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这个人很滑头 朱元璋在琢磨:袁凯这个“滑头”真的疯了吗?
朱元璋在琢磨:袁凯这个“滑头”真的疯了吗? 在琢磨:袁凯这个“滑头”真的疯了吗? gt gt 在朱元璋的血腥高压下,几乎天天都有冤魂屈鬼出现。出于动物的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好多被冤屈的大臣与文人
朱元璋在琢磨:袁凯这个“滑头”真的疯了吗?

在琢磨:袁凯这个“滑头”真的疯了吗?> > 在朱元璋的血腥高压下,几乎天天都有冤魂屈鬼出现。出于动物的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好多被冤屈的大臣与文人都在充分运用自身智慧来“规避”洪武屠刀,袁凯就是这些倒霉蛋中的一个聪明“蛋”和幸运“蛋”,他运用了装疯的手段巧妙地活了下来。那么有人要问了:袁凯为什么要装疯?他到底干了些什么事?> > 袁凯,元明之际松江华亭县人(即今天的上海市人)。元末时袁凯曾在地方政权中出任过府吏;洪武三年(1370)被人推荐给了朱元璋,因为他博学多才,脑子活络,观察问题敏锐,口才又好,朱元璋就叫他做御史。御史干什么的?前面我们讲过了,御史是专门监察百官和向皇帝进谏的,这本是一个高风险的工作岗位,弄不好就不仅仅是下岗,有可能还要将自己的小命都搭上。袁凯当了御史就发现,大明帝国与元朝不一样,做事很实在,讲效率,重实际,很有朝气。但同时他也发现,朱元璋手下的大臣们普遍文化素养不高,尤其是那些武将们言语粗俗甚至低下,恃功骄恣。于是就找了机会向上进谏:“如今天下大致已定,但武将们普遍都恃功胡为,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什么教养,不懂君臣礼节,所以恳请皇上让都督府聘用精通礼仪之士,给这些军官们补上文化教养的基础课,即相当于文化扫盲。这样或许能改掉他们的不良行为。”朱元璋被说动,随后就下令让全体武臣们都到午门去听讲课。> > 经过这件事情,洪武皇帝发现,袁凯这个人果然眼光厉害,脑子转得快。有一天他接到刑部上报上来的一批拟将处罚的犯人名单,当场就拿起朱笔批下,全部处死。批好后,他把袁凯叫来,叫他将朱批名单送往皇太子朱标处复审。朱标主张仁德宽大,结果将犯人全改为免死,皇家父子之间有着很大的观念冲突。当拿了刑部材料从太子那里回来向朱元璋如实汇报后,袁凯心想:“这下可好了,跑腿任务完成,也不用受夹板气了。”正想退去,朱元璋开口问了:“太子与我各有各的主张。袁凯,你看哪个正确?”袁凯心想:这下麻烦了,两边我都不能得罪,一个是当今的万岁爷,一个是未来的万岁爷,他们是亲父子,我怎能说哪个对,哪个不对呢!他眼珠一转,当即就想出了一个两全齐美的办法应答道:“微臣愚见,陛下主张全杀,这是严格执法;太子主张减刑,这是太子的心慈。”说完正得意着:我这样回答,可以两头都不得罪,多好!谁知,朱元璋一听到这话马上就发火,大骂袁凯是个滑头,首鼠两端,随即下令,将袁凯关进大牢里去!袁凯冤啊,你们父子之间意见不一致,冲我撒气,我当了你们的冤大头了。他在狱中绝食了几天,朱元璋也听说了,几天后气也消了点,下令将袁凯给放了。出狱后的袁凯以为自己的一大劫难总算给躲过去了,谁知他上朝时,洪武皇帝一见到他就说:“这个就是首鼠两端者!”袁凯一听这话,马上意识到压根儿就没有自己想得那么天真,人家朱皇帝天天记挂着他。事情不妙,大祸将临头,怎么办?> > 冥思苦想,他终于想出了一个活命的办法来——装疯,于是袁凯披头散发,胡言乱语,到处乱走。袁凯的家人也传出话来,说他家老爷疯了。朱元璋不信,叫锦衣卫去查实一下。锦衣卫回来说,袁凯确实是疯了!朱元璋还是不信袁凯真的疯了,想检验检验其真假。古时候没有精神鉴定中心,更没有精神病医院。怎么办?朱元璋听人说,有一种方法可以检查出一个人是否真的疯了——用木椎子捶“疯人”身上,要是真是疯子的话,他就不说痛。于是洪武皇帝就叫人如此“检测”袁凯。> > 再说袁凯,明知这关的重要,他紧咬牙关,强忍着撕肺裂胆的痛苦,却不喊一声“痛”。这下朱元璋还真有点相信:袁凯疯了!算了,叫一个“疯子”留在朝里,这不丢人现眼。大明难道真的就没人了?于是洪武帝下令,叫袁凯家人来说话,说是允许袁凯“提前内退”回老家。其实袁凯清楚着呢,他跟家人做了安排,皇帝诏令一下,他们就回到上海华亭乡下老家去住,这样就远离政治中心,免得万一露馅,全家都要倒大霉。> > 袁凯回到上海乡下后,继续装疯卖傻,常常将铁链子拴在自己的脖子上,像狗一样到处溜,故意天天将自己弄得蓬头垢面,简直像个鬼。据说,后来朱元璋也派了锦衣卫特务前来偷偷看,结果发现袁凯确实“疯得不像样”。算了,从此以后朱皇帝也就不怎么惦记袁“疯子”了。> > 这样过了好多年,后来朱元璋想要抓文化教育建设,下令在各地兴学崇儒,突然间他又想起了儒士出身原本脑子灵活的袁凯来了,于是派人到华亭乡下去看看那个“疯子”袁凯到底怎么样了。谁知那个袁凯还是那么疯疯癫癫,一点也不见好,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居然在乡饮酒礼上对着皇帝派去的使者唱什么“月儿弯弯挂天上,小妹子房中想念郎……”,唱着唱着,一会儿又奔起来,跳起来,一会儿又爬下去,爬啊爬,一直爬到了篱笆墙边,拣起篱笆墙边的“狗屎”吃了起来。当然,这“狗屎”是事先袁凯家人用炒面拌糖稀做成,然后偷偷地将它们放在那里。不知情的朱元璋使者看到这样的情景:袁凯连狗屎也吃,不说心里有多恶心,但肯定会将上海地方老爷招待的美味佳肴全部给吐了出来,还给了上海人。> > 再说,朱元璋听人回报袁凯已经疯到了这样的地步,也只好从此作罢。袁凯终于躲过了一场杀身大祸,最后终老于上海乡下老家。
很赞哦! (1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