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尝谓公人 鱼朝恩尝修具邀公,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加线各语句。 子仪事上

火烧 2023-03-18 11:26:10 1048
鱼朝恩尝修具邀公,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加线各语句。 子仪事上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加线各语句。 子仪事上诚,御下恕,赏罚必信,遭幸臣程元振、鱼朝恩短毁。方时 ①这是上天责罚,并非人事祸患。②(

鱼朝恩尝修具邀公,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加线各语句。 子仪事上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加线各语句。 子仪事上诚,御下恕,赏罚必信,遭幸臣程元振、鱼朝恩短毁。方时

①这是上天责罚,并非人事祸患。②(你)若不是德高望重的人,能够(对我)不怀疑吗? 第一句考查了判断句式,“天谴”意为天的惩罚,“人患”意为人为的祸患。第二句不仅考查了固定结构“得无……乎”,并且考查了前后分句之间的假设关系,“致”意为招致,“得无……乎”,能够不招来你的怀疑吗? 【译文】郭子仪事奉天子忠诚,对待下级宽恕,赏罚分明。虽然遭到幸臣程元振、鱼朝恩的诋毁,又遇国家多事,他掌握大军在外,但诏书一到,他就当日上路回京,没有丝毫犹豫顾望,所以别人讲的坏话和挑拨离间都不能得逞。在灵州破吐蕃,而鱼朝恩派人发掘他父亲的坟墓,没有得到什么东西。郭子仪从泾阳来朝见天子,朝廷内外怕有变动,等到进见,天子对此事表示慰问,郭子仪痛哭说:“臣做军队统帅很久,不能够禁止士兵发掘别人的坟墓,有人现在发掘臣父的墓,这是上天的谴责,不是人事呀。”鱼朝恩又曾约郭子仪游他建造的章敬寺,瞻仰佛容,元载派人告诉他观军容时鱼朝恩将做不利于他的事。其部下请在衣中穿上铠甲一起去,郭子仪不同意,只带十几个家僮前往。鱼朝恩说:“为什么车马随从那么少?”郭子仪告诉了他所听到的一切。鱼朝恩哭着说:“公如果不是个有修养的长者,能够不怀疑吗?”

郭子仪宽厚待人 译文

我回答过这个问题

子仪事上诚,御下恕,赏罚必信。遭幸臣程元振、鱼朝恩短毁,方时多虞,握兵处外,然诏至,即日就道,无纤介顾望,故谗间不行。破吐蕃灵州,而朝恩使人发其父墓,盗未得。子仪自泾阳来朝,中外惧有变,及入见,帝唁之,即号泣曰:“臣久主兵,不能禁士残人之墓,人今发先臣墓,此天谴,非人患也。”朝恩又尝约子仪修具,元载使人告以军容将不利公。其下衷甲愿从,子仪不听,但以家僮十数往。朝恩曰:“何车骑之寡?”告以所闻。朝恩泣曰:“非公长者,得无致疑乎?” 田承嗣傲狠不轨,子仪尝遣使至魏,承嗣西望拜,指其膝谓使者曰:“兹膝不屈于人久矣,今为公拜。”李灵耀据汴州,公私财赋一皆遏绝,子仪封币道其境,莫敢留,令持兵卫送。麾下宿将数十,皆王侯贵重,子仪颐指进退,若部曲然。幕府六十馀人,后皆为将相显官,其取士得才类如此。与李光弼齐名,而宽厚得人过之。 **************************** 译文: 郭子仪事奉天子忠诚,对待下级宽恕,赏罚分明。虽然遭到幸臣宦官程元振、鱼朝恩的诋毁,又遇国家多事,他掌握大军在外,但诏书一到,他就当日上路回京,没有丝毫犹豫顾望,所以别人讲的坏话和挑拨离间都不能得逞。在灵州破吐蕃,而鱼朝恩派人发掘他父亲的坟墓,没有得到什么东西。郭子仪从泾阳来朝见天子,内外怕有变动,等到进见,天子对此事表示慰问,郭子仪痛哭说:"臣做军队统帅很久,不能够禁止士兵发掘别人的坟墓,有人现在发掘臣父的墓这是上天的谴责,不是人事呀。"鱼朝恩又曾约郭子仪游他建造的章敬寺,瞻仰佛容,元载派人告诉他观军容使鱼朝恩将做不利于他的事。其部下请在衣中穿上铠甲一起去,郭子仪不同意只带十几个家僮前往。鱼朝恩说:"为什么车马随从那么少?"郭子仪告诉了他所听到的一切。鱼朝恩哭着说:"公如果不是个有修养的长者,能够不怀疑吗?"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傲慢跋扈,郭子仪曾派使者到魏博,田承嗣向西下拜,指着膝盖对使者说:"这个膝盖不对人弯曲已经很久了今天为郭公下拜。"李灵曜占据汴州作乱,公私财赋过汴州都要留下,郭子仪封存的钱币和帛过他的境,则不敢扣留,还派士兵护送出境。部下中有几十个老将,都已封王封侯地位很高,郭子仪可以不开口用动作指挥他们进退,像对部队士兵一样。幕府中有六十多人,后来都做了将相等显赫官职,他的善于选拔人才就是这样。与李光弼的名气一样大,但比李光弼宽厚得人心。郭子仪每年官俸收入大致有二十四万缗。住宅占亲仁里的四分之一,中间可通宫中的长巷,家人有三千人进出,不知他们住在何处。前后受到赏赐的良田、美器、有名园林、上等住房不可胜数代宗不叫他的名字,而叫大臣。唐代的安危与他个人有密切联系的时间达二十年,校中书令等官共考了二十四次。八个儿子七个女婿,都在朝廷中地位显赫。孙子有几十人,不能都认识,到请安时,只能点头表示。一生富贵寿终,有哀有荣,为臣下应该做的一切他确是十分完备的。

洛阳牡丹记 翻译

洛阳牡丹记翻译(周师厚)

牡丹产于丹州、延州,往东则有青州,南面的越州也产牡丹。而洛阳的牡丹,现在是天下第一。洛阳所说的的丹州花、延州红、青州红等等,都是那些地方培植的最好的品种,可是到了洛阳,这些花才不过充得上众多牡丹中的一种,排列次序,不会超出三等以下的范围,哪一种也不能与洛阳牡丹分庭抗礼。而越州牡丹因产地远,很少见,当然更不为人所重视,而即便是越州人也不敢自夸,拿来和洛阳牡丹一争高下。这样洛阳牡丹就稳稳地享有了天下第一的美誉。 洛阳的花也有黄芍药、绯桃、瑞莲、千叶李、红郁李之类,都不比其他地方出产的差,但洛阳人并不特别看重,称为果子花,或叫什么花什么花,而到牡丹则不称名称,就直接叫“花”。这意思就是说天下真正的花就洛阳牡丹一种,它的名声无人不知,不借称说牡丹的名称就知道说的是它。洛阳人对洛阳牡丹的爱重就到了这中程度。 说(洛阳牡丹之所以特别好的原因)的人大都认为洛阳处于三河之间,自古就是善地,古时候周公凭借精密计量考察太阳的出没,在这里测知寒暑变化与风雨调顺与不调顺的规律,因而这里是天地的中央,草木开花得到天地中正平和之气最多,所以洛阳牡丹独与其他地方不同。我对这种说法很不以为然。洛阳在周朝所拥有的地域里,四方诸侯来纳贡,道里远近差不太多,是九州的中央,可是在广大无比的天地之间,洛阳未必处在正中。又何况天地平和之气,应当是遍布四方上下的,不应是局限在某一地区之中而偏私于谁的。所谓中正平和,是一种普遍、一般之气,它推及到各类事物,这些事物也应是普遍、一般的形态。事物的一般形态,是不甚美也不甚恶。到了事物内在之气出了问题,美与恶两种因素的正常转换被阻隔,就导致事物呈现极美与极恶的不同形态,这都是缘于内在之气偏离平和。花卉集中地表现美,瘤子肿块集中地表现恶,在丑与好方面虽然很不相同,但都缘于内在之气偏离常态,这点却是一样的。 牡丹花的命名,或用姓氏,或用州县,或用地区,或用颜色,或显示其作为标志的某种特色。姚黄、牛黄、左花、魏花,是以培植者的姓氏著名;青州、丹州、延州红,是以所产州县著名;细叶、粗叶寿安、潜溪绯,是以产地著名;一捻红、鹤翎红、朱砂红、玉板白、多叶紫、甘草黄,是以颜色著名;献来红、添色红、九蕊真珠、鹿胎花、倒晕檀心、莲花萼、一百五、叶底紫,都是标志其某种特色。叫做“姚黄”的,特点是千叶黄花,出于民间姚氏之家。这种牡丹问世,到今天不到十年。姚氏住在白司马坡,那地方属河阳地区,但这种花不在河阳流传,却在洛阳流传。洛阳流传的也不多,一年不过几朵而已。魏家的花,是千叶肉红花,出于当过宰相的魏仁溥家。起初是樵夫在寿安山中发现这种牡丹花,后砍下来卖给魏家。魏家池塘馆阁甚大,据说这种牡丹初面世时,有想去看一眼的,每人得交十数钱,才让登舟渡池到养花的地方去看,魏家每天可收到上万钱。后来魏家破亡,卖掉了那个园子。现在普明寺后的林木池塘就是魏家养花的地方。寺僧在那里耕作,来植桑种麦。这种牡丹流传到老百姓家的很不少。有数过花瓣的,说一朵多到七百叶。钱思公曾说:“人们说牡丹是花中之王,现在千叶姚黄真可以算作“王”了,而魏花是“后”。” 牡丹花最早不见于文字记载,只作为药记载在《神农本草经》上,但在花里面没有很高地位,与荆棘没大差别,当地人砍来当柴禾用。自唐代武则天以后,洛阳牡丹开始兴盛,但还没有凭特殊名目著称的。唐代如沈佺期、宋之问、元缜、白居易等人都善于吟咏花草,推想如有像今天这种独具特色的牡丹,那么他们一定会在诗作中予以表现,可是他们并没有这类诗作流传。只刘梦得有《咏鱼朝恩宅牡丹》一诗,但也只写“一丛千万朵”而已,也没有写出什么美而且特异的地方。谢灵运说永嘉竹林中、水流边牡丹很多,但现在看到南方的牡丹比洛阳的差得很远,这足以说明洛阳牡丹自古以来没有像现在这般兴盛过。 洛阳百姓的习俗,是大多喜欢花,一到春天,城里不分贵贱都要插花,即便是挑担子卖苦力的也不例外。花开的时候,士大夫和一般百姓都争着游春赏花。往往在有亭台池塘的古庙或废宅处,形成临时街市,搭上帐幕,笙歌之声远近相闻。最热闹的要数月坡堤、张家园、棠棣坊、长寿寺东街与郭令宅等几处。要到花落,街市才会撤掉。洛阳到东京有六个驿站,原先洛阳并不向京城进献牡丹花。自徐州李相迪任“留守”时,才开始向东京进献牡丹。每年派衙校一员,乘驿马,一天一夜赶到东京。所进献的不过是姚黄、魏花三数朵。用菜叶把竹笼子里面垫好、盖好,使花在驿马上不动摇,用蜡把花蒂封好,就可让花几日不落。 一般洛阳人家家有牡丹,而很少有大树的,原因是牡丹要嫁接才好,不嫁接品种会退化。初春时,洛阳人到寿安山中砍小枝子到城里卖,称小枝子为山篦子。人们在家里把园中土地整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栽下去,到秋天才嫁接。精通嫁接的工人,被称作“门园子”,有钱人家都要邀请这样的人。姚黄一个接头值到五千钱,秋天时立下契约买定,嫁接好,到春天见到开花才付给工钱。洛阳人特爱惜这种花,不愿意公开其中的技术秘密,有位权贵想买姚黄接头(了解其中秘密),有人于是用开水把接头烫死卖给那位权贵。魏花起初一个接头也要值到五千钱,现在也还值一千钱。

郭子仪封相

郭子仪拜相封王,不止因他战功赫赫,还因他有常人难及的智慧!

在中国历史上,名将官宦数不胜数,但是在走到权力中心之后,又有几人能够得以善终呢?在后世的记载中,恐怕只有盛唐名将郭子仪真正实现了暮年善终的完美人生。 郭子仪,在朝任中书令24年,可谓是权倾天下,大有功高震主之势。但是,与其他人不同的是,郭子仪虽权势滔天,但是在朝廷却并没有人猜忌他,就连皇帝也是对其信任有加。也正因为如此,郭子仪拜相封王,死后更是被朝廷赠予太师官衔,谥号“忠武”。并在后世中记载:“功高盖主主不疑,权倾朝野臣不忌。” 当然,郭子仪最终能拜相封王,若只是单单凭借这显赫战功,恐怕是远远不够的。这历史长河中,越是战功显赫,越难以善终。那么郭子仪也逃不开这样的命运,那么,他又是用如何的智慧来化解了这些隐晦杀机,并且使得自己安度晚年的呢?在小编看来,有以下几点: 其一,郭子仪前后共三次被剥夺兵权,弃而不用,但他从不气馁,反而是积极向上,坦然面对。第一次是唐军与叛军战于相州时,因狂风突至,唐军溃败,损失惨重。唐肃宗并没打算追求谁的责任,但是宦官鱼朝恩早就嫉妒郭子仪的军功,趁此机会把责任都推到郭子仪身上,在肃宗面前大进谗言,致使郭子仪被解除了兵权。第二次是宦官穆元振专权擅事,嫉妒宿将大臣,认为郭子仪功高难制,在皇帝面前极力挑拨离间,罢免了他的副元帅职之职,去充当肃宗山陵使。第三次是官军在便之山与叛军交战遇挫,叛军欲乘机攻取陕州。面对严峻形势,代宗又想任命历经战阵的郭子仪为副元帅,以迅速平定叛军,却因宦官穆元振的阻挠而作罢。 其二,郭子仪大局观强,善于主动释疑。在第二次被削去兵权之后,郭子义为了打消唐代宗的猜疑,竟把自己领兵以来肃宗所赐手敕、诏书1000多件,汇编成20卷,呈奏唐代宗。唐代宗阅后,大为感动,居然主动检讨自己大德不明,请郭子仪勿以为虑。可以说,正是郭子仪在蒙受冤屈时仍能顾全大局的品格,才使唐朝君主更加坚定了对其的信任与重用。 其三,郭子仪一身正气,胸怀坦荡。虽然先后遭受过鱼朝恩、穆元振等当权太监的打压和迫害,但是郭子仪对他们从不以牙还牙,反而是以德服人。 郭子仪接到鱼朝恩同游章敬寺的邀请,同僚和部下纷纷劝阻他不要去,数百名将士担心郭子仪被暗算,也请求同去。 郭子仪生气地说:“我是国家大臣,没有天子密诏,谁敢加害?如果是天子的命令,就更不能胡来。”说罢,只带了几个仆人去了。 这种气度让鱼朝恩也惊讶不已,郭子仪便把种种流言讲给他听,并说:“我才不在这些无端的事情上费心呢!”此举让鱼朝恩感动不已,流泪呜咽,尽释前嫌。 其四,郭子仪虽身居高位,重权在握,但对人非常随和,从来不摆阔气。他家在长安亲仁里起造府第时,里巷中的小贩子或士人们,都不受干扰。家里来了客人或者下级来求见时,郭子仪的妻女也不回避,还给来客斟茶或拿擦脸巾,谦和得像仆人一样。 或许,也正是因为郭子仪的处事智慧,再加上他个人战功赫赫,又受尽皇帝恩宠,所以他的余生都在荣华富贵中度过,并得以善终。也因此,历史上对于郭子仪的评价,可谓是颇高了。众所周知,岳飞有再造大宋之功,但最终因猜忌而死。死后也只是谥为“武穆”。而郭子仪活着的时候,就被赞为再造大唐,且被尊称为“尚父”。死后更是直接赠太师衔,谥“忠武”。此外,在朝野上下,更是赞美不休。如此对比,就是名将岳飞,对于郭子仪的处事智慧,也要甘拜下风啊!

古诗词“风林戈未息”全诗是什么?

秦州杂诗二十首 唐 杜甫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

水落 鱼龙夜,山空鸟鼠秋。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

尝谓公人 鱼朝恩尝修具邀公,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加线各语句。 子仪事上

秦州城北寺,胜迹 隗嚣宫。苔藓山门古,丹青野殿空。

月明垂叶露,云逐渡溪风。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 三

州图领同谷,驿道出流沙。降虏兼千帐,居人有万家。

马骄 珠汗落,胡舞白蹄斜。年少临洮子,西来亦自夸。 四

鼓角缘边郡,川原欲夜时。秋听殷地发,风散入云悲。

抱叶寒蝉静,归来独鸟迟。万方声一概,吾道竟何之。 五

南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浮云连阵没,秋草遍山长。

闻说真龙种,仍残老 骕骦。哀鸣思战斗, 迥立向苍苍。 六

城上胡笳奏,山边汉节归。防河赴沧海,奉诏发金微。

士苦形骸黑,旌疏鸟兽稀。那闻往来戍,恨解邺城围。 七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烟尘一怅望,衰飒正 摧颜。 八

闻道 寻源使,从天此路回。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

一望幽燕隔,何时郡国开。东征健儿尽,羌笛暮吹哀。 九

今日明人眼,临池好驿亭。丛篁低地碧,高柳半天青。

稠叠多幽事,喧呼阅使星。老夫如有此,不异在郊坰。 十

云气接昆仑,涔涔塞雨繁。羌童看渭水,使客向河源。

烟火军中幕,牛羊岭上村。所居秋草净,正闭小蓬门。 十一

萧萧古塞冷,漠漠秋云低。黄鹄翅垂雨,苍鹰饥啄泥。

蓟门谁自北,汉将独征西。不意书生耳,临衰厌鼓鼙。 十二

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

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

十三

传道 东柯谷,深藏数十家。对门藤盖瓦,映竹水穿沙。

瘦地翻宜粟,阳坡可种瓜。船人相近报,但恐失桃花。 十四

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神鱼人不见,福地语真传。

近接西南境,长怀十九泉。何时一茅屋,送老白云边。 十五

未暇泛沧海,悠悠兵马间。塞门风落木,客舍雨连山。

阮籍行多兴,庞公隐不还。东柯遂疏懒,休 镊鬓毛斑。 十六

东柯好崖谷,不与众峰群。落日邀双鸟,晴天揽白云。

野人矜险绝,水竹会平分。采药吾将老,儿童未遣闻。 十七

边秋阴易久,不复辨晨光。檐雨乱淋幔,山云低度墙。

鸬鹚窥浅井,蚯蚓上深堂。车马何萧索,门前百草长。 十八

地僻秋将尽,山高客未归。塞云多断续,边日少光辉。

警急烽常报,传闻檄屡飞。西戎外甥国,何得迕天威。 十九

凤林戈未息,鱼海路常难。候火云峰峻,悬军 幕井干。

风连西极动,月过北庭寒。故老思飞将,何时议筑坛。 二十

唐尧真自圣,野老复何知。晒药能无妇,应门幸有儿。

藏书闻禹穴,读记忆仇池。为报鸳行旧,鹪鹩在一枝。 文言文(27)语句(1)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