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邬思道送粮 邬思道和田文镜,邬思道历史真实形象。
邬思道和田文镜,邬思道历史真实形象。
邬思道历史真实形象。
邬思道,一名斯道,字玉露,清代绍兴人。邬思道好读书,屡试不中,因家贫,只得以游幕为生,寓居河南开封,也就是绍兴师爷。腿有残疾。。邬思道自幼好读书,科举不得意,当时的巡抚田文镜慕名聘请邬先生入幕,承办一件棘手的案件。盛名之下,果然与众不同,案子上报北京刑部顺利通过,不象以往屡遭批驳。这样渐渐取得田文镜的信任。
一日,邬先生对田文镜说:“君愿为吐气督抚,抑或庸碌督抚。”田文镜答,当然想做吐气督抚了。邬先生就说,“既然你想做吐气督抚,就得听任我替你办一件事,此事你却不可掣肘。”田文镜就问是什么事,邬先生就说:“我替你准备了一篇上皇上的奏章,如果这道奏章送上去,君的大业便可成。只是此奏章内容你一字也不能看,不知你能不能信任我”。

田文镜与邬先生相处了一段较长的时间,深知邬先生有勇有谋,于是干脆的答应了。原来这篇奏章的内容是弹劾隆科多的,隆科多是雍正的娘舅,官居大学士,隆科多倚拥戴之功,常做越礼违法之事,雍正这时已对他非常厌恶,正想清除他而苦于无从下手,因满朝文武虽知隆科多不法,但慑于其权势,没有人敢揭发。
邬先生摸透了雍正的心理,所以敢做这件人家不敢做的事。雍正看了奏节,正求之不得,立即将奏节发交六部核议,办了他的罪。从此,雍正对田文镜宠遇日隆,而邬先生也声名远播了。
扩展资料
邬思道生平事迹: 有一次田文镜和邬思道为了一点小事,意见不合,结果邬思道甩手离去,让田文镜事事都不顺利,最后只得再请邬师爷回来。结果邬师爷大摆架子,每天要有一个五十两重的银元宝放在桌上,才肯捏笔,田文镜也只得依他。雍正皇帝听说此事后,竟在田文镜的请安折上批:“朕安。邬师爷安否?”田文镜之后全凭邬师爷替他拿主意。
百度百科:百度百科—邬思道生平事迹
历史上到底有没有邬思道这个人
邬思道这个人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其人其事与《雍正王朝》中所描述的相差太多。晚清之时,绍兴师爷开始流行。邬思道也是绍兴人,于是绍兴师爷便商量着将邬思道奉为他们的“祖师爷”。
既然是祖师爷了,那么自然要有些拿的出手的成就来。今天流传的许多邬思道的事迹,其实很多都是当时的绍兴师爷回忆、加工和编造出来的。可想而知这些流传的事迹真实度并不高,甚至许多事迹还有不同的说法,自相矛盾。二月河小说中的邬思道,很多方面都是取材于晚清之时绍兴师爷的说法,所以自然与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邬思道相去甚远。 记载邬思道的历史文献并不多,所以邬思道的人物事迹也并不详细。但是完全可以确定的是邬思道并不是雍正帝的谋士,而是清朝大臣田文镜的谋士。 邬思道,又叫邬斯道,字王露,是清代绍兴人氏。邬思道自幼读书,他的理想和许多读书人一样就是考取功名,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过可惜的是,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屡试不第。贫寒的家庭出生并不足以承担他专心科考,为了维持生计,邬思道无奈之下只能放弃科举考试,转而以游幕为生。 这个时候的邬思道寓居河南开封,虽然腿有残疾,但是因为他智谋无双,还是被许多人奉为上宾。当时还是河南巡抚的田文镜手上有一件非常棘手的案子,帐下幕僚都毫无头绪。当时邬思道很有名声,于是田文镜便慕名将邬思道请入府中,此后便一直辅佐田文镜。 盛名之下果然不是匹夫,在邬思道的帮助下此案顺利上报北京刑部顺利通过,不象以往屡遭批驳。邬思道因此得到了田文镜的信任,此后遇事田文镜往往都会请教邬思道。而在邬思道的帮助下,田文镜的折子多和上意,渐渐的出了头。 邬思道既然辅佐田文镜在,自然希望田文镜能够更上一步。当时权臣隆科多仗着是雍正帝的舅舅,又有从龙之功,所以日益跋扈,常有逾法之事。雍正帝早就难以忍受,但是朝中大臣却迟迟未曾对隆科多进行弹劾。邬思道抓住雍正帝的心理,劝说田文镜对隆科多进行弹劾。 田文镜虽然有一时的迟疑,但是与邬思道长期的相处,也知道他是一位有胆有谋之人。考虑再三,最终同意了邬思道的谋划。 在邬思道的指点下,田文镜向雍正帝呈上了弹劾隆科多的奏章。雍正帝看了之后,当即奏节发交六部核议,最终定了隆科多的罪责。因为此事,田文镜受到雍正帝的信任,此后宠遇日隆。邬思道也因为这件事情声名远播,被世人熟知。 田文镜与邬思道相处久了,也是会有摩擦的,后来两人因为一件事情有了间隙,邬思道愤而辞去。据史料记载,邬思道离开之后“自此文镜奏事,辄不当上意,数被谴责”。没有办法,田文镜最终只能重金将邬思道请回。 邬思道在历史上记载不多,他到底是哪年离世,又是怎么死的,并无详细记载。想来一位区区谋士,应当不至于死于非命,怕还是寿终正寝了的。精明的邬思道,短暂投靠田文镜后,为何最终又选择了李卫?
邬思道之所以要改投李卫,主要是因为李卫给他的待遇足够好。
我们知道,邬思道最初就是李卫的幕僚,李卫深知他是一个人才,因此对他非常重视。话说雍正皇帝继位后,李卫出任江苏巡抚,田文镜担任河南巡抚,当时田文镜因为国库的欠款问题忙得焦头烂额,李卫和田文镜是好友,于是就把邬思道推荐给了他。田文镜答应每年给邬思道八千两银子的薪水,不过,当国库欠款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后,田文镜觉得邬思道不值这个价,想要降到一年五百两。事实上,田文镜对邬思道并不了解,李卫之所以能够崛起,邬思道这个幕僚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不过,田文镜却不知道邬思道的厉害之处,所以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邬思道一听田文镜要降低自己的待遇,当然不乐意了,他本就没有固定官职,一旦以后当不成幕僚,可就彻底失去收入来源了,所以,为了今后的生活着想,他非常看重如今的工资待遇。既然田文镜给不了满意的价格,邬思道便只能选择离开田文镜,事实上,邬思道还是一个非常合格的幕僚,他深知田文镜因为推行新政得罪了河南的大小官员,恐怕未来会影响仕途,所以在离开之前,邬思道劝田文镜“慢一些,注意缓和各方面的关系。”
由此可见,邬思道对田文镜是非常了解的。邬思道离开田文镜后,又重回了李卫的身边,李卫给他的待遇比起田文镜就高得多了,邬思道也乐于与李卫相处。事实上,李卫的为官水平要高于田文镜,在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上,他的手段要多得多,况且还有邬思道的帮助。此后,在李卫的庇护下,邬思道的日子过得倒也不错。
邬思道明明知道田文镜清正廉洁,为何要狮子大开口向他要八千两银子?
邬思道是清代绍兴人,因为家贫,再加上屡试不中,最后只能以游幕为生。而他主要的成就是辅佐了雍正帝,而且当时的清官田文镜是邬思道的好友。邬思道明知道田文镜清正廉洁,结果却要向他索要八千两银子,那么邬思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首先就是为了让雍正帝打消对邬思道的戒心。毕竟对于帝王而言,一个臣子如果无欲无求,对什么都不在乎,那么是最可怕的。毕竟这样的人是没有弱点的,对于帝王而言就无法掌控,而此时,雍正帝面前的邬思道就是这样的人,邬思道也深刻地明白这一道理。所以为了能够全身而退,就向田文镜要八千两银子,以此表明自己非常的爱财。这样就将自己的弱点暴露在雍正帝面前,所才能打消雍正帝对他的戒心。
其次就是为了能够顺利的隐退。因此在田文镜手下做幕僚的时候,如果邬思道向田文镜要八千两银子,那么就让田文镜不能够养一些兵丁和家眷,久而久之田文镜的俸禄和养廉银根本就不够。所以最后田文镜因为接受不了邬思道口中的八千两银子,就赶走了他。而且雍正帝在得知邬思道已经走了之后,并没有追查和封杀他。
综上所述,邬思道真的非常的聪明,想要能够顺利地从雍正帝身边脱身,才想到了这样的办法。毕竟没有弱点的能人,是不能让帝王彻底的放下心来,而邬思道就是通过这样的办法才能顺利的隐退。
邬思道为何向田文镜要八千两银子,他真正意图到底是什么?
其实邬思道真正的意图不是钱而是想要摆脱雍正的控制,彻底隐居起来。
田文镜和邬师爷的关系?
田文镜早年救过邬思道,后邬思道成为帝师,为雍正登基运筹帷幄,雍正皇帝继位后,邬思道中隐于朝,先是任诺敏的师爷,恰逢田文镜查诺敏的亏空,在邬思道的点拔下扳倒诺敏,田文镜得升河南巡抚,邬思道就此成为田文镜的师爷,其实相当于田文镜替皇上养着邬先生
邬思道,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绍兴师爷邬思道
传说清朝雍正年间,河南总督田文镜手下有位名叫邬思道的“绍兴师爷”。有一天邬师爷问田文镜:“大人,您是想当一名有名的总督呢,还是想当一名平常的总督?”田文镜答道:“当然想当有名的总督啦!”邬师爷于是说:“大人如果想当有名的总督,就请放手让我行事,您不要干涉。”然后,他替田文镜起草了一份奏折,不让田文镜看半个字,连夜誊清密封,差专人送到北京。事后邬师爷对田文镜说:“只要这份奏折上去,大人的事就成了。” 原来这份奏折是参劾当时权倾一时的吏部尚书、总理事务四大臣之一的隆科多。隆科多乃雍正皇帝胤的舅舅,康熙皇帝驾崩后,他即宣读遗诏,让身为四阿哥的胤继位。可是胤当了皇帝之后,总觉得隆科多曾参与自己篡夺帝位的阴谋,很想剪除此一知情者,所以当他接到邬师爷起草的这份奏折后,正好借题发挥,罢了隆科多的官,以后又判刑监禁。由于这件事,雍正皇帝对田文镜宠遇有加,不但让他长期督豫(河南),还兼督山东,成为其手下最得信任的地方大员。而邬师爷也因此获得田文镜的信任。 有一次田文镜和邬师爷为了一点小事,意见不合,结果邬师爷甩手离去,让田文镜事事都不顺利,最后只得再请邬师爷回来。结果邬师爷大摆架子,每天要有一个五十两重的银元宝放在桌上,才肯捏笔,田文镜也只得依他。雍正皇帝听说此事后,竟在田文镜的请安折上批:“朕安。邬师爷安否?”田文镜从此全凭邬师爷替他拿主意。 田文镜死后,各地督抚纷纷以重金聘请邬师爷,可这位邬师爷却失踪了。后来有人在北京看见他,原来他已入宫替雍正皇帝办事。 这则故事见于李岳瑞的《春冰室野乘·田文镜之幕客》,可能只是“野语村言”而已。首先田文镜得宠于雍正皇帝,是在督豫以前,因受命祭告华岳,归京直言山西灾情而引起皇帝注意。其次隆科多的罪状多犯在朝廷京师,外省即使有所耳闻,也不能代疱参劾。尤其奏折制度形成于康熙年间,外省大员的奏折乃是向皇帝打的“小报告”,极为机密,必须亲笔书写,不容他人誊抄,再则皇帝也是亲阅亲批,绝不可能由他人一手包办。 然而,这个故事中提到官员拿钱聘请“师爷”,全靠师爷来处理公务的现象,确实是清代政治的一大特点。这种师爷的正式称呼是“幕友”,或者叫“幕宾”、“幕客”。在清朝各种大大小小的政府衙门里,都有幕友参与政务,帮助官员处理各项公务。就清代1358个县、124个州、245个府与18行省的布政司、按察司、巡抚、总督每个地方衙门,以及朝廷六部、大理寺、理藩院、詹事府、都察院等中央机关衙门来看,只要每个衙门请四位师爷,全国的师爷总数就当有一两万人之多,形成不亚于正式官僚团队的庞大群体。 真实(46)形象(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