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正宗河南方言 河南方言详细资料大全
河南方言详细资料大全 河南方言主要流行于河南及河南周边地区。由于河南人口众多,历来的政治、战争、经济、运动原因,人口的流动性导致河南境内以外的很多地区也有大量以河南话为主的群体。河南方言代表文字是“中
河南方言详细资料大全
河南方言主要流行于河南及河南周边地区。由于河南人口众多,历来的政治、战争、经济、运动原因,人口的流动性导致河南境内以外的很多地区也有大量以河南话为主的群体。河南方言代表文字是“中”字,有不偏不倚、正适合、舒服、好、可以、中心、中庸等多种含义。
除河南以外的使用河南方言的集群地区有:河北省南部2个市县、山东省西南部31个市县、山西省西南部汾河谷地28个市县、安徽省淮河以北22个县市和淮河以南的凤阳县、蚌埠市、霍邱县、金寨县、江苏省徐州市、宿迁市、连云港市、东海县、赣榆区、陕西省安康市、白河县。(详见配图以及百科具体内容。)

基本介绍
中文名:河南方言外文名:The Henan dialect语言分类:汉藏语系—汉语—官话—中原官话地位:北方官话分布:河南大部及周围部分地区使用人口:约1.06亿标准音:郑州话 方言系分支,形成发展,方言现状,讹音错意,方言危机,与国语关系,基础用语,方言举例,影视作品,方言情怀,参见,方言系分支
河南方言包括河南省17个省辖市、21个县级市、89个县、48个市辖区、河北省南部二个市县、山东省西南部三十一个市县、山西省西南部汾河谷地二十八个市县、安徽省淮河以北亳州、阜阳等二十二个县市和淮河以南的凤阳县—蚌埠市—霍邱县—金寨县、江苏省徐州市—宿迁市—连云港市东海县赣榆县、陕西省宝鸡、安康市白河县。除西安道北的河南方言外,河南的移民往往在异乡形成自己的方言,如南水北调工程初期从河南淅川移民到湖北柴湖的河南人,三十多年过去了,这些移民还是讲著河南方言,如果以语言和文化认同来区分人群,他们无疑成为湖北籍的“河南人”。河南方言 河南方言分布在河南省淮河干流北部的广大地区。 而淮南的信阳方言分布在信阳中东部的信阳县南部、罗山、光山、新县、潢川、固始、商城一带属于中原官话信蚌片。 在河南省内,又可根据淮河划出淮北方言和淮南方言。淮北方言即河南方言,比较普及,不管是豫北的鹤壁,豫西的洛阳,还是豫南的南阳,豫东的开封等地,皆用淮北方言。 黄河以北的安阳(安阳市区及西北的县)和新乡的北部方言、焦作各辖县,也不属于河南话的范畴而属于晋语-邯新片,那是一种比河南话更加硬朗的山区口音,接近于河北邯郸。在这个地区是典型的十里不同音,西部的林州市(隶属于安阳的县级市)口音更加接近于山西话,也属于晋语邯新片。 河南方言近代代表方言为标准河南话,与国语发音完全一致,圆润、宛转,在豫剧节目中的对白中使用,实际上并不存在使用人群。然而标准河南话是在郑州、开封话的基础上形成的。沿京广铁路地区,北至河北石家庄,南至驻马店,口音接近郑州话。尚有洛阳城市话,洛阳老城话,豫西山区话,豫东话,信阳话等。中原官话区中原官话包含15个片,有兖菏片、邢邯片、徐淮片、郑开片、洛嵩片、南鲁片、漯项片、商阜片、信蚌片、汾河片、关中片、秦陇片、陇中片、南疆片,其中河南境内的有兖菏片、郑开片、安新片、洛嵩片、南鲁片、漯项片、商阜片、信蚌片、汾河片9片。其在河南省内分布如下: 1、郑开片 郑州市、开封市、开封县、封丘县、荥阳市、荥阳县、尉氏县、兰考县、民权县、杞县、通许县、中牟县、荥阳市、新密市、新郑市、鄢陵县 2、洛嵩片 洛阳市、嵩县、巩义市、登封市、偃师市、孟州市、孟津县、伊川县、新安县、宜阳县、渑池县、洛宁县、三门峡市、义马市、栾川县、卢氏县 3、兖菏片 范县、台前县 4、南鲁片 南阳市、鲁山县、长葛市、临颍县、郾城县、许昌市、许昌县、平顶山市、舞钢市、襄城县、郏县、禹州市、汝州市、汝阳县、宝丰县、叶县、舞阳县、方城县、南召县、西峡县、淅川县、内乡县、镇平县、社旗县、泌阳县、唐河县、邓州市、新野县 5、漯项片 漯河市、项城市、扶沟县、西华县、周口市、淮阳县、商水县、上蔡县、汝南县、驻马店市、西平县、遂平县、确山县、正阳县、平舆县、新蔡县 6、商阜片 商丘市、睢县、太康县、宁陵县、柘城县、虞城县、鹿邑县、夏邑县、永城市、郸城县、沈丘县 7、信蚌片 信阳市、桐柏县、息县、淮滨县、罗山县、潢川县、光山县、新县、商城县、固始县 8、汾河片 灵宝市、陕县 9、安新片 汤阴县、内黄县、滑县、南乐县、清丰县、濬县、卫辉市、新乡县、长垣县、原阳县 晋 语区河南省内晋语区只有晋语邯新片,包括安阳市、安阳县、林州市、鹤壁市等地(市区多为中原官话郑开片河南方言)、淇县、新乡市、辉县市、获嘉县、卫辉市、焦作市、修武县、温县、武陟县、博爱县、沁阳市、济源市等靠近太行山区一带。鹤壁市市区因建市后涌入大量的中牟县,荥阳等地移民,是豫北五市里唯一存在郑开片口音的地域。该区方言与中原官话区最明显的特点是保留中古汉语的入声调,一般有五个声调 阴平(如“三”), 阳平(如“人”), 上声(如“五”、“九”), 去声(如“四”) 入声(如“一”、“六”、“七”、“八”、“十”) 入声保留有喉塞音的韵尾,例如安阳县方言的“一”读为[j?ʔ]“十”读为[s?ʔ]“八”为[boʔ]等。形成发展
河南方言的核心成分是中原官话,中原官话是官话方言的一支。我们要详细考察河南方言的音韵结构的演变与层次,必须了解河南方言的历史形成,了解河南方言的历史形成,,要置之于整个北方方言大背景下去了解其发展过程。 中原官话分布在远古华夏族的传统居住区,今陇海线南北。中原官话又细分为河南方言、关中方言东府话、关中方言西府话、秦陇方言、陇中方言、南疆方言。中原地区是汉族文化主要发祥地之一,中原官话的形成也必然与原始汉语有更多的内在联系。 原始汉语最初分布于黄土高原(含渭河流域一洛阳地区一汾河流域南部)和华北平原西半部。其中炎黄融合而成的华夏语是汉语的一支,分布于渭河流域一洛阳地区一汾河流域南部和华北平原西部。陕北、晋中北的高原汉语与突厥语组融合,成为目前秦晋方言的源头。河北平原的华夏语与蒙古语组融合,成为燕赵方言的源头炎帝部落统治了大半个河南省,百越通古斯融合的东夷语也被华夏语所函化,成为中原官话的源头。 中原官话的几个源头有: ① 夏朝统治今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其语言是受东夷一定程度影响的华夏语。 ② 商族语言最初是华夏化很深的东夷语,流行于中原东部今鲁西南一冀南一豫北一皖北一徐州,商朝统治中原几百年后,商语、半华夏化的中原东部东夷语被中原地区的华夏语所函化,成为今日中原官话的雏形一洛阳华夏语。 ③ 以洛阳为标准音的华夏语后来成为东周通用全国的雅言,《诗经》的语言就是雅言,孔子讲学用的就是雅言,而不是鲁国方言,孔子成为推广民族共同语的先驱。秦朝时推行“书同文”等文化政策,使民族共同语的传播有了政治上的保障。汉代雅言演化为“通语、凡语”,西汉扬雄编著的《方言》就是用“通语”来解释各地的方言的,这是我国第一部方言著作。魏晋南北朝时,以洛阳语音为标准的“通语”从中原传向北方和江左一带。《魏书咸阳王禧传》就有关于北魏孝文帝通令“断胡语,用正音洛阳话”的记载。南朝宋齐梁陈都建都于金陵今南京,当时的金陵话是洛阳话的沿用。 ④ 隋场帝杨广以洛阳为首都,把数万户富商大贾从全国各地迁徙到洛阳,推广以洛阳为代表的正音和正语。 唐朝时,洛阳话仍然被看作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如孔颖达对经学的传述和注疏,韩愈、柳宗元等在文学上的创作活动等,促进了汉民族书面形式的共同语的广泛流传。唐代科举时赋诗作文也提出了语音方面的要求,即要符合从魏晋南北朝流传下来的以洛阳语音为标准音的《切韵》的规范。方言现状
讹音错意
河南方言表示常被错误解释为“一”,“一个”与“一”所表达的意思是不同的,前者表示数量,后者表示顺序。河南话中表示“一”的依然是“一”(读音:yí),表示“一个”的才是“一个”(河南话连读:yuò)。究其原因,汉语中的“个”本音是“guuo”(读音类似于“过”,今粤语、客家话、和大部分官话区仍读此音),而河南话中连音现象严重(这个不难发现),于是就把“一个”两个字连读了,成了今天的“yuò”,而表示“两个”的是“俩”(河南话读音:liā),表示“三个”的是“仨”(河南话读音:sá)。另:“yuò”“li┓sá”在实际使用中可以代替一切量词。例如:我今天吃了yuò(一个)馍(馒头)。 另注:一种解释是“反切”,也即取前一字的声母和后一字的韵母,组成新字的读音。方言危机
自国家推行国语之后,河南话的使用者大幅减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学习并经常使用国语交流,时间久了,致使河南话语法和用词越来越向国语靠近,丧失了河南话里本所应具有的重要的辞汇语法特性。且很多年轻人经常使用国语与河南话之间的规律来推测河南话读音,而不知道或不使用河南话的原本读音。以上情况在河南省会郑州大量出现,郑州话读音与国语读音除了声调上的不同,字音基本是保持一致的,所以能听懂国语的人一定能完全听懂正常语速的郑州话,但却不一定能完全听懂正常语速的开封话和洛阳话。但郑州话因为与国语用词相近,更易为外人所听懂,所以电视萤屏(不包括网路)上出现的河南方言基本是讲的郑州话,但也恰恰是因为郑州是一个大融汇的新兴城市,所以相对于河南方言区其他城市来说,不算太正宗。与国语关系
河南方言涵盖的区域很广,包括河南省98个市县、河北省南部2个市县、山东省西南部31个市县、山西省西南部汾河谷地28个市县、安徽省淮河以北22个县市和淮河以南的凤阳县、蚌埠市、霍邱县、金寨县、江苏省徐州市、宿迁市、连云港市东海县赣榆县、陕西省安康市白河县。历史上,北方官话区长期以河南方言为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语汇和语法系统。由于社会历史状况和自然地理环境诸多因素的制约,在不同地域里,汉语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从而形成了互有差异的方言。汉语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汉语发展到如今,已有了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但仍然存在着相当分歧的方言。这种分歧既表现为不同方言之间的分歧,也体现为方言与国语之间。国语转换为河南话的简单方法 在语音、语汇及语法三方面的差异。河南方言与国语在语音、语义上的差异也是比较明显的,由于这种差异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因而情况极为复杂。 简单来说河南话和国语之间的声调差异可以用图中的方法转换,这也是外地人快速掌握河南话的途径,只不过词义的区别就得在生活实践中慢慢领会了。基础用语
*[注].1.括弧前面的字是河南话使用的字,括弧里面是河南话发音,破折号后面表示该字所对应的国语用字。 2.斜体字拼音表示该读音应“连读”,未标明声调的拼音表示轻声, 3.“a”前面是“i”的拼音连读至“a”音的时候,“a”只发一部分音,然后应急促收回。 4. 字前带有◥记号的字表示该字是借用字,原字现代汉语中不存在。 河南话·代词①人称代词 我(wō),——我 你(nī) ,——你 俺(ān),——我们 恁(nēn),——你们 ②疑问代词 咋(zā),——怎么 谁(shèi),——谁 啥(shǎ),——什么 哪儿(nār),——哪 弄啥( nuà)&弄啥嘞啊( nuàlia&nòng shà lia&nèng shà lia),——干什么 ③指示代词 这( zhǐa)&(zhǒ),——这,这个 那(nǎ)(nǒ)(něi),——那,那个 这◥啌( zhǐa qiáng)& 这边儿( zhǐa biánr),——这里,这边 那◥啌(nǎ qiáng)& 那边儿(nǎ biánr),——那里,那边 河南话·助词①结构助词 嘞(lei),——的,地,得 样(yāng),——似的 ②动态助词 著(zhuō)&(zhīa),——著 了(liāo),——了 ③语气助词 喔(io),——吗 嘞(lei),——呢 呗(bæ),——呗 形同义异形同义异的单音节词语 1.中(zhóng) 国语里“中”的意义主要是中心、内部、适于、不偏不倚或用在动词后面表示持续状态等义。河南方言里,“中”的声调读作上声或阳平,是“成、行或好”的意思。 2.花(huá) 国语中,“花”的意义主要有:花朵、花费等意义;在表示植物花的时候,单独的“花”特指棉花,而“花儿(huār)”才是表示花朵的意思。 3.得(dé短促半音) 国语作实词的“得”有“得到、适合”等意义。河南方言里的“得”读作dē,调类为阳平,它除了有国语的义项外,还可指日子过得舒服或满意的意思。例如:他家得哩很。就是“他家很富有或日子过得很舒服”的意思。 4.烧(sháo) “烧”在国语和河南方言里都有“使东西着火、加热”之意,在河南话里还有“由于变得富有或得势而忘乎所以”的意思,义大致同国语“骚”。例如:你烧啥烧?有什么可烧的? 6.寻(xìn) “寻”在国语里是“找”的意思,在河南话中读作xìn,还表示“送给”“嫁”的意思。如有人这样问你“你寻好了冇?”就是问你找没找到对象。 7.舔(tiān) “舔”在国语里是“用舌头接触东西或取东西”的意思,这一动词多用在物上而不用在人身上,但是在河南方言里,它却可以用在人身上,有“巴结、溜须拍马”之意,且读作阴平。 8.喷(pén) “喷”在国语中的意思是“液体、气体、粉末等受压力而射出。”在河南方言里,“喷”读作阳平,既有“聊天”之意,常组词”喷空儿(pénkóngr)“。又有“胡说、说大话”的意思。例如:①咱们喷喷吧!②别听他瞎喷!③他俩又搁这儿喷空儿嘞! 9.板(bān) “板”在国语里是名词,指“片状的较硬的物体。”河南方言里的“板”读作阴平,除了具有国语里的这个意义外,它还可以作动词,意思是“扔掉”。例如:赶快把这脏东西板了! 10.瓤(ràng) “瓤”在国语里泛指某些皮或壳里包著的东西,河南方言里除了这个意义,还有“不好,软弱和物体柔软或气压不足“的意思,读作入声调。例如:①他开车的技术真不瓤。②他瓤得很,从来不敢大声说话。③这后轮气有点瓤。 13.饮(yǐn) “饮”字与大体积家畜连用指给家畜喂食,音同”印",如:饮牛。 形同义异的双音节词语 1.成色 在国语里“成色”是指“金币、银币或器物中所含纯金、纯银的量或泛指质量。”在河南方言里“成”读作入声调,“色”读作sē(为阳平),意思是“能力、本事”。如:老王嫌小李没成色。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老王嫌小李没本事(或能力)。 2.光棍 “光棍”在国语中是“地痞、流氓”之意(它与“光棍儿”意思不同),河南方言里“光棍”有“厉害、凶狠”之意,“光”读作入声,“棍”为轻声。例如河南话“你光棍啥哩?”就是国语的“你厉害什么呀你?” 3.老婆 河南方言里“老婆”一词若把“婆”读成儿化,就不再是国语里“指男子的配偶”之意,而是“老年妇女或老太太”的意思了。如:这个老婆儿真有意思。河南方言里就是“这个老太太真有意思”之意。 4.喝汤 “喝汤” 两音节都读作阳平。在河南话里主要是“吃晚饭”的意思。尤其是在农村,傍晚,家长喊孩子回家吃饭,常常这样喊“某某,快回来喝汤了!” 5.回来 国语中“回来”是“从别处到原来的地方来或用在动词后,表示到原来的地方来。”在河南话里除了有国语的这一义项外,还有“以后或过段时间”之意。比如,“这事回来再说吧!”在河南方言里就是“这事以后再说吧!”的意思,“回”读作入声,“来”读作轻声。 6.老头儿 国语里“老头儿”就是“老年男子”的意思,在河南方言里,除了有“老年男子”的意思,还有“女人的配偶”之意,与国语中的“老婆”对应。“老”读作阴平,“头儿”读作入声。 7.刷子 国语里“刷子”是指“用毛、棕、塑胶丝、金属丝等制成的清除赃物或涂抹膏油等的用具。”在河南方言里除了有这个意义,还有“本事、能力”的意思,例如:没有两把刷子,谁敢揽这个活儿?“刷”读作阳平。 8.不管 在国语里“不管”是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或情况下结果都不会改变”,后面常有“都、也”等副词与其呼应,而在河南话里,它却是“不能够、不可以”的意思。例如:小王能跳上去,小张不管跳上去。“不”读作阳平,“管guǎn ”中的主要元音“a”读作“ê”音。 9.仔细 “仔细”在国语里就是“细心、小心”的意思,在河南方言里多指“俭省或吝啬”之意,而且表达时多带有嘲讽的语气。例如:他呀,仔细得什么都舍不得买。“仔”读作入声,“细”读作轻声。 10.枯憷 念“kuchou”音,意为皱巴,不平整。 11.喝茶 国语里“喝茶”是喝茶水的意思,在河南方言里,喝茶水和喝白开水都叫做喝茶。有时委婉的请人吃饭,也用喝茶。 义同形异义同形异的单音节词 1.白 在河南方言里,“白”读作入声调,是“别、不要”的意思,其实是“别”的变音,例如:你白说了,我早就著了。意即“你别说了,我早就知道了”。 2.著 “著”在河南方言里除了可以作助词表动态外,读成入声调时,还有动词“知道”的意思,如:你不说我也著。(你不说我也知道) 3.小 “小” 读作入声调时,在河南方言里就是“儿子”或“年轻男子”的意思,例如:问问他小,就著了。意即“问问他儿子就知道了。”,再如他生了个小。表示他生了个儿子。 4.恁 河南方言中,“恁”除了有指示代词“那么”之意(“恁”的读音与国语同),还有人称代词“你们”之意,“恁”作人称代词时读作阴平。如:恁都那样说,他就相信了。 5.冇 “冇”(音:mou/mao/mo)相当于国语的“没有”的意思。可以单独使用。广东话里的“冇”据说就是从河南话而演变过来的。 6.吽 ou四声 指牛 义同形异的双音节词 1.就话儿 河南方言中“就话儿”就是国语词语“本来”的意思。 2 zho说 “zho说”在河南方言里就是国语“一直说”的意思。如:zho说是这样,你却那样做。意即“一直说是这样,你却那样做”。其为“直”的变音。 3.滋腻 河南方言“滋腻”是国语“小气、不大方”的意思。如:他这个人滋腻的很! 4.膈臆 “膈臆”两音节分别读作入声和轻声,在河南方言里一可就是“厌恶、讨厌”的意思,其实是“膈应”一词的变音。 5.地奔儿 这里的“奔”读作阳平,“地”读作“dia”,入声调,“地奔儿、地走”都是“步行”的意思。 6.黑下儿 “黑”的主要元音读作“ê”,“下”读作入声调。意即国语词语“傍晚或晚上”。 义同形异的多音节词 1.胳老肢儿 “胳”中的“e”读作ê音,是国语“腋窝”的意思。 2.不老盖儿 是国语“膝盖”的意思,这里的“不”读作阳平。 3.谷蹲那儿 不是指地点而是指动作,是国语“蹲下”的意思。“估堆一边儿”就是在一旁蹲著的意思。 4.灶火屋 就是国语“厨房”的意思。 5.清早饭、晌午饭 不是早饭、午饭的意思,这里的“早”读作dao入声调,“清早饭”的意思是“上午”,“晌午饭”的意思是“中午”。例如:清早饭他还在这儿。(上午他还在这儿)许昌话叫清早起(qing dao qie),指的是上午这段时间。 6.不任咋儿 就是国语“不碍事、没关系”的意思。 形义同音异的单音节词 1.儿 与国语"儿"相同,在不作为儿化音出现、表示孩子的时候,发音为 ler 、阳平 2.二 与国语"二"一致,在表示数量的时候,发音为 ler、阳平 河南方言特别是豫北方言的变音现象 如获嘉方言的Z变韵、D变韵等变韵现象,在整个豫北以及附近毗邻地区(包括黄河沿线,以及山西、河北地区)都有广泛的分布。 这方面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有《获嘉方言研究》(侧重描写)、《音节与意义暨音系与辞汇化、语法化、主观化的关联:豫北方言变音的理论研究》(侧重理论)等。
方言举例
河南方言用的最频繁的词语是“中”,河南人热情好客,认同别人时就会说“中!”,比较爽快。 而河南方言最大的特点就是儿话音。儿化几乎在河南方言的每一句里面都存在。 “li(er)”也是很常用的,这个字可以用于表时间,例如:qie er li(前天),ye er li(昨天);也可以表方位,例如:学校里;可用于表同意,例如俺不li(我不同意);可以用于表疑问语气:这是真li bai?(这是真的吗?);可以用于表从属,意同“的”:这是俺li。 “咋”也很常用,一般表疑问,意同怎么:你咋著(zhao)?(你怎么知道?) 中字就不用说了,永远都是河南人的象征。 下面列一些方言辞汇和它们对应的国语: 日头(ri tou)太阳 白夜儿(bai ye er)白天 昨夜儿(zuo ye er)昨天挨黑前儿(ai hei qianr)傍晚 落黑儿(luo hei er)傍晚,太阳刚落山的时候 黑更半夜(hei jing bai ye)半夜三更
成天(cheng tian)整天
见天(jian tian)每天
当午(dang wu)端午
前儿(qianr)前天
老鳖一(lao bie yir)特别吝啬.喜爱抠门
光棍(guang guir)指有势力,有头面之人,含有贬义; 光棍儿(guang guir)没娶上媳妇的男子 大姐(da jie)对已婚妇女的打招呼用语,多用于乡里邻里之间称呼平辈或晚辈,放在女性的姓氏后面,比如“李大姐”表示李姓的媳妇。“李大姐,你下地干啥活儿啊”。 胳老窝(ger lao wo)腋下
不得劲儿(bu dai jinr)不舒服,病了
冒肚(mao du)拉肚子
脊娘(ji niang) 脊背
胡咙(hu long) 嗓子
灶火(zao huo)厨房
叨菜(dao cai)用筷子夹菜
米稀饭(mi xir fan)米粥
撑哩慌(cheng li huang)吃的很饱
整(zheng)欠
牛(读ou)扒叉(ba cha)奋斗 拾捣(shi dao)收拾 拾围(shi wei)处理,整理
眼气(yan qi)羨慕
约摸(yuer mor)估计
出溜(chu liur)溜得快 秃噜(tulu)歪了,例句喝酒喝秃噜了。 日弄(bu nong)不利索
坑人(keng ren)哄骗人
拿捏人(na nie ren)故意挑别人毛病 著(zhao)知道喷儿(penr)吹,侃大山妈儿(mer)乳房、奶头古对(gu dei)蹲下
欣球(xin qiu)笨蛋,傻瓜
喝汤(he tang)吃晚饭
日头( zi tou )太阳
日头地儿(zi tou dir) 太阳照射的地方。
月姥娘(ue lao niang)月亮。
月亮地儿(ue liang dir )月亮照射的地方。 月明地儿(ue ming dir )月亮照射的地方。 月亮头(ue liang tou) 有月光的夜晚。
月黑头(ue he tou )无月光的夜晚。
贼星(zei xing) 流星。
勺子星(suo zi xing )北斗星。
扫帚星(sao su xing )慧星。
参儿星(sen r xing )猎户星座中的三颗直线等距离的亮星。
云彩(un cai) 云。
瓦块儿云(ua kuar un )房瓦状或鱼鳞状的云霞。
顶风(ding feng )逆着风向行进。
刹风(sa feng )风停了。也叫“息风”。
打明勾(da ming le )闪电。也说“打闪”。
滴星儿啦(di xing le )下零星小雨。也说“滴点儿啦”。
白壮(子)雨(bai zuang (zi)u )中雨。
箩面雨(luo mian u )濛濛细雨。“毛毛雨”。
冷子(leng zi )冰雹。
流冰(liu bing )雨后因寒冷地面上凝结的冰凌。
冬隆(dung lung )冰。薄冰或碎冰块儿叫“冬隆渣子”。
琉璃儿(liu lir )房檐下的冰柱。
地翻身(di fang sen )地震。
地(di) 泛指水田与旱地。邻近信阳的地方只指旱地。
发水了(fa sei le )河水上涨。
土坷垃(tu ker la )粉末状的土。
醭土(pu tu)灰尘,即被风刮起来的尘土。
井拔凉水(jing ba liang sei) 夏天刚从井里打出来的凉水。
龙黄(lung huang )硫磺,也说“臭硫磺”。
吸铁石(xi tie si )磁石。
坑(keng)池塘。
坑拐子(keng guai xi) 池塘湾叉处。
潭窝(tan uo )河流中水特别深的地方。
坡地(puo di)洼地。
格老缝(ge lao feng)缝隙,间隙处 对门儿(dui mair)邻居 门儿上(mair shang)附近,外边
多大晚儿(duo da uanr) 什么时候,也说“啥时候”,
多会儿(duo huir )刚才/没有多久。
一崩子(i beng zi )一会儿。
恁的(nen li)你的。
将(jiang)刚才。
将夹(jiang jer )刚才。
赶明儿(gan mingr )将来。
每道儿(mei daor )从前,也说“每遭儿”。
冷清明儿(leng qing mingr )指黎明。
今哩个(ji li ge )今天。也说“今儿”、“今儿哩”、“今一儿”。
明哩(mir lir )明天。也说“明儿”,“明儿哩”、上蔡县说“mia”.
后个儿(后夜儿)(hou ger )后天。也说“后儿”,泌阳县说“后影儿”,上蔡县说“后”。
夜儿个(ier ge) 昨天,也说“夜儿”、“夜儿哩”,上蔡县说“夜”。
晌午头儿(siang u tour) 中午。
小晌午(xiao sang u )接近中午。
晌午错(头)(sang u cuo) 刚刚过了中午。
麻子眼儿(ma xi ianr )傍晚时分。上蔡县说“麻擦乎眼儿”,泌阳县说“黑麻子眼”。。
五月单(当)五儿(uue dang ur) 端午节。
十来一儿(si lai ir) 阴历十月初一。农村一般于此日上坟祭祖。 十月一儿(si yue ir) 阴历十月初一。农村一般于此日上坟祭祖。 秋明儿( qiu mingr )清明节。
年下(nian xia )春节。
过年儿(guo nianr )指明年。
年头儿(nian tour )年初。
年尾儿(nian ir) 年底。
年时个儿(nian si ger )去年。
前年个(qian nian ger )前年。
年把儿(nian bar) 一年左右。
年成(nian ceng )年景,多指荒年。了:
影视作品
《不是闹著玩的》剧情简介《不是闹著玩的》是一部河南农村喜剧电影,讲的是一群农村苦逼青年在生活富裕了之后,克服种种困难和窘境,最终拍成一部抗日电影的故事。剧中河南人特点强烈,且剧中河南方言具有代表性。《不是闹著玩的》剧照推荐指数◆◆◆◆◆《一九四二》剧情简介 《一九四二》是冯小刚导演,根据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改编的,由张国立主演的电影。讲的是1942年,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处于白热化阶段。燎原之火,生灵涂炭,天灾人祸,哀鸿遍野。当军事家和政治家的目光聚焦在一城一郭的征伐劫掠之时,几乎鲜少有人注意到古老的中原河南正爆发一场惨绝人寰的大旱灾。影片的主角老东家(张国立饰),狡猾、市侩,典型的封建地主,可即便如此也无法对抗这史无前例的灾难,他被迫逃荒,亲眼见证著儿子、儿媳、老伴等亲人的种种死状。他的遭遇是三百万灾民的缩影,面对这群人的苦难,无论是高高在上的蒋委员长(陈道明饰),还是深入民间报导灾难真相的美国记者白修德(阿德里安·布劳迪 Adrien Brody 饰),以及海内外的每一个人,如何能从这眼前的人间炼狱之景侧目。绝望无止的逃生坎土,中华民族多舛命运的苦难一斑……该剧的河南话相当浓厚,值得大家参考学习。 《一九四二》剧照推荐指数◆◆◆◆方言情怀
“语言如其人”。河南人也同深厚可爱的河南方言一样,热情奔放,充满激情。来到河南吧,河南人一定会为你翘起大拇指,大声地为你说一句河南方言:“中!”参见
河南境内的方言郑州话(郑州市,中原官话-郑开片)开封话(开封市,中原官话-郑开片)洛阳话(洛阳市,中原官话-洛嵩片)商丘话(商丘市,中原官话-商阜片)信阳方言(信阳市,中原官话-信蚌片)台前话(濮阳市台前县,中原官话-兖菏片)范县方言(濮阳市范县,中原官话-兖菏片)南阳方言(南阳市,中原官话-南鲁片)安阳话 (安阳市,晋语-邯新片-获济小片) 很赞哦! (1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