,什麼條件他都可答應。
不久之後,光緒帝在和議上籤了字,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結束了這場大清國有史以來最屈辱的戰爭。《馬關條約》中就有將臺灣割讓日本一款。
在甲午戰爭中,光緒皇帝從主戰頹然變爲主和,而且其主和的意志比他的大姨慈禧太后都堅決,這一兩極式的表現,在短短時間內出現在光緒一人身上,也太不正常了吧?
據大臣們後來回憶,光緒皇帝親政後,其表現一直就是兩極式的。他的情緒經常處於從天堂到地獄般的大起大落之中。用今天的醫學知識來解釋,光緒帝可能患有間歇性精神病。
國勢衰微又備受外敵欺凌的大清帝國,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一個堅強的皇帝,然而,柔弱偏執的光緒皇帝無論如何,也承受不起這樣的歷史重任。這就是大清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