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明朝历史简介 谢家垭历史

火烧 2022-08-17 10:36:46 1069
谢家垭历史 谢家的历史上有什么名人 1 谢清高;今广东梅州市人,请代航海旅游家,航海4年返国,后流寓澳门,今存《海录》一书。2 谢安: 东晋人,字安石。出生士族。年四十余岁出仕,孝武帝时位至宰相,在淝

谢家垭历史  

谢家的历史上有什么名人

1 谢清高;今广东梅州市人,请代航海旅游家,航海4年返国,后流寓澳门,今存《海录》一书。

2 谢安: 东晋人,字安石。出生士族。年四十余岁出仕,孝武帝时位至宰相,在淝水至战中打败苻坚,使晋朝转危为安。

3 谢玄:东晋名将。字幼度,陈郡阳夏人。谢安为宰相时哦任他为广陵相,组织北府兵。在淝水之战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4 谢夷吾:汉代人,曾经极力推荐班固的才华。

5 谢庄:文学家,陈郡阳夏人、曾官至吏部尚书。

6 谢赫:南齐著名画家,善于作风俗画、人物画、著有《古画品录》是我国最早的绘画理论书籍。

7 谢眺:陈郡夏阳人,南齐诗人,曾在朝廷任职,其诗多描写自然景色,为为李白所推许,是永明体作家中成就最高的诗人。

8 谢灵运:陈郡阳夏人,南朝著名画家文学家,后移居会稽,谢玄子孙,曾任永嘉太守等职。博览全书,文学称“江左第一”。其诗歌创作开创了新风。开创了文学史上的山水诗派,许多佳句为后人所传诵。

9 谢子远:福建汀州人,清康熙二十八年进士,官至总兵。三十六年携十六姓垦湘。

明朝历史简介 谢家垭历史

10 谢晋元(1905-1941),字中民,广东蕉岭人,黄埔军校四期毕业生。 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日军屡受重挫。谢晋元率军死守危楼,誓不投降的消息,迅速传遍上海,为国内外瞩目,赞誉他们为“八百壮士”。

中国张家界慈利古代打仗历史

1943年,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继鄂西会战后,日军出动10余万人向常德地区发起了大规模攻击。常德据沅江下游,是洞庭湖西部一大城市。

东临洞庭湖,西依武陵山,南抵雪峰山,北为太阳、太浮两山。过沅江为德山,有湘黔公路通长沙,四周河川密布。

是闻名远近的“鱼米之乡”。 常德一旦沦陷,不仅长沙侧翼将被威胁,重庆大后方唯一的补给线被掐断,而且将使重庆直接暴露在日军的兵锋之下。

更重要的是,常德的得失还关乎着西南战场乃至整个东南亚战场的胜负,战略位置极为重要。慈利处在武陵山向洞庭湖平原过渡地带,和石门互为倚角,一道构成常德西北方向的屏障,石门失守后,慈利开始遭受日军侵犯。

在这片土地上,中国军队展开了为期12昼夜的惨烈阻击战。二、双方参战部队及人数1、中国军队74军(辖51师、57师、58师) 军长:王耀武其中,57师驻守常德城区,慈利方面主要是58师和51师两个师担任阻击任务。

58师(辖172团、173团、174团)师长:张灵甫,兵力8174人;51师(辖151团、152团、153团)师长:周志道,兵力8400人,中国军队参战兵力共为16574人。2、日本侵略军日本入侵慈利的部队为第13师团全部和第34师团佐佐木支队。

13师团(师团长为赤鹿理)辖65联队(伊藤部队)、104联队(海福部队)、116联队(大坪部队),兵力编制为23137人;佐佐木支队兵力编制为6220人。日军兵力总数为29357人。

值得说明的是,51师右翼阵地还要在桃源县与日军第3师团和116师团交战,所以,慈利战场国军要对付两倍于己的日军。战役经过第一阶段:敌兵压境1、日军进犯路线第一路是以日军13师团步兵第65联队基干为左纵队前卫,于13日8点从刻木寺出发,向毛家山方向南进,18点进入石门桐子溪附近渫水河畔。

14日早晨65联队渡过渫水,进入慈利杨家溪,于15日晚渡过澧水,进入猫儿峪。在猫儿峪、赤松山一带受到国军58师172团第三营的阻击,18日晚8点进入慈利县城。

第二路是以第13师团步兵第104联队(海福部队)作为右纵队,于13日早晨从杜家冈出发,越过山岳地带,经万仞洞、螺系坝;再经三合山、永盛桥、大沙溪,于17日晚进入茶林河的对岸,当天夜间渡过澧水,在保安桥与65联队会合。于18日晚8点进入慈利县城。

第三路是以第13师团步兵第116联队(大坪部队)为右侧纵队,于13日,从新门寺附近出发,经杜家冈,于万仞洞南方渡过渫水;然后经分水岭、三合山西麓,东岳观附近,向慈利急进。日军战史资枓记载,这路日军因弄错了行军路线,于20日到达岩泊渡,经朝阳、金坪进入龙潭河。

第四路是协同13师团作战的佐佐木支队,于17日从新关附近出发,经过永盛桥,东岳观,由于在垭门关遭受到58师172团第一营的阻击,至19日正午,渡过澧水进入慈利。2、基本过程11月2日,13师团从湖北渡过松滋河,11日到达石门杜家岗、新门寺附近。

佐佐木支队从公安县进入湖南,当天来到13师团西北部的新堰。此时在石门驻守的73军正面临灭顶之灾。

佐佐木支队配合日军又一个精锐师团第3师团,将73军团团围住。战斗一打响,这支在南县“厂窖惨案”中遭受重创、还没恢复元气的部队很快就溃不成军。

暂五师师长彭士量在指挥作战中阵亡。军长汪之斌在给第六战区电话汇报称:“有副军长一人、师长三人、副师长三人战死或下落不明,四个师,仅存兵力约四千,重火器装备均已丢失,基本失去战斗能力。”

11月14日,从石门溃逃出来的73军在慈利杨家溪附近又遭到13师团的致命一击。这一天,杨家溪旁的澧水河被鲜血染红了。

许多见证当年惨状的老人,至今还都不忍回顾那段血腥往事。退回慈利时73军已不足13个连队。

14日晚,蒋介石在给军令部的电话强调:74军今后作战要领,“以一部确保常德,主力在慈利附近地区,与敌决战”。第74军,是国民党中央军中的精锐。

其军装备补给与素质始终高出一筹。这个军在实战上也不含糊,八年抗战中几乎打遍华中战场所有的硬仗。

1940年,74军进行整编,配备最新装备,直属军事委员会。日军对这支军中的王牌部队深为敬畏,并以“三五部队”称之(指所辖的第51师,第57师,第58师,皆以5开头)。

根据军令部指示,军长王耀武下令:“除第57师坚守常德,主力即控制慈利东南白鹤山、鸡公岩、燕子桥之间山区。保持机动,争取外翼侧击敌人”。

据73军老兵介绍,74军还担负接应他们的任务。51师和58师接到命令,立即行动。

11月15日,58师在师长张灵甫率领下到达慈利二都岗、燕子桥、黄连洞,并派出搜索队向石门方向搜索侦察。58师所辖主力三个团作战部署是:172团,于15日下午赶赴慈利城南落马坡集结。

占领祖师殿、垭门关各要点,向猫儿峪、东岳观附近派出警戒部队。174团,于15日下午到达黄连洞,派出警戒部队对石门方向警戒。

173团,16日上午10时,赶往慈利城南燕子桥附近集结,在岩泊渡、柳林铺附近侦察渡河点、征集渡河材料。直属骑兵连,经上五通、慈利、垭门关,15日下午,到达通津铺担任师左侧警戒。

当天58师前线指挥所设在简家坪。51师(辖151、152、153三团)紧随58师,在慈利、桃源交界区设。

张家界沅古坪剁辣椒为什么那么辣

(一)张家界种植七星椒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考证,张家界七星椒的传统种植可以追溯到1200年以前,历史极其久远。适宜的气候,肥沃的土地,悠久的历史为七星椒的生产和发展奠定了牢靠扎实的基础。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喜辣好酸的土家先民在七星椒的生产、加工、贮藏上自成一派,独具特色。王家坪镇、沅古坪镇、洞溪乡等乡镇以堪称“土家秘笈”的七星椒配料、加工、储存工艺所生产的七星椒剁辣椒产品,色泽鲜红,口味独特,辣中带酸,酸中带麻,麻中带甜。

不仅开胃健脾,而且还能祛风去湿,一直以来都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盘中最爱”。(二)七星椒的生产已初具规模。

近些年来,受旅游市场的刺激和驱动,七星椒开始由自给自食转入规模种植、精深加工、工厂式量产、商业营销的模式逐渐形成了诸如“龚康”、“灵洁”、“七姊妹”、“巧媳妇”等系列七星椒剁辣椒产品,逐步进入旅游产品市场,得到了大众青睐和追捧。2012年全市七星椒产值达1.5亿元,主产区椒农户均仅七星椒种植收入就达到5000元。

(三)发展七星椒具有广阔空间。由于七星椒生长适应性强,营养成分丰富,产业链长而受到各地的重视,我国的四川、重庆、贵州等省近年来七星椒种植业和加工业发展很快,成为当地农民重要的经济来源。

同时,辣椒在进出口贸易中也占有一定份额。辣椒的各种加工产品,综合利用型产品已成为全球经济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份额比例越来越高,辣椒的鲜食比例逐年减少,工业加工比例日益增大。

辣椒产业是一项前景可观的大产业,对于适宜辣椒种植的丘陵山区,发展七星椒产业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经济收入的一条重要途经。二、七星椒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七星椒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1.基地建设发展较快,优势区域布局初步形成 据统计,2013年全市七星椒种植面积超过1万亩,主要分布在永定区东南部的沅古坪、王家坪、谢家垭和慈利县洞溪等乡镇,桑植县和武陵源区的部分乡镇也有种植。

其中种植面积超千亩的乡镇有5个,七星椒已成为当地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2.七星椒种植收入逐年增加 七星椒原作为农户自用食品,每公斤价格一直徘徊在2元左右,但随着精深加工规模的扩大,产品对外市场的延伸,七星椒的价格迅速提高,目前的收购价格普遍在每公斤4~5元,亩均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

今年,灵洁食品公司作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减轻因干旱给农民造成的损失,七星椒收购价格普遍提高到每公斤8元。几家辣椒专业合作社也相应提高了收购价格,仅此一项,就为基地农户增加总额达500万元的收入。

据介绍,砂子垭村六品岗组农民黄树海今年种了2亩多地七星椒,收入超万元,而他家种的稻谷却因特大干旱几近绝收,是七星椒使损失降到了最低。3.品牌效应初步呈现 目前,全市七星椒加工企业有十多家,其中有2家已跻身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以七星椒种植、加工、销售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已有5家。张家界灵洁、王家坪龚康、洞溪七姊妹等食品公司的辣椒产品已拥有一定品牌知名度。

洞溪七姊妹获国家地理商标认证,灵洁公司的产品于2010年8月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二)七星椒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1.农业生产条件差,面临自然灾害和农村劳动力短缺的双重制约。

我市七星椒种植区域大多在边远山区,栽种以旱坡地为主,排灌、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差,抗御干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加之,随着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加,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严重不足,严重影响着基地种植大户的培养,制约着七星椒的发展。2.栽培技术体系不完善,品种单一、产量低。

农户辣椒栽培中技术粗放,一般多采用直播方式,靠天收椒,种植效益不稳定。在长期栽培实践中,农户多采用自留种,根本不注重品种提纯复壮,导致辣椒品种退化较严重,年复一年种出的七星椒在色泽、大小、口感等方面变异大,而且容易起病虫害,既影响了辣椒产品品质,也制约了产量的提升,导致经济效益偏低。

在辣椒原料生产上没有严格的技术操作规程及无公害生产标准来指导农户种植,致使当地农户种植辣椒的目的还不明确,盲目性较大。3.产业的综合实力弱,尚未形成带动力强的知名品牌。

与省内外其他辣椒种植地区相比,张家界七星椒产业还处于集群发展初期。多数加工企业还处于家庭作坊阶段,而且辣椒产品加工主要停留在原料或半成品加工水平。

全市虽然已有“灵洁”、“七姊妹”、“龚康”、“巧媳妇”等注册商标,但还没有形成一个全省甚至全国知名的大品牌。少数企业看到七星椒产品销售有利可图,便从外地购进辣椒贴上张家界七星椒标签,以次充好,既坑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对进一步发展我市七星椒产业产生了不利影响。

三、集中财力物力,积极培育壮大七星椒产业 张家界七星椒产业的系列产品之所以在近些年来有了一定的名气,主要得益于七星椒本身独特的内在品质、较好的地理生态环境和迅速崛起的张家界旅游市场。七星椒产业开发,不仅满足了市场,特别是旅游产品市场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带动了边远山区农民走上致富之路。

如何做大做强张家界七星椒产业,提升产业的市。

谢家古时候有辉煌的历史吗有吗

谢氏在东汉以后,成为望族,世称“崔卢王谢”,为“四海大姓”之一。尤其到了东晋,家世更为显赫,宰相谢安、都督谢石,名将谢玄均出自一门。谢石是谢安三弟,谢玄是谢安侄子。谢家三杰在中国军事史上,导演了一出以少胜多威武雄壮的大戏――淝水之战。

至晋朝,谢氏开始进入浙江、江苏、安徽、江西、福建等省的一些地方。这些地方的谢氏,有的直接从祖根地迁入,有的则是间接而来,他们植根于江南,不断发展壮大。谢缵、谢衡、谢裒、谢鲲、谢尚、谢安、谢万、谢玄、谢晦、谢灵运、谢惠连、谢朓、谢景仁、谢贞等都是陈郡阳夏人。当地谢氏家族集中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有谢夷吾、谢煚、谢承、谢渊、谢崇、谢勖、谢敷、谢斐等。

明代历史人物谢进

是解晋

解晋江西吉水人,成长在明朝朱元璋洪武立国初期。童年、父母多病,与嫂操劳家务。贤嫂从不说晦气话。一天早晨,贤嫂早起,见解晋唱着,打扫门前地,先放满笼鸡。嫂说,出口成章、定做大官。解晋遂答,分明我说话,又说是文章。贤嫂笑说,快过年啦,嫂磨年糕,祝弟前途远大,步步高升。解晋笑道,磨转乾坤,年年丰收。嫂说,好呀、好呀!晋弟才华、必做大官。写副对联,荣宗耀祖,给对门丞相府比才华,相府小姐也会喜爱您。

解晋对联是:门前千根竹家藏万卷书 描写门庭景象。丞相回家过年,早晨出府散步,抬头望见,有副对联,命家人去看,抄写原文。丞相见对联,好大气魄!竹林是我家的,岂不成了解家的?命家人剁掉半节,第二天命家人再去看来回报。解晋看见竹短半节,改对联为:门前千根竹短 家有万卷书长 丞相又命家人去看。又把竹林刨光,看他怎么办?解晋又把对联改:门前千根竹短无 家藏万书长有。丞相知道解晋很有才华,遂命家人找来考试奇才。家人奉命领进家时,走小门进。解晋挺立大门不走。家人问,你为何不走?解晋说,我非小人,不走小门。家人进府,转告丞相。丞相知解晋志气非凡,遂命家人大开中门。解晋大踏步进府,丞相起身望着。解晋则急奔向前拱手道,晚生进府叩扰大人、失礼、失礼!

丞相面试,知才智超人,遂劝解晋陪同进京辅朝政。解晋回家,禀告贤嫂,征求意见。贤嫂笑道:那好,那好!能见皇上,必会录取,可贺、可喜!嫂嫂帮弟做件绿色新棉袄好录取。解晋离家,嫂嫂送着祝福:晋弟回家,喜结良缘,双喜临门……

丞相小姐在绣房,问贴身待女,今天大开中门是什么人进府?打听好向我回报。待女笑着说:是对门解晋。家人都说奇才!我看小姐你俩,郎才女貌,有喜酒吃!停说小姐想思……

再说解晋进京,春节期间,百官齐集金銮殿外,等候上朝。丞相也把解晋领去上朝。百官见丞相到,抱拳拜年不说……解晋站一旁观望,有一穿红莽袍大官看到,讽笑说:“井里蛤蟆穿禄袄。”解晋眼一瞪眼望穿红袍大官说:“虾子落锅满身红。”穿红袍大官很生气,我把他比做活蛤蟆,他把我骂做死虾子!气上心头要动武。丞相劝说::“别小看他……”钟响上朝见万岁。丞相把解晋领到侧殿等着。朱元璋坐在殿上木炭盒旁烤火。天气冷懒得起身,手一抬摇着说:众卿免参拜礼。各坐各位,吃花生、瓜子、米花糖……他正在看,炉中木炭的变化,炭黑火红灰如霜,灵机一转好!朕说这是上联,叫百官对个下联,考真才实学。还是徒有虚名。朱元璋说出言词,众官说:万岁圣明,好诗,好事!那对个下联呈上来。

吃花生呈上:“衣红肉白味道香。”

咬瓜子交上:“壳黑肉白真好吃。”

尝美花糖交:“米白糖甜入嘴美。”

……

皇帝审阅对联不对题,心烦闷。丞相向前安慰说:我举荐个人万岁定高兴!领解晋参拜朱元璋,解晋参拜呼:敬祝万岁圣寿无疆!国泰民安!!!朱元璋口传上联。炭黑火红灰变霜。命对下联。解晋随口而出道:稻黄美白粉似雪,小民献丑了。朱元璋是凤阳人,童年放过牛,高兴极了,真有奇才!结果怎样……死在金銮殿,葬在紫金山

谢家的起源

关于谢姓的来源,主要有一下三种说法: 1谢姓出自姜姓,是炎帝后裔申伯的后代。

相传炎帝居于姜水畔,便以姜为姓。至商代有后裔孤竹君的长子伯夷与叔齐一起投奔到周。

到周后反对武王伐商,武王灭商后他们又逃到首阳山,因不食周栗而死,他们的后裔仍留在商朝。成王继位后封伯夷的后裔为申侯,称申伯,是申氏的始祖。

厉王时娶申伯之女为妃,生字为宣王,宣王继位后,封母舅申伯于谢国,后来这仪家失去了爵位,公元前668年楚国灭掉申国。其子孙按当时的习惯以新都之邑名为姓,称谢氏。

望出陈留、会稽,史称谢氏正宗。是为河南谢氏。

2 出自任姓,为黄帝之后。相传黄帝之子25宗。

得其姓者14人,为12姓,其中第7姓为任姓。任姓有10个小车,其中第一为谢国,因周宣王时使召公营谢邑,以赐申伯,盖谢已失国,子孙亡散,以国为姓。

是为河南谢氏。 3 为他姓改谢姓。

据《旧唐书不文苑传》,卫州人谢偃之本为鲜卑族人,姓直勒氏,后改为谢氏。亦为河南谢氏。

二、 迁徙分布 1夏商时期谢国比较弱小,居于姜水流域(今陕西境内)。 2西周末期,申伯被改封为谢,以加强西周对南方的统治。

任姓灭谢国后,国人有一部分留在当地,大部分外逃,但都以国为姓,即谢氏。 3西周末至春秋时期,谢氏除了大部分分布在今河南外,还有一支迁往山东,一支迁至湖北,还有一支迁至湖南,迁至四川,后又分为三支:一支于三国时迁至蜀郡,至晋代有部分迁至陕西;一支迁至云南永昌,后发展为当地大姓;还有一支迁至四川彭水一带及贵州北部。

隋唐时被称为东谢蛮、西谢蛮、南谢蛮,后大多融入布依族、水族和苗族。汉代谢氏的聚居地有增加了会稽郡、江西九江、章陵等处。

其中会稽郡的谢氏人丁兴旺,已相当有名望。 4晋代,成郡谢氏发展成为名门大族,其中最著名的是阳夏谢氏,以及由此迁出的康乐谢氏。

西晋末年,黄河流域战乱频繁,中原人大量迁往江南,阳夏人谢衡因避战乱迁望会稽始宁东山,在此繁衍,成为谢氏最重要的一支。谢衡极其后代在东晋至南朝时期多数都很著名。

5唐朝时,河南固始谢氏入福建泉州,同时入闽的还有一支居于福建宁化县,后有一支自宁化迁至江西,至洪武四年(1371年)移居梅县(广东):还有一支自宁化迁至广东大埔,后移居广东东莞。 6明末清初,福建武平一支迁入湖南汉寿。

发展成为当地一大姓。 7至清代,谢氏不仅遍布中原及南方各省,而且还发展到北部及东北的一些省区。

8谢氏移居海外,始于明代,多数是自闽粤地区先迁至台湾,进而远播东南亚及世界各国。 三 、郡望堂号 【堂号】: 1 威怀堂。

2 安晋堂:因谢安命名。晋朝时的谢安名望很高,朝廷屡次请他做官他都不干,一直到了40岁那年才当了司马。

在作官的过程中表现了高风亮节,拜为尚书仆射加后将军。在淝水之战中携其侄谢玄大败苻坚,使晋朝转危为安,得此堂号。

3 此外还有以“陈留”、“会稽”、"宝树”为堂号。 【郡望】: 1 陈留郡。

西汉置郡,治所在陈留。相当于今河南东至民权。

宁陵,西至开封、尉氏,北至延津,南至杞县。 2 陈郡。

秦始置郡,西汉时改为淮南国,东汉章和二年改为陈国,治所在陈县。献帝时改变郡,隋开皇初废。

3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所在吴县。

西汉相当于今江苏省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大部及福建全省。顺帝时移至山阴。

此支谢氏为陈郡谢氏分支。 4 冯诩郡。

汉武帝太初元年设置同名行政区。三国魏在此置郡,治所在临晋。

四 家族谱牒 1全国:谢氏族谱十卷、谢氏通谱、谢子村后裔谱系卷。 2 辽宁:谢氏谱册一卷 3 江苏:镇江润州谢氏九修族谱十卷、江苏当阳西州谢氏族谱十卷、常州谢氏宝树堂创修族谱三卷、常州谢氏族谱二十二卷 4 浙江:绍兴谢氏族谱不分卷、绍兴状元桥谢氏族谱不分卷、四门谢氏四房谱六卷、盖东谢氏族谱不分卷、绍兴谢氏族谱不分卷、常山陈留谢氏族谱二卷、常山宗谱一卷 5安徽:祁门中山谢氏家谱不分卷、怀宁宝树堂谢氏宗谱十八卷 6 江西:铜鼓谢氏家谱卷首一卷、丰城谢氏家谱、谢氏家乘不分卷 7 山东:烟台福山谢氏家乘不分卷 8 河南:太康谢氏迁玉族谱十四卷末一卷 9 湖北:黄岗吕阳村谢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新州谢氏宗谱三卷 10 福建:永定谢氏族谱一卷 11 广东:四会谢氏族谱一卷 12 广西:横县谢氏族谱不分卷 13 湖南:汉寿谢氏三修族谱四卷 14 四川:湖广填四川大竹谢氏族谱一卷五、 历史名人 1 谢清高;今广东梅州市人,请代航海旅游家,航海4年返国,后流寓澳门,今存《海录》一书。

2 谢安: 东晋人,字安石。出生士族。

年四十余岁出仕,孝武帝时位至宰相,在淝水至战中打败苻坚,使晋朝转危为安。 3 谢玄:东晋名奖。

字幼度,陈郡阳夏人。谢安为宰相时哦任他为广陵相,组织北府兵。

在淝水之战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4 谢夷吾:汉代人,曾经极力推荐班固的才华。

5 谢庄:文学家,陈郡阳夏人、曾官至吏部尚书。 6 谢赫:南齐著名画家,善于作风俗画、人物画、著有《古画品录》是我国最早的绘画理论书籍。

7 谢眺:陈郡夏阳人,南齐诗人,曾在朝廷任职,其诗多描写自然景色,为为李白所推许,是永明体作家。

谢缙的历史背景

解缙(xie jin)(公元1369一1415年)字大绅,又字缙绅,号春雨,又号喜易,明朝第一位内阁首辅。洪武二年十一月初七日(公元1369年12月6日)出生在吉水鉴湖(今吉水县文峰镇)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洪武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祖父解子元,元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进士,授安福州判宫,迁太史院校书郎,除承务部、东莞县尹,在元末战乱中死于乱兵;父亲解开,二魁胃监,五知贡举,以父死节赠官参知政事不拜,明初授以官又不受,一心从事著述、办学,培养人才;母亲高妙莹,不但贤良淑慧,而且通书史、善小楷、晓音律。解缙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传说他自幼颖敏绝伦,其母画地为字,于褪概中教之,一见不忘5岁时,父教之书,应口成诵;7岁能属文,赋诗有老成语;10岁,日涌数千言,终身不忘;12岁,尽读《四书》、《五经》,贯穿其义理。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参加江西乡试,名列榜首(解元);次年,会试第七,廷试与兄纶、妹夫黄金华同登进士第。选为庶吉士,读中秘书。明成祖时,入直文渊阁,进翰林学士,参与机务,后又兼右春坊大学士,一时诏令制作,皆出其手。

解缙有治国安邦之才。初入仕时,甚受朱元璋宠爱,常侍奉左右。一日,太祖在大庖西室对缙说:“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日上万言书,剖切陈词。他建议:政令要稳定,刑罚要简省,要整理经史,制定礼乐,表彰贤士,崇祀先哲,禁绝娼优,易置寺阉,薄赋敛,减德役,焚经咒,绝鬼巫,裁冗员,节流开源,以苏民困。他又指出朝廷用人当择贤者,授职当最德才;应改革时弊,鼓励农耕,实施授田均田之法,兼行常平义仓之举,免去苛捐杂税,使民休养生息;要尚武以固边防,崇文以延人才;治罪不株连妻子,捶楚不加于属官。奏疏呈上,太祖连连称赞解缙有安邦济世之奇才,治国平天下之大略。不久,缙又献《太平十策》,再次陈述自己的政治见解。

解缙生而秀异,颖敏绝伦,其母画地为字,于襁褓中教之,一见不忘,六七岁就能即席吟诗作对,一时传为神童。解缙历明太祖、建文帝、成祖三朝,仕途曲折。洪武二十一年(1388)进士第,授中书庶吉士,初甚受朱元璋爱重。后因“抗直敢言”触怒朱元璋而罢官。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始再出仕。

明初统治阶级内部斗争复杂,政局险恶,而解缙赋性耿直,自难为明成祖朱棣所容。永乐五年(1407),便以“泄禁中语”,“廷试读卷不公”,谪迁广西。永乐八年(1410),他入京(今南京)奏事,适值成祖外出,乃谒见太子而还,竟以“无人臣礼”罪下诏狱,拷掠备至、受尽折磨。永乐十三年(1415),解缙被锦衣卫帅纪纲活埋雪中而死,年仅四十七岁。籍其家,妻子宗族徙辽东。后谥文毅。解缙才气放逸,下笔不能自休。解缙一生业绩最足称道的,就是主持撰修《永乐大典》。

早在入朝之初,他就向朱元璋提出编纂一部大型类书的建议,尽管当时未受重视,他仍然提出全书的体制、指导思想以及具体要求。直到永乐元年(1403),成祖才下诏编纂。初由解缙率领一百多人,用一年时间完成,定名为《文献大成》。成祖以其内容不够宏广,于是又加派了姚广孝、刘季篪为监修,动员儒臣文士二千一百余人,重加修辑,用了五年时间,于永乐六年(1408)冬告成,由成祖改名为《永乐大典》。《永乐大典》全书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录六十卷,装成一万二千册。广收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总计约三亿七千多万字。内容浩繁,巨细并蓄。《永乐大典》之后,只有清乾隆时编的《四库全书》在规模上超过了它。

解缙为明初书法名家,既精于小楷,又擅长行草,用笔精妙,出人意表。解缙喜欢写狂草,其草书开晚明狂草先河。明何乔远《名山藏》曰:“缙学书得法于危素、周伯琦。其书傲让相缀,神气自倍。”足见解缙书法的成就。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