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朝的滅亡:強大的國家,懦弱的政權
大宋朝的滅亡:強大的國家,懦弱的政權
宋朝在我國歷史上一直都被人們冠以“弱宋”的稱號。作為中國歷史上存在時間最長的封建國家(319年),宋朝從建立初期就沒有恢復到唐朝時的疆域,在以後的日子裡更是一退再退,到南宋時期,已經只剩下了南方一隅,北方土地幾乎喪盡。
其實你知道嗎,宋朝一點也不弱。
首先從經濟條件來看。宋朝建立以後,因為千余年的科技積累和氣候的逐漸變暖,糧食產量陡增。當然,從越南引進的佔城稻功不可沒,這種水稻的引入,使宋朝人獲得了充足的糧食,帶來的結果就是社會的安定。要知道,宋朝的兵變和農民起義在封建時代是最少的,縱然有什麽方臘起義、梁山起義,大都也是因為朝廷官員的苛政剝削導致的,並不是土地不足以養活人民。
農業的穩定與發達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手工業和商業的繁榮,百姓能吃飽了,當然想的就是提高生活質量了。所以這一時期不光出現了瓦子勾欄、夜市等娛樂場所,更是出現了規模數量遠超前代的跨地區商品流通,甚至是海上絲綢之路。宋朝商人遠洋海外,汲取了大量的財富。工商業的不斷繁榮使宋朝的賦稅收入大大提高,所以在宋朝長期的割地賠款求和平中,宋政權才沒有破產。所以說,有時候錢多了,確實可以買來和平。
其次從軍事力量來看,宋朝也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麽弱。正如《水滸傳》中對林衝的介紹——“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大家不要覺得這是在開玩笑,事實上,到宋朝中期時,真的有八十萬禁軍。當然,精銳部隊就沒有這麽多了,大約有五萬人左右(禁軍上四軍)。如果算上地方部隊的話,宋朝時期大約有一百六十多萬人的軍隊配置。估計也就是宋朝的富裕,才能養得起這麽多軍隊。
宋軍中也培養出了楊業、狄青、嶽飛、韓世忠等能征善戰的大將軍。也取得過雁門關大捷(楊業)、郾城大捷(嶽飛)、收復熙河地區等許多的成功戰例。就算是後來面對蒙古鐵騎,南宋也堅持了40余年,在釣魚台城更是殺死了蒙古大汗,這放在同時期的中亞、東歐能有誰做到這一步。

宋朝的弱,更多的是一種統治階級的弱。當然,這也與宋朝立國就形成的“重文抑武”傳統不無關係。文人自身具有的軟弱性、妥協性與在位者貪圖享受、偏安一隅的思想相互契合,遇事只想著靠金錢解決問題,反而助長了對手的貪欲和囂張氣焰。資敵行徑更是使對手不斷壯大,更加侵害了自身利益與安全。無節製妥協的結果就是國家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喪失,到頭來也難逃滅亡的下場。
【小編碼字不易,各位看官的點讚與關注,就是對小編的最好支持,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