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西历史文化街区攻略 大兜路历史街区散文
大兜路历史街区散文
一、大兜路历史街区的景点介绍
①北入口广场
广场在大关桥东,入口处设立以“渔”为标志的格网状构架。通过场景化小品,展现大兜鱼市热闹交易场面,有渔夫捕鱼、搬运鲜鱼、讨价还价等。
同时修缮沿路建筑,民居粉墙黛瓦,点缀红灯笼,重现湖墅八景中的“江桥渔火”美景。
②运河观景平台
沿运河建观景平台三个,打造开放性休闲空间,与亭、廊等建筑小品相辅相成。并结合公共健身步道,成为居民重要生活健身空间。
③居民生活区
位于大兜路北段,北起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北入口,南至国家厂丝仓库。
保留清末民初民居建筑风貌,以院落为单位,设计合院式居住区。其中的崇仁庙改造后作为中心景观,设置单元式居住区。
④厂丝库区
仓储文化风貌保护区,位于大兜路中段,南至仁和仓南弄。
在不改变总体环境风貌基础上,更新改造杭州电线电缆总厂(原国家厂丝仓库旧址)部分工业建筑,增设商业、餐饮设施。
同时改造周边景观,设置下沉广场,打造创意产业园区,内容包括时装设计展示、艺术家画廊、工艺品交流展示等。
⑤香积寺 在香积寺原址以西,京杭大运河以东,复建整个香积寺。
同时,香积寺放生池与运河水体沟通,结合香积寺石塔,成为禅宗文化集中展示区。
二、杭州市拱墅区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是如何规划
到2010年,运河沿岸的2000户农转居住户可以入住新居,居住条件较差的3750户居民可以搬进新家,2400户危旧房住户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上周五,杭州市召开运河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二期工程的专题会议,排出了详细的“行动计划”。
计划显示,从2007年到2010年,杭州市政府要用四年时间,总投资219亿元,实施“六大工程”:水体治理、文化旅游、绿化景观、路网完善、民居建设、土地整理;以此来实现六大目标:基本达到全线水质四类水体的指标;基本具备申遗条件,初步形成以历史文化为特点的运河旅游体系;基本构筑起点线结合、穿珠成链的绿色景观长廊;基本形成结构合理、便捷畅通的水陆交通网络;基本实现运河沿线低收入阶层和城中村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基本保持资金平衡,整理出让用地83.38公顷。
水体治理工程:城区搬迁97家污染企业

今年底,拱墅区、西湖区完成禁养任务,以控制养殖排放,2008年余杭区全面完成禁养;主城区搬迁97家污染企业,加强对重点工业污染源的监管,所有重点工业企业均要求安装在线自动监测仪器,实行实时监控、动态管理。
通过截污、清淤、配水、驳坎等四个方面,至2010年,杭州市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以上。
文化旅游工程:保护张小泉等工业遗存
我市将安排历史街区保护、古镇保护、遗址保护、旅游设施建设等30个项目。至2010年,完成塘栖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一期工程;重点实施小河直街、桥西民居、大兜路民俗风情街等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完成桑庐、洋关的历史建筑保护。
工业遗存的保护也是文化旅游工程的重要内容,杭州将对大河造船厂、长征化工厂、富义仓、中国丝绸仓库、张小泉剪刀厂、杭一棉通益公纱厂旧址等项目进行保护。
绿化景观工程:新增绿带60多公里
要新建公园7个,新增公园面积31.35万平方米;新建河道、道路绿带61.06公里,新增绿带面积91.57万平方米,最终形成点线结合、串珠成链的绿色景观长廊。
具体要完成的项目有,运河规划客运码头——石祥路、登云路——中石化油库西岸、秋涛路——钱塘江绿化带以及小河、红旗河、姚家坝河等24条运河支流两岸景观带;同时,结合道路建设实施27公里道路绿化带。
路网完善工程:整理淘汰49家临时码头
运河二通道在2010年建成26公里后,旅游、客运将成为运河主要功能。为此杭州将新建并建设巴士码头濮家站、游艇码头1个;建成仁和、崇贤两大作业区,整理淘汰临时码头49家;另外,新建6座跨运河桥,建设小河路高架、新勤丰港桥、崇贤王家庄撤渡桥工程,整治艮山西路桥。
新建严家弄路、三新路、昙花庵路、运河东路、车站南路、凤起东路、钱江路、轻纺路、通益路、花园岗路、丽水路南段、巨州路、赵伍路、小河路、湖墅北路、长乐路、香积寺路、白马路等18条道路。
民居建设工程:改善8000多户居民住房条件
新建章家坝、新塘、水湘等三个社区的农居安置房,竣工建设面积50万平方米,让2000户农转居用户入住新房。新建热水瓶厂地块、大浒弄地块、和睦南区、长乐地块、淅麻地块等6个地块的居民安置房,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让3750户居民入住新房;新建紫荆小学、丽水幼儿园等教育设施,
结合历史建筑保护,实施危旧房改善,使2400户居民居住条件得到提高。
三、谁能给我介绍杭州拱墅区里一条路的由来 什么路都可以
大兜路
这里散落着大量的上世纪初期民居建筑,有崇仁庙旧址遗存的大殿,还有1951年建造的国家厂丝储备仓库……今日起,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规划方案向社会公示,至12月5日止。
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杭州市拱墅区湖墅街道,运河大关桥至江涨桥一段东岸,总占地面积9.5公顷。区块内以南北向的大兜路为结构主线,自北向南由东西向的沙河弄、仁和仓北弄、仁和仓南弄、香积寺巷等传统街巷分布。至今仍保留着香积寺石塔、国家厂丝储备仓库、大量上世纪初期民居建筑等风貌独特的历史建筑,是杭州老城历史风貌尚存的街区之一。
规划把大兜路区域打造成为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及文化、旅游、休闲、商贸等多种文化旅游功能为一体,体现运河南端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典型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在仁和仓北弄两侧区域,结合保留居民楼的改造,为60户回迁居民提供崭新、舒适的居住环境。
整个街区的规划框架为“一河、两路、三弄、三地段”。其中“一河”即大运河,将对沿河两岸风貌进行整理与恢复,成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主要景观轴;“两路三弄”即街区内道路体系以南北向的大兜路和东西向的香积寺巷为结构主线,自北向南还有东西向的沙河弄、仁和仓北弄、仁和仓南弄等传统街巷分布;“三地段”即规划将大兜路历史街区划分为商业文化旅游区、仓储文化风貌区、禅宗庙宇文化旅游区三个功能区。
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协调区范围:北至大关路南侧,南至香积寺巷南18米,东至规划中的丽水路西侧,西至京杭大运河东岸,除重点保护区以外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