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历史 2015苏州期末历史
2015苏州期末历史
苏州至今有多少年历史了
苏州是我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古代称吴。
苏州得名于城西南的一座姑 苏山,因为这座姑苏山,苏州又称姑苏城。 走进苏州你会发现,苏州是世界上惟一历经沧桑仍坐落在原址上的古城。
史书记载,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命楚国叛将伍子胥在此筑阖闾城,那就是 苏州城的开始,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苏州城建城早,规模大,变迁 小,水陆并行,河街相邻,古城区至今仍保持下了“水陆平等, 河街相邻” 双棋盘古城格局及小桥、流水、人家的水城风貌。
苏州是中国最美的城市之一。苏州的美丽在于它的小,在于它的精致, 在于它的人文与自然的交融。
有旅游专家把苏州旅游资源特点归纳为“三古 一湖”古典园林、千年古城、水乡古镇和太湖风光。 景色秀丽,物产丰富,人文荟萃的苏州,与杭州一同并称“人间天堂”。
古人曾用“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等诗句描绘了古人眼里的苏州。
苏州城的历史有多久
苏州建城於西元前514年,吴王夫差的父亲阖闾命楚国叛将伍子胥建阖闾城,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
春秋时期,这里是吴国的都城,至今还保留着许多有关西施、伍子胥等的古迹。隋开皇九年(西元589年)始称苏州,沿用至今。
苏州城建城早,规模大,水陆并行,河街相邻,古城区至今仍坐落在原址上,为国内外所罕见。 苏州园林甲天下,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中国四大名园中,苏州就占有拙政园、留园两席;“吴中第一名胜”虎丘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其成为游客来苏州的必游之地;而唐朝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令古今游客争相来访枫桥,闻听寒山寺的钟声。
姑苏城外自然风光秀丽,灵岩、天平、天池和洞庭诸山,点缀於太湖之滨,形成了富有江南风情的湖光山色。 苏州既有园林之美,又有山水之胜,自然、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加之文人墨客题咏吟唱,使苏州成为名副其实的“人间天堂”。
重要资料 区号:0512 位置:位於江苏省东南部的长江三角洲,东靠上海,南界浙江,西濒太湖,北临长江。 面积:全市总面积848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650平方公里,古城区14。
2平方公里。 人口:全市总人口600万,其中市区人口200余万。
区划:辖沧浪、平江、金阊、吴中、相城、苏州工业园区、苏州新区(虎丘区)7个区和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吴江5个县级市,121个镇。 市名由来: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苏州,又称姑苏城。
苏州悠久历史
1, 苏州,古代各称有句吴、吴、会稽、吴州、吴郡、平江等,隋置苏州,延称之今。苏州别称有吴都、吴会、吴门、东吴、吴中、吴下、姑苏、长洲、茂苑等。夏商有干族建于干国。太伯奔吴,建句吴国,是天之始。越王勾践来吴后,曾置国都于吴五年,至越王翳,又迁都于吴,直至越国灭亡。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以东阳、鄣、会稽三郡五十三县置荆国,国治苏州,钱miao封吴越王,国治苏州。元末,张士诚自称吴王、改平江府为隆平府,都治苏州。历史上的苏州,一度为省会所在地:唐时的江南东道、浙江西道,元时的江淮行中书省,明时的应天巡抚署,清时的江宁巡抚署、江苏巡抚署、江苏布政使,太平天国的苏福省省会,民国时期的江苏都督行署,日伪时期的江苏省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苏南苏州行政专员公署等。
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署会稽郡,领县26,吴居诸县之首。汉高祖五年定会稽,领县:吴、无锡、曲阿、毗陵、娄、阳羡、乌程、由拳、余杭、富春、全唐、海盐、余稽、山阴、诸暨、余姚、上虞、剡、太末、句章、鄮、乌伤。由于经济繁荣,人口增多,苏州领县逐渐减少,地域亦随之减缩。至2001年 2月28日撤销吴县,建吴中、相城两区,今苏州领沧浪、平江、金阊、工业园区、高新区(虎丘)、吴中、相城七区及常熟、张家港、吴江、昆山、太仓五县市。区域面积为8488.42平方公里,人口为616.08万;市区面积为1730平方公里,人口为230.1万。
2, 苏州建城于公元前514年,吴王夫差的父亲阖闾命楚国叛将伍子胥建阖闾城,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春秋时期,这里是吴国的都城,至今还保留着许多有关西施、伍子胥等的古迹。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称苏州,沿用至今。苏州城建城早,规模大,变迁小,水陆并行,河街相邻,古城区至今仍坐落在原址上,为国内外所罕见。
苏州园林甲天下,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中国四大名园中,苏州就占有两席(拙政园、留园)。“吴中第一名胜”虎丘,2500多年的历史形成的深厚的文化积淀,成为游客来苏州旅游的必游之地。而唐朝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使古今游客都要来枫桥,闻听寒山寺的钟声。
姑苏城外,自然风光秀丽,灵岩、天平、天池和洞庭诸山,点缀于太湖之滨,形成了富有江南风情的湖光山色。
苏州既有园林之美,又有山水之胜,自然、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加之文人墨客题咏吟唱,使苏州成为名副其实的“人间天堂”。
苏州的历史资料
苏州古时称吴。苏州城始建于公元前514年,已历经2500多年的沧桑。古城基本保持着古代"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的独特风貌。历史上,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传统文化发达、园林风景秀美的城市,被誉为"人间天堂"。
苏州,位于江苏省南部,大运河流贯境内,太湖在市郊以西,多湖荡河流,而西郊又多山丘,益增胜概。
春秋时吴王阖闾元年(前514年),命伍子胥筑阖闾城,以为国都,是为苏州建城之始。秦汉为会稽郡治所,因原为吴地,故名吴县。秦末项梁、项籍在此起义反秦,盖当时江南风俗颇尚武勇,与后世绝异。东汉永建四年(129年),分浙江以西(包括建德以下的浙江东岸地)为吴郡,以吴为治所。汉末孙策、孙权初据江东,亦以吴为驻地,后乃移治京(今镇江),再移秣陵(今南京)。孙吴东晋南朝时,与吴兴、会稽(一说为丹阳)合称“三吴”,为东南富饶之区。梁末改吴郡为吴州。隋开皇九年(589年)灭陈,改吴州为苏州,以城西南的姑苏山得名。大业时仍为吴州,又改吴郡。唐武德四年(621年)改为苏州。州(郡)名称虽几经变更,治所则均在吴。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分吴县置长洲县,自此一城遂有两县。唐代后期,吴中人口增加,经济文化都有明显发展,名诗人白居易、韦应物、刘禹锡都担任过苏州刺史。
唐末苏州曾遭严重兵祸。光启二年(886年),牙将张雄袭踞吴城,次年被逐走。龙纪元年(889年),钱谬取苏州。次年,即大顺元年,杨行密取苏州于钱氏,不久又为孙儒夺去。孙儒军从河南流窜长江南北,到处焚杀,极富破坏性。大顺二年,孙儒焚城而去,钱缪收复苏州。乾宁三年(896年),杨行密军再夺苏州。钱氏大举反攻,于乾宁五年夺回苏州。此十余年间,吴城八次易手,遭祸甚酷。
后梁开平二年和三年(908—909年),淮南杨氏部将周本围苏州七个月而去。此后吴与吴越休战,江南战祸始歇。吴越自动纳土于宋,事在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与周本围城之役相去近七十年。在此期间,吴中承平,钱氏于太湖旁置“撩浅军”,专事兴水利、防水害,农业常获丰收。钱谬之子元琼在苏州造金谷园,即环秀山庄前身。著名的虎丘山云岩寺塔亦建于钱氏统治时的后周显德元年(954年)。
宋政和三年(1113年),升苏州为平江府,以吴、长洲二县为治所。徽宗用朱励兴“花石纲”,苏州颇受其害。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金完颜宗弼军陷平江,掳掠焚城,是为五代初年以后苏城所遭的唯一的一次兵祸,破坏极为严重。
南宋立国江南,将相士大夫多喜卜居吴中。名将韩世忠的住宅即旧为北宋诗人苏舜钦所有的沧浪亭,韩氏夫妇身后亦埋骨于灵岩山麓。余如、范成大之与石湖,史正志之与石卷堂,均为著例。经济亦在五代北宋的基础上,续有发展。范成大著《吴郡志》,谓:“谚曰:天上天堂,地下苏杭。又曰:苏湖熟,天下足。”盖南宋之时,苏杭富庶实甲于天下。

元改平江府为平江路。元末,张士诚取平江,改称隆平府,居此十一年。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军破苏州,攻围近一年,战祸亦复不轻。明初,太祖恨吴人附张氏,赋税特重,并多次迫迁富民赴临濠(凤阳)。宣德年间,周忱、况钟屡请减免,户部均不肯执行。正统元年(1436年),方有所改。明以吴县、长洲为苏州府治所。清雍正二年(1724年),复分长洲县设元和县,自此一城遂有三县。辛亥革命后,并三县为一,只设吴县。解放后为苏州市。
宋元明清四代均倚江南漕粮为命脉,苏州所供,冠于各地。文化尤称发达,前后曾出进士二千四百人、状元三十六人。自北宋范仲淹以来,名贤辈出,而尤盛于文艺。明代绘画有吴门派,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为代表。晚明清初评点小说蔚成风气,评《三国演义》的毛宗岗为长洲人,评《水浒》的金圣叹为吴县人。
苏州园林甲于天下。今之所存多为明清士大夫所建,即源远流长如沧浪亭、环秀山庄等,亦经明清两代增修,余若拙政园、留园、艺圃、怡园、西园等,均明清名园,为国家瑰宝。
苏州的历史
苏州位于江苏省的东南部,北依长江,西滨太湖,南接浙江省,东连上海市。京沪铁路在城市北部通过。大运河由无锡北来,经城市西部 和南部流入浙江省。
苏州远在五、六千年前,就有人类聚居。据传说夏禹治水分天下为九州,苏州境属古杨州。商末周初这里是吴国所在地、苏州市沧称吴, 即由此而来。春秋时苏州是吴国的都城。当时吴国大将吴子胥得到吴王同意后在苏州建城墙,还挖了运河作为护城河,来坚守苏州城。吴国于周元王三年(前473),并归越国,后又并于楚。秦和西汉置会稽郡,吴县为会稽郡首邑。东汉时置吴郡。三国孙吴曾一度建都于此。东晋、南朝宋、齐置午郡,梁、陈置吴州。
隋废吴郡,并改吴州为苏州(以姑苏山得名),这是苏州得名的开始。在唐代,苏州、吴郡两名相同。唐天通元年(696),析吴县另置长洲县,两县同治于苏州。五代时,一度叫吴洲,后为吴越国钱寥据地,宋升苏州为平江府,辖吴县、长洲、常熟、吴江、昆山五县,府治设在 苏州。从此,苏州又称为平江城。元朝改平江府为平江路。明初改平江路为平江府,领太仓州和吴县、长洲、常熟、吴江、昆山、嘉定、崇明七县。应天巡抚也驻在苏州。清代沿称苏州府。雍正年间,分割长洲地置元和县、昆山地置新阳县、长熟地置昭文县、吴江地置震泽县、吴江东山等地置太湖同厅。时,苏州是江苏巡抚、江苏布政使驻所。太平天国进驻苏州,建立苏福省,苏州为苏福省的首府,以后恢复苏州府。民国成立,废苏州府,长洲、元和两县并入吴县,苏州则为吴县县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乡分治,建立苏州市,为省辖市。1983年3月,实行市带县的行政体制,苏州市和苏州地区合并。
2015高一历史必修一期末考试卷
1.《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周王姓姬)独居五十三、”这段材料能够说明西周分封制中分封的主要对象是A、周王的亲族 B、在战争中立功的将士C、周王的姻亲 D、商朝的王族和贵族2.最早使用“皇帝”这一称号的是A、黄帝 B、周武王 C、秦始皇 D、汉武帝3.唐朝在门下省设置的供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叫A、中朝 B、内阁 C、军机处 D、政事堂4.根据《马关条约》的规定,当时我省被迫对日开放的一处商埠是A、南通 B、无锡 C、常州 D、苏州。
询问苏州的历史以及具体的文化背景、地理等
苏州历史
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两千多年的苏州,虽然已经很老,但当她跨进 20世纪门槛的时候,人们却发现,她依然是那样楚楚动人,充满了古朴典雅的风韵。20世纪初叶的中国,充满风韵的古城又何止苏州一座。很多很多的古都古城 ,都以它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在向世人诉说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然后,整整一个世纪,先是由于战争和动乱,后来又由于空前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许多古城就在这社会大动荡和大变革中,渐渐地面目全非,渐渐地失去了往日的神韵。如今,20世纪即将过去,再回首,苏州却依旧古意盎然风情犹在!还是那城墙敌楼,运河古道;还是那水陆相邻,河街并行。两千多年前的格局,两千多年前的位置,尽管风风雨雨,却都遗存到了今天。苏州的命运其实也很坎坷。天下名郡,江南雄州,早在唐宋时候就已经出类拔萃,可惜金兵南侵、蒙古人入主、张士诚兵败、清军屠城、咸丰战乱……,每一次劫难过后留下的都是瓦砾焦士,后来虽得以恢复,但风光却很难再继。
远离了王者和霸气的古城,从此默默地藏匿在小巷深处,终日与文人和庶民为伍,倒也变得平淡质朴,温文尔雅。于是,苏州就有了她别具特色的恬静娟秀、古朴淡雅的风骨。是的,古城饱经沧桑,已经斑驳不堪,但她却是吴地文化的渊源之地。一代一代的人在这小巷里出现,一代一代的人又在这小巷里消失。虽说大浪淘沙,物是人非,可古城却就此有了遍布街巷各个角落的文物古迹,有了足以让后人浏览钩沉的史志书籍。世代沉淀之后的苏州文化,都是这样变得深沉浓郁,令后人回肠荡气铭心刻骨。世纪之末回望古城,这一百年坎坷曲折伴着时光就要流去。然而历史不会忘记,我们是怎样从过去一步步走来。一百年的时间不算太长,因为古城已经有了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然而一百年的时间也不能算太短,因为几代人的生命就曾在这里凝聚!
苏州古代名称有匀吴、吴、会稽、吴州、吴郡、平江等,隋置苏州,延称之今。苏州别称有吴都、吴会、吴门、东吴、吴中、吴下、姑苏、长洲、茂苑等。夏商有干族建于干国。太伯奔吴,建句吴国,是天之始。越王勾践来吴后,曾置国都于吴五年,至越王翳,又迁都于吴,直至越国灭亡。汉高祖六年(公元前 201)以东阳、鄣、会稽三郡五十三县置荆国,国治苏州。元末,张士诚自称吴王、改平江府为隆平府,都治苏州。历史上的苏州,一度为省会所在地:唐时的江南东道、浙江西道,元时的江淮行中书省,明时的应天巡抚署,清时的江宁巡抚署、江苏巡抚署、江苏布政使,太平天国的苏福省省会,民国时期的江苏都督行署,日伪时期的江苏省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苏南苏州行政专员公署等。
苏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苏州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东临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长江。苏州市区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 31°19',东经120°37'。
全市面积 848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650平方公里。全市人口590.97万人,其中市区216.87万人。下辖张家港市、常熟市、太仓市、昆山市、吴江市,吴中区、相城区、平江区、沧浪区、金阊区,以及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虎丘区。1993年,苏州被国务院批准为“较大的市”。
全市现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 487处, 其中国家级15处、省级101处。 保存完好的古典园林60余处,其中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等9座园林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虎丘、盘门、石湖、灵岩、天平、虞山等处,都是著名风景名胜。太湖绝大部分景点、景区分布在苏州境内。昆山周庄、吴江同里、吴中木渎等千年古镇,充满江南水乡风情。 1998年,苏州被评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
岁月永远向前,古城又将跨进 21世纪的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