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体水气 酒、色、財、氣四堵牆……?
酒、色、財、氣四堵牆……?
“酒是穿腸毒藥,色是刮骨鋼刀。財是惹禍根苗,氣是雷煙火炮。”傳說,北宋有個人在東京汴梁大相國寺的牆上題了首著名的詩詩:“酒色財氣四堵牆,人人都在裡面藏。誰能跳出圈外頭,不活百歲壽也長。”這首通俗易懂的詩一經問世,人們就紛紛傳誦。一天大文豪蘇軾來到大相國寺,他在看到牆上這首詩後,略一沉吟,就揮豪附和一首:“飲酒不醉最為高,戀色不迷真英豪。世財不義切莫取,和氣忍讓氣自消。”第二天,宋神宗在王安石的陪同下,也來到了大相國遊玩,看到了二人的題詩後,
和王安石各和詩一首。王安石的詩:“無酒不成禮儀,無色路斷人稀。無財民不發奮,無氣國天生機。”宋神宗的詩寫的是:“酒助禮樂社稷康,色育生靈重綱常。財足糧豐家國盛,氣凝太極定陰陽。”也有說頭首詩為蘇軾的好朋友佛印禪師所寫,不管怎樣說,這個故事只是借重名人效應的一個傳說吧。
這四首詩反映了四種人生的價值觀。頭首詩深含哲理,人間萬物欲望難平,魔由心生,無謂的追逐灑丶色、財、氣,只能被其所困,只有淡泊丶寧靜,遠離無謂的誘惑,萬事看的雲淡風輕,歲月靜好,心中的煩惱就會消失。
蘇軾為人豪放,才華橫溢,一生仕途坎坷,身為保守派的蘇軾雖反對王安石的變法,但不主張全盤否定,“烏台詩案”蘇軾一貶再貶,但蘇軾生性豁達、安天樂命,雖一生顛簸不定,但都能淡泊名利,隨遇而安,享受人生,遍嘗美食、遊歷名山大川,勤政愛民,做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計程車大夫,他認為凡事皆要有度,只要恪守道德丶綱常規範,就不失為人處世之道。
王安石做為朝廷的重臣,一生致力於變法改革,以圖改變北宋百年積貧累弱、受製於外敵的局面。王安石主張:“發富民之藏以救貧民。”立法度、革弊政丶富國強兵而利民,王安石的變法成績斐然,國庫大增,對西夏一改消極防禦的被動局面。但王安石的新法觸犯了大地主丶豪強丶貴族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使王安石的新法頒布伊始,就遭到保守派從上到下的頑強阻撓和反對,改革舉步維艱,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新法得以實施,政績顯著,國庫大增,國家實力空前提高,但由於保守派舊黨的極力阻撓,大地主丶豪強、互相勾結將所受的損失轉嫁於普通百姓身上。這樣不僅沒有減輕百姓的負擔,反而加重了他們對普通民眾的盤剝。因此,朝堂上下民怨沸騰、怨聲載道。王安石兩次罷相,保守派上台後,既使宋朝將士浴血奮戰奪取的西夏土地,司馬光都要全盤奉還,還要求前方將士對西夏兵卒行有禮丶屈意奉迎不得招逆西夏。變法失敗後,王安石鬱鬱而終。王安石對待酒色財氣的觀點,認為只要能富國強兵,於國於民有利,不使國家渾渾沉沉,黎民百姓有意可盼,不再沉沉於萬馬齊喑之中,百姓就能安居樂業丶激揚向上,國家充滿了生機,就利於社稷。
宋神宗作為一位意圖勵精圖治、致力於宋朝中興的君主,當然希望江山永固丶人丁興旺丶家足國富丶國祚綿長,江山社稷永延子孫。他的價值觀為重振國之神威,福佑千秋萬代。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人生觀、價值觀,只要端正自我,不為貪欲所迷失方向,心明如鏡丶自律自勉,就能逍遙一生,奉獻自己的價值。
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