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道县历史名人 通城县的历史
通城县的历史
通城县名源于通城镇,简称隽。
“通城”名源向无确说。
一说通城地处三省六县通衢,东可达南昌,南可通长沙,北可抵武昌,西连岳阳,四面通城,故而得名;一说取意于“水道通,地势顺,直注武昌城”。
通城县域内,远在龙山文化时期即有人居住。
周为楚地,秦属南郡。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下隽县,武帝时属长沙国。
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改长沙国为长沙郡,下隽隶之。
三国时属吴,为周瑜封邑。
南朝宋文帝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改隶巴陵郡。
南齐东昏侯永元元年(公元499年),改下隽县为上隽县,设锡山市(今隽水镇)。
梁大同五年(公元539年)废上隽县,分立乐化县、下隽县,隶属上隽郡。
隋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乐化、下隽并入蒲圻县,属荆州江夏郡,分蒲圻南境置唐年县(今通城、崇阳境),隶属鄂州。
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改锡山市为镇,元和五年(公元810年)更名为通城镇。
五代杨行密(公元902-903年),改唐年县为宗阳县,南唐又改宗阳县为唐年县。
周朝属楚国,秦朝属南郡。
汉朝,汉高祖六年(公元201年)置下隽县;汉武帝时属长沙国;建武十三年改长沙国为长沙郡,下隽县隶之。
三国,属吴国,为周瑜封邑。
南齐,东昏侯永元元年(公元499年),改下隽县为上隽县,设锡山市(今隽水镇)。
梁朝,大同五年(公元539年)废上隽县,分立乐化县、下隽县,隶属上隽郡。
隋朝,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乐化、下隽并入蒲圻县,属荆州夏郡。
唐朝,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分蒲圻南境置唐年县(今通城、崇阳境),隶属鄂州。
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改锡山市为镇。
元和五年(公元810年)更名为通城镇。
五代,杨行密(公元902-903年),改唐年县为宗阳县,南唐又改宗阳县为唐年县。
北宋,宋太祖开宝八年(公元975年),改为崇阳县,属鄂州。
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分崇阳县南上隽、乐化、天宝3乡置通城县。
此为通城设县之始。
元朝,属武昌路。
明朝,属武昌府。
清朝,属武昌府。

中华民国,属江汉道,民国21年后,属湖北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
949年10月,属大冶专员公署 。
1952年秋后属孝感专员公署。
1958年11月,通城、崇阳合县。
1960年1月属武汉市。
1960年12月,恢复通城县,仍属孝感专员公署。
1965年8月属咸宁专员公署,今属咸宁市。
1、山地
县境东南西三面群山环抱,构成面积 488.7平方公里的中高山区,约占全县总面积的 42.84%。
其中,海拔 250— 500米的 346.18平方公里, 501— 800米的 107.6平方公里, 801— 1200米的 30.19平方公里。
1200米以上的 4.73平方公里。
东南边缘的黄龙山系属幕阜山脉。
黄龙山系又分东北支,西南支和中支。
东北支由黄龙山、白面山、南楼岭、苦竹岭、狮古尖、黄袍山等组成,县境东面及东北诸山皆有此支所出。
西南支由凤凰翅、燕子岩、冬桃山、张师山、黄金山、白石山、古仑峰、相师山等组成,西南诸山都属此支。
中支由黄龙山北麓又分出东西两分支,伸入县境中部。
东分支由云溪山、大包山、九曲岭接鸡笼山;西分支由清凉山、黄鹤楼北接锡山,向西接九岭、梧桐山、尖山。
2、丘陵
县境丘陵地区面积 52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 46.02%。
按地势可划分为南部高丘陵区和北部低丘陵区。
南高丘陵区包括东起塘湖镇东南至麦市镇,西南至马港镇、五里镇、石南镇和北港镇、隽水镇南部的丘陵地区,面积近 300平方公里,其间山丘分布多且密,除梧桐山海拔高于 300米,余处海拔高度一般在 150— 300米。
北部低丘陵区包括东北部的四庄乡、沙堆镇,西北部的大坪乡、关刀镇、隽水镇北部丘陵区,面积 200余平方公里,山丘分布较高丘陵区少且地势低,除堆山、铁柱山两山海拔超过 150米,余地一般为 90— 150米。
3、平畈
县境内平畈多散布于河溪两侧和丘陵之间,俗称段、畈、垅。
全县共有大小平畈 60余处,为本县水稻主要产地,其面积一般在 1— 5平方公里,总面积 127平方公里。
约占全县总面积的 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