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的观点 天下兴亡百姓苦,实事求是,明清历史的客观分析!
天下兴亡百姓苦,实事求是,明清历史的客观分析!
作为中国历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明清两朝共同缔造了封建社会的末期!谈史论道,尽管过往成浮云,但对历史的评价,我们仍需要明白一个真理——实事求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清朝在大众的观念里,是一个极其美好的王朝。关于清代历史的电视剧,不是君主睿智圣明,就是臣工奋发有为,一片朗朗乾坤;反观明代历史的电视剧,不仅数量少,剧情也差,不是君主残暴昏庸,就是厂卫横行霸道,一片昏天黑地。在90后刚刚开始成长的那个年代里,如《还珠格格》、《宫锁心玉》这类的清宫剧大行其道,电视剧给康熙、雍正、乾隆歌功颂德也就算了,毕竟爷孙三人也确实有可圈可点的政绩。但后来,一些人越来越偏离了实事求是的方向了,出现的某些秘史之类的电视剧,开始给努尔哈赤、多尔衮这类屠夫掩饰,甚至为晚清的慈禧、溥仪之流洗白!就连扬州十屠的刽子手多铎,在一些作品里都成了拯救汉人百姓的将军。
明清本来都只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但展现在我们的影视之中的形象却是云泥之别。比如在影视作品的台词上,对于明朝的一度抹黑也从未停止!比如说某剧中皇太极那句“明朝皇帝都那么昏庸”、姚启圣的那句“康熙远胜明太祖哇”,再比如《铁齿铜牙纪晓岚》里的那句“明朝与宦官治天下,我大清与读书人治天下”、就连韦小宝还,也要说上一句“清朝没有坏皇帝,明朝没有好皇帝”……如此种种,不胜枚举。可是,一切的真相难道真是如此嘛!如果明朝的皇帝都昏庸无道,国运又岂能比清朝还长?大清与读书人治天下,读书人又岂会因“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而惨遭抄斩!
“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这句诗,本来是咏紫牡丹的,后来却被讲成了反清复明的诗。前些年,“吹清黑明“的现象大行其道,至于为什么,我们不知道,也不想妄加揣测。但是如果研究历史不能实事求是,一味做视而不见的模样,又有什么意义!历代王朝都会修史,到了清朝,以张廷玉等人为代表,直到乾隆年间,历经百年的《明史》才得以修成!对于《明史》,客观评价,明史还是实有不少可取之处,也可以说整个二十四史中写得较好的一部,毕竟此书是用百年光阴,集几代人之力编撰而成的一本书。
正如《中国历史是干部的教科书》所言:“”《明史》体例严谨,首尾连贯,材料翔实,文笔简洁,舛误很少,是自清代以来史家公认的一部质量上乘的史著。相反,《元史》的编修,由于迫于朱元璋政治需要的压力,历时11个月共331天,31人参加,组织领导工作紧迫、匆忙、粗乱,近180万字的巨著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草成,根本没有时间来核对史料的真伪和问题的分析比较。”

元史修史之短,让修史者多采用前朝之实录,而明史修史之长,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材料的整理提供了时间,但正因为如此,明史职中内容被进行掩饰、进行修改的可能性也就大了!真正探寻明朝的历史,不必完全以明史为准绳,明朝私人修史之风盛行,特别是明万历以后,《明实录》由私人传录,不少文人学者便依据历朝《实录》,兼采邸报,写出了不少记载当时历史事件的史学专著。比如最具代表性的谈迁的《国榷》。
《国榷》——其寓意在于说明自己征引史实,编写历史,要做到“句榷而衡之”,力求公正,严谨可信,而不是信口雌黄,随意编造。比如,满清为了证明清朝的祖先并未臣属于明朝,就把建州地区说成从来不受明朝政府的统辖,在《明史》的编撰过程中,有意窜改、歪曲或隐瞒有关满族祖先的早期史实。除此之外,清又利用修《四库全书》之机,把明人关于建州历史的记载,加以焚毁、删改,致使后来的学者在研究女真社会历史或有关建州卫的建置沿革时,十分缺乏充分的史实依据!而《国榷》一书的编写,对建州女真的事实不加隐晦,提供了许多有关的历史记载 ,便于现在人们进行学术研究。
可以说,自从《明史》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充满了无数的争议!这不仅是对明史的争议,还有对于清朝,对于士大夫文化的争议。自顺治入关以来,在文字狱之下,中国古代士大夫那种对人性的思考与士大夫的独立精神在中华大地上彻底消失了,试看,偌大个清朝,有几个如海瑞一般的人物!
明有《永乐大典》,清有《四库全书》,但修撰《四库全书》,却也可以说是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乾隆三十九年,命各省查缴"诋毁本朝"之书,尽行销毁。乾隆四十年,令四库馆臣对所收书籍"务须详慎决择,使群言悉归雅正"。不利于满清的文献被禁毁,就连前人涉及契丹、女真、蒙古、辽金元的文字都要进行篡改。查缴禁书竟达三千多种,十五万部还多,焚毁的图书超过七十万部。禁毁书籍与四库所收书籍一半一半!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孙奇逢等人的著作,都成为禁书。怪不得吴晗说: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由此,可见一斑。《明史》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其实,历朝历代修史,一般都不敢毁掉原件史料,以此留存下来为后世参考!《宋实录》、《元实录》这些实录,都为后代编史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并得以保存。但到了大清朝,修史之后,之前的《明实录》竟成了禁书!《天工开物》《物理小识》《武备志》《明将军传》,这些书籍都是对于国计民生非常有用的,但这些记录中国明朝科学成就的书籍也被清朝列为禁书。《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记略》,甚至连《明实录》等等这些书籍,在中国本土消失了二百多年,当我们再次发现它们的时候,是在邻国的日本!
评价清朝,不得不提到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的《算账》一文,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
“说起清代的学术来,有几位学者总是眉飞色舞,说那发达是为前代所未有的。证据也真够十足:解经的大作,层出不穷,小学也非常的进步;史论家虽然绝迹了,考史家却不少;尤其是考据之学,给我们明白了宋明人决没有看懂的古书…… 但说起来可又有些踌躇,怕英雄也许会因此指定我是犹太人,其实,并不是的。我每遇到学者谈起清代的学术时,总不免同时想:“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这些小事情,不提也好罢,但失去全国的土地,大家十足做了二百五十年奴隶,却换得这几页光荣的学术史,这买卖,究竟是赚了利,还是折了本呢?”
对鲁迅先生而言,最初的让他觉醒的不是书,是那大辫子,砍了多少汉人先祖的许多头颅,满清这才定了的,到年轻人有知识的时候,却早忘了这血史。
历史是胜利者的宣言,古今皆然。对于明朝,我们今天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但对于清朝,我们也不能刻意地美化!天下兴亡,皆是百姓苦,朝代更替之间,最受苦的依旧是底层!为什么要探寻历史的真伪,目的很简单——实事求是!人的一生很短暂,同整个历史相比,我们只是匆匆一瞬。读书,读史书,我们可以从历史的长河中,穿越时间的牢笼,体味多种人生。如此,便足以慰平生!
清朝(423)明朝(326)明史(7)- 上一篇
有时外向有时内向男人的性格 我也不算是很内向的人就是有时比较缅甸我喜欢的女孩也是比较内向的人,每次聊天都找不到话题我现在很郁闷
我也不算是很内向的人就是有时比较缅甸我喜欢的女孩也是比较内向的人,每次聊天都找不到话题我现在很郁闷 我也不算是很内向的人就是有时比较缅甸我喜欢的女孩也是比较内向的人,每次聊天都找不到话题我现在很郁闷这
- 下一篇
苏轼赤壁怀古原文 西江月·竹里全无暑气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西江月·竹里全无暑气原文 翻译 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西江月·竹里全无暑气 [作者] 吴儆 [朝代] 宋代 竹里全无暑气,溪边长有清风。荷花落日照酣红。雨过遥山翠重。老作宫祠散汉,本来田舍村翁。腰缠三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