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是合适的伴侣 无论有没有伴侣,好好生活比什么都重要
无论有没有伴侣,好好生活比什么都重要
作为心理学人,对媒体制造舆论的能力深有体会。事实上,再作为媒体人,如果更诚实一点地讲,我对于媒体制造“不实”舆论的能耐也了然于胸。好了,稍微敏感一点的读者,此刻也许已经从我的字里行间嗅出了些许火药味。是的,有时我真的不满舆论所创造出来的压力,而其中,“剩男”、“剩女”这两个恶毒的标签,则是我极度不喜欢的。
我不喜欢“剩男”、“剩女”这两个标签是有缘故的。美国就没有剩男剩女,并非指所有适婚男女都已结婚,而是指单身的人并不被社会给以特殊的关注,更不会被贴上标签。其中的很多人,单身是他们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有的是因为坚持等待理想婚姻而单身着,他们没有集体的焦虑,也不会被人分析。但在国内,全然不是这样。
没有什么可成为单身女性“被贬值”的理由
有调查显示,中国大龄单身男女人数已近2亿。而上海,早在六七年前,就迎来了第三次单身潮。一份最新的调查显示,上海单身男女比例已经达到1:4。对此,一位30出头单身的上海女性给《上海观察》发来自己的看法:这样的新闻,除了让婚恋市场上的单身男人自我感觉更好之外,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她说,你可以说我们挑、我们“作”,可以讥讽我们“三高”,但这并不应该成为单身女性“被贬值”的理由。
■ 单身男人,你凭啥那么拽?
作为一枚30岁出头的单身女人,这些年漫漫相亲路,愈发觉得,现在眼光又高又挑剔的,大多数是男人。实不相瞒,本人的相亲结果,基本上都是以“然后就没有然后”而告终的。本来嘛,大家都不寄希望于通过一次见面,产生电光火石的化学反应。可是,我的相亲对像们,就连“继续发展看看”的想法都没有。
也仔细分析过自己的优劣势。论相貌,至少中人之姿还是有的;论学历,211重点大学高分子专业毕业,中学里还是活跃的文艺爱好者。所以,不论相亲对象是工科男还是文艺男,从DNA分子序列到村上春树,我还都能聊上几句;论工作,世界500强的HR,也算体面;论物质基础,工作十年,我靠自己的能力买了车买了房,而且因为买的早,贷款早已还清。
此外,本人家世清白、无不良嗜好、对奢侈品没有兴趣……
就这样,男人连见第二面的想法都没有?有些无果的相亲,介绍人会婉转递过来对方的想法,比如,“她学历太高了”、“这样的女人hold不住”,甚至于“她大学里做过学生会主席,肯定很强势”……好吧,那请问他们到底要“闹哪样”呢?对于一部分单身男人来说,他们想要的,大概无非是在他看片子、打游戏的当口,边上有个女人洗衣做饭吧!
有朋友建议,多出去参加活动,没准就能认识聊得来的男人了,还比相亲来的自然。可是你知道么亲,现在上海各种大小艺文活动,看来看去都是女生居多啊!无论是走Geek路线的“万有青年烩”,还是各类观影、讲座,包括现在大热的莫奈画展,放眼望去,都是打扮得精致又时髦的女孩子。男生也有,但基本上,都是被女朋友或者老婆拖来,满眼的百无聊赖,只顾低头看手机。
相比于男人的无趣,真心觉得,身边有好多闺蜜的生活态度让我由衷欣赏——

闺蜜A,去欧洲旅行,她会提前好几个月做详细攻略,订下某个不知名小镇里风景绝佳的家庭旅馆,还会秒杀超级便宜的“欧洲之星”火车票,堪称居家旅行必备的好女人;闺蜜B,毅然结束糟糕的婚姻,自己带着儿子生活。她的生活里没有想像中单身妈妈的苦哈哈,美食、美景,加上儿子这个小情人的陪伴,活得比很多糟糠之妻都滋润。
我时常在想,这座城市里,什么样的男人才衬得上这群活色生香的女人呢?似乎真的很少。可结果却是,女人在努力创造结识异性机会、让自己活得更充实;而男人,好像只要挑挑拣拣就可以了。
男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自我感觉好起来的呢?是“剩女”这个词被发明以后?是类似于“1:4”这样的报道氾滥之后?还是这些正好激发出了有些男人骨子里的贱?
我有一个前任,用钱抠门,连吃饭时多点一杯饮料都要唧唧歪歪。我第一次表示不满时,他说,你不爽你去找别人。于是,我就果断把他变成了前任。后来,我经常会把这件事情作为典型案例,分析此类男人的心理。到底是什么,让男人有了这般稳操胜券的优越感?他们难道真的以为,世界上的女人都巴巴的急着跟男人结婚生小孩,唯恐错过最佳生育期吗?
这个问题,在过去也许很好回答。但现在,不少女人还真不是把结婚生子作为人生必选项的。我自忖不是个女权主义者,我至今依然向往和一个男人结婚,生一个(或两个)小孩,平日各自忙碌,双休日带着孩子晒太阳。但前提是,我要找到衬得起我三十多年来认真而丰盈的人生的男人,而不是挑挑拣拣、畏畏缩缩、若即若离、玩暧昧的自恋男。
给《上海观察》写这篇文,是做好了被拍砖的准备的。但至少,我说出了一部分单身女性的真实想法。可以说我们挑、我们“作”,可以讥讽我们“三高”,但这并不应该成为我们“被贬值”的理由。我们对自己要求高,当然有权利对另一半要求高。
很多时候,我们的要求无关物质基础。不管是原始社会还是21世纪的今天,强劲有力的、充满雄性荷尔蒙的、积极进取的男性,永远是最光芒耀眼的一群。至于剩下的,洗洗睡吧,哪怕男女比例是1:4,你们依然不在“4”的选择范围内。(文/达鲁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