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常州古地名 常州的古历史

火烧 2022-01-07 12:14:55 1168
常州的古历史 常州古称什么常州的古称有延陵春秋时,吴王寿梦之子季札为避让王位躬耕于舜过山(今江阴申港西);周灵王二十五年(前547年)吴王徐祭遂封季札于延陵。延陵邑大约在今常州、武进、江阴、丹阳一带,

常州的古历史  

常州古称什么

常州的古称有

延陵

春秋时,吴王寿梦之子季札为避让王位躬耕于舜过山(今江阴申港西);周灵王二十五年(前547年)吴王徐祭遂封季札于延陵。延陵邑大约在今常州、武进、江阴、丹阳一带,是为常州历史上见诸文字最早的名称。由于季札继承其先祖泰伯贤而让国的传统给常州带来了“延陵古邑,让国家风”,“让国家声远,延陵世泽长”等美誉。延陵先邑后县,其名相继沿用345年。

毗陵

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改延陵为毗陵。毗陵之名从县治,到三国吴嘉禾三年(234年)置典农校尉屯田垦殖,到西晋大康二年(281年)建郡统县,相继沿用506年,其间,虽曾在

王莽当政时改过毗坛,但时间很短前后仅14年,

东汉建武元年时又复称毗陵。毗陵为郡曾统辖丹徒、曲阿(丹阳)、武进、延陵、毗陵、暨阳(江阴)、无锡7县,是为江南大郡。以毗陵命名的江南大驿一毗陵驿就设于此。隋汤帝大业年间还曾调集10郡兵匠数万人在此大兴土木建造规模恢宏的离宫枣毗陵宫。隋亡比,吴兴郡守沈法兴据江南10余郡,自称梁王,曾定都毗陵。

晋陵

西晋惠帝永兴元年(304年)为避东海玉世子讳,改毗陵为晋陵,晋陵之名前后沿用290多年。其间,西晋永嘉之乱中原士族纷纷南迁,占地聚居,设置侨治郡县,一度曾在武进县境内设有兰陵郡、兰陵县,在晋陵县境内设有东莞郡领宫县、东莞、姑幕3县,直至南朝末期遂先后废止。由于中原士族的大批南迁,带来了先进的耕作制度和耕作方法,出现了“良畴美柘”、“阡陌如绣”的繁荣景象。

常州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郡,以州统县。开皇九年(589年)于常熟县置常州,后割常熟县入苏州,遂移常州治于晋陵,常州之名由此始,此后,虽曾改称过毗陵、晋陵、长春、尝州,但时间都很短暂,而常州之名不论贯州、称府,为郡沿用至今将近1400年。其间,隋大业年间南北大运河贯通,常州成为苏松至两浙七闽数十州,往来南北两京的交通枢纽,带动了经济的发达和繁荣。唐武宗会昌四年(840年)升常州为望,列入全国州府十望之一。宋时就有“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常州成为全国33个较大商埠之一。清代,常州是赋税主要来源地区之一,时称“江南财赋甲天下,苏松常镇课额尤冠于江南”。雍正二年(1724年),两江总督查弼纳奏请对苏、松、常三府州县进行分县治理,得到朝廷批准。雍正四年(1726年)遂正式析武进另置阳湖,析无锡另设金匮,析宜兴另立荆溪,加上原领江阴、靖江,常州府统领8县,故有“中吴要辅,八邑名都”之称。

武进市

晋太康二年(281年)分曲阿(丹阳)、丹徒东部地区置武进县。嗣后各朝时有置废分合,改称过兰陵、永定,并入过曲阿、晋陵,析置过阳湖。1912年,民国成立,废常州府,阳湖县并入武进县,城区一度称武进市,沿称常州。

常州市

1949年4月23日,常州解放,城乡分别建立常州市和武进县,1953年,常州市为省辖市。1983年3月1日,常州市管辖武进、金坛、溧阳3县。1990年8月、1993年11月、1995年7月三县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成立溧阳市、金坛市、武进市,仍由常州市管辖。

常州古称是什么

延陵 春秋时,吴王寿梦之子季札为避让王位躬耕于舜过山(今江阴申港西);周灵王二十五年(前547年)吴王徐祭遂封季札于延陵。

延陵邑大约在今常州、武进、江阴、丹阳一带,是为常州历史上见诸文字最早的名称。由于季札继承其先祖泰伯贤而让国的传统给常州带来了“延陵古邑,让国家风”,“让国家声远,延陵世泽长”等美誉。

延陵先邑后县,其名相继沿用345年。 毗陵 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改延陵为毗陵。

毗陵之名从县治,到三国吴嘉禾三年(234年)置典农校尉屯田垦殖,到西晋大康二年(281年)建郡统县,相继沿用506年,其间,虽曾在 王莽当政时改过毗坛,但时间很短前后仅14年, 东汉建武元年时又复称毗陵。毗陵为郡曾统辖丹徒、曲阿(丹阳)、武进、延陵、毗陵、暨阳(江阴)、无锡7县,是为江南大郡。

以毗陵命名的江南大驿一毗陵驿就设于此。隋汤帝大业年间还曾调集10郡兵匠数万人在此大兴土木建造规模恢宏的离宫枣毗陵宫。

隋亡比,吴兴郡守沈法兴据江南10余郡,自称梁王,曾定都毗陵。 晋陵 西晋惠帝永兴元年(304年)为避东海玉世子讳,改毗陵为晋陵,晋陵之名前后沿用290多年。

其间,西晋永嘉之乱中原士族纷纷南迁,占地聚居,设置侨治郡县,一度曾在武进县境内设有兰陵郡、兰陵县,在晋陵县境内设有东莞郡领宫县、东莞、姑幕3县,直至南朝末期遂先后废止。由于中原士族的大批南迁,带来了先进的耕作制度和耕作方法,出现了“良畴美柘”、“阡陌如绣”的繁荣景象。

常州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郡,以州统县。开皇九年(589年)于常熟县置常州,后割常熟县入苏州,遂移常州治于晋陵,常州之名由此始,此后,虽曾改称过毗陵、晋陵、长春、尝州,但时间都很短暂,而常州之名不论贯州、称府,为郡沿用至今将近1400年。

其间,隋大业年间南北大运河贯通,常州成为苏松至两浙七闽数十州,往来南北两京的交通枢纽,带动了经济的发达和繁荣。唐武宗会昌四年(840年)升常州为望,列入全国州府十望之一。

宋时就有“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常州成为全国33个较大商埠之一。

清代,常州是赋税主要来源地区之一,时称“江南财赋甲天下,苏松常镇课额尤冠于江南”。雍正二年(1724年),两江总督查弼纳奏请对苏、松、常三府州县进行分县治理,得到朝廷批准。

雍正四年(1726年)遂正式析武进另置阳湖,析无锡另设金匮,析宜兴另立荆溪,加上原领江阴、靖江,常州府统领8县,故有“中吴要辅,八邑名都”之称。 武进市 晋太康二年(281年)分曲阿(丹阳)、丹徒东部地区置武进县。

嗣后各朝时有置废分合,改称过兰陵、永定,并入过曲阿、晋陵,析置过阳湖。1912年,民国成立,废常州府,阳湖县并入武进县,城区一度称武进市,沿称常州。

常州市 1949年4月23日,常州解放,城乡分别建立常州市和武进县,1953年,常州市为省辖市。1983年3月1日,常州市管辖武进、金坛、溧阳3县。

1990年8月、1993年11月、1995年7月三县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成立溧阳市、金坛市、武进市,仍由常州市管辖。 现别称龙城。

常州发展史也常州历史距今多少年

4500万年前人类祖先脊椎动物华曙猿生活于溧阳上黄带比北非人类祖先早800——1000万年 6000余年前原始居民聚居于戚墅堰圩墩村带 周灵王二十五年(公元前547年)吴王馀祭封季札于延陵此常州文字记载第名称 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称毗陵 三国时吴大帝嘉禾三(公元234年)实行屯田辖毗陵、武进(今丹徒)、云阳(今丹阳)3县农事 西晋武帝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废屯田典农校尉改置毗陵郡辖丹徒、曲阿、武进、延陵、毗陵、暨阳、无锡7县自此至清代常州均郡、州、路、府所地 晋惠帝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因避东海王世子毗名讳改称晋陵郡 晋大兴元年(公元318年)侨置兰陵郡 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晋陵郡置常州辖晋陵、无锡、义兴、江阴4县 唐会昌四年(公元844年)升常州望列全国十望之辖5县同上(含武进县) 昭宗景福元年(公元892年)建吴国常州属吴史称三吴重镇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改置常州路辖晋陵、武进2县和宜兴、无锡2州 元惠宗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改常州路长春府辖武进、无锡、宜兴、江阴4县 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改长春府常州府辖县增靖江计5县 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常州府辖武进、阳湖、无锡、金匮、宜兴、荆溪、江阴、靖江8县史称八邑名都 1912年辛亥革命废常州府阳湖县并入武进县城区度称武进市沿称常州属江苏省 1949年4月23日常州解放城乡分别设常州市和武进县隶属于苏南行政区常州专区 1953年常州市升省辖市 1958年镇江专区迁来常州改称常州专区辖常州、镇江2市和武进、金坛、溧阳、丹阳、扬、句容、宜兴、溧水、高淳9县隶属江苏省 1983年1月国务院批准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3月起辖武进、金坛、溧阳3县 2002年4月国务院批准常州市建特大城市撤县级武进市设武进区郊区更名新北区;常州市辖金坛、溧阳二市和武进、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五区。

常州发展史

4500万年前,人类祖先脊椎动物“中华曙猿”生活于溧阳上黄一带,比北非的“人类祖先”早800——1000万年。

6000余年前,原始居民聚居于戚墅堰圩墩村一带。

周灵王二十五年(公元前547年),吴王馀祭封季札于延陵,此为常州文字记载第一名称。

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称毗陵。

三国时吴大帝嘉禾三后(公元234年)实行屯田,辖毗陵、武进(今丹徒)、云阳(今丹阳)3县农事。

西晋武帝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废屯田典农校尉,改置毗陵郡,辖丹徒、曲阿、武进、延陵、毗陵、暨阳、无锡7县。自此至清代,常州均为郡、州、路、府所在地。

晋惠帝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因避东海王世子毗名讳,改称晋陵郡。

晋大兴元年(公元318年)侨置兰陵郡。

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晋陵郡,置常州,辖晋陵、无锡、义兴、江阴4县。

唐会昌四年(公元844年),升常州为望,列全国十望之一,辖5县同上(含武进县)。

昭宗景福元年(公元892年),建吴国,常州属吴,史称“三吴重镇”。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改置常州路,辖晋陵、武进2县和宜兴、无锡2州。

元惠宗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改常州路为长春府,辖武进、无锡、宜兴、江阴4县。

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改长春府为常州府,辖县增靖江,计5县。

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常州府辖武进、阳湖、无锡、金匮、宜兴、荆溪、江阴、靖江8县,史称“八邑名都”。

1912年辛亥革命后废常州府,阳湖县并入武进县,城区一度称武进市,沿称常州,属江苏省。

1949年4月23日常州解放后,城乡分别设常州市和武进县,隶属于苏南行政区常州专区。

1953年,常州市升为省辖市。

1958年,镇江专区迁来常州,改称常州专区,辖常州、镇江2市和武进、金坛、溧阳、丹阳、扬中、句容、宜兴、溧水、高淳9县,隶属江苏省。

1983年1月,国务院批准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3月起辖武进、金坛、溧阳3县。

2002年4月,国务院批准常州市建特大城市,撤县级武进市,设武进区,郊区更名为新北区;常州市辖金坛、溧阳二市和武进、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五区。

常州市的历史

文化肇兴时期的成就,主要表现在:

1、常州人文始祖季札,以他的深厚学养和人格魅力,奠定了常州历史文化的基础,并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他三让王位的品行操守和宽阔胸襟,成为常州人世代仰慕的“延陵世泽,让国家风”的经典;他在徐国国君死后,郑重地把已经心许的随身饰物青铜宝剑,悬挂在徐国国君墓旁的树上,树立了讲信义、重承诺的榜样;他在出使齐国返回途中,随行的长子不幸亡故,仅施以“殓以时服,坎深不至于泉”的简朴葬礼,深为前来观葬的孔子所叹服。特别应当提到的是,季札作为吴文化的杰出代表,在多次出使各诸侯国开展外交活动的同时,还为进行文化交流,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在鲁国,主人邀他鉴赏集诗歌、音乐、舞蹈于一体的《周乐》时,他以丰富的历史知识、敏锐的观察力、深厚的艺文素养、高超的鉴赏水平,进行了中肯和精当的评论,并从中论析各诸侯国的政治气象、国运盛衰、文化状态,乃至当地民风厚薄。他听了《郑》风,认为体现了国运昌盛,《魏》风气势宏大,又委婉动人,《陈》风淫声放荡,是亡国之音;评《颂》,赞以“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观看了舞蹈《大武》,认为体现了周朝的繁荣昌盛,《大夏》则喻涵了夏禹创业的艰难,等等。季札对《周乐》的评析,是我国古代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为系统而精当的乐评,具有奠基意义,影响深远。

司马迁在其所写的《史记》中曾这样记载他,说“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称赞他体现了儒家的风范。直到现在,常州人民对季札始终怀着崇敬和仰慕的感情。

2、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民间歌谣继续得到发展。它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人们在劳动时,需要协调动作,鼓舞热情,驱除疲劳,增加乐趣;二是由于人们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能力还十分薄弱,把它作为向神灵、鬼魂、祖先进行祈祷、敬献、忏悔的一种表达方式。歌谣的内容,涉及劳动生产、风俗礼仪、神话传说、爱情婚姻等等。它在当时常州历史文化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3、到了三国和晋代,有关文字学、史学、经学的著作正式面世。主要有三国韦昭(金坛人)撰的《国语注》21卷,它是古籍《国语》最早的注解本和注述体散文著作。还有东晋朱风编撰的《晋书》10卷、袁宏编撰的《后汉记》30卷。稍后又有徐邈、徐广兄弟俩的经史著作多部出现。

4、南北朝齐梁时期,是常州历史文化肇兴的重要标志。梁元帝萧绎的《金楼子·立言》、《金楼子?志怪》等,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散文理论著作和笔记体小说。萧子显撰的《南齐书》为二十四史之一。萧文帝萧纲以宫廷贵州生活为描写对象,创“宫体诗”,对后世影响较大。其他如经、文、书、画、医乃至佛学均出现了初步繁荣的局面。其中尤以昭明太子萧统组织编纂的《文选》30卷(世称《昭明文选》)和刘勰的《文心雕龙》,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昭明文选》选辑先秦至梁初138位知名或佚名作者700多篇著作,是我国辑录最早、规模最大的一部诗文总集,史称“总集之祖”。由于辑录内容完备、鉴读方便,成为历朝文人研读的规范选本,唐代之后被列为科教必读教材,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对文学创作也有深远影响。

刘勰的《文心雕龙》,则用大量篇幅讨论文体,对每种文体都追溯其起源,叙述其演变,还详细讨论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对后世评论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清代学者章学诚赞誉说:“《文心》体大精深,笼罩群言”。鲁迅先生称《文心雕龙》为“东则有刘彦和(刘勰字)之《文心雕龙》,西则有亚里士孚德之《诗学》”,把刘勰和亚里士多德相提并论,可见其成就之高。

齐梁文化的兴盛,是自季札以来常州历史文化出现的第一个高潮。

常州地方历史

常州是一座有3200多年左右历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曾有过延陵、毗陵、毗坛、晋陵、长春、尝州、武进等名称,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始有常州之称。于1949年设市。

常州为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距今6000余年,有马家浜文化与崧泽文化叠压地层。天宁区青龙镇潘家塘、奚蒋塘、刘家村一带的潘家塘聚落遗址于1976年发现,距今5500多年,下层属于马家浜文化时期,浅层属于崧泽文化时期。戚墅堰区丁堰乡排姆村附近的常州果园遗址于1986年发现,距今5000多年,属马家浜文化后期。武进区郑陆镇三皇庙村寺墩遗址,距今约4500年,属良渚文化时期。

自吴太伯从先周一路南奔至长江下游南岸太湖流域建立句吴,常州作为吴国领地已有3200多年的文字记载史。常州武进区的淹城遗址,是中国目前西周到春秋时期保存下来的最古老的城市区,也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城三河形制的古城,迄今已有近3000多年的历史。淹城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汉朝《越绝书》:“毗陵县南城,故古淹君地也。”古代“奄”、“淹”两字相通。奄国为商殷属国,今山东曲阜县东有奄里,即淹里,也即是奄国所在地。周成王初年(约公元前1042年),奄人随同纣子武康和蒲姑人、东夷人一起反抗周朝。三年,周杀武庚、定奄、灭蒲姑。奄和蒲姑的遗民南逃,逗留在江淮之间,后又至太湖流域,淹城之称为古淹君地便是在此时。此外,武进区境内还有春秋时期吴国的阖闾城遗址和胥城遗址等。

春秋末期(前547年),吴王寿梦第四子季札封邑延陵,开始了长达2500多年有准确纪年和确切地名的历史。

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延陵为毗陵。毗陵之名从县治,到三国吴嘉禾三年(234年)置毗陵典农校尉屯田垦殖并统诸县,到西晋大康二年(281年)建郡统县,相继沿用506年,其间,虽曾在王莽当政时改过毗坛,但时间很短前后仅14年,东汉建武元年时又复称毗陵。毗陵郡曾统辖丹徒、曲阿(丹阳)、武进、延陵、毗陵、暨阳(江阴、张家港西部)、无锡7县,是为江南大郡。以毗陵命名的江南大驿——毗陵驿就设于此。

西晋惠帝永兴元年(305年)为避东海王越(司马越)世子毗讳,改毗陵为晋陵,晋陵之名前后沿用290多年。其间,西晋永嘉之乱中原士族纷纷南迁,占地聚居,设置侨治郡县,一度曾在武进县境内设有兰陵郡、兰陵县,在晋陵县境内设有东莞郡领宫县、东莞、姑幕3县,直至南朝末期遂先后废止。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郡,以州统县。开皇九年(589年)于常熟县置常州,后割常熟县入苏州,遂移常州治于晋陵,常州之名由此始,此后,虽曾改称过毗陵、晋陵、长春、尝州,但时间都很短暂,而常州之名不论贯州、为望、升路、称府、立市,沿用至今将近1400年。

唐武宗会昌四年(840年)升常州为望,列入全国州府十望之一。宋常州属两浙西路。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常州路,属江浙等处行中书省,治晋陵县、武进县,领晋陵、武进二县和宜兴、无锡二州。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改置长春府,同年更名常州府。清雍正四年(1726年)析武进另置阳湖,析无锡另设金匮,析宜兴另立荆溪,加上原领江阴、靖江,常州府统领8县,故有“中吴要辅,八邑名都”之称。

常州历史简介

常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古名延陵,系春秋时期吴王寿梦的第四子季扎的封邑。秦置县。西晋以后。向为郡、州、路、府治,城名多次更迭为毗陵、毗坛、晋陵、兰陵、常州、南兰陵、长春、尝州、武进等。

“常州”之名始于隋,此前称“郡”,此后至宋称“州”,元称“路”,明、清称“府”,均有辖县。清雍正四年(1726)起,常州府辖武进、阳湖、无锡、金匮、宜兴、荆溪、江阴、靖江等8县。清末,城内尚有一府(常州府)两县(武进、阳湖)治所。

扩展资料

地理环境

1、位置境域

常州地处长江下游南岸,太湖流域水网平原,位于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北携长江,南衔太湖,东望东海,与上海、南京、杭州皆等距相邻,扼江南地理要冲,与苏州、无锡联袂成片。

北纬31°09′-32°04′、东经119°08′-120°12′。境内地势西南略高,东北略低,高低相差2米左右。

2、地形地貌

常州地貌类型属高沙平原,山丘平圩兼有。南为天目山余脉,西为茅山山脉,北为宁镇山脉尾部,中部和东部为宽广的平原、圩区。境内地势西南略高,东北略低,高低相差2米左右。

3、气候条件

常州属于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常州春末夏初时多有梅雨发生,夏季炎热多雨,最高气温度常达36℃以上,冬季空气湿润,气候阴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常州

常州的名胜古迹

江苏常州市名胜、古迹常州市天宁寺 在常州市内。

始建于唐永徽年间(650-655),天复年间(901-904)正式建寺,名广福寺,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才称天宁寺。五代以后,该寺屡毁屡建。

现存的殿宇即为清代建筑。全寺拥有殿堂、楼阁等大小建筑400多楹,占地面积130多亩。

大雄宝殿重檐九脊顶,高约33米,殿阔26米多,殿内铁梨木大柱高约29米多。天宁寺被称为“东南第一丛林”。

红梅阁 在常州市红梅公园内。高17米,木结构,上下两层飞檐双重,筑于2米高的土台上。

始建于唐昭宗年间(888-904),后遭兵火,元代元贞元年(1295年)重建。现阁系清代建筑,四周砌以围墙,正中建一石坊,额书“天衢要道”四字,其下铺有石阶14级,整个建筑气势雄伟。

文笔塔 在常州市红梅公园内。因是太平讲寺(简称太平寺)的附属建筑,又称太平讲寺塔。

太平讲寺为南齐高帝萧道成所创,初名建元寺,唐乾元年间(758-760)扩建。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改称太平兴国禅寺,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改称太平讲寺,简称太平寺。

寺在明、清两代曾遭火烧,现存建筑主要是文笔塔。塔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清光绪年间(1875-1908)重建。

此塔在1937年冬日军侵占常州时,塔身木构腰檐被焚,塔刹上的宝珠、承露盘被炮弹击落。1981年5月进行重修,1982年11月竣工,文笔塔为楼阁式砖木结构塔,七级八面,高48.8米。

塔基用花岗条石筑成,高80厘米。须弥座高1米,每面浮雕莲瓣。

塔内有螺旋形木梯可以登上。太平天国护王府 在常州市局前街毛家弄口。

护王陈坤书于1860年(清咸丰十年)率领太平军进驻常州,主持军政。1864年在常州保卫战中,英勇牺牲。

王府坐南朝北,原来规模较大,现存主要是七开间回字形的大楼,中间为天井,石板地面。屋檐上有龙凤纹和跳龙门图案的滴水瓦,楼下落地长窗上雕刻丹凤图案。

瞿秋白故居 在常州市觅渡桥北庙沿河瞿氏宗祠内。瞿秋白(1899-1935),是gcdzg早期领导人之一,诞生于常州青果巷82号。

后因家境贫困,曾数次迁居。1912年迁此,1916年11月离开。

瞿氏宗祠建于1898年,是瞿秋白叔祖瞿赓甫出资重建。宗祠共有房屋4进19间,瞿秋白家住在东厢屋,由东侧门出入。

张太雷故居 在常州市大南门子和里3号(现为东风南路68弄4号)。张太雷(1898-1927),江苏常州人。

1898年诞生在常州西门外西仓街石皮场外祖父薛锦元家。婚后即租子和里3号后进平房居住。

常州古地名 常州的古历史

1925年在上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时,曾回常州居住于此。清凉寺 在常州市大南门外德安桥南。

创建于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原址在常州东南1.5公里处,元末焚毁。明永乐元年(1403年)移建今址,太平天国时毁于战火,清至民国重建。

在中轴线上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法堂、禅堂等建筑。藏经楼保存完好,木构建筑,高3层,硬山顶。

楼面阔7间(长28米),进深9檩(深15米)。第二层面阔3间(长13米)进深7.2米。

禅堂在藏经楼南,为一回字形转楼,面阔19.8米,进深24.4米。天王殿、清凉佛学院旧址尚存,但已改观。

意园 在常州市后北岸。原是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状元赵熊诏的花园,内有清初常州画家恽南田的画斋—望云水榭。

1860年,太平军占领常州,在状元第内设立圣库,英王陈玉成驻此理事,成为当时常州府最高的权力机构。1864年5月11日,清军破城后,李鸿章、戈登抢劫圣库。

后赵氏后裔将大厅、花园转让给史姓。光绪中叶,武进县令史干甫在圣库原址修建花园,名为意园。

园分内外,中用花墙隔开。舣丹亭公园 在常州市东郊。

舣丹亭,始建于南宋,为纪念北宋诗人苏轼11次来常州且终老于常州而建。清代扩建为乾隆皇帝万寿行宫。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乾隆皇帝五十寿辰,常州地方官吏、士绅、文人学士在此举行祝寿活动,因而舣丹亭亦称为“万寿亭”。原建筑毁于太平天国战争,现存建筑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宣统二年(1910年)重修。

金坛市太平天国戴王府 在金坛市区县直街东。戴王黄呈原为李世贤部将,曾转战于浙北、皖南一带。

原门前的照壁旗杆已毁,门屋亦经改建。前进正厅平面长方形,三间七架梁,梁上有太平天国龙凤彩绘。

厅后为二层楼房,亦3间。楼右附属建筑已毁坏。

由于当时太平天国处于战争时期,王府系拆用旧建筑翻盖的。龙山塔 在金坛市南郊顾龙山上。

始建于元代,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夏崩塌,康熙四十年乡人出资重建。龙山塔为楼阁形式,砖木混合结构。

高7层,约40米。塔平面呈八角形,内室呈正方形。

塔内外壁各层有回廊腰檐,内外相通。溧阳市别桥《淳化阁帖》 在溧阳市别桥镇马家村。

广惠庵碑 在溧阳市别桥镇马家村。系明嘉靖“江南才子”马一龙书法。

竹叶玛瑙骑门石 在溧阳市别桥镇马家村。唐朝石井栏 在溧阳市溧城镇。

高静园 在溧阳市溧城镇。东岳庙遗址 在溧阳市上黄镇山下桥村。

今尚存石柱5根,石刻文字清晰完好。太白楼 在溧阳市溧城镇。

唐诗人李白数度来此并留下诗篇,今以其《猛虎行》“溧阳酒楼三春月,杨花茫茫愁杀人”诗句而建。武进区淹城* 在湖塘桥镇西,距常州市区约7公里。

据文献记载和。

常州有什么名胜古迹啊

常州的名胜古迹 位于武进市东南部、太湖之滨的雪堰、潘家两镇境内,包括太源沿岸山水自然风光、阖闾城及林果园地等。

风景区内太湖岸线长4公里,迂回曲折,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有众多的自然人文景观。烟墩、古墓葬是沿湖山巅的一大奇景,古墓葬中曾出土大量春秋时代的青铜器等文物。

淹城坐落在武进市城区,距常州市区4公里,系春秋早期城池遗址,距今已有2800余年。春秋淹城遗址东西长850米,南北宽750米,占地约0.65平方公里,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地面城池建筑,其三城三河的形制,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独一无二,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春秋淹城三城三河的形制似一神秘莫测的水城迷宫,城内有江南第一竹木井、玉兔神井等一批古迹、景点及优美传说,城外有宝林禅寺等古迹,是访古探幽、休闲旅游的佳处。 陈渡草堂座落于荆川公园内,以明嘉靖年间著名的抗倭英雄和文学家唐荆川先生读书处的名称命名,始建于1989年9月。

它位于西南郊花园新村和清潭新村之间。公园占地200 亩,是我市重点的文化游憩和娱乐中心,也是常州的第二大公园。

公园内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唐荆川先生墓和荆川先生读书处,以及现代化综合性娱乐活动区等景点设施。 荆川先生,名顺之,1507年生在常州,二十三岁中进士,入翰林院任编修。

唐荆川不仅是明代有名的文学家,而且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抗倭英雄,他刀、剑、骑、射无不娴熟。抗倭名将戚继光在他《纪效新书》中自述,他的枪法系学于荆川。

他亲督海师阻击倭寇于海外,屡立战功,并被任命为代凤阳巡抚。荆川墓边旁有7000平方米的大草坪。

墓道长105米,两旁均栽植雪松、紫荆、龙柏、海桐球、瓜子黄杨和金丝桃花卉,点缀出一番凭吊这位抗倭民族英雄的庄严、肃穆气氛。穿过《先贤唐荆川先生墓道》的牌楼,可见墓道两边有马、虎、羊和石雕像各一对,恰切地显示了荆川先生御赐兵部侍郎的身份和地位,迎面正中为荆川先生夫妇的大约7米直径的园形墓葬,两旁为其明末清初的玄孙唐盱昭和唐盱良之墓(园形,直径约5米)。

从荆川墓道返回,便是荆川先生读书处(亦称陈渡草堂)。该处建有五言楼(即荆川当年读书楼),以懒云道人命名的懒云阁,压溪榭(舞台)和春池馆,中间并有一声控音乐喷泉水池和280米的水上曲径长廊,西厢墙壁开有二个圆月门,并有众多壁画,名人石刻,可谓古色古香。

天目湖旅游度假区,位于溧阳市区南部8公里,区内座落着沙河、大溪两座国家级大型水库,素有“江南明珠”之称,因属天目山余脉,故名“天目湖”。现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面积为10.67平方公里(不包括水面7.25平方公里)。

1994年7月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旅游度假区。天目湖兼有太湖烟波浩渺之势,西湖淡妆浓抹之美,千岛湖环拱珠琏之局,给人以身入“绿色仙境”,宁静安谥,具有质朴率真、回归大自然的美妙感觉。

天目湖的周围,现存许多历史文化遗址:以春秋时代楚人伍子胥名“员”命名的伍员山,东汉大文学家蔡邕读书台,太白楼,报恩禅寺,唐代名刹龙兴寺旧址,“天下第一石拱坝”等。天目湖地区物产丰富,“沙河桂茗”绿茶、“乌龙茶”为茶中珍品,“珍珠栗”、“桂元栗”远近闻名,名菜“砂锅鱼头”更是闻名中外,深得国内外政要、名流的赞赏。

天目湖旅游度假区,现已形成融观光、旅游、度假、会议等活动为一体和具有“行、游、住、食、购、娱”一条龙服务的多功能、综合性、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的省级旅游度假区。天目湖牌楼,高达16米,跨度32米,是旅游度假区的主要标志,也是游客摄影留念的好景点。

天目湖堤坝,长190米。从堤坝上眺望,重峦迭嶂,水天一色,微风掠过,碧波粼粼。

湖里山公园、羊山动物园、综合游乐中心接待八方来客;天目湖宾馆、静泊山庄、水悦山庄风格各异,营造舒适乐园;即将规划兴建的旅游中心区、度假住宅区、山区公园、农业文化区、环境保护区和湖区,更是锦上添花,令人流连忘返。天目湖旅游度假区正通过开发建设,以其真山真水、绿色仙境的自然资源特色,跻身于国内外旅游市场。

篦箕巷位于城西古运河北岸,从明朝正德十四年起(1519年),毗陵驿即设于此,毗陵驿是古时供传递公文的差役和官员途径本地时歇宿、换马的住所。清乾隆年间,毗陵驿也被称为皇华馆。

接官亭叫做皇华亭,亭前的码头叫做大码头,现在可看到大码头牌坊、皇华亭,亭内的毗陵驿石碑以及古运河畔的大码头。据史料记载,乾隆南巡经常州时,有二次就是从这个大码头登岸进城的。

篦箕巷原名花市街,古时巷内鳞次栉比的梳篦店兼售宫花。由于篦箕巷古时候一到晚上家家店里挂着宫灯,个个工场悬着照灯,常常彻夜不灭。

晶莹闪闪的灯彩映在运河水里,与岸边船上。灯火相映交辉,站在文亨桥上远远看去,宛如金色游龙,一片锦绣迷人的景象,这被称为常州西郊八景之一--“篦梁灯火”。

舣舟亭地处常州市东部的东坡公园内,东坡公园占地2.667公顷,系名胜古迹与自然风光相结合的江南园林。南宋时.常州市民为纪念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来常,泊舟于此,而建“舣舟亭”以作纪念。

舣舟亭。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