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丹丘子是谁 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原文及翻译赏析

火烧 2022-02-16 07:25:09 1072
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原文及翻译赏析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原文: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荣光休气纷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箭射东海。三峰却

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原文及翻译赏析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原文: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荣光休气纷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箭射东海。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云台阁道连窈冥,中有不死丹丘生。明星玉女备洒扫,麻姑搔背指爪轻。我皇手把天地户,丹丘谈天与天语。九重出入生光辉,东来蓬莱复西归。玉浆倘惠故人饮,骑二茅龙上天飞。

丹丘子是谁 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原文及翻译赏析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翻译及注释

翻译华山峥嵘而崔嵬,是何等的壮伟高峻呀!远望,黄河像细丝一样,弯曲迂回地从天边蜿蜒而来。而后,它奔腾万里,汹涌激射,山震谷荡地挺进。飞转的漩涡,犹如滚滚车轮;水声轰响,犹如秦地焦雷。阳光照耀,水雾蒸腾,瑞气祥和,五彩缤纷。你千年一清呀,必有圣人出世。你巨灵一般,咆哮而进,擘山开路,一往而前。巨大的波澜,喷流激射,一路猛进入东海。华山的三座险峰,不得不退而耸立,险危之势,如欲摧折。翠崖壁立,丹谷染赤,犹如河神开山辟路留下的掌迹。白帝的神力造就了华山的奇峰异景。顽石铸就莲花峰,开放于云雾幽渺的云台,通往云台的栈道,一直伸向高深难测的幽冥之处,那里就住着长生不老的丹丘生。明星玉女倾玉液,日日曦微勤洒扫;麻姑仙子手似鸟爪,最可给人搔背挠痒。西王母亲手把持着天地的门户,丹丘面对苍天,高声谈论著宇宙桑田。他出入于九重天宇,华山为此增光辉;东到蓬莱求仙药,飘然西归到华山。甘美的玉液琼浆,如果惠予我这样的好友畅饮,我们就可骑着两只茅狗,腾化为龙,飞上华山而成仙。

注释1西岳:即华山。丹丘子:即元丹丘,李白于安陆时所结识的一位道友,于颜阳、嵩山、石门山等处都有别业。李白从游甚久,赠诗亦特多。2「西岳」两句:据《华山记》所载,从华山的落雁峰「俯眺三秦,旷莽无际。黄河如一缕水,缭绕岳下」。峥嵘:高峻貌。3盘涡毂(gǔ)转:车轮的中心处称毂,这里形容水波急流,盘旋如轮转。4荣光休气:形容河水在阳光下所呈现的光彩,仿佛一片祥瑞的气象。都是歌颂现实。千年一清:黄河多挟泥沙,古代以河清为吉祥之事,也以河清称颂清明的治世。圣人:指当时的皇帝唐玄宗。5「巨灵」两句:据《水经注·河水》引古语:「华岳本一山,当河,河水过而曲行。河神巨灵,手荡脚踏,开而为两,今掌足之迹,仍存华巖。」6三峰:指落雁峰、莲花峰、朝阳峰。高掌:即仙人掌,华山的东峰。7白帝:神话中的五天帝之一,是西方之神。华山是西岳,故属白帝。道家以西方属金,故称白帝为西方之金精。慎蒙《名山诸胜一览记》:「李白诗『石作莲花云作台』,今观山形,外罗诸山如莲瓣,中间三峰特出如莲心,其下如云台峰,自远望之,宛如青色莲花,开于云台之上也。」8阁道:即栈道。窈冥:高深不可测之处。9麻姑:神话中的人物,传说为建昌人,东汉桓帝时应王方平之邀,降于蔡经家,年约十八九岁,能掷米成珠。自言曾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她的手像鸟爪,蔡经曾想像用它来搔背一定很好(见《神仙传》)。十我皇:指天帝。谈天:战同时齐人邹衍喜欢谈论宇宙之事,人称他是「谈天衍」。⑾九重:天的极高处。⑿「玉浆」两句:是说元丹丘或许能惠爱故人(自指),饮以玉浆,使他也能飞升成仙。《列仙传》说,仙人使卜师呼子先与酒家妪骑二茅狗(后变为龙)飞上华山成仙。玉浆:仙人所饮之浆。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鉴赏

  此篇写黄河的奔腾冲泻之势及华山的峥嵘秀伟,运用神话传说,驰骋想像,使山河更带有神奇的色彩。

  「西岳」两句。此诗开篇,就以「西岳峥嵘何壮哉」的突发唱叹,写华山的雄伟,起势宏远突兀,接着便展现登山远眺所见到的黄河之雄姿。接着四句写黄河。先写河的触山动地的汹涌澎湃之势,继写河的急流盘旋成涡,声如巨雷,最后写河水在阳光下,反映出灿烂辉煌的色彩,并把它和人的命运连系起来。出人意外的是,诗人对黄河的勾勒,却用了飘忽的轻笔:「黄河如丝天际来!」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雄奇景象迥异,这是因为诗人此刻是在烟云缥缈的华山绝顶;从万仞之上,远眺数千里外的盘曲黄河,正有细曲「如丝」「天际」来的奇妙感觉。而且诗人描述的重点是华山,用这样的轻笔勾勒,较之于重笔渲染黄河的壮阔,更可以反衬华岳的高峻入云。然而,黄河毕竟是狂暴不羁的,在它奔腾至华山脚下的时候,就不再轻细「如丝」,简直是波山浪海了。因此,诗人之笔亦突然夭矫而行、力挟千钧:「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它那蓄势「万里」的排浪,使山岳为之震撼;疾浪受阻,便沸怒而折,翻卷起巨轮般转动的漩涡,发出震撼三秦的雷鸣。这景象的确惊心动魄。

  然而这一切都是华山尚未开辟、黄河中途受阻的虚境。诗人的思绪此刻已飞向了远古。传说大禹理水之前,华山与对岸的山峰相连一片,挡住了滚滚黄河。大禹到来以后,指挥河神巨灵,将山峦横击为二,黄河才得以畅流。那击开的两半,就是现在隔河相峙的华山和首阳山。诗中的「荣光(华光)休气(瑞气)纷五彩」二句,于惊雷震荡声中,忽作舒徐悠长之音,正表现了圣人大禹降临黄河的自信闲暇之态。接着便有巨灵擘山的壮观一幕:诗人以「咆哮」状貌巨灵擘山的盛怒,以「洪波喷射」描摹山分浪奔的奇景。其运笔亦如巨灵和怒浪,显示出李白所独具的「疾雷破山、颠风簸海」(谢榛《四溟诗话》)之势。「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刚刚击开的三峰(即华山「落雁」、「莲花」、「朝阳」三峰),被巨灵震得慌忙退立,才免于倾覆之灾;但在翠崖丹谷之上,还留下了河神凌厉的掌印(即今华山东北的「仙人掌」)。与巨灵神的悍蛮擘山、不顾而去相比,西方之帝(白帝)就显得可爱多了:他仿佛要抚慰受击的山峦,竟暗运天地之气,一夜之间,将华山的顶峰,化作了一朵「莲花」,并让缭绕的白云,变为云台(即云台峰)承托着它——华山自此后便如青碧的莲花,盛开于万里白云之上。这就是诗中第一节所描绘的华山奇景。由于这描绘充分发挥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想像,并且交织著黄河的涛声骇浪和绘纭多姿的往古神话,显得格外壮丽和妩媚。这一切都只是为了造出一个神奇缥缈之境,为友人的「出场」作铺垫。

  「云台」八句以神话故事和现实的人物并写,似幻似真,并以此娱悦元丹丘。言云台的阁道连接着高不可测的云霄之处,有明星、玉女二仙女来侍洒扫,麻姑为人搔背,手爪很轻。我皇把守着九天的门户,元丹丘与天谈论著宇宙形成的问题,出入于高高的九重天上,往来于蓬莱与华山之间。「云台阁道(栈道)连窈冥,中有不死丹丘生」。这两句从云烟幽渺之中,勾勒友人闲步云台的姿态,使友人带有了飘飘欲仙的风神。「丹丘」之名,恰是《山海经》神话中的不死之国。故诗人直接以「不死」二字,将他一语呼出,显得既诙谐、又有情。元丹丘之去到华山,即将度过的,无非是隐逸山崖的清寂岁月而已。但在诗人笔下,却化作了如梦如幻的连翩奇遇:传说中的华山仙子(明星),慌不迭地为他「洒扫」庭坛;手如鸟爪的「麻姑」,为他「搔背」时,下爪竟还那样轻灵。至于接待过汉武帝的瑶池王母,年事已高,就只好请她看守门户了。倘若友人想「扪天摘匏瓜(星名)」,或许还有机会与天帝攀谈上几句哩——「明星玉女备洒扫」四句,将元丹丘隐迹华山的生活,描摹得美妙、奇幻。原来互不相关的神话传说,一经诗人信手拈来,便绚烂相映、顿成化境。「九重出入生光辉,东求蓬莱复西归。玉浆倘惠故人饮,骑二茅龙上天飞!」诗人想像自己的友人,从此将光辉闪闪地出入于九重之天,或者迅疾如飞地往返于仙境蓬莱。或许他还能像传说中的老翁一样,误入嵩山大穴,得到仙人的「玉浆」之赠。想到这里,诗人不禁向友人脱口而呼:「倘得「玉浆」,可别忘了让我也分享一杯呵!到时候,我就与你像传说的汉中卜师、酒店老妇一样,骑上仙人的「茅狗」,刹那间化作飞「龙」,直上云天。」悠然神往的结语,表现出诗人对神仙飞升的向往与仰慕。

  全诗运笔收放自如,「纵之则文漪落霞,舒卷绚烂」,收之则「万骑忽敛,寂然无声」(王世贞《艺苑卮言》)。明人陆时雍称李白七古「想落天外,局自变生」、「有舒云流水之妙」。《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正可当此美誉而无愧。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创作背景

  丹丘子即元丹丘,是一位「素与烟霞亲」的游仙,与李白情志相投,友谊深厚。这首诗是在公元744年(唐玄宗天宝三载)李白送别元丹丘赴华山作仙游时写的,当时李白四十四岁,已经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 诗词作品: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诗词作者:【唐代李白诗词归类:【山水】、【黄河】、【送别】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