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笔落惊风雨 写的谁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唐代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全文翻译赏析)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唐代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全文翻译赏析)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 文彩承殊渥,流传必绝伦。 龙舟移棹晚,兽锦夺袍新。 白日来深殿,青云满后尘。 乞归优诏许,遇我宿心亲。 未负幽栖志,兼全宠辱身。 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 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 才高心不展,道屈善无邻。 处士祢衡俊,诸生原宪贫。 稻粱求未足,薏苡谤何频。 五岭炎蒸地,三危放逐臣。 几年遭鵩鸟,独泣向麒麟。 苏武先还汉,黄公岂事秦。 楚筵辞醴日,梁狱上书辰。 已用当时法,谁将此义陈。 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滨。 莫怪恩波隔,乘槎与问津。 赏析 杜甫于公元762年(宝应元年)夏历七月自成都送严武入朝,至绵州(今四川绵阳市),正值剑南兵马使徐知道作乱。于是转赴梓州(今四川三台县)。此时才获悉李白正在当涂养病,于是写了这首诗寄给他。此诗旨在为李白晚年不幸的遭遇辩护申冤,并为他不平凡的一生写照。王右仲说:「此诗分明为李白作传,其生平履历备矣。」卢世傕认为这是「天壤间维持公道,保护元气文字。」(《杜诗详注》)诗歌本身也是一篇「惊风雨」,「泣鬼神」的传世杰作。李白同辈排行第十二,所以称「李十二白」。 此诗分三大段,一个结尾。第一段从「昔年有狂客」到「青云满后尘」,追述李白于公元730年(开元十八年)和742年(天宝元年)两入长安的经历,对李白的前半生作了高度的概括,同时,对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进行了热情的赞颂。前六句记叙李白初游长安事。唐人孟棨《本事诗·高逸》记载: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其为文。白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书中还记载,贺知章读李白的《乌栖曲》后说:「此诗可以泣鬼神矣!」贺知章号「四明狂客」。诗人根据这些史实,赞扬李白妙笔生花,连风雨也为之感到惊叹,连鬼神也为之感动哭泣。李白经贺知章的宣扬,于是名震京师。汩没:埋没。三十年来默默无闻,此后就名满天下了。此诗一开头就显得笔锋突兀,气势不凡。非「狂客之誉」,无以彰「谪仙」之名。而「谪仙」这一美誉出自久负盛名的大诗人贺知章之口,更增加了它的份量。李白初出茅庐,一鸣惊人,恰如演员登台亮相,光采照人,赢得满堂喝彩。 后六句叙写李白二游长安事。「文彩」二句是说李白因擅长诗赋被玄宗召入京,供奉翰林;他那些无与伦比的诗篇必将流传千古。以下四句记叙的是李白供奉翰林期间的事。「龙舟」句见唐人范传正《李公新墓碑》:玄宗「泛白莲池,公不在宴,皇欢既洽,召公作序。时公已被酒于翰苑中,仍命高将军扶以登舟。」「兽锦」句见李白《温泉侍从归逢故人》:「激赏摇天笔,承恩赐御衣。」蔡梦弼《杜诗注》引《李白外传》云:「白作乐章赐锦袍。」李白常被召入宫中为皇帝草拟文告和乐章,因为身受宠待,一些文士慕名追随左右。这时李白意得志满,盛极一时,诗人亦不惜浓墨重彩,加以渲染。诗人通过对李白两入长安的描写,用极为洗炼的笔触就勾勒出一个风流倜傥、飘逸豪放的诗人形象。 第二段从「乞归优诏许」到「诸生原宪贫」,追叙李白于公元744年(天宝三年)春被赐金放还后,南北漫游、潦倒落魄的情景,并回忆自己在与李白相识交往中建立起来的亲如兄弟的深厚感情。「乞归」句,这既是对李白的回护,也是对玄宗的隐讳。李白离京,实际上是遭到张垍,高力士等人的诽谤而被玄宗放逐的。李白离开长安后于这年夏天来到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与杜甫一见如故,情同手足。「未负幽栖志,兼全宠辱身」是说李白既没有辜负隐幽之志,又能在受宠被重用和遭谗被逐的不同境遇中善自保全自己。这仍是那种回护心情的继续。「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指两人相遇后,李白很能理解自己的「野逸」,即放达不羁,自己也很欣赏李白的「天真」即胸怀坦荡。「醉舞」句指李白的梁宋之游;「行歌」句指李白回到寓家之处山东兖州。这两句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一次跳跃,李白从此开始南北漫游。接着四句,笔锋一转,专写李白怀才不遇。虽才华横溢,但宏图未展;仕途受挫,虽道德高尚却无人理解。虽如东汉文士祢衡一样才智卓群,但却难逃象孔子弟子原宪那样穷愁潦倒的命运。 这一段,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多层对比的手法。首先,李白奉诏入京与赐金放还,通过「宠」与「辱」的对比,说明「乞归」出于被迫,暗讽「优诏许」的虚伪性。其次,才高而命蹇,空有祢衡之俊却难免原宪之贫,诗人通过这一对比控诉了人间的不平。第三,「醉舞」、「行歌」,似乎是一派欢乐气氛,但紧接着写李白的遭遇坎坷、穷愁潦倒,这又形成鲜明对比,原来那不过是苦中作乐。 第三段从「稻粱求未足」到「谁将此义陈」,着重记述李白长流夜郎前后的经历,篇幅寄慨最深,为全篇重点。安史之乱起,李白求仕不得,报国无门,于公元756年(至德元年)秋隐居庐山。正值永王李璘奉玄宗诏节度江陵,率军东下,路过寻阳。李白心怀「扫胡尘」、「救河南」的愿望入了永王幕,却不自觉地卷入了肃宗和永王争权夺位的矛盾漩涡之中。次年一月,永王败死。李白入狱,继而长流夜郎(今贵州正安县)。「稻粱」二句,是说李白受聘不过是为生活所迫,有人说他得了永王的重赂,纯属诽谤。诗人极力将李白入永王幕的政治色彩冲淡,力图在为李白开脱。李白于公元757年(至德二年)冬开始流放,还没到夜郎,于公元759年(乾元二年)夏历三月在渝州遇赦,还憩江夏。因取道岳阳,南赴苍梧避祸。苍梧指湖南零陵、九疑山一带,其地与五岭接壤。「五岭」二句,因格律关系,将时序倒置。前一句指避祸苍梧,后一句指长流夜郎。「三危」,山名,在今甘肃敦煌县南,乃帝舜窜三苗之处。 「几年遭鵩鸟」。西汉贾谊谪居长沙,屋中飞来鵩鸟(即鵩鸟),自认为交了恶运,忧郁而死。李白当时作《放后遇恩不沾》:「独弃长沙国,三年未许回。何时入宣室,更问贾生才?」自比贾生,诗人因此亦以贾生比之。李白卧病当涂以手稿付李阳冰时,作《古风·其一》压卷,诗中说:「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自比孔子,自伤道穷。「独泣向麒麟」,用的就是这句诗意。 以上六句叙写李白晚年悲惨的遭遇和凄楚的心境。以下六句则是发议论,抒感慨,极力为李白鸣不平。借苏武终于归汉和夏黄公不事暴秦的故事,说明李白不会真心附逆。借穆生辞别楚王刘戊的故事,说明李白能够自重,永王也并未任用他。梁「狱」句,是说李白曾象邹阳那样上书为自己辩护。「已用」二句,是说如果当时因事理难明,李白服了流刑,那么,如今又有谁能够将这些道理去向朝廷陈述呢?一个反问句,把无人仗义执言的感慨表达得深沉幽怒。 而这一段,因为涉及极为敏感的政治问题和微妙的皇室矛盾,须委婉含蓄,故在十二句中有七句用典。本来,诗不贵用事,以防晦涩板滞。但「若能自出己意,借事以相发明,变态错出,则用事虽多,亦何所妨!」(《诗人玉屑》)「薏苡」句,是借题发挥。「几年」二句,是以事比人。「苏武」二句,是以人喻事(「元还汉」是正写,「不事秦」是反说)。「楚筵」句,以彼事喻此事;「梁狱」句,借前人譬今人。这一连串的用典,准确贴切。所以后人评曰:「诗家使事难,若子美,所谓不为事使者也。」(《察宽夫诗话》)最后四句是结束语。诗人称赞李白在垂老之年,仍吟咏不辍,祝愿他早日「病起」,为人间多作好诗。劝李白不要抱怨没有得到皇帝的恩泽,表示自己要设法向朝廷探明究竟。这是在无可奈何中的安慰之词,让老朋友在困境中感到一点人间的温暖。 此诗对仗工稳,辞藻富丽,用典精当。在杜甫的一百二十多首五言排律中,此诗无论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均不失为上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