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为什么不再韬光养晦 韬光养晦一词的由来

火烧 2023-01-12 00:14:06 1098
韬光养晦一词的由来 成语 韬光养晦 发音 tāo guā g yǎ g huì 解释 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出处 《旧唐书·宣宗记》:“历太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 《旧唐书·宣宗记
为什么不再韬光养晦 韬光养晦一词的由来

韬光养晦一词的由来  

成语 韬光养晦

发音 tāo guāng yǎng huì

解释 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出处 《旧唐书·宣宗记》:“历太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

” 《旧唐书·宣宗记》:“历太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

示例 《旧唐书·宣宗记》:“历太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

“韬光养晦”一词出自《旧唐书·宣宗记》,原文是“历太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

”意思是指隐藏才能,不使之外露。

历史上最有名的有关“韬光养晦”的典故,则出自《三国演义》。

其中第21回“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载:“玄德也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

关、张两人曰:‘兄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学小人之事,何也?’玄德曰:‘此非二弟所知也。

’两人乃不复言。

之后,曹操煮酒论英雄,刘备将自己的野心掩饰过去,“操遂不疑玄德。

“韬光养晦”也作“韬晦”或“韬光”。

原指人收敛锋芒,隐藏踪迹,或者是“把声名才华掩藏起来”,以使别人或敌手放松警惕,从而达到出其不意、一击即中的目的。

在中国历史上,“韬光养晦”的功夫最深厚的,要算是《三国演义》里面的刘备和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了。

刘备在徐州寄人篱下时,曾经以种菜来遮人耳目,目的是避祸,用的也是韬光养晦之计。

只不过当曹操说出“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时,刘备也是被惊出一身冷汗。

以至筷子都掉在地上。

不得已才以圣人“迅雷风烈,必变”来掩饰自己的恐慌。

这就是著名的“青梅煮酒论英雄”。

日后刘备和孙权曹操三分天下,“韬光”之计,功莫大焉;赵匡胤于北周朝廷里面历练的“韬晦”功夫,一直掩藏到“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时候,那份心计也着实令人叹服。

不管怎样,两个人最终都成就了煌煌伟业。

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可资借鉴的范例和想象空间。

但它被应用于我国外交领域并且成为一种指导思想和行为方略,却是缘于一种“偶然”。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