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张学良的军事才能到底怎么样 淞沪抗战汪精卫请张学良进攻热河日军 张为何拒绝

火烧 2021-05-17 17:04:39 1067
淞沪抗战汪精卫请张学良进攻热河日军 张为何拒绝 核心提示:淞沪抗战正酣之际,汪精卫曾商请坐镇北方的张学良进兵热河,以牵制日军。但张学良却以“巩固后方”为辞,拒绝了汪的要求,让汪精卫很是不悦。 张学良
张学良的军事才能到底怎么样 淞沪抗战汪精卫请张学良进攻热河日军 张为何拒绝

淞沪抗战汪精卫请张学良进攻热河日军 张为何拒绝  

核心提示:淞沪抗战正酣之际,汪精卫曾商请坐镇北方的张学良进兵热河,以牵制日军。但张学良却以“巩固后方”为辞,拒绝了汪的要求,让汪精卫很是不悦。 张学良    本文摘自:中国新闻网,作者:康艳华,原题:张学良年轻时最佩服汪精卫北平交恶反目成仇张学良:那个汉奸人人得而诛之张学良和汪精卫同是民国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二者都是年纪轻轻就声名鹊起,一个是统领千军万马、叱咤风云的少帅;一个是“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的民主革命者。在其后的发展中,一个被铭刻于历史的纪念碑上,赢得亿万民众的尊敬;一个则被钉在民族的耻辱柱,遭到世人的唾骂。两个出身、经历、追求和信仰都不相同的人物,却因时运与机缘,演绎了一段恩怨与情仇。“年轻时我最佩服汪精卫” 汪精卫,1883年生于广东三水,本名兆铭。“精卫”是他在《民报》上发表文章时所使用的笔名,取自“精卫填海”。汪精卫少时生得眉清目秀,后来曾一度被列为民国“四大美男”之一。他于1902年春考中秀才,1904年又考取了官费留日生,东渡日本政法大学留学。在日本,他开始投身革命,并成为孙中山最得力的助手。孙中山病危时,其著名的《总理遗嘱》就是由汪精卫代笔起草的。 1910年,年仅27岁的汪精卫置生死于度外,刺杀溥仪的父亲、摄政王载沣。虽然暗杀失利,身陷大狱,却因此闻名天下。“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汪精卫在狱中写的这首诗,悲壮动人、脍炙人口,被传诵一时,激励了很多有为青年投身到资产阶级革命中。 汪精卫口才极佳,他的演讲极具煽动力。在南洋演讲时,有一个华侨巨富的女儿名叫陈璧君,为其所动,从此弃学离家,汪精卫去哪,她跟到哪,只为聆听汪的精彩演说。汪精卫也为美人的如此痴情所动,后与陈璧君结为连理。 对于这么一位叱咤一时的风云人物,张学良也早就想一睹他的风采,只是苦于没有机会。到了1921年,为了联合反直,奉粤之间往来频繁,汪精卫作为孙中山的使者,曾六次来奉天,张学良才与汪精卫有了初步接触。 汪精卫第一次到奉天,曾举行过一次讲演。张学良听到汪精卫那条理清楚、慷慨激昂的现场版演讲时,全身热血沸腾,完全被这位年轻的革命家折服了。此后,每次汪精卫到奉,张学良都登门拜访,促膝相谈。谈得越多,了解得越深,张学良对汪精卫的钦佩之情就越深。多年后,张学良回忆说:“年轻时候我最佩服汪精卫!”此话并非虚言。客观地说,汪精卫对张学良民主爱国政治思想的形成曾起过积极的影响。 中原大战伤了汪精卫 此后,张学良一路攀升,最终荣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之职。而汪精卫却在政权的争夺中败于蒋介石之手,甚至一度出走香港。其实,在国民党内论资历与名望,以及与孙中山的个人关系,汪精卫都超过蒋介石。1925年改组大元帅府为“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时,汪精卫还以全票当选为国民政府主席。但由于军权掌握在蒋介石手中,没过多久,他就落了下风。 此外,汪精卫败于蒋介石,还有他个性的原因。汪精卫不贪钱财、不近女色,与他周围的污浊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汪精卫对自己的部下要求很严,从不搞“封官许愿”,由于跟他捞不到什么好处,愿意跟随他的人就很少。另外,汪精卫讨厌拜把子那一套,蒋介石曾两次给汪精卫送去兰谱,希望和汪精卫结为“拜把兄弟”,都被他婉言谢绝了。 作为国民党内资深的元老级人物,无论是从资历、声望、理论水平还是政治经验等诸方面综合来看,汪精卫仍不失为蒋介石最强劲的竞争对手。因而,在反蒋的军阀们想拧成一根绳讨伐蒋介石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汪精卫。 于是,张发奎于1929年9月17日在湖北率先发表《拥汪讨蒋宣言》,电请汪精卫回国。 汪精卫回国后,以“中国国民党第二届中央执监委员联席会议”的名义发布命令,分别委任阎锡山、冯玉祥、张发奎、唐生智、石友三、胡宗锋、何键、李宗仁为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路军总司令。他一人统领这些反蒋大军,一时声势极盛。 但这支七拼八凑的队伍内部矛盾错综复杂,指挥不灵,步调不一。不到半年,汪精卫的反蒋大军就被蒋介石各个击破或收买瓦解。 到了1930年初,“中原大战”正式爆发后,阎锡山电请汪精卫北上主持党务。汪精卫在北平组织“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扩大会议”,汪精卫被奉为“扩大会议”的领袖。此后不久,汪精卫、阎锡山等人又成立了反蒋国民政府。 为争取东北军这一强大的力量,汪精卫又是去电又是派人,并应允优越条件,期望张学良能站在自己这边。 面对当年的偶像,张学良或许心中会有一丝别样情怀,但面对是支持国家统一,还是助力纷争乱战的选择,张学良最终站在了蒋介石一边,十万东北军进关,武装调停中原大战。当得知张学良已经出兵助蒋,汪精卫呆立无语,于20日匆匆离开北平。 张学良的选择,让汪精卫痛失难遇的一次倒蒋机会。此后,他便对这位东北少帅产生了难以化解的怨恨。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