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 历史与阶级意识主要有哪些内容

火烧 2021-10-09 03:39:03 1060
历史与阶级意识主要有哪些内容 《历史与阶级意识》内容精要:该书由八章组成,但重点是第四章的《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卢卡奇在这里首先以马克思的《资本论》的“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论述为依据,阐明了近代资本

历史与阶级意识主要有哪些内容  

《历史与阶级意识》内容精要:该书由八章组成,但重点是第四章的《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

卢卡奇在这里首先以马克思的《资本论》的“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论述为依据,阐明了近代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社会特有的“物化”现象。

马克思的这一论述,阐明了物化的本质现象,而这里所确认的是:人的独立活动(劳动),如何作为某种客体的东西,作为独立于人的东西,作为通过人的异化的固有的规律性而成为统治人的东西,并从而与人相对立。

在以商品这一形态来生产物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社会的关系)作为物与物的关系(商品及商品在市场上的运动)而出现。

这个物的世界的规律,对于人来说是难以控制的独立的力量,与人相对立。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 历史与阶级意识主要有哪些内容

此外,人的活动(劳动)被客体化而成为商品,劳动力商品遵循社会性规律,独立于人而运动。

因此,一旦商品形态普遍化,就产生“人的劳动的抽象化”。

其具体内容是:(1)不同质的生产物,作为商品得以以量的关系相交换,是因为在那里有同质的东西,它就是作为价值实体的“抽象的人的劳动”;(2)劳动者的质的特殊性被排除,劳动过程被分解为抽象的合理的局部作业,劳动者和生产物整体的关系被分割,劳动成为机械式的反复重复的专业性机能。

总之,贯彻于劳动过程中的是“以计算或计算可能性为目的的合理化原则”。

这就是说,卢卡奇把劳动过程的“合理化”以及与随之而来的“异化”视为“抽象化”,并把它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特殊性质(生产商品价值的抽象的人的劳动)结合起来。

那么,这个“物化”使人们的意识产生什么样的变化呢卢卡奇分析说:在资产阶级思想上物化的意识结构,在认识原则、实践原则、艺术原则的三个领域中,都带来了二律背反的问题,他认为,意识物象化的基本特征可以说有如下三点:(1)承认被抽象化、数量化了的现象形态为给定的前提,但无法脱离其直接性;(2)承认局部体系是独立的东西,其相互关系只能委之于偶然;(3)意识只能停留在主体和客体。

卢卡奇大致如此阐明了“物化”不仅停留在商品世界中,也贯穿于人这个主体之中,还贯穿于其内在世界的意识之中。

卢卡奇指出物化贯穿于资产阶级思想中,而且承认它也深深渗透于无产阶级的意识之中。

从而问题在于,无产阶级的意识虽受这种物化的影响,但是否还能够克服物化,向作为商品生产社会的资本主义的根本改革前进呢如果能够,原因何在

我们来归纳一下卢卡奇在这个问题上的想法。

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过程,一方面把人分解为商品的独立运动的要素,另一方面,又使人成为这一运动的静观的无所作为的旁观者。

可是,在资产阶级的意识中存在着把自己看作是存在于这个过程外部的自由的主体,由于这种表面上的幻想,资产阶级把这个过程本身作为自己的命运来接受,并不在这一过程之中去认识自己本身的存在。

与此相反,无产阶级则不得不把这个过程作为自己的存在本身来接受,不能不把自己的劳动力从自己分离作为商品出售,使自己本身被纳入合理化、机械化了的劳动过程,变为抽象的还原为量的号码,变为机器的一部分。

也就是,因为无产阶级本身就是劳动力这种商品,所以,不得不全面接受商品的运动和性质。

这样劳动者在其全部人格上就被迫卷入生产过程之中,正是在这个时候,劳动者在本身的存在上,撕破这个过程的量化的面纱,从质的方面去体验这一过程。

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体验了作为商品的自己(客体)和作为人的自己(主体)的分裂,脱却直接的存在,通过对自己这种商品的状态的认识,达到对商品生产社会的整体状态的认识。

特别是,劳动者只有在意识到自己本身即是商品时,才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社会存在……也就是说,劳动者在商品中自己认识自己本身,认识资本和劳动者本身的关系。

劳动者这样看透了商品生产社会的基本结构,但因为劳动者本身处于商品生产的中心位置,这个认识便具有了实践的意义。

总之,劳动者如果自觉到自己的社会存在,就能撕破物化的面纱,把剩余价值的生产——剥削这种现实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从而,无产阶级的团结和革命的实践这个历史的辩证法就将大显身手。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