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请概括这一历程的特点
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请概括这一历程的特点
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请概括这一历程的特点
(一)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主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是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先声。虽然他创新对西方的认识和学习只停留在“坚船利炮”这一西方文明的表层——物质外壳上,而且学习的目的既是为了“制夷”,更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在当时要迈出这一步,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超人的胆识。它使国人冲破了闭关锁国的牢笼,启迪探索外界的新风,成为一代代先进中国人的强国御侮而寻求外夷、平内患的双重目的,怀着“中学为体,西方为用”的矛盾心理,发起求富求强的洋务运动。
(二)甲午战后——辛亥革命:主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早在19世纪六七年代,早期维新派就提出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成为19世纪末康、梁倡导维新变法运动的先导。康、梁把向西方学习的目标从经济领域深入到政治制度,把谋求政治体制的变革放在首位,提出了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主张,但在封建顽固派的镇压下,变法运动夭折。随后的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运用西方国家学说,实行王权分立体制和责任内阁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北洋军阀的专制使民国成为一块招牌。
(三)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主要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并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陈独秀、李大钊等把斗争锋芒直指封建正统思想,宣传西方民主科学。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宣传社会主义,以俄为师,五四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中国知识分子掌握了拯救中国、改造社会的科学思想武器
特点:①经历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递进嬗变过程;②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互统一;③充满进步与保守的斗争(洋务派与顽固派、维新派与顽固势力、革命派与保皇派斗争。)
对近代中国来说近代化也就是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试概括这一历程的特点
您好!很高兴为你解答! 中国的近代化是一个层层深入,由表及里的过程。(这个100%对的,老师说过的)。
试讨论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之路的历程及启示。
在近代,中国人向西方主要学习科学技术及政治体制的变革,如清朝末期的洋务运动,孙中山的辛亥革命等,这些事例都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在当代,我们同样还需向西方学习,主要是汲取西方政治体制的精华,对中国的政治体制进行深化改革。

依据材料分析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民主、法制、三权分立,崇尚平等自由。
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路径
第一阶段,是简单摸仿西方资本主义的船坚炮利,学习西方造船生产的技艺,企图“师夷长技以制夷 第二阶段,太平天国政权搬用从西方来的“上帝”,企图在不触动封建自然经济的基础上,用经过改造的渗透了儒家思想和农民平等要求的基督教教义,在人间开创一个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天国”。但洪仁玕的《资政新篇》却蕴含了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愿望 第三阶段,要求发展工业,开矿筑路,振兴商务,学习西方的应用技术,幻想实现“西学为体,中学为本”的愿望。 第四阶段,由于在经济变革中遭到了各种挫折,遇到了种种障碍,特别是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使先进的中国人意识到,在物质技术后面,还有更重要的东西,从而产生了变革政冶制度的要求。资产阶级改良派由此开始向西方学来了“进化论”和“民权学说”,企图“西学救国”,按照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变法图强,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国。 第五阶段,资产阶级革命派举起了民主主义旗帜,进一步鼓吹来自西方的“民约论”和“天赋人权论”,企图以美、法资产阶级革命为榜样,为实现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而浴血奋战。经过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清王朝,创建了民国。 第六阶段,民国虽然建立了,但是有名无实。环境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寻找出路,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认为,单纯从形式上模仿欧洲的民主政治制度还不够,于是举起了“民主”“科学”的两面大旗,企图通过输入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化来反对中国的封建文化,传统礼教,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来唤起多数国民伦理的觉悟,改造国民性,以建立真正的共和立宪政府。
采纳吧
文章 关于正确看待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开始学习技术,然后学管理,最好学思想.
实际思想一直不想学,始终认为我们自己的思想比较好.
这是我自己总结的.仅供参考.
清末明初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清末民初吧。这个很多也很杂啊,高中历史书就有,可以看看,基本上按内容可以分为:技术、制度、思想,时间上看:以1840/1895/1912为结点,领导阶层来看:封建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革命派(同盟会、兴中会等还有后来的国民党)、无产阶级(共产党)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是先学习技术,还是制度,还是思想?
都在学。
中国近代是如何向西方学习的及其历程
从器物到制度最后是文化。器物 :林则徐、魏源《海国图志》开眼看世界;洋务运动。
制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文化:新文化运动
鸦片战争以后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从鸦片战争后至新中国成立之前,近代中国的思想界经历了从“学器物”到“仿制度”、“走俄国的路”再到“走自己的路”的曲折历程。
一、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
1.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
很久以来,西方人来华都被称为到天朝上国朝贡。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统治面临危机,而欧美列强崛起,加紧对外扩张。鸦片战争中,天朝上国被一个西方岛国打得一败涂地,使华夏鄙视远夷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一些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开眼看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在官署中设立译书馆,还仿制西方战舰,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他提倡的学习西方的“长技”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进一步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和方法。此外当时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还有姚莹的《康輶纪行》和徐继畲的《瀛环志略》等。这些思想的传播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贵的思想准备,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2.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经济侵略加剧,国内有太平天国运动,政局岌岌可危。洋务派看到西方船坚炮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来改变现状。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中学为体”,是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19世纪60~90年代,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旗帜,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在沟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了窗口。但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地主阶级进行道路选择的前提,也就是说,他们把西方先进的军事、经济技术(即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强行嫁接到落后的社会制度上来,这种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做法注定要失败。
二、从戊戌变法至五四运动前夕:资产阶级学“制度”
1.维新派:学习君主立宪
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以后,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的传入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而产生。早期维新派认识到向西方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器物层次”,必须上升到经济、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领域,才能挽救民族危亡。但是,早期维新思想没有上升到系统完整的理论,更没有付诸实际行动。
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文化相结合,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明确的施政纲领。他们要求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他们通过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使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开始在中国传播开来,一些知识分子摆脱封建思想束缚,形成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著名思想家严复以进化论为思想武器,论证变法维新的迫切性和合理性,以便达到救亡图存,自强保种的目的。虽然后来的戊戌变法只持续了103天就告失败,但它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产生了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2.革命派:学习民主共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用民主革命思想来改造中国,提出了三民主义,要求实行民主共和政体,发展资本主义。1905-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间展开激烈论战,争论的核心问题是要不要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结果,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虽然后来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但是民主共和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3.陈独秀、李大钊:学习“民主”和“科学”
辛亥革命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经济方面,中国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思想方面,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大搞尊孔复古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而以前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在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时,都没有彻底批判封建儒家思想。因此,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对封建专制和封建道德思想进行了最猛烈的抨击。陈独秀的“民主”是指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科学”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资产阶级宣扬民主,反对封建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