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碑文 沭阳金石 | 桑墟镇发现民国德政碑 碑文涉及民初沭阳县知事
沭阳金石 | 桑墟镇发现民国德政碑 碑文涉及民初沭阳县知事
11月18日,在桑墟镇红万桑路的施工现场,工人在铺设路基时发现一块长方形石碑,碑身通体高180厘米,宽80厘米,厚15厘米,由整块花岗岩雕琢而成。碑体正面刻有“政简刑清”四个大字,上款书“献卿窦老父台大人德政”,下款为“民国四年十月谷旦沭邑第四市绅商士民公立”。
“政简刑清”德政碑 陈玉树摄
经考证,献卿即民国三年(1914)时任沭阳县知事窦以庄的表字,而碑文中提到的“沭邑第四市”是民国初年时由桑墟、华冲、贤官亭等13镇组成的行政建置。该石碑的发现,对于研究民国初年沭阳县行政建置变迁以及北洋政府时期沭邑职官的任免情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记载:窦以庄(1864- ?)安徽霍邱人,监生,由海防捐以知县衔。光绪二十三年(1897)正月授四川兴文知县,同年五月调知湖北宜昌府长阳县。民国三年(1914)五月,江苏省巡按使韩国钧任命窦以庄出任沭阳县知事。
上任之初,窦以庄即以改革地方政务,兴修水利为己任。1915年夏,沭阳爆发特大洪水,窦以庄委托邑人徐守增草拟《淮北水利二纲十二要》,并于同年7月向时任全国水利局总裁的张謇申请治河经费。张謇在《复窦以庄函》中答复:“美款今在展限之中,精测尚在谋费之际。”
所谓“美款”,即1900年美国借《辛丑条约》向清政府勒索的战争赔款。1908年5月,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签署法令,将美国所得“庚子赔款”的半数退还给中国,除一部分用于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外,剩余赔款均用于治理黄、淮河水患。据1920年《沭阳水利处调查日程》一文证实,光绪三十二年(1908),华洋义赈会委派美国水利专家泰德师在沭阳兴挑港河东岸徐学诗口,历张洪、赵涧入柴米河,时人称其为“洋河”,长二十余里,所用经费即出自“美款”。
1917年7月1日,张勋利用黎元洪与段祺瑞之间的矛盾,率五千“辫兵”北上,在北京拥戴宣统帝复辟。据1917年7月31日上海《申报》刊文称,“沭阳辫兵哗变……知事窦以庄独力出资,募警备队数百人,分头追剿,击杀溃兵者予以重赏。不数日间,辫兵大挫,纷纷向泗阳窜逸。”同年12月23日,窦以庄奉命调省署留用,县知事一职由湖北人瞿鸿宾接任。
此外,碑文落款中提到的“沭邑第四市”系1914年北洋政府“创行城镇乡制”的产物。据民国《重修沭阳县志》卷十六记载,民国三年,沭阳县将前清遗留下来的36镇划为“九市一乡”,其中第四市下辖桑墟、华冲、贤官亭、庙头、汉坊(今属龙庙)、扎下、文集(今属贤官)、厚镇(今属茆圩)、大坊(今属万匹)、蔡庄(今属贤官)、官庄(今属贤官)、经堂(今属华冲)、龙庙等13镇,治所位于桑墟境内。
据原桑墟镇文化站站长徐耀普老先生回忆,该碑原位于桑墟街南首“大悬桥”北端,当时共有四块石碑,由于年代久远,老人只记得其中一块的碑文为“德振群黎”,其余便记不清了。
--------------------------------------------
参考文献:
1、凤凰出版社编. 中国地方志集成 民国重修沭阳县志[M]. 南京:凤凰出版社, 2008.04.
2、秦国经主编;唐益年,叶秀云副主编.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 28[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10.
3、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 长阳县志[M]. 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1992.06.
4、庞洪铸等著. 中国基层调控体系研究[M].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9.05.
5、李明勋,尤世玮主编;张廷栖,陈炅,赵鹏,戴致君执行主编;《张謇全集》编纂委员会编. 张謇全集 2 函电 上[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2.12.
刘阳 整理
中国(179)民国(9)沭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