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九江莲花池历史 古莲花池的历史

火烧 2021-07-04 01:58:29 1070
古莲花池的历史 1.保定古莲花池的历史渊源古莲池初名雪香园,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在临漪亭的基础上建立。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元代汝南王张柔,由满城移驻顺天军(金代保州为顺天军节度使驻地),

古莲花池的历史  

1.保定古莲花池的历史渊源

古莲池初名雪香园,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在临漪亭的基础上建立。

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元代汝南王张柔,由满城移驻顺天军(金代保州为顺天军节度使驻地),重新修筑城垣,引水入城,疏浚河道,重修莲池。后为行军千户乔惟忠的私人宅地。

因池内荷花茂盛,故名“莲花池”。公元1284年被地震震毁,仅存深池清水,繁茂荷花。

明朝后期,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修扩建。知府查志隆把莲池作为一面“水鉴”,并令增建一门,上悬“水鉴公署”四字横匾,以激人励己:秉政应鉴之碧水苍天。

从此,莲池成了达官贵人云集的场所,“水鉴公署”也成了莲池的别称。雍正十一年(1733年),直隶总督李卫奉旨在莲池开办书院,一时间人才济济,扬名中外。

莲池又辟为皇帝的行宫,乾隆、嘉庆、慈禧等帝后出巡,途经保定均在此驻跸。乾隆帝曾多次来这里并赋诗赞美莲池。

1921年,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亲书了“古莲花池”横匾,该名沿用至今。莲池园林以池为主体,临漪亭为中心,主要建筑有水东楼、藏书阁、藻咏厅、君子长生馆、响琴榭、高芬轩、寒绿轩及临漪、濯锦、洒然、不如、六幢、观澜等亭,宛虹桥、曲桥和元建白石桥等,构成湖中有景,景中含诗的优美画卷,使人领略到古典园林之美。

2.古莲花池简单的历史小故事

莲叶托桃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了北京城,慈禧太后连夜逃出了北京,经八达岭、山西到了西安。第二年“议和”后回到北京。光绪二十九年,慈禧想起来要到西陵祭祖,还要绕过省城保定。直隶总督袁世凯为赢得慈禧的欢喜,命保定知府在几个月内建起一座富丽堂皇的行宫。知府也不敢怠慢,把方圆八百里的能工巧匠都找来,限期完工。有个老木匠手儿怪巧的,听说为慈禧老妖婆建行宫,就来了个新花招。限期到了,行宫也建成了。慈禧来到保定,知府陪她去后花园看戏。慈禧一抬头,见戏楼顶上雕着一个大寿桃,还用荷叶托着,真是巧夺天工。慈禧笑着问知府:“这是谁雕的?怪喜欢人的。”狗官见慈禧高兴忙说:“是卑职派人给老佛爷刻的寿桃。”

慈禧吩咐太监拿银子赏工匠,工匠们都暗暗地笑开了。原来是骂慈禧在八国联军入北京时,连(莲)夜(叶)脱(托)逃(桃)呢。不知是谁把这事告了上去,慈禧气得把桌子一拍,喝道:“叫狗官来!”保定知府跪在地上,混身筛糠,磕头如捣蒜,请求饶命。慈接骂道:“是谁刻的莲叶大桃,找不出人来要你狗官的脑袋!滚!”

慈禧和保定知府想把工匠全部抓来,又怕官逼民反,拆掉戏楼吧,又怕后人耻笑,只得哑巴吃黄莲一一有苦难言了。可这个故事却在保定府流传开了。

3.历代帝王、元首在古莲花池的奇闻轶事有哪些

保定古莲花池历史悠久,自清代以来皇帝、太后、民国总统及共和国的领袖们留下了不少奇闻轶事。

莲池碑刻长廊的东段,有康熙皇帝“龙飞”题书,题书字大如斗,苍劲有力,被视为园中镇园之宝。相传这是康熙帝亲政时御笔,是乾隆皇帝特意为莲池行宫带来供奉的“圣迹”。

乾隆帝也曾多次幸临莲池,北门内原有假山南北两座,乾隆游园时曾在此亲题“春午坡”三字,意取苏东坡“春午发浓艳”。莲池内许多亭子的宝顶是“莲叶托桃”的独特造型,据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挟光绪帝连夜逃往西安,返回时到了保定,住进行宫御苑古莲花池,见到一位老艺人雕刻“莲叶托桃”的工艺构件,准备装到亭子的宝顶上,西太后先是很欣赏,后细一思量,脸色大变,怀疑这是在讽刺她“连夜脱逃”,便传旨杀了老艺人。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老艺人,把园内所有亭子的宝顶都建成了莲叶托桃的造型。莲池正门匾额题有“古莲花池”四个字,这块匾是北洋军阀政府总统徐世昌所书,操办这件事的人,是另一个当过总统的直系军阀头子曹锟。

md在20世纪20年代组织留法勤工俭学的时候,就到过古莲花池。 解放后,一次,md走进莲池大门,第一句话就说:“莲池书院当时在全国是很有名的。”

lq同志视察莲池,看到题有“小方壶”的匾额,就问题字的来历,秘书解释说:传说东海有三个仙岛,分别叫瀛洲、蓬莱、方丈,其中方丈也叫方壶,“小方壶”也许出自这个典故吧。 少奇同志满意地笑了。

4.保定莲花池公园的历史沿革是怎么样的

这座位于保定市中心的莲花池公园,是华北地区著名的古典园林。

它始建于元太祖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年),原名“雪香园”。到了明代,因园内荷花满塘,被称作莲花池。

万历年间,经大规模扩建,更名为“水鉴公署”,成了官宦贵族专门用来闲游宴乐之地。清朝,这座古园达到鼎盛时期,雍正十一年(1733年)增建莲池书院,辟为行宫。

莲池书院作为直隶省文化中心长达两个世纪之久,是清代著名的大学堂。许多大学者、教育家在这里执教或当院长,为清朝培养出了大批官僚、文人和学者,如中国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就是莲池书院的学生。

作为行宫,仅乾隆皇帝就三次幸临,嘉庆皇帝、慈禧太后西巡时路过保定,也都在这里暂住。 可惜的是,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保定,这座盛极一时的名园珍宝被洗劫一空,精美的古典建筑也焚烧殆尽。

后来有过多次修复,解放后辟为人民公园,又经逐年修缮,基本恢复了原来的规模。亭台楼榭玲珑精巧,水光山影清幽秀丽。

构成了一幅“湖中有景,景中含诗”的优美画卷。 成为幽雅别致的“城市蓬莱”和北方“小西湖”。

5.莲池讲学院的历史

自古以来,作为“关山带河,联络表里,控扼燕蓟,四达之冲”的古城保定,历史上留下了不少值得考究的文化遗产,古莲池与莲池书院就是其中之一。

保定古莲池,她虽几度兴衰,现非全貌,却基本上保持了漪碧涵虚的独特风格。人们说,到保定如果不去莲池,等于没到保定。

古莲花池,地处河北保定市内闹市区,是保定古城八景之一,称“涟漪夏艳”。古莲花池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十大名园之一。

古莲池不仅以“林泉幽邃,云物苍然”闻名,更因与莲池书院同处一址而声名远播。总面积为2.4万平方米,其中池水面积7900平方米。

池水以中心岛为界分为南北两塘,蜿蜒曲折的东西二渠将两塘沟通一体。南塘呈半月形,外围峭壁环峙,松柏滴翠。

北塘呈不规则矩形,四周玉石堆岸,杨柳垂丝。水心亭居其中。

莲池自古就环水置景,以水为胜,因荷得名。园中诸景建制小巧玲珑,优雅别致,拙中见巧,朴中有奇,汇集了中国南北古建筑园林风格的精华。

莲池实为我国北方古代园林明珠,前人曾用“几疑城市有蓬莱”形容她,有"城市蓬莱"、"小西湖"的美誉。 古莲池初名雪香园,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在临漪亭的基础上建立。

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元代汝南王张柔,由满城移驻顺天军(金代保州为顺天军节度使驻地),重新修筑城垣,引水入城,疏浚河道,重修莲池。后为行军千户乔惟忠的私人宅地。

因池内荷花茂盛,故名“莲花池”。公元1284年被地震震毁,仅存深池清水,繁茂荷花。

九江莲花池历史 古莲花池的历史

明朝后期,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整修扩建。知府查志隆把莲池作为一面“水鉴”,并令增建一门,上悬“水鉴公署”四字横匾,以激人励己:秉政应鉴之碧水苍天。

从此,莲池成了达官贵人云集的场所,“水鉴公署”也成了莲池的别称。雍正十一年(1733)直隶总督李卫奉旨在莲池开办书院,一时间人才济济,扬名中外。

莲池又辟为皇帝的行宫,乾隆、嘉庆、慈禧等帝后出巡,途经保定均在此驻跸。乾隆帝曾多次来这里并赋诗赞美莲池。

1921年,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亲书了“古莲花池”横匾,该名沿用至今。莲池园林以池为主体,临漪亭为中心,主要建筑有水东楼、藏书阁、藻咏厅、君子长生馆、响琴榭、高芬轩、寒绿轩及临漪、濯锦、洒然、不如、六幢、观澜等亭,宛虹桥、曲桥和元建白石桥等,构成"湖中有景,景中含诗"的优美画卷,使人领略到古典园林之美。

古莲池园内琼楼玉阁,典籍文物,珠玑珍玩,以及奇花异卉,仙禽灵兽,画舫楼船,芙蕖香荷,尽托于山山水水之间,交织成画,交织成诗。山、水、楼、台、亭、堂、庑、榭参差错落,组成了著名的莲池十二景,博得了“城市蓬莱”的美称。

元代著名学者、文学家郝经在一篇文章中,曾以优美的文笔写下了千百年来让人向往、追寻的一段文字:"茂树葱郁,异卉芬茜,庚伏冠衣,清风戛然,迥不知暑。澄澜荡漾,帘户疏越,鱼泳而鸟翔,虽城市嚣嚣而得三湘七泽之乐,可谓胜地也。

"(见《临漪亭记略》)美哉至甚,这里说的就是保定的古莲花池。 清代乾隆年间,曾任清苑知县的时来敏有《莲漪夏滟》诗: 一泓潋滟绝尘埃,夹岸亭台倒影来 。

风动红妆香细送,波摇锦缆鉴初开。 宜晴宜雨堪临赏,轻暖轻寒足溯洄。

宴罢不知游上谷,几疑城市有蓬莱。 诗前四句写景。

先写莲池碧水和夹岸亭台倒影,突出一个"静"字。再写荷送暗香,船动波摇,"鉴初开",像镜子一样的水面微微荡开,突出一个"动"字。

后四句抒情。临池堪赏,无论晴雨;划船足溯,无论春秋。

这里埋着一个"夏"字。再写感受,游莲池有城市蓬莱之感。

这里含着一个"滟"字。上谷,保定远在秦代曾属上谷郡。

也可以说前四句紧扣诗题"莲漪"写,后四句紧扣"夏滟"写。诗写得优美、引人。

6.保定古莲花池的建筑布局是怎样的

步入北门,透过“三空三斗”的牌楼,望到的就是“濯锦亭”,它飞檐微翘,红柱相托,亭旁藤绕柳垂,相传这是元将张柔婢妾洗衣的地方。

从亭子往东南,是精雕彩绘的二层楼阁水东楼。过楼沿塘边折向西南,耸立在假山怪石之上的是“观澜亭”,站亭上可赏荷观波吟诗唱和。

山下有“篇留洞”,洞名意出苏东坡“清篇留峡洞”,此洞备受乾隆帝青睐,曾为之四次题诗。假山南侧的三拱白玉桥,是莲花池仅存的惟一元代建筑。

桥栏雕刻古朴精细,图案造型奇特。南塘南岸植有枣树,取名“红枣坡”,坡上坡下两小亭分别叫六幢争和不如手。

前者是为保护六幢刻有佛经的石碑柱而建的。 北塘南岸的“藻咏厅”是古莲花池的主体建筑,厅堂宽敞明亮,外围四面庑廊,是当年官宦文人吟诗作赋的地方。

相传,明代这里还作过举人的考 场。“临漪亭”位于北塘中心,也是全园的中心,又叫水心亭, 是莲池重要建筑,亭子有两层,四度高,八角如翼,跃出水面, 有凌空欲飞之感。

登亭远眺,如置身画中。北塘西岸是“君子 长生馆”,庑廊环抱,雕梁画栋,台榭宽阔,驾于水上,是游人 垂钓赏荷、吟风弄月的好地方。

7.古莲花池不如亭的来历

不如亭

在南塘南岸的土坡上。六角,攒尖顶。行宫时期,此亭叫"苍然一形亭",取自唐代元结的文句"山,苍然一形;水,泊然一色:吾之文境似之"。后来更名"霞亭"。据光绪五年(1879年)郭云丰的《莲池台榭记》记载,那时它已被称为"不如亭","旁一井,泉甘冽,亭南为蔬圃,故以“不如”名亭焉"。一井一圃,蕴藏着亭名的含义。《论语•子路》中记载:"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迟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在孔子看来,统治者可以不必学习生产技艺(自甘不如老农,不如老圃),他们的权威来自对封建礼仪制度的认真贯彻执行和个人品格力量的感化。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