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唐朝苏轼《屈原塔》全文翻译赏析)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唐朝苏轼《屈原塔》全文翻译赏析)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出自唐朝诗人苏轼的《屈原塔》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赏析 和刘禹锡一样,苏轼也历经贬谪,在一肚子不合时宜的心境中度过人生的大半光阴。不过写作此诗的嘉祐四年(1059),苏轼还是意气风发的青年才士,两年前刚以21岁的年龄成为进士。本年冬苏轼侍父入京,途经忠州南宾县(今四川丰都),看到这个与屈原毫无关系的地方竟建有一座屈原塔,惊异之余便写下了上面这首五言古诗。诗分三段:前八句写端午节投粽子、赛龙舟习俗与屈原的关系,次八句推测屈原塔的来历,末八句赞美屈原不苟求富贵而追求理想的节操。 相比楚地民俗来,更触动苏轼的是屈原那深入人心的精神品格,因此他不是在纪实性的叙写中展开作品,而是付之以精神史的追溯。投饭和竞渡不是呈现为娱乐化的热闹的民俗场景,而是祭祀与追怀的真正仪式,伴有「悲」、「哽咽」、「哀叫」等强烈的情绪活动。作者一再用反衬的笔法来强化议论的力度,如屈原赴死之决绝与世人眷怀之不绝,如事之无凭与人情之殷切,富贵之短暂与声名之无穷,世人之澌灭与屈原之不朽,最终以「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一联贯之,屈原持志之高洁与自己的无限景仰之情,都不待言而自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首诗就像是一个预言,宣示了作者未来的志节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后来苏轼毕生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生活理想,身处逆境而不妥协苟合,同时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始终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相关文章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武则天秘史:女皇武则天缘何能21年独掌天下?
- 题破山寺后禅院 每日一签: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万紫千红总是春的上一句 促拍滿路花(信豐黃師尹跳珠亭)
- 双石:“九九密电”哪里去了?
- 千里共婵娟 晚唐战神,为唐朝打下4千里土地,却不是民族英雄!
- 《逢入京使》岑参 唐朝诗人、文学家韦应物简介,是山水诗《滁州西涧》的作者
- 朝辞白帝彩云间 临河客舍呈狄明府兄留题县南楼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 书湖阴先生壁 齐己《宜春江上寄仰山长老二首》原文及翻译赏析
- 惠崇春江晚景 江陵客舍留别樊尚书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 岳阳楼记原文 江上秋月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爱学记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