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山东籍皇帝 中国历史要籍简介
中国历史要籍简介
中国历史要籍简介一、先秦历史相关典籍(一)文献汇编 1、尚书 《尚书》又称《书》、《书经》,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记载自尧 舜到夏商周,跨越两千余年。它以记言为主,主要有典、谟、训、诰、誓、命六 种。是中国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 2、逸周书 《逸周书》,原名《周书》,隋唐以后亦称《汲冢周书》。旧说 《逸周书》是孔子删定《尚书》后所剩 ,是为“周书”的逸篇,故得名。记载了上 起周文王,下讫春秋末灵王的历史。在性质上与《尚书》类似,是我国古代历史 文献汇编。 (二)编年体 1、春秋 鲁国的编年史,孔子修订,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 722 年)到鲁 哀公十四年(前 481 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开了我国 编年体史书的一个先河。 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史学的发展从此进入了一个 新的阶段。 2、左传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 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记载了自鲁隐 公元年(前 722 年),到鲁悼公十四年(前 453 年)的历史,命、誓、盟、祷、 谏、让、书、对等八种。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它完成了我国编年体史书 的创造。 2、竹书纪年 亦称《汲冢纪年》, 相传为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 国史官所作 ,记载自夏商周至战国时期的历史。编年体史书,记载先秦时期的历 史,与传统正史记载多有不同,对研究先秦史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是中国古代唯 一留存的未经秦火的编年通史。 (三)国别体 1、国语 《国语》,又名《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相传为春秋末鲁国 左丘明所撰,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记事。记事时间,起自西 周中期,下迄春秋战国之交,前后约五百年。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2、战国策 又称《国策》。国别体史书,西汉末刘向编定。记载了西周、东 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 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 240 年的历史。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 主张和策略, 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3、战国纵横家书 1973 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其 中一部类似于今本《战国策》,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纵横 家书》。该书共 27 篇,其中 11 篇内容和文字与今本《战国策》和《史记》大体相同。

另外 的十六章,不但可以补充《战国策》、《史记》等书之不足,还可以订正 这些书籍的一些错误。本书的发现为进一步研究战国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四)其他 1、世本 又作世或世系。相传为战国时赵国史官所作,记载黄帝以来至春 秋时列国诸侯大夫的 氏族世系,兼述其居处、制作、谥法等,开创专题史 研究的先例。 2、山海经 作者不详。先秦古籍,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 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 最古老的地理书。 (五)考古文献 1、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 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 字。 19 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被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是中国商代后期王室 用于占卜记事而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2 、金文 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是中国古汉字一种书 体的名称。金文可略分为四种,即商朝金文、西周金文、东周金文和秦汉金文。 内容一般是记载祀典、颂扬武功、盟约训诰等,笔划凝重粗浑,字体比甲骨文整 齐、艺术化。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 800 多年。
二、秦汉历史相关典籍(一)纪传体 1、史记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该书分为 12 本纪、70 列传、30 世家、8 书、10 表五部分,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约 3000 年的历史。《史记》开创了“纪传体”体例,开创了政治、经济、民族、 文化等各种知识的综合纂史方法。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被列为 《二 十四史》之首。 2 、汉书 又称《前汉书》,东汉历史学家班固编撰, 《汉书》包括纪十二篇, 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全书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前 206 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 23 年),共 230 年的史事。是中国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3、东观汉记 原名《汉记》,含纪、表、志、传、载记五个部分,记事起自 光武,讫于灵帝,为东汉时人所撰之本朝史著作,故在记述东汉历史方面,保存 了丰富的史实,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影响和史学价值。 4、后汉书 南朝宋范晔所作,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记载了东汉建 武元年至建安二十五年的历史。 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与 《史记》 、 《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二)编年体 1、汉纪 东汉荀悦著。记述西汉历史《汉纪》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促进了《春 秋》和《左传》所用的编年体形式的成熟化,是中国第一部编年断代体史书。 2、后汉纪 东晋袁宏著,编年体史书,记事溯自新莽元凤四年绿林起义,止于汉献帝延康元年曹魏代汉。 《后汉纪》的史料价值很高,与范书同为研究东汉 史的必需之书。三、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相关典籍(一)纪传体 1、三国志 西晋陈寿著。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 别史,记载了从魏黄初元年(220)到西晋太康元年(280)的历史。二十四史中 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2、晋书 唐房玄龄等编撰,记载了西晋泰始元年至东晋元熙二年的历史,并 用“载记”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国割据政权的兴亡。二十四史之一。 3、宋书 南沈约撰,记述南朝刘宋一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宋书》在反映 时代特点方面是很突出的,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宣扬天命、佛教、预言。 4、南齐书 南朝梁萧子显撰,记述南朝萧齐王朝自齐建元元年(479 年)至 中兴二年(502 年),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现存关于南齐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 5、梁书 唐姚思廉编撰。包含本纪六卷、列传五十卷,无表、无志。
主要记 述了南朝萧齐末年的政治和萧梁皇朝(502—557 年)五十余年的史事,其叙梁 朝史事在内容上比较全面,文字简练,它的史论除一般评论人物的功过、 长短之外,往往还顾及到对于社会风气和时代特点的概括。 6、陈书 唐姚思廉著,记载自陈武帝陈霸先即位至陈后主陈叔宝亡国前 后三十三年间的史实,是南朝陈的纪传体断代史著作。 7、魏书 北齐魏收撰,纪传体史书,记载了北魏登国元年至东魏武定八年的 历史。 是我国封建社会历代正史中第一部以少数民族上层集团为统治者的封建皇 朝的皇朝史。 8、北齐书 唐朝李百药撰,传体断代史,记载上起北魏分裂前十年左右,接 续北魏分裂、东魏立国、北齐取代东魏,下迄北齐亡国,前後约五十余年史实, 而以记北齐历史为主。二十四史之一。 9、周书 唐令狐德棻主编。成书于贞观十年(636 年),纪传体史书,记载 了北周宇文氏建立的周朝。《二十四史》之一 10、南史 唐李延寿撰,纪传体,上起宋永初元年,下迄陈祯明三年,记载南 朝宋、齐、梁、陈四国一百七十年史事。《南史》与《北史》为姊妹篇,是由李 大师及其子李延寿两代人编撰完成的。《二十四史》之一。 11 、北史 唐李延寿撰,记述北魏登国元年到隋义宁二年 (618) 的历史。
作为研究北朝历史的资料,《北史》与魏、齐、周、隋四书有互相补充的 作用,不可偏废。 (二)国别体 1 、华阳国志 东晋常璩撰。记录了从远古到东晋永和三年巴蜀史事,这些 地方的出产和历史人物。是一部专门记述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地方历史、地理、人 物等的地方志著作,洪亮吉认为荀悦简介,此书与《越绝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 2、十六国春秋 北魏崔鸿,纪传体史书,记载十六国的历史。 (三)笔记 1 、世说新语 原名《世说》,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 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也可以 说这是一部记录魏晋风流的故事集,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 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 (四)地理、方志 1、水经注 北魏郦道元著,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 综合性地理著作,全面而系统的介绍了水道所流经地区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 理等诸方面内容,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 2 、洛阳伽蓝记 又称《伽蓝记》,北魏杨炫之所撰。中国古代佛教史籍, 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的历史和人物故实类笔记。
与郦道元《水 经注》一起,历来被认为是北朝文学的双璧。四、隋唐五代历史相关典籍(一)纪传体 1、隋书 唐魏征等编修,记录了隋开皇元年至大业十四年的史事。全书贯串 了以史为鉴的思想,比起其它同类史书来,它较少隐讳,而且保存了南北 朝以来大量的典章制度。是现存最早的隋史专著,也是《二十五史》中修 史水平较高的史籍之一。 2 、旧唐书 五代后晋时官修的《旧唐书》,原名《唐书》,是现存最早的系 统记录唐代历史的一部史籍。宋代欧阳修、宋祁等编写的《新唐书》问世后,才 改称《旧唐书》。 3、新唐书 北宋宋祁、欧阳修等撰。记载唐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新唐书》 所增列传多取材于本人的章奏或后人的追述,碑志石刻和各种杂史、笔记、小说 都被采辑编入。《新唐书》在体例上第一次写出了《兵志》、《选举志》, 系统论述唐代府兵等军事制度和科举制度。 4 、旧五代史 原名《五代史》,也称《梁唐晋汉周书》,官修史书。按 五代断代为书,梁书、唐书、晋书、汉书、周书各十余卷至五十卷不等。因此这 部书虽名为五代史,实为当时整个五代十国时期各民族的一部断代史。 5、新五代史 原名《五代史记》,宋欧阳修撰,记载了自唐乾符二年(875 年)至后周显德七年(960 年)共 86 年的历史。
是北宋设馆修史以后唯一的私 修正史。 (二)史论要籍 1、史通 唐朝刘知几。全书内容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以及论述史 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 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史学理论和 史学批评两大类。 《史通》 总结唐以前史学的全部问题, 因而拥有极高史学地位, 对后世影响深远。中国及全世界首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 (三)政论性史书 1、大唐创业起居注 唐温大雅撰。中国记录隋末李渊自起兵反隋直到攻克长 安、废除隋帝、正式称唐帝为止共 357 日史事的史书,共 3 卷,是我国现存最早 的起居注。2、贞观政要 唐吴兢。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分类编辑了唐太宗在位的二 十三年中,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在治政时的问题,大臣们的争 议、劝谏、奏议等,以规范君臣思想道德和治同军政思想,此外也记载了 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书中提出了 ”君依于国,国依于民”的重 民思想,它是中国开明封建统治的战略和策略、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 (四)典制体 1、通典 唐杜佑撰,记述唐天宝以前历代经济、政治、礼法、兵刑等典 章制度及地志、民族的专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 “十 通”之一。
《通典》以分门囊括制度,以会通贯穿古今,以论议指陈得失, 开拓了历史撰述的新领域,奠定了中国典制体史书发展的宏伟基础。 2 、唐会要 始称《新编唐会要》,北宋王溥续补、编订,记述唐代各项 典章制度沿革变迁的史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会要》专著。是我国最 早的一部断代典制体史籍。 3 、五代会要 北宋王溥撰,是《唐会要》续作,汇编后梁﹑后唐﹑后晋 ﹑后汉﹑后周五代典章制度及其损益沿革的史书,是关于五代典章制度的 最早撰著。 (五)地理、方志 1 、元和郡县志 常简称为《元和志》,唐李吉甫纂修,以唐宪宗元和年 间诸道所属四十七镇为篇,记述了诸镇所属州县的历史、地理沿革、户籍 财赋、名胜山川等内容。此书是流传至今最早而又较完整的地方总 地志。 (六)行记 1 、大唐西域记 简称《西域记》,唐玄奘口述,辩机撰文。为玄奘游历印 度、西域旅途 19 年间之游历见闻录。该书对研究古代中亚及南亚的历史,有 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五、宋辽金元历史相关典籍(一)纪传体 1 、宋史 《二十四史》之一,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 年)由丞相脱脱和阿 鲁图先后主持修撰,记载了北宋建隆元年至南宋祥兴二年的史事,是二十四史中 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
其特点是史料丰富,叙事详尽,是研究两宋三 百多年历史的基本史料。 2、辽史 元脱脱等人所撰之纪传体史书荀悦简介,中国历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 一。记载上自辽太祖元年,下至保大五年的辽朝历史(907-1125 年),兼及耶 律大石所建立之西辽历史,是现存唯一的一部比较系统、完整地记载了辽朝 历史事实的著作。 3、金史 元脱脱等主持,记载了上起金收国元年( 1115 年)阿骨打称帝, 下至天兴三年( 1234 年)蒙古灭金,共一百二十年的历史。是反映女真族所 建金朝的兴衰始末的重要史籍,是宋、辽、金三史中编撰得最好的一部。 4 、元史 元末明初宋濂、王濂主编,记述了从蒙古族兴起到元朝建立和灭亡的历史。 《元史》 以比较完全的纪传体断代史皇朝史的形式记述了元代的史实, 视野宏大,内容丰富。 5、新元史 清末民初柯劭忞撰,他以《元史》为底本,斟酌损益,重加编撰。 《新元史》成书于 1920 年,1922 年刊行于世,成为第二十五史。 (二)编年体 1 、资治通鉴 简称《通鉴》,北宋司马光所主编,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计跨 16 个朝代,共 1363 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
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2、续资治通鉴长编 南宋李焘,仿司马光著《资治通鉴》体例﹐断自宋太祖 赵匡胤建隆﹐迄于宋钦宗赵桓靖康﹐记北宋九朝一百六十八年事。 中国古代私家 著述中卷帙最大的断代编年史,。 3、三朝北盟会编 南宋徐梦莘。 “ 三朝 ” ,指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 宋高宗赵构三朝。记载宋代徽宗钦宗高宗三朝宋金和战史事的编年体历史 巨著本书。史料丰富,记述详赡,为研究辽、宋、金史的基本史籍之一。 4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南宋李心传,记述了建炎元年 (1127) 至绍兴三十 二年 (1162) 共三十六年的史事,是记述宋高宗赵构一朝时事的编年史体书。 5、续资治通鉴 清毕沅撰,本书为宋、辽、金、元史,上起宋太祖建隆 元年( 960 ),止于元顺帝至正三十年( 1370 ),共四百一十一年史事,是 仿《资治通鉴》体例编写一部较完备的宋辽金元编年史。 (三)纪事本末体 1 、通鉴纪事本末 南宋袁枢。这是中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开创以 “事 ” 为纲的本末体史书。 2 、宋史纪事本末 明陈邦瞻撰,用纪事本末体裁记载宋代( 960 — 1279 年)三百多年历史的史书,共 109 卷。
3、元 史 纪 事 本 末 明陈邦瞻撰 ,用 纪事本末体 编撰的 记 载元朝历 史 (1206--1368) 的史书。 (四)典制体 1、通志 南宋郑樵,记上古至隋唐的制度。《通志》当今称其为以人物为中 心的纪传体中国通史, 但传统史学将其归入典章制度的政书, 列入“三通”之一 (另 两部为《通典》和《文献通考》)。《通志》集中反映出作者以“会通”为主的 史学思想。 2、文献通考 简称《通考》,宋末元初马端临编撰。从上古到宋朝宁宗时期 的典章制度通史,是继《通典》、《通志》之后,规模最大的一部记述历代典章 制度的著作。《通考》扩大了典制体通史的范围。 3、宋会要辑稿 清徐松根据《永乐大典》中收录的宋代官修《宋会要》 加以辑录而成。内容丰富,十之七八为《宋史》各志所无,是研究宋朝法 律典制的重要资料。 4 、元典章 全名《大元圣政国朝典章》,是至治二年(1322)以前元朝法令 文书的分类汇编, 是地方胥吏汇抄法令的一种坊刻本。 它反映了元代经济、 政治、 军事、法制、教育、宗教等多方面历史状况,且未经文饰,保存着原始面貌,因 而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五)笔记 1、梦溪笔谈 北宋沈括,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
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反映了 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 2 、容斋随笔 南宋洪迈著的史料笔记,被历史学家公认为研究宋代历史 必读之书。该书与沈括的《梦溪笔谈》、王应麟的《困学纪闻》,是南宋 三大最有学术价值的笔记。 (六)传记 1 、宋元学案 明末清初黄宗羲、全祖望等撰。全书共立 91 个学案,记 载宋元学者二千余人。 (七)方志 1 、太平寰宇记 北宋乐史撰,中国地理志史,记述了宋朝的疆域版图。 宋太宗赵炅时地理总志,是继《元和郡县志》后又一部现存较早较完整的 地理总志。 2、元丰九域志 北宋王存主编,北宋汉族历史地理名著。书中记述州县 沿革,以元丰以前为主,涉及唐、五代只一笔带过。六、明清历史相关典籍(一)纪传体 1、 明史 清张廷玉等编修, 全书记载了从明太祖至崇祯十七年 (1352—1644) 的明朝历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 2、 清史稿 中华民国初年由北洋政府设馆编修的记载清朝历史的正史—— 《清 史》的未定稿,主编赵尔巽。全书记载了自清太祖至宣统三年(1559—1911)的 历史。 (二)编年体 1、明实录 明代历朝官修的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从明太祖朱元璋到明熹 宗朱由校共十五代皇帝、约两百五十年的大量资料,具有重要史学价值, 是研究明朝历史的基础史籍之一。
2 、国榷 明末清初谈迁撰,记明代 318 年的历史,其特点有二:一是对 统治者避讳之事,敢于直书;二是根据邸报、方志和口头材料,补编崇祯 朝十七年史事。 3 、清实录 全称《大清历朝实录》,它主要包含清太祖至清德宗十一朝 实录。清代历朝实录的总称,是清代官修史书最重要的成就。 (三)纪事本末 1 、明史纪事本末 清谷应泰撰。记事始于元至正十二年 (1352) 朱元璋起 兵﹐迄于明崇祯十七年 (1644) 李自成农民军攻入北京。是纪事本末体史书。 2 、明季南略 明计六奇。上起清顺治元年( 1644 ,明弘光元年),止于 康熙四年( 1665 ),记述南明史略与郑成功事迹。 3 、明季北略 明计六奇。记载明万历至崇祯时期北方地区史实的史书。 《北略》《南略》两书编纂特点是编年为纲,杂以纪事本末、传记形式。 (四)传记、笔记 1 、明儒学案 黄宗羲撰,一部系统总结和记述明代汉族传统学术思想发 展演变及其流派的学案体学术史著作。 2 、清儒学案 近代徐世昌等编纂。中国清代学术思想史著作,分为 “ 正 案 ” 、 “ 附案 ” 和 “ 诸儒案 ” 。本书搜罗人物众多,材料丰富,收录清代学者著 作在万种以上,但编纂不精密,内容也很芜杂。
3 、日知录 明末清初清顾炎武撰。本书是作者自少读书积三十余年编成 的一部考史笔记著作,编撰不分门目,大抵以类相从。 4 、读通鉴论 明末清初王夫之。借引司马光《资治通鉴》所载史实系统 地评论自秦至五代之间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分析历代成败兴亡,盛衰得 失,臧否人物,总结经验引古鉴今探求历史发展进化规律,寻求汉族复兴 的大道。 5 、廿二史考异 清钱大昕撰。《廿二史考异》运用实证的方法,对历代 正史作了系统的考辨,补充遗漏,订正讹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它最突 出的成就,在于它一一考订了诸史志表。 6 、十七史商榷 清王鸣盛,史考类史书,是汉族传统史学走向总结时期 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考证学著作。其成就突出表现在史书文字的考订、历史 事实的考订。 7 、廿二史札记 清赵翼撰。采用以史证史的方法,对历代正史(实涉及 二十四部正史)作整体考察,对史著和历史现象、史实、事件、人物 进行 客观评价。 (五)史论要籍 1、文史通义 清章学诚撰。是一部史学理论著作,与刘知几的《史通》一 直被视作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双璧。 (六)地理、方志 1、天下郡国利病书 明末清初顾炎武撰。记载中国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 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 2、读史方舆纪要 原名《二十一史方舆纪要》,常简称《方舆纪要》。清初 顾祖禹撰,以末清初的政区为根据,致详于古今郡县的沿革变迁、山川险 要和攻守形式,是一部历史的军事地理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