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贾姓是 “贾”字的由来

火烧 2023-01-01 05:29:28 1037
“贾”字的由来 贾,是出自山西省临汾地区襄汾县的姓氏。贾姓是黄帝的后裔,其形成的两个源头都是以国为氏和以邑为氏,均出自古代的“贾”地。这个贾地,就是今山西襄汾县。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记载:“贾氏出自

“贾”字的由来  

贾,是出自山西省临汾地区襄汾县的姓氏。

贾姓是黄帝的后裔,其形成的两个源头都是以国为氏和以邑为氏,均出自古代的“贾”地。

这个贾地,就是今山西襄汾县。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记载:“贾氏出自姬姓。

唐叔虞少于公明,康王封之于贾,为贾伯,河东临汾有贾乡,即其地也,为晋所灭,以国为氏。

晋公族狐惬之子射姑为晋太师,食邑于贾,字季他,亦号贾季。

” 西周时,周康王姬别把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的小儿子公明封于贾,建立贾国,号为贾伯,作为周朝的附庸国。

因唐叔虞为周武王姬发之子,所以贾国为姬姓国。

公元前678年,晋曲沃武公夺取了晋地,唐改称为晋,贾国的领土被吞并。

贾亡国后,其后裔子孙按当时的习惯“以国为氏”,就是贾氏,贾姓从此出现。

另一支是“以邑为氏”的贾氏。

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位叫狐偃的大夫,是位了不起的人物。

他是晋文公重耳的舅舅。

重耳为公子时,出亡在外19年,狐偃忠心耿耿,一直随从他19年之久,为重耳出谋划策。

重耳即位为晋君后,就尊狐偃为大夫。

后来,狐偃的儿子射姑任晋国太师,晋襄公(重耳之子)把原贾国之地封给他,作为他的封邑,人称贾季。

他的后代就以封邑名为姓氏了。

先秦时期的贾氏,除在今山西省境内发展外,已有迁至今河南、山东者。

后来,河南的贾氏繁衍昌盛,人丁兴旺,又衍生出许多支派。

秦统一以前,贾姓主要还是以今山西省为其繁衍基地。

秦汉之际,贾氏便播及河南、陕西、甘肃、山东、河北等省境。

其中一支在向西发展,经河南、陕西一路播迁到今甘肃河西走廊东端的武威一带,至汉代已成为当地一大望族,故贾姓便以“武威”为其郡、堂号。

贾姓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之际,但因贾氏族人多在北方特别是西北大举繁衍,故南迁气势不大。

唐宋以后,才有了改观。

约于清代,贾氏已有移居海外者。

今新加坡等国有贾姓华侨。

但总的分布趋势是,贾姓历来多以长江以北地区为其主要分布区域,可见,历史上贾姓是我国一个较典型的北方姓氏。

贾姓历史名人可不少,例如:西汉时期的政论家、文学家贾谊,河南洛阳人,18岁时,以能诵读诗书,善文章,为郡人所称誉,被荐于文帝,并任为博士;还有水利家贾让,悉心研究前人治理黄河的历史,于公元前7年提出了著名的《治河三策》;西汉还有政论家贾山,文帝时,以秦的兴亡为喻,上书言治乱之道,强调纳谏的重要,并以兴礼义为劝,名为《至言》。

东汉时的贾徽,史书称其是贾谊的后裔,作有《左氏条例》21篇;还有贾谊的9世孙贾秀玉,东汉时任武威太守,其之子贾衍,任兖州刺史;东汉的经学家、天文学家贾逵,他所著的《经传义诂》、《认难》等百余万言,在学术界垂名不朽;还有太学生首领贾彪,为颍川定陵(今河南舞阳)人。

贾姓是 “贾”字的由来

西晋有大臣贾充,襄汾襄陵贾冈村人,晋初任司空、侍中、尚书令;其女名南风,为晋惠帝皇后,曾擅政十年。

北魏时有农学家贾思勰,山东益都人,曾任高阳郡太守,具有广泛的农业知识,因著有《齐民要术》一书而知名于后世。

唐代,贾氏有两人任宰相,一个是沧州人贾耽,他同时又是地理学家,一个是河南人贾餗;另外还有学者贾公彦,和以“推敲”二字闻名诗坛的诗人贾岛。

北宋有数学家贾宪。

南宋有权奸贾似道。

元代有水利家贾鲁,顺帝时任工部尚书总治河防,征发民工15万、军士 2万,堵塞黄河决口,使其恢复故道,南流合淮入海。

元末明初有戏曲作家贾仲明。

还有明末的鼓词作家贾凫西等著名人物。

在当今按人口多少为序的中国百家姓氏排名中,贾姓居于第45位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