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士坦丁大帝与君士坦丁堡 如何评价君士坦丁大帝的一生与君士坦丁家族?
如何评价君士坦丁大帝的一生与君士坦丁家族?

罗马帝国(Empre Romain)在发生蛮族入侵、内战、经济崩溃等合称为的“三世纪危机”(Crisis of Third Century)后,帝国局势动荡不堪,有大厦将倾之势,至284年戴克里先(Diocletian)继位后才稳住了局面,戴克里先为了管理好庞大的罗马帝国,创立了一种新的制度称之为:四帝共治制(Tetrarchy)。其大致内容为选两位最高级的领袖(或称皇帝)任职为奥古斯都(Augustus 英语中的八月一词就源于此);再选两位次级领袖(或称副皇帝)任职凯撒(Caesar 源自凯撒大帝的名字,后用作官职头衔,俄语中的沙皇一词就源于此),即境内共有四名国家领袖去分治东、西罗马帝国,而奥古斯都任期有限,届满后自动退位。
戴克里先时期的第一次四帝共治(293—305)
戴克里先在位时施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改革币制、吸收蛮族充军、镇压高卢起义以及大肆迫害基督徒,这些改革在表面上看似稳住了局面,但是在戴克里先死后,罗马帝国又开始进入到了内战。
在正文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几个雕塑:
戴克里先,底层出生,后参军升至卫队长,通过政变上台
李锡尼(Licinius),农民家庭出身因战功得到赏识,后被升任至奥古斯都。因娶君士坦丁之妹,双方结为同盟,后与君士坦丁发生战争冲突
马克西米努斯(Maximinus II),底层出生,终其一生不识字,但因其军事才能提拔至奥古斯都
马克森提乌斯(Maxentius)马克西米安之子,因其父原因被提拔至奥古斯都,与君士坦丁在罗马郊外的米尔维安桥之战中兵败被杀
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the Great)
君士坦丁二世,君士坦丁次子
君士坦提乌斯二世(Constantius),君士坦丁第三子,在君士坦丁逝世后的继承者内战中取得胜利,成为了帝国唯一的奥古斯都,统一了罗马
君士坦斯(Constans),君士坦丁第四子
君士坦丁早年为戴克里先在东方服役君士坦丁大帝简介,306年其任帝国西部奥古斯都的父亲君士坦提乌斯(Constantius)逝世,君士坦丁奔赴不列颠继任罗马西部奥古斯都一职。戴克里先的继承者伽列里乌斯(Galerius)于311年死后,帝国的四大奥古斯都:君士坦丁、李锡尼、马克西米努斯、马克森提乌斯开始了为夺权统治权而展开的战争。君士坦丁联合李锡尼对抗马克西米努斯和马克森提乌斯两父子。312年,君士坦丁在米尔维安桥之战(Battle of the Milvian Bridge)中打败马克森提乌斯。翌年,君士坦丁和李锡尼在米兰共同签署了著名的《米兰敕令》(Edict of Milan)使基督教在帝国境内合法化。313年,李锡尼在小亚细亚战胜马克西米努斯之后和君士坦丁瓜分了帝国。但是和平仅仅维持了一年,两人为权力又开始了战争。324年君士坦丁大帝简介,君士坦丁击败李锡尼并将其处死,君士坦丁成为了帝国唯一的奥古斯都。
326年君士坦丁将其长子处死之后就没有指定帝国的继承人,当他去世后,帝国被三个儿子和侄子所瓜分。君士坦丁二世获得高卢、不列颠、西班牙;君士坦斯获得意大利和北非;侄子达尔马提乌斯获得希腊及拜占庭;君士坦提乌斯获得东方行省。在此之后,诸兄弟又为权力爆发了内战,君士坦丁二世、君士坦斯、达尔马提乌斯先后被打败,君士坦提乌斯成为了帝国唯一的奥古斯都,统一了罗马帝国。
君士坦丁逝世后,帝国四分,由西向东分别为君士坦丁二世、君士坦斯、达尔马提乌斯(Dalmatius)、君士坦提乌斯的领土
私认为,君士坦丁仅凭下列两大丰功伟绩就足以震古烁今,很难有其他帝王能够超越,如下:
在君士坦丁于内战中击败了其他对手后,成为了帝国至高无上的皇帝,不久,君士坦丁发布了迁都的决定。在爆发三世纪危机后,帝国奴隶制面临全面崩溃,象征着共和制传统和辉煌的罗马古都逐渐丧失了往日的魅力。由于帝国西部的动荡和东部的相对安定,君士坦丁先后考察了索菲亚(Sofia)、塞萨洛尼基(Thessaloniki)、尼科米底亚(Nicomedia)等城市,但最后将目光锁定在希腊的古老城市—拜占庭(Byzantine)。
324年,君士坦丁发布了建都于拜占庭的命令,并称其为“新罗马”(Nova Roma)。君士坦丁指派重臣进行建筑工程准备,并下令建立专门的建筑技术学校培养大批建筑类人才,而他本人亦亲自负责勘测和圈定新城界标工作。据说当时随从对其圈定的巨大面积惊讶不已,并问道:‘陛下,您还要继续向前走多远?’君士坦丁回答:“我要继续走到我面前引路的神停下为止”。最后圈定的新城面积是旧拜占庭的十几倍大。君士坦丁从帝国各地大量收集艺术杰作,将他的新罗马好好装饰一番。公元330年5月11日,新罗马建成,人民为庆祝这一伟大的城市,将其命令为“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olis),意为君士坦丁的城市。
皇宫周围有三座城门。进入竞技场大门,可以来到一间长百步、宽50步的大厅,大厅两边是看台,铺上了锦缎的地毯、床垫和坐垫,上面站着信奉基督教的黑人,他们手持镶满金子的盾牌和金饰长矛。穿过大厅,可以来到一个内院,通往皇帝的内廷。院子的左边是皇帝的私人教堂,共有10座门,4扇是金门,6扇是银门。教堂内的祭坛是用一整块桧木做成的,镶嵌珍珠和宝石。教堂的天花板全是拱顶,由金银做成。教堂周围有四座院子,各长200步、宽100步。院子里有一个在大理石中挖出来的5米见方的池子,耸立在离地面5米高的大理石柱子上,上空有一个铅做的穹顶,另一个银穹顶耸立其上,由12根柱子支撑,柱子的顶端是各种动物的塑像:鹰、羔羊、公牛、公鸡、孔雀、狼、马、象……在离院子200步的地方,有一个蓄水池,水从这里流到柱子顶端的动物塑像那里。每逢节日,都要在这个水池里灌满1万尖底瓮的酒和1000尖底瓮的白蜜,酒和蜜混在一起,还用一匹骆驼所驮的甘松茅、丁香花蕾和肉桂来使其发出香味。酒从塑像的嘴里和耳朵里流出来,聚集到灌满的池子中。
——Harun ibn Yahya
总而言之,凡能显示伟大都城的宏伟和壮丽,提供众多居民便利和娱乐,在君士坦丁堡的高墙之内,可说包罗万象,应有尽有。新都城建设百年后所记录的文献,开列的项目是:一座学府、一座赛车场、两所剧院、八个公共浴场、一百五十三个私人浴室、五十二座柱廊、五座粮仓、八条水渠、四个用于元老院会议的宽广大厅、十四座教堂、十四座宫殿、还有四千三百八十八间房屋,在高大和华丽方面,绝非一般平民住宅能比拟
《罗马帝国衰亡史》 爱德华·吉本
君士坦丁堡城市图
如果要说君士坦丁一生之中最伟大的功绩,《米兰敕令》可以列为其一。关于君士坦丁信奉基督教的原因,大致有两种说法。
君士坦丁所看见的符号,后被帝国的军旗和基督教所采纳
313年颁发的《米兰敕令》之前基督教已经非常具有广泛的基础,但罗马诸多皇帝对基督教徒进行了血腥的迫害和屠杀,使基督教不得不成为地下宗教。敕令是基督教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其承认基督徒同其他异教徒一样具有同等的信仰自由权,归还给他们被没收的教会财产,规定主教有权审判教会案件。从此基督教从一个“地下宗教”一跃而上成为了当时地球上最大帝国里,具有政治势力居支配地位的法定宗教,成了国家政权的精神支柱。由此可见,君士坦丁是欧洲史上举足轻重的关键人物。
《米兰敕令》
325年君士坦丁组织召开的历史上第一次大公会议(Ecumenical Council)——尼西亚会议(Council of Nicaea)更是对基督教影响深远。在会议上认定阿利乌派(Arius)为异端;提出了三位一体论(Trinity);发表了《尼西亚信经》(Nicene Creed),并确立了一些影响深远的宗教法规和现今普遍基督教会采纳的传统教义。在基督教被国有化过程中,会议亦为关键之一。
第一次尼西亚公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