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在哪 歷史上的鴻門宴真的存在麽?
歷史上的鴻門宴真的存在麽?
鴻門宴只是司馬遷神化皇權的需要而已,並沒有那麽多驚險刺激的情節。
劉邦是弱智麽?
鴻門宴的起因是,劉邦派兵把守函谷關,項羽知道了很不爽:老子率領諸侯聯軍打垮秦軍主力,你在這裡撿現成?來呀,給我弄死劉老三!於是劉邦到鴻門賠禮道歉,對此的解釋是“鯫生說我曰:‘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故聽之。”

司馬遷把劉邦寫成一個傻子,自己在關中幹啥都是手下馬仔的指使,遇到困難都是“為之奈何?”可能麽?劉邦這種天生當大哥的人,沒有領導管理才能,能率領一隻幾千人的孤軍一路西進,拿下秦國本土?
帶兵打仗不是做遊戲,是要死人的!沒有兩把刷子,馬仔誰跟著你混?封鎖函谷關就是劉邦本人的意思,這是他基於人性的考慮。
項羽在巨鹿城下要想打敗秦軍,就得整合幾十萬的諸侯聯軍,但大家都不是鐵板一塊,都有自己的小算盤;就算你打敗秦軍,怎麽善後、怎麽分地盤那也得討論半天;所以,我正好抓住這個時間差,在關中籠絡人心。
派人封鎖函谷關,如果看到項羽他們在來的路上打起來了,好,坐收漁利;如果看到他們一路上和和氣氣,那麽就趕緊認慫,開玩笑,幾十萬得勝之師不是鬧著玩兒的。守函谷關是劉邦的一種投機行為。
劉邦在關中搞約法三章,秋毫無犯,和道德沒有關係,實在是不敢輕舉妄動呀,難道想把自己變成諸侯聯軍的對立面麽?你在這裡搶錢搶女人不就成了諸侯的公敵了麽?
不過劉邦還是過於自信,他想不到項羽就是牛叉,硬是把幾十萬諸侯大軍都團結在了自己周圍,而且還真把自己當成了敵人浩浩蕩蕩的殺過來了!
這種情報絕對是帶頭大哥必須掌握的,不然劉邦是幹啥吃的?哦,要你項伯大半夜跑過來送信,劉邦才知道項羽已經進入關中,才知道大禍臨頭?不需要你項伯來當叛徒!畢竟幾十萬大軍不是空氣,劉邦的情報人員不是瞎子。
劉邦是能認清楚形勢的,沒有項伯,劉邦照樣會認慫,會去找項羽賠禮道歉。
項羽婦人之仁?
《史記》記載,項羽在鴻門宴上婦人之仁放走了劉邦,最終奠定了他失敗的原因,這是以果推因的邏輯,放劉邦和失敗沒有半毛錢關係。
項羽是個一言不合就殺掉會稽郡守的人,一言不合就火並宋義的人,一言不合就坑殺20萬秦軍的人!說項羽仁慈那不是扯淡麽?項羽殺人與否是基於利益的考量,覺得殺你對我的霸業有幫助,絕對不客氣;殺你反而會招來禍害,當然不會殺。
劉邦不能殺麽?當然不能。第一,劉邦當時只是個小角色。我們因為知道結果是劉邦打敗項羽,所以認為要是鴻門宴上項羽殺了劉邦,那麽天下就歸項羽了。當時,劉邦這樣的實力派,諸侯聯軍裡數不勝數:英布、田榮、張耳等大佬哪個手底下沒有地盤沒有幾萬軍隊?
誰敢保證劉邦一定能成功?陳勝、武臣、周文、項梁等哪一個不比劉邦的實力更強?問題是他們現在還在麽?在第一輪的海選中就已經出局了。當時的劉邦,絕對不可能成為項羽打擊的主要目標,也沒這個資格。先入關中就代表關中是劉邦的了麽?拳頭才是硬道理,你劉邦只有乖乖認慫的身份!
什麽范曾看到劉邦頭頂上有五彩運氣,這是天子氣,這個完全就是政治宣傳和童話故事了,就是司馬遷用來證明項羽的婦人之仁和劉備天命所歸的小把戲而已。
第二,殺了劉邦對項羽沒好處。就算劉邦是項羽的主要威脅,項羽敢殺麽?殺一個人很容易,白刀子進紅刀子出,問題是怎麽擺平相關利益群體?殺了劉邦,劉邦的馬仔樊噲、蕭何會善罷甘休?
王允牛吧,殺了董卓,然後呢?董卓的小弟把王允宰了。孝莊帝牛叉吧,居然把權臣爾朱榮殺了,然後呢?爾朱榮的小弟把孝莊帝宰了。也就是說,如果不能擺平大哥背後的小弟,你就算殺了大哥也無濟於事,反而陷入被動。
能擺平大哥背後的小弟,那還等什麽呢?所以司馬昭把曹髦宰了,屁事沒有。
殺了劉邦,諸侯聯軍難道不會以此為借口攻擊項羽?好歹楚懷王有約在先,先入關中稱王,雖然這是句屁話大家都認拳頭,但這就是法理上的優勢,諸侯不會打著楚懷王的旗號搞事麽?項羽是盟主,而不是這些諸侯的爹媽,諸侯給你臉你是四十萬大軍的大哥,不給你臉你手下就只有楚軍嫡系幾萬人而已。
瓜分地盤的軍事會議
真實的鴻門宴平淡無奇,沒有那麽多驚心動魄的場面,更沒有神仙鬼怪,就是分地盤的軍事會議而已。鴻門宴和小日本投降後舉行的重慶談判一樣,都是分配利益的軍事會議;難道委員長敢把天朝太祖解決了?那太祖手下的幾十萬軍隊你能擺平麽?
重慶談判具體什麽內容,百度上都有,不是什麽秘密,就是開會商量討論怎麽處理戰後事宜,台面上都是為了人民為了國家,實際上嘛,就是分配蛋糕的問題。
如果說當時沒有報紙等媒體,作為後來勝利者的一方肯定是這樣記載重慶談判的:委員長手下的馬仔看到太祖頭上有五彩祥雲,勸委員長殺掉太祖,不然會留下禍患;太祖爺也是擔驚受怕,主動認慫,趕緊賠禮道歉,手下的彭帥、林帥如何闖入會場,如何英勇救主,戴笠如何派刺客刺殺;還好委員長優柔寡斷,太祖僥幸脫險,最後創立了我天朝。
如果委員長乾掉了太祖,那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這些人不會趁機舉起“為了人民為了和平”的大旗搞事情?和委員長一樣,項羽也不是傻子。
鴻門宴就是項羽、劉邦以及其他諸侯大佬怎麽分地盤分女人的會議,劉項二人是主角不假,但其他大佬絕對不是配角,這次會議就是項羽尊重各方利益主持的分封大會。鴻門宴中,劉邦居然上個廁所就跑了,這更扯淡了。哦,主持人在講話,你就跑了?
那分封的結果如果對你不利呢?你劉邦不發言麽?你逃跑了,那最後怎麽又接受項羽分的漢王頭銜?這不尷尬麽?
我們覺得項羽老是不聽范曾的話,就是一個剛愎自用的人。要知道,項羽叫范曾亞父,這是什麽禮節?劉邦都沒有給任何一個馬仔這種待遇。因為項羽失敗了,我們會找到他身上一萬個毛病並且誇大。項羽也是那個時代優秀的風險投資者,人家的胸懷和才能不知道超出我們這些吃瓜群眾幾個數量級。
總體來說,鴻門宴是一次成功的、團結的大會,是各方利益博弈的結果。也就是說,項羽的分封是不得已的無奈之舉,為啥我們喜歡嘲笑項羽搞什麽霸業,而不是稱帝呢?問題是項羽有能力稱帝麽?(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