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湖北宜昌一女子大闹火车站 关于湖北宜昌的历史事件

火烧 2021-09-30 00:42:25 1072
关于湖北宜昌的历史事件 刘备兵败夷陵被称作枭雄的刘备,平定四川后在成都称帝,是为蜀汉先主。吴军偷袭荆州,他二弟关羽在临沮(宜昌境内)为吴军所杀,他誓为关羽复仇 ,遂于章武元年举兵顺江而下,首先占领了秭

关于湖北宜昌的历史事件  

刘备兵败夷陵

被称作枭雄的刘备,平定四川后在成都称帝,是为蜀汉先主。

吴军偷袭荆州,他二弟关羽在临沮(宜昌境内)为吴军所杀,他誓为关羽复仇 ,遂于章武元年举兵顺江而下,首先占领了秭归(宜昌境内)地。

相传秭归即为刘备征东吴时所筑。

蜀军乘胜东进,分兵围夷陵(古宜昌城),主力直抵夷道亭与吴兵相拒。

到第二年夏,蜀军疲困,终为陆逊所破,败逃四川。

章武三年,刘备病死于白帝城。

这段历史,演变产生了火烧连营、烧铠、断道、白帝托孤等一系列关于刘备的故事与战争遗迹。

葛亮黄陵庙撰碑

作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帮助刘备攻取四川,曾途经三峡,留下了不少遗迹与传说。

黄牛山麓的黄陵庙(宜昌境内)前,至今立有《黄陵庙记》碑,其碑文相传说是诸葛亮撰写,称武候碑。

传说诸葛亮入川时,曾把兵书宝剑世藏于峡中,神奇的兵书宝剑峡(宜昌境内)便由此而得名。

巫峡中一块岩壁上,还有所谓“孔明碑”供人凭吊,奉节河滩上,还传说诸葛亮当年曾在这儿摆八阵图使陆逊被困,至今留有遗迹。

关羽宜昌城点军

在宜昌地区,关羽的活动遗迹更多。

这位常秉烛夜读《春夜》的蜀汉名将,在清代被奉为“关圣帝”,全国各地均建有关庙。

这位骄傲的将军,由“威震华夏”最终得到“败走麦城”的悲壮结局。

建安十九年,刘备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荆州事。

可能就是这期间,他曾来夷陵(古宜昌城)点视军马。

今宜昌城区大江南岸点军坡,传为关羽当年点兵处,现存“汉寿亭侯点兵处”石碑,为清光绪十一年宜昌总镇罗缙绅所立。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攻曹仁于樊城,水淹七军,魏将于禁降。

不想吴军乘机偷袭荆州,使关羽腹部受敌,兵败逃往麦城(宜昌境内)。

后又与儿子关平突围逃到临沮(宜昌境内),在罗汉峪回马坡为吴伏兵所杀。

对于关羽的忠义宣传及他悲壮的遭遇,在民间影响很大。

相传他遇害后,阴魂游荡到玉泉山(宜昌境内),高呼“还我头来”,得到了在玉泉山结庐的普净法师的点化。

至今玉泉山有“关云长显圣处”石碑,玉泉寺也由此香火日盛。

今日当阳市境,还留有规模宏伟的关陵、关羽部将周仓之墓、麦城遗址等。

长阳县境也有点河兵、马回溪等传说中的关羽遗迹。

宜昌市历史悠久,距今一二十万年前,清江流域就有“长阳人”的活动。

境内数十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证明七八千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宜昌远古属西陵部落,夏商时为古荆州之域,春秋战国时为楚国的西塞要地,建有城邑,以后为历代郡、县、州、府的治所。

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楚、拔郢、烧夷陵”,夷陵之名始见于史籍。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郡县,宜昌市大部分地域属南郡。

南北朝时宋、齐皆与晋同。

梁改宜都郡为宜州,西魏改为拓州,后周改为峡州。

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峡州为夷陵郡,辖夷陵、夷道、长杨、远安4县,夷陵县为郡治,隶属荆州都督府。

唐初,改夷陵郡为陕州,领上述4县,属山南东道。

天宝初又改为夷陵郡。

乾元元年(758年)复改陕州,辖原4县,仍属山南东道。

五代时,陕州与荆州、归州为南平国。

北宋复称陕州,属荆湖北路,仍辖原夷陵4县。

湖北宜昌一女子大闹火车站 关于湖北宜昌的历史事件

元丰年间(1078~1085年)改“陕”为“峡”。

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升峡州为峡州路,领原4县,属河南行省荆湖北道。

明初改峡州路为峡州府。

洪武九年(1376年),改峡州为夷陵州,领宜都、长阳、远安3县,治所夷陵,隶属湖广布政使司荆州府上荆南道。

清顺治四年(1647),夷陵州隶属荆州府。

顺治五年,改“夷陵”为“彝陵”。

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彝陵州为宜昌府,改彝陵县为东湖县并为宜昌府治所,领东湖、兴山、巴东、长阳、长乐5县及归州、鹤峰2州,隶属荆宜施道。

宜都、枝江、当阳、远安4县属荆州府。

光绪二年(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宜昌被辟为通商口岸。

次年,宜昌设立海关,正式对外开放。

民国初年废府、州建制,实行省、道、县三级制。

1912年改东湖县为宜昌县,与兴山、秭归、巴东、长阳、五峰、鹤峰县属荆南道。

当阳、远安属襄南道。

1922年,宜昌属荆宜道。

1932年、1936年宜昌、宜都、当阳、远安、兴山、秭归、长阳、五峰8县先后属第九、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于宜昌县城。

枝江县先后隶属于湖北省第七、第四行政督察区,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1928年至1932年,宜昌是湘鄂西苏区湘鄂边根据地、归(秭归)兴(山)巴(东)根据地、荆(门)当(阳)远(安)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gcdzg领导的人民革命武装斗争,在许多地方建立过革命政权。

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8月,中共江汉区委决定正式成立第四专员公署(亦称襄西专署),1949年1月改为当阳专署。

1949年5月20日在当阳成立宜昌专员公署,同月在当阳组建宜昌市党政领导班子。

6月11日,在当阳芦家湾正式成立中共宜昌市委员会、宜昌市人民政府。

1949年7月16日,宜昌城区解放。

宜昌专署机关和宜昌市党政机关随即从当阳迁驻宜昌城。

1949年11月15日,今宜昌市全境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北省分设8个行政区,宜昌行政区专员公署辖宜昌、宜都、枝江、当阳、远安、兴山、秭归、长阳、五峰9个县。

同时划出原宜昌县城区和近郊农村置宜昌市,直属湖北省人民政府管辖。

1951年,改湖北宜昌行政区专员公署为湖北省人民政府宜昌区专员公署,1955年改为湖北省宜昌专员公署。

1954年11月,宜昌市改属宜昌专署领导。

此时,宜昌专署辖9县1市。

1955年7月撤枝江县,将其辖区并入宜都县。

此时宜昌专员公署辖8县1市。

1958年12月,撤销宜昌专员公署,建立宜都工业区行政公署。

1961年5月,撤销宜都工业区行政公署,设立宜昌专员公署。

1962年6月,复置枝江县,仍为宜昌专署所辖。

至此,宜昌专员公署辖9县1市。

1968年1月成立宜昌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1年1月,神农架林区划归宜昌地区领导,1972年3月复为省属。

1978年8月,撤销宜昌地区革命委员会,设立宜昌地区行政公署。

1979年6月,宜昌市复为省辖市。

1984年7月1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长阳县和五峰县,分别成立长阳和五峰两个土家族自治县,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86年12月13日,国务院批准宜昌市设置西陵、伍家岗、点军3个县级行政区。

1987年11月3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宜都县,建立枝城市(1998年6月11日更名为宜都市)。

1988年10月22日,国务院批准当阳县撤县设市。

1992年3月,为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经中央批准,宜昌地市合并,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

此时,宜昌市辖7县(宜昌县、枝江县、远安县、兴山县、秭归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7个县)、2市(枝城市、当阳市)和3区(西陵、伍家岗、点军)。

1995年3月21日,国务院批准成立宜昌市?V亭区。

1996年7月30日,国务院批准枝江县撤县设市。

2001年3月2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宜昌县,设立夷陵区。

至此,宜昌市辖5区5县3市。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