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民国名人录 民国历史

火烧 2021-08-31 23:44:25 1112
民国历史 甲午战争后清朝面临许多政治和外交危机,民间革新与革命思潮涌现。孙中山创立兴中会,号召推翻满清帝制。革命思想及主张逐渐得到认同并影响广泛之后,同华兴会、爱国学社、青年会合组同盟会。1911年1

民国历史  

甲午战争后清朝面临许多政治和外交危机,民间革新与革命思潮涌现。

孙中山创立兴中会,号召推翻满清帝制。

革命思想及主张逐渐得到认同并影响广泛之后,同华兴会、爱国学社、青年会合组同盟会。

1911年10月10日于武昌发动的辛亥革命成功,随后数月内各省回响,纷纷独立。

12月29日,清朝原有的22个行省中已经独立17省。

岌岌可危的清朝起用袁世凯任内阁总理。

虽然袁世凯发兵击溃湖北的革命军,但他希望议和以实现自己的目标,之后双方断断续续停战,并正式派代表于上海议和。

革命期间因有黎元洪与黄兴之争,久议不决。

孙中山自海外返国,被独立各省代表选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的总统府宣誓就职,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同年1月至3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将已经于1911年12月25日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定为临时宪法,同时定南京为临时首都。

2月12日,在清朝内阁总理袁世凯等大臣的劝说下,隆裕太后代宣统帝溥仪发布《退位诏书》,大清帝国至此结束。

权臣袁世凯利用军事优势与政治手腕,在南北议和中取得绝对优势。

不久,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政府迁都至北京,史称北洋政府。

于此时期,中华民国遭遇两次危机,一次是袁世凯欲称帝的洪宪帝制,最终蔡锷等人发起护国战争推翻袁世凯政府。

另一次为张勋发动的溥仪复辟,最终被段祺瑞所击败。

而后段祺瑞废除《临时约法》,孙中山随即发起护法运动,于广州建立护法政府,军政时期开始。

此时期,由西方引进民主及科学思想,发起许多运动。

以北京学者为首的新青年派等知识份子发起新文化运动。

而以南京学者为首的学衡派等知识份子则复兴中华文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华民国成为战胜国,由于青岛归属问题使知识份子又发起五四运动。

北洋政府因为府院之争、贪污腐败(例如曹锟利用贿选担任总统)与军阀割据而动荡不安。

军阀局势最后为:据有东北、河北及山东的奉系张作霖(含鲁系)、河南湖广的直系吴佩孚及江南的新直系孙传芳。

当时广州护法政府则受实力派军阀牵制,之后又因陈炯明叛变使北伐失败。

孙中山在共产国际协助下重建,定出联俄容共政策,以“反对帝国主义”、“打倒军阀”为口号,但这造成了共产党势力渗透至国民党中。

护法政府在苏联协助下成立黄埔军校。

1925年,护法政府改组为国民政府,并建立国民革命军(简称国军)。

国军建立后东征陈炯明,平定滇、桂叛军,缔造了北伐契机。

最后以蒋中正为总司令于1927年发动北伐战争。

北伐期间,国军主力北上攻下长沙与武汉,击败直系后东征攻下南昌。

东路军经由闽浙,最后与主力军会合于南京,新直系溃败。

之后因为容共问题,蒋中正于南京另立国民政府并宣布清党,是为宁汉分裂。

随后武汉同意“分共”,与南京复合,史称宁汉合流。

遭到驱除的gcdzg则于8月1日发动南昌事件。

1928年西北军冯玉祥与晋系阎锡山加入国军,兵分三路攻向北京。

期间日本为阻碍北伐于济南引发五三惨案,国军避免冲突而绕道。

最后国军攻克北京,东北奉系军阀张作霖于沈阳皇姑屯车站遭日人炸死。

年底,其子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至此北伐完成,中国表面上得到统一。

1928年,国民政府完成北伐后定南京市为首都,改北京市为北平特别市。

以青天白日满地红为国旗,并以1924年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训典礼训辞为国歌,并在台湾沿用至今。

根据1924年《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在北伐成功后开始实施“训政”时期。

该时期至中日抗战结束后,于1947年颁行《中华民国宪法》时方告结束。

于抗战前的这段时期又称“黄金十年”。

外交上,外国在华特权通过外交途径逐渐收回。

为了建立运输要道,以南京与兰州为中心,建立连省公路和粤汉、浙赣陇海铁路。

建立广泛分布的通讯设施改善讯息传输。

财政方面则是稳定物价、改革银行和统一币制。

并且增大工业和农业生产。

为了提升民生品质,积极将立法和刑法系统现代化。

改善公共卫生设施、立法禁止毒品买卖。

并且制定国语以帮助中国社会的统一。

这些改革增进了民众的统一感和自豪感。

但于国防上,中华民国处于内忧外患的窘境。

由于中央推行军政统一使得地方派系被削弱,导致地方与中央的关系恶化,最终地方各派系(如桂、晋及冯)陆续与中央发生了内战,史称中原大战,最后中央军胜利。

而后为了对付据守赣南的gcdzg,先后发起五次“剿共”。

gcdzg最后于1934年10月进行“长征”撤退,最后抵达陕北。

日本于此期间逐步加强侵略,九一八事变后吞并东北并建立满洲国。

一二八事变意图侵略上海,国军成功抵御,最后停战。

随后日军借由长城战役、华北自治运动,企图吞并华北。

当时蒋中正定下“攘外必须安内”的政策,旨在避免对日全面开战,与剿共同时并行。

但在gcdzg倡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国内反日逐步高涨之下,以及张学良因多方剿共失利,最后于1936年12月策动西安事变。

最后蒋中正同意停止剿共,收编红军为八路军与新四军。

此事件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gcdzg得以稳定,改写了中国现代历史。

不过,由于国民政府仍无强大的经济力与武力对日抗衡,当时只能避免对日全面作战。

1937年7月日本引发卢沟桥事变,攻陷华北。

蒋中正定下“以空间换时间”、固守耗敌以待国际局势转变。

8月上海发生淞沪会战,国军战败受创惨重,但也将日军战略改为由东至西入侵。

首都南京沦陷后,日军发动南京大屠杀,震惊国际。

国民政府则迁都至重庆。

而后南北日军欲会师徐州时,国军于台儿庄击溃之,史称台儿庄大捷。

而后为了防止日军南下及西进,国军决堤阻敌。

当时国军军力共170万人。

因战争爆发,立宪延后。

gcdzg所属的新四军与第八路军亦加入抗战,共约五十万兵力。

该两支共产党军队参与敌后游击战对抗日军并巩固本身的根据地大力发展武装力量。

其中较有名的战役为平型关之役(国共联合)与百团大战。

1938年8月至10月发生武汉会战,日军攻下武汉。

同期间又登陆大亚湾,攻下广州并侵略华南。

由于战线拉长,日军转入相持阶段。

1939年期间双方于豫鄂湘桂各省交战。

日军三次南下长沙皆为国军击溃,史称长沙大捷。

在沦陷区,国军与共军开辟敌后战场并展开牵制与游击,使日军仅能控制据点与交通线。

日本为了管理占领地并达成“以华制华”目的,建立南京国民政府(汪精卫政权)及蒙疆联合自治政府。

在外交上,美国力促中日和谈。

但由于日方条件过高,中方难以接受;以及日本占领法属中南半岛,和谈最后破裂。

1941年7月美英中荷各国成立“ABCD包围网”以对日禁运。

最终日本于12月7日偷袭珍珠港,开启太平洋战争。

中国遂正式成为同盟国一员并正式对日宣战。

蒋中正任中国战区统帅,史迪威任参谋长。

英国开放滇缅公路补给物资,英美各国亦对中签订平等条约。

由于英美各国采“先欧后亚”策略,中国仍未减轻负担。

日本意图切断中国补给线,于1942年攻击缅甸,国军派远征军入缅援英。

最后缅甸被日本占领,滇缅公路中断。

1944年中英盟军反攻收复缅北,并建立中印公路。

这段期间日本发动“一号作战”,先后打通了平汉、汉粤线,建立大陆补给线。

并攻至独山,一度威胁重庆。

1945年时,美军已逐步逼近日本本土,国军在中美空军支援下牵制日军并轰炸大陆补给线。

日军意图反制而发动豫西鄂北会战与鄂西会战,国军皆防卫成功。

4月国军发动反击,至8月收复广西全境,并意图收复华南。

8月初,美国在日本广岛与长崎先后投下核弹,苏联亦依据《雅尔达密约》对日发动战争,占领中国东北,攻灭满洲国。

最终日本天皇裕仁于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葵于美舰密苏里号签署降书,9月9日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于南京向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呈交投降书。

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抗战胜利,中华民国收复东北与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抗战期间,国军虽然因为装备、经济等因素不如日军,使得在多次战役中难以取得优势。

但是国军成功拖住日军军力,并在部份战役获得胜利。

日本部分军力受中国牵制,让盟军得以在海空两面对付日军。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gcdzg远离主战场,其武装力量迅速壮大,形成割据的局面。

1945年10月10日,国共两党在重庆达成双十协定,确定以军队国家化、政治民主化、党派平等、地方自治之途径达到和平民主建国,并尽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商讨制宪事宜。

国共双方代表签订了停战协定,并在隔年1月于重庆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各党平等协商并确定了《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同年夏,国共双方发生严重武力冲突,遂爆发国共内战。

1946年5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

12月25日,在gcdzg及中国民主同盟代表拒绝出席下,各省其余选出代表在达到法定人数的情况下,于南京召开制宪国民大会,通过了基于同年《中华民国宪法草案》的《中华民国宪法》。

民国名人录 民国历史

《宪法》于1947年1月1日由国民政府公布,同年12月25日施行。

7月4日,国民政府国务会议通过蒋中正提出之“动员勘乱”与行宪并进的方针,。

7月7日,七七事变十周年际,gcdzg宣布准备自行组织联合政府。

11月21日至23日,全国举行国大代表选举。

1948年3月29日,行宪国民大会开幕。

4月18日,国民大会通过修改宪法案,增加《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总统得为紧急处分。

国民大会第十三次大会选举总统,由蒋中正当选。

至于副总统选举,经多次复选后,最后由李宗仁当选。

5月1日,gcdzg号召各党派举行新政治协商会议;同日,国民大会闭幕。

5月20日,蒋中正、李宗仁就任总统及副总统职,国民政府改组为中华民国政府,宪政时期开始。

1948年国军登陆东北,孙立人屡屡击败共军,直逼哈尔滨。

但是美国国务卿马歇尔要求停战,孙立人也与个性保守的上级杜聿明意见不合,蒋中正只好将孙立人委以虚职再迁调台湾练兵,使得东北战况随之逆转[38]。

9月辽西会战爆发,共军将领bl南下围攻锦州,廖耀湘救援失败。

锦州、沈阳先后沦陷,东北失守,国民党内要求蒋辞卸呼声甚高。

另外,早在同年9月济南失守,山东沦陷,共军逼近徐州。

11月爆发徐蚌会战。

由于战略规划错误,刘峙与杜聿明仅坚守陇海线,使得国军防线被共军切割包围,国军于隔年1月溃败。

当时华北受到孤立,1948年11月平津会战爆发,东北共军入关,在天津沦陷后傅作义投降,华北全数沦陷。

最后蒋中正宣布下野,仍任国民党总裁。

总统由李宗仁代理,并向共军求和。

1949年4月,国共举行了北平和谈(即“划江而治”),但中华民国政府对共产党的要求无法接受,谈判破裂,代表张治中滞留北平不归。

而后共军大举渡江,国军江阴要塞投降,南京沦陷,李宗仁将政府迁往广州。

稍后依序迁往重庆、成都及西昌。

李宗仁见大势已去,赴港后逃至美国。

蒋中正于西南持续作战,最终放弃大陆地区,政府迁往台北,大陆易帜。

另外,台湾光复后,由于负责政务接管的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施政不当引发民怨,最后发生二二八事件。

此事件加深省籍情结,使台湾民众对政府产生不信任感,促使日后台湾独立运动的发展。

1949年gcdzg在大陆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年3月,由于在美国的李宗仁不愿回国,于是蒋中正在台湾复行视事。

借由原大陆地区国大代表,蒋中正行连选连任,先后担任第一至第五任总统。

此时政府财政匮乏,只好使用抢运来台的黄金解危。

期间东南沿海依旧动荡不安,受到共军的猛烈攻击。

由于国军主要集中于台湾,海南岛、万山群岛与舟山群岛先后沦陷。

在金门先后发生的古宁头战役、九三炮战(1954年)及八二三炮战(1958年),由于国军抵御成功,使得中华民国逐渐安定。

另外,据守滇南的国军撤至缅甸北部,最后部份军队返台。

中正国际机场,为十大建设项目之一,现改称台湾桃园国际机场。

1951年韩战爆发,美国派第七舰队协防并给予美援贷款,使中华民国脱离在国际上的暧昧地位并稳住局势。

1951年台湾省实施地方自治。

省议员及全台县长市长举行选举。

为了抗共,蒋中正宣布“戒严令”,冻结《宪法》,并加强“反共抗俄”宣传。

虽然安定内部,但使民主宪政的推行打折扣,造成许多因反对言论或行动被指为“匪谍”而受到迫害,史称白色恐怖时期。

1966年md在中国大陆发起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华民国政府则发起中华文化复兴运动。

到1970年代之前,中华民国都被认为是国际社会上中国席次的合法代表,然而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逐渐增加。

内政方面,陈诚推行土地改革(三七五减租、公地放领及耕者有其田)[39],稳定农业。

工业方面,借由土地改革,带动了民营企业和工商业发展,并以加工出口导向为主。

1971年由于联合国的《第2758号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中华民国在联合国的中国席次,使得中华民国政府退出联合国。

中华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大幅度滑落,之后在国际上多以台湾为称呼。

石油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不景气,使得在1973年11月时行政院院长蒋经国推动十大建设以及十二大建设以稳定经济发展。

这些行动促使经济发展,使得在1980年代后的台湾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产业结构逐渐过渡到劳力密集的工业,并朝向服务业发展。

在民生富裕的背景下,台湾各种社会运动、政治运动的能量皆在此一时期累积。

蒋中正于1975年4月5日病逝后,由副总统严家淦续任总统至1978年届满。

随后由蒋经国担任第六及第七任总统,他促进本土化及民主化的发展。

1978年美国宣布与中华民国断交后,次年发生美丽岛事件。

为了因应国际情势的演变,及解决国内民主改革的需求,蒋经国逐步推动民主化。

1987年对民进党成立采取宽容态度。

继而宣布解除戒严、开放民众赴中国大陆探亲,两岸交流于此开始热络。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病逝台北,李登辉继任总统。

1989年,政府开放组党。

1990年,李登辉被国民大会选为总统。

此年大学生为了万年国会问题发起三月学运(又称野百合学运)。

为了使宪政回归正常,李登辉认同此学运并宣布修宪及改选国民大会,最终使总统得以公民直选。

1994年,中华民国首次举行省长及直辖市长民选。

1996年,在第四次台海危机所造成的紧张局势及美日等国际的关注之下,李登辉最后于首次正、副总统直选中与连战竞选成功,其总统职位得以顺利连任。

为了化解省籍情结,他提出“新台湾人”的理念,并希望台湾成为亚太营运中心。

1997年,在香港主权移交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后,开始加强对台湾主权的主张,而中华民国则力图保持本身政治与经济的稳定。

2000年,第十任总统选举最后由民进党的cb与吕秀莲当选总统、副总统,成为中华民国行宪后首次政党轮替。

此时因为政党恶斗、中国大陆崛起与媒体乱象的影响,台湾在政治、社会及经济等领域均显得动荡不安。

到了1980年代,因为工资上涨、环保以及对岸崛起等诸多因素,台湾的传统产业面临产业外移的问题[40]。

加上政府提倡高科技发展,最终形成服务业与高科技产业的比例逐渐过半的状态。

2002年8月,cb公开表示台湾与大陆的关系是“一边一国”,引发国内外不少争议。

2004年,cb在第十一任总统选举以微小差距胜出并获得连任。

由于在投票前一天发生三一九枪击事件,使得这次选举蒙上一层阴影。

2005年3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反分裂国家法》,首次以法律形式表示“一个中国”的主张。

这使不少台湾民众感到不满,于3月26日发起三二六护台湾大游行,表示其维护国家主权独立自主的诉求及决心。

2006年,由于cb的家属及亲信疑似贪污,遭到立法院三次提起总统罢免案,这是行宪后首次提出总统罢免案,但并未通过。

2008年的立法委员选举采用单一选区两票制。

选举结果显示出许多小党因没有获得席位而泡沫化,使部分弱势族群代表无法在国会殿堂代表所属族群发声。

由于以国民党为首的泛蓝阵营获得四分之三席次,形成一党独大的局面。

民进党的失败则被认为是因为选民对cb政府失望,投下了不信任票。

2008年第十二任总统选举由国民党候选人马英九与萧万长分别当选总统、副总统,再次政党轮替。

参考资料:维基百科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