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唐代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全文翻译赏析)

火烧 2021-10-23 00:12:12 1065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唐代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全文翻译赏析)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唐代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全文翻译赏析)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赏析    这首诗是公元845年(唐武宗会昌五年)杜牧任池州刺史时的作品。「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重阳佳节,诗人和朋友带着酒,登上池州城东南的齐山。江南的山,到了秋天仍然是一片缥青色,这就是所谓翠微。人们登山,仿佛是登在这一片可爱的颜色上。由高处下望江水,空中的一切景色,包括初飞来的大雁的身影,都映在碧波之中,更显得秋天水空的澄肃。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用「翠微」这样美好的词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这种节日登临的愉悦,给诗人素来抑郁不舒的情怀,注入了一股兴奋剂。「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他面对着秋天的山光水色,脸上浮起了笑容,兴致勃勃地折下满把的菊花,觉得应该插个满头归去,才不辜负这一场登高。诗人意识到,尘世间像这样开口一笑,实在难得,在这种心境支配下,他像是劝客,又像是劝自己:「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斟起酒来喝吧,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这中间四句给人一种感觉:诗人似乎想用偶然的开心一笑,用节日的醉酒,来掩盖和消释长期积在内心中的郁闷,但郁闷仍然存在着,尘世终归是难得一笑,落晖毕竟就在眼前。于是,诗人进一步安慰自己:「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诗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认为像「登临恨落晖」所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就不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    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情怀的郁结,但诗人倒不一定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著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诗人主观上未尝不想用节日登高的快慰来排遣抑郁。篇中「须插」、「但将」、「不用」以及「何必」等词语的运用,都可以清楚地让人感受到诗人情感上的挣扎。至于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从抑郁中挣扎出来,那是另一回事。    诗人的愁闷那样深、那样难以驱遣,除了因为杜牧自己怀有很高的抱负而在晚唐的政治环境中难以得到施展外,还与这次和他同游的人,也就是诗中所称的「客」有关。这位「客」不是别人,正是诗人张祜,他比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穆宗时令狐楚赏识他的诗才,曾上表推荐,但由于受到元稹的排抑,未能见用。这次张祜从江苏丹阳特地赶来拜望杜牧。杜牧对他的被遗弃是同情的,为之愤愤不平。因此诗中的抑郁,实际上包含了两个人怀才不遇、同病相怜之感。这才是诗人无论怎样力求旷达,而精神始终不佳的深刻原因。    诗人的旷达,在语言情调上表现为爽利豪宕;诗人的抑郁,表现为「尘世难逢开口笑」、「不用登临恨落晖」、「牛山何必独沾衣」的凄恻低回,愁情拂去又来,愈排遣愈无能为力。这两方面的结合,使诗显得爽快健拔而又含思凄恻。

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唐代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全文翻译赏析)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