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苗族的风俗习惯和历史人物

火烧 2022-08-22 21:40:29 1087
苗族的风俗习惯和历史人物 苗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人口众多,分布辽阔,湘西苗族属其中之一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苗族在服饰、节庆、婚嫁、丧葬、娱乐、礼节、禁忌、饮食等方面,形成自己独特的风俗习

苗族的风俗习惯和历史人物  

苗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人口众多,分布辽阔,湘西苗族属其中之一部。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苗族在服饰、节庆、婚嫁、丧葬、娱乐、礼节、禁忌、饮食等方面,形成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一、服 饰

湘西苗族的古代服饰,男女差别很小,一律是“色彩斑澜”;上身穿花衣,下着百褶裙,头蓄长发,包赭色花帕,脚着船形花鞋,佩以各种银饰。

清代雍正年间“改土归流”,政府指令“服饰宜分男女”之后,变化较大,甚至有很多人全换上汉人服装。

如今天的永顺、龙山等县的苗族,其服饰与汉族已无分别。

但在花垣、保靖、凤凰、吉首、古丈、泸溪等县境内,苗族的服饰尚有特色。

苗族男子的衣饰较为简单;头缠布帕,身穿对襟衣,衣袖长而小,裤简短而大,喜包青色裹脚。

头帕有青帕和花帕两种,帕长一丈以上,有多至三丈的。

缠戴时多成斜十字形,大如斗笠,衣服的颜色有花格、全青、全蓝等,其中以花格布衣最有特色。

衣扣一般为七颗。

有的青年男子,为使人欣羡自己的富有和豪爽,穿衣多到七件。

最外层的衣服只扣最下边的一对纽扣,第二层衣服扣下面两对纽扣……以此类推,一直到扣完最里层的七对纽扣为止。

这样,层层新衣全能由外看出,别有一种情趣。

与苗族男子的简单衣着相反,苗族妇女的服饰十分精美复杂。

头帕:苗族妇女的头帕,因地而异。

凤凰县境内的苗族妇女多加包短帕一珙,长三尺多,由额头包至脑后,连耳朵都包在内面。

花垣等县境内的苗族妇女喜用黑帕(父母去世者戴白帕),折叠整齐,包得平平正正,不偏不斜,末挽一道,恰齐额眉。

吉首县境内的苗族妇女头帕较杂,与凤凰县相接的地区包花帕,与花垣县相邻的地区包黑帕。

泸溪、古丈和吉首东部地区的苗族妇女则包白色头帕。

帕上绣有四对青色花蝶,朴素美观,独具风韵。

所谓“头上帕子四个角,四个角上绣飞蛾”,说的就是这种白帕。

首饰:苗族妇女的首饰,造型精美,种类繁多。

以制作的原材料分,有金饰、银饰、铜饰、铝饰、玉饰等,而以银饰最为普遍。

从佩戴的部位分:有银帽、银盆、凤冠、苏山耳环、项圈、手镯、戒指、牙签、扣绊等,而以手镯和戒指必须常戴。

从造型上分,仅耳环一项,就有瓜子吊耳环、石榴耳环、梅花针耳环、圈圈耳环、龙头耳环、梅花吊瓜子耳环、耙粑耳环、龙头瓜子吊耳环等等。

衣裤及其他:苗族妇女的衣服,过腰大而长,衣袖大而短,没有衣领。

袖口之大,约在一尺以上。

胸前及袖口,习惯要滚边、绣花或缕纱,并要加上栏杆花瓣于其问。

有的还需在开岔和放摆前后两面的边缘刺绣挖云钩。

衣服式样一律是满襟,无对襟式。

制作一套苗族妇女的衣裤,缝工、绣工精致的,需工日数十。

裤子较短,裤脚较大。

裤筒边缘的滚边、绣花或数纱与衣服相同。

礼裙长而宽,下脚沿边满绣花纹,并滚栏杆及大小花瓣,五光十色,焯耀眩目。

鞋子满绣花,头尖口大,后跟上耳,以便穿着。

解放后,在一些苗汉杂居地区,苗族服饰受汉族的影响较大,一些青年已改着汉装。

二、节 庆

湘西苗族的节庆较多,活动规模大。

其中最富有代表性的有:

1.赶年场。

农历正月,湘西苗族人民最热心的是赶年场,其日期由各地自行约定。

赶年场.那天,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身着节日盛装,互相邀约,成群结队去赶场。

年场上,人流如潮,熙熙攘攘,异常热闹。

人们不但可以进行物资交流,还可以参加或观看打秋千、舞狮子、玩龙灯、上刀梯等活动,青年男女也多利用这种机会,物色情侣,谈情说爱。

歌郎歌娘更是大显身手,三五结伴,说古道今,引吭高歌,互相唱和,或盘根,或祝贺,或叙述传统故事,或即兴演唱新词。

唱的人愈唱兴致愈高,听的人愈听精神愈振。

即使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年场也要如期举行。

2.三月三。

这是湘西苗族的传统歌舞节。

这一天,苗族人民自动集中到约定的歌场上,参加对歌、听歌、跳舞、观舞,尽情欢乐。

3.赶清明。

这是湘西苗族特有的大型歌节,又称“清明歌会”。

相传,因苗族多散居在偏僻的崇山峻岭之中,一切日常用品都必须到比较远的汉区赶场交换,常常受骗上当。

所以,苗族人民便相约以清明节这一天作为自己的场期,互相交换物资,同时会见亲友。

这样.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今天的“清明歌会”了。

清明歌会均有传统的中心会场。

吉首市东部的苗族人民赶清明,其中心会场每年都在丹青的清明场上。

到时,苗族歌手以手托腮,引吭高歌,你唱我和,喜气洋洋。

有的唱到夜幕降临仍不肯散会,一直唱到通宵达旦。

4.看龙场。

每年从农历三月谷雨那一天算起,逢辰便是看龙El,习惯称做看头龙后十二天又轮转到辰日,再逢看龙之日,男女老少,均休息一天,踊跃参加。

若在这天干了农活,就属于犯忌。

因此,苗族人民对于“看龙”的事,非常重视。

5.四月八。

“四月八”是凤凰县落潮井乡一个小山头的名称。

传说古代有一个名叫“亚宜”的苗族首领,领导苗民向统治者进行斗争。

他曾组织各寨苗族头人在现在的“喝血坳”地方喝鸡血,发誓共同联合,战斗到底。

并约定四月八日在某山头聚众起义。

起义后,义军连连获胜,一直打到了四川、贵州。

第二年的四月八日,亚宜不辛战死在贵阳市的喷水池附近。

苗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便于每年的四月八这一天,举行纪念活动,追思亚宜的业绩,为战死者扫墓。

清代乾嘉苗民起义后,统治者禁止湘西苗族人民举行这一活动,致使苗族人民失去了一个 极其有意义的传统节日。

解放后经国家民委批准,将“四月八”定为苗族统一的节日。

6.六月六。

这是远古遗俗,是苗族人民纪念六个男女祖先,希望自己也能生六男六女,繁衍后代的祭祖活动。

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这一天,凤凰县落潮井一带的苗族人民都要在勾良山上举行盛大歌会。

邻近的花垣、吉首等县和贵州的松桃、铜仁等地的苗族人民也都前来参加。

到会人数常常达两三万人之多。

7.七月七。

这是苗族的传统鼓会,以吉首、矮寨坡、古丈穿洞一带最为流行。

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苗族人民便穿着一新,欢聚鼓场,击节敲鼓,翩翩起舞,纵情欢乐。

8.赶秋。

赶秋是湘西苗族的大型喜庆节日之一。

每年的“立秋”这一天,苗族人民都要停止农活,身穿节日盛装,邀友结伴,兴高彩烈地从四面八方涌向秋场,参加或观看各种文娱活动。

传统的秋场有吉首县的矮寨场、花垣县的麻栗场、凤凰县的勾良山、泸溪县的潭溪和梁家潭等地。

这一天,秋场上人群摩肩擦踵,四周山坡,人影晃动,花团锦簇,歌音袅袅,笑语盈盈,十分热闹。

赶秋的由来,有的说是赶“立秋日”,有的说是“赶秋千”。

相传很久以前,苗寨有个名叫巴贵.达惹的青年,为人正直,英武善射,深受众人仰慕。

一天,他外出打猎,见一山鹰从空中掠过,便唾手拉弓,一箭射中了那只山鹰,同时坠下了一只花鞋。

这只花鞋,绣工极为精巧,一看就知道是出自聪明美丽的苗家姑娘之手。

巴贵达惹决意要找到这只花鞋的主人,在乡亲的帮助下,他设计、制造了一种可以同时坐八个人的风车形秋千,取名“八人秋”。

立秋这天,他邀约远近村寨的男女前来打秋取乐。

打秋千本是苗族姑娘最喜爱的活动,巴贵达惹想,那个做花鞋的姑娘,一定会来。

果然,巴贵达惹的愿望实现了。

在秋场上,他找到那只花鞋的主人——美丽的姑娘七娘。

他俩通过对唱苗歌而建立感情,结成夫妻,生活十分美满。

从那之后,人们沿袭此例,一年一度地举行这种活动,择配佳偶,形成“赶秋”盛会。

9.樱桃会。

苗山多樱桃树,每当春季樱桃成熟之时,苗族青年男女便相约聚会在樱桃林中唱和山歌,进行社交活动。

此种活动,苗语叫做“柳比娃”,用汉语直译的意思是“摘樱桃”。

以花垣县和保靖县一些苗寨最为盛行。

10.跳香会。

跳香会流行于吉首、古丈、泸溪和沅陵一带,举行此会时,以跳舞为主,兼及其它游艺活动。

苗族是一个古老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族,自称“木”、“蒙”、“达木”、“达吉”。

他称有几种情况,一是以服饰颜色而称“红苗”、“花苗”、“白苗”、“黑苗”等;二是以住地或种植的作物而称“高地苗”、“八寨苗”、“栽姜苗”等;三是旧时代统治者对他们的侮称,如“生苗”、“熟苗”、“麻布苗”等。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苗族”。

广西的苗族占全国苗族人口5.5%,占广西人口1%,在广西各族人口中排在汉、壮、瑶族之后位居第四。

全国苗族的主要分 布地在贵州和湖南,广西的苗族主要居住在与湖南、贵州、云南接界的广西北部、西北 部和西部的山区。

苗族最大的特点是盛产各种木材和土特产,保持灿烂古朴的民族传统文化。

苗族历史人物

1.屈原(BC340—BC278),中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文化名人,楚国政治家。

在政治上,力主改革、联齐抗秦,为馋言所害,郁郁不得志,其主张不为朝廷所纳,反屡遭贬谪和放逐。

楚都郢城被秦国攻破之后,投江殉国。

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招魂》、《九歌》等。

其创造的文化艺术成就享誉世界、千年不衰。

有学者论证屈原是苗族先民,但仍有争议。

2.杨完者(?—1358),湖南绥宁人。

元代农民起义将领,后受招为官,初授千户,官至元帅。

后矜骄日肆,被同僚围困而自缢。

3.沐英(1345—1392),明初大将。

安徽定远人,籍贯湖南城步。

元末参加朱元璋起义军,任大将军,讨西番、征云南,屡立战功。

授西平侯,卒,假追封黔宁王。

或以为回族。

4.蓝玉(?—1393),明初大将。

安徽定远人,籍贯湖南城步。

元末参加朱元璋起义军,战功显赫。

曾任大将军、封凉国公。

后居功自恣,以谋反罪被诛。

或以为回族。

5.吴鹤(?—?),明代苗族儒士、教育家。

湖南吉首(镇溪)人。

曾随大思想家王阳明游学江西,为其著名弟子。

耿直不阿,不乐仕途,拒官不就,坚持在乡里设馆办学。

为唐宋以来苗族第一代汉文化知识分子。

后人为其建祠立碑,开设“源溪书院”以示纪念。

有诗章若干流传于世。

6.满朝荐(1561—1629),湖南麻阳人。

是苗族中迄今所知最早的科举文人,明神宗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

曾任陕西西安府咸宁知县、明朝廷刑部郎中、尚宝寺正卿、太仆寺正卿等职。

7.吴八月(1729—1796),湖南凤凰人。

清乾嘉苗民起义领袖。

在反抗清朝战斗中,战果累累,被公推为“苗王”。

起义军在他的统一指挥下,多次重创清军。

因叛徒出卖被俘,被清廷处以极刑。

8.石柳邓(1744—1797),贵州松桃人。

清乾嘉苗民起义领袖。

战术灵活,屡败清军。

因叛徒出卖,起义受挫。

嘉庆元年在贵鱼坡战斗中壮烈牺牲。

9.石三保(1746—1796),湖南花垣人。

清乾嘉苗民起义领袖。

高举“苗王”大旗反清,多次沉重打击清军。

组织鸦酉大会战,大败清军明安图部。

起义受挫后被俘,押往北京,凌迟处死。

10.龙绍讷(1792—1873),贵州锦屏人。

晚清苗族举人,著名的苗族学者、教育家。

有《亮川集》等作品集传世。

11.张秀眉(1823—1872),中国近代著名的苗族起义领袖。

贵州台拱人。

1855年在台拱掌梅泥歃血盟誓,被推为大元帅,掀起了长达十八年之久的大规模的反清武装起义,攻克了贵州东部十余个县府,期间曾建立农民政权,创造了著名的黄飘大捷。

其起义对清政府的统治形成很大的威胁,对贵州省各地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1872年被俘,殉难于湖南长沙。

起义失败。

12.陶新春(1825—1867),中国近代著名的苗族起义领袖。

贵州威宁人。

1860年与其弟陶三春在赫章韭菜坪聚众起义。

十数年间,叱咤黔、滇、川三省边区,曾攻克水城厅、郎岱厅、大定府等厅府,建立了猪拱箐根据地,活动范围遍及周围数十个州县,各族农民群起响应,声威大震。

给封建统治者以沉重打击。

1867年被清军重兵进剿,被俘就义。

1871年起义失败。

13.杨岳斌(?—?),清朝名将。

湖南吉首(乾州)人。

原名杨载福。

曾随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累官湖北提督、福建陆师和水师提督、陕甘总督。

中法战争中,率湘西苗兵协助**作战,再立战功。

死后,追赐太子太保。

14.项从周(1856—1914),中国近代抗击外国侵略斗争英雄。

云南西畴人。

武艺高强,曾被当地苗族社区推为苗王。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首兴义旗,率领各族群众抗击法国侵略者,歼灭法国侵略者二百余人。

与侵略者斗智斗勇,阻止了侵略者霸占中国领土的图谋,保卫了祖国领土的完整。

受到清政府的嘉奖。

15.龙骥(1859—1936),湖南凤凰人。

苗族教育家。

曾在湖南省试科举中夺魁。

两次进京会试,均因“苗籍”而落第。

后辞官回乡,以家为馆,一心办学,创立“栖山书院”,培养了大批苗族人才。

有诗作若干传世。

16.石板塘(1863—1928),原名石皇玺。

湘西苗区著名的民间歌师、民间知识分子。

湖南花垣人。

创制“板塘苗文”,编著《苗文字典》一本。

后人搜集并正式出版有《板塘苗歌选》。

17.熊希龄(1870—1937),中国现代杰出的慈善家、政治家、教育家。

湖南凤凰人。

曾任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国务院总理兼财政部部长,世界红十字中华部会会长。

18.王宪章(1888—1914),中国现代革命家。

贵州兴义人。

辛亥革命武昌首义领导人之一,同盟会会员。

在“二次革命”中,任江苏江北讨袁军总司令,后组织“铁血团”与袁世凯当局斗争。

1914年被冯国璋杀害。

19.梁聚五(1892—1977),政治活动家、学者。

贵州雷山人。

曾在靖国军、国民革命军、湘西陈渠珍部、印缅远征军等部队中任职。

在新中国,曾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民委副主任委员等职。

著有《苗彝民族发展史》等著。

20.欧百川(1894—1970),政治活动家。

贵州松桃人。

曾为贺龙军中名将,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

曾被委以南京国民党政府国防部高参,但拒绝赴任。

曾任贵州省副省长。

1970年被迫害致死。

21.石启贵(1896—1959),苗族本族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

湖南吉首人。

解放前,为苗族争取经济文化发展权益和政治平等权利奔走呼号。

曾任民国政府国民大会代表。

著有《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等书,是著名的苗族本族民族学家。

22.吴性纯(1898—1979),著名医生、苗族第一个博士学位获得者。

贵州威宁人。

1929年获华西协合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后回到家乡从事医疗卫生事业,曾任石门坎光华小学校长、昭通福滇医院内科部主任,后自办建华药房。

解放后,任昭通地区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有口皆碑,远近闻名。

23.田渠 (1900—1957),物理学家。

湖南麻阳人。

获法国国家天文学博士学位,可能是苗族中最早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者。

原西北工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24.沈从文(1902—1988),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物学家。

湖南凤凰人。

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25.朱早观(1903—1955),中国现代著名政治活动家、军事家。

湖南凤凰人。

曾任中共中央军委办公厅副主任,国防部办公厅副主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26.滕代远(1904—1974),中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湖南麻阳人。

曾任红五军、红一军、红三军政委。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部长、国务院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

27.雷兴翰(1904—1989),医学家。

湖南麻阳人。

1935年到美国留学,获博士学位。

原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28.龙咸灵(1911—1993),著名物理学家。

贵州锦屏人。

原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空间物理研究所所长,原武汉大学物理学教授。

29.任 虹(1911—),原名常学墉。

著名口琴演奏家、儿童音乐家。

贵州黄平人。

曾长期担任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

30.李家文(1913—1980),著名农业科学家。

湖南湘乡人。

原山东农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在美国病逝。

31.杨汉先(1913—1998),民族学家、政治活动家。

贵州威宁人。

苗族的风俗习惯和历史人物

曾任贵州省民委副主任、贵州民族学院院长、贵州大学副校长、贵州省民族研究所所长、贵州省政协第三、四、五届常委会副主席。

是民国时期较有影响的苗族本土民族学家。

32.吴向必(1926—1997),政治活动家、画家。

贵州松桃人,曾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全国人大民委副主任委员。

被列入《世界名人录》。

33.陈靖(l9l8—),军队作家。

贵州翁安人,曾任南京军区炮兵司令部顾问。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34.李振军(1920—),军事家。

湖南凤凰人。

曾任湖南军区副政委、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人民武警部队政委、总司令。

35.王朝文(1930—),贵州黄平人。

曾任贵州省委书记、省长、全国人大民委主任委员。

36.今旦(1930—),原名吴涤平。

贵州台江人。

曾任贵州民族出版社总编、研究员,苗语专家、民间文艺家。

37.乐黛云(1931—),贵州贵阳人。

北京大学著名教授,中国现代文学和比较文学领域研究专家。

38.钟哲明(1932—),湖南武风人,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

39.孙瑜 (1933—),女,医学家。

湖南沅陵人,湖北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40.黄勇先(1935—),供电装置专家,广西平乐人。

现为武汉科技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41.李敖 (1935—),台湾东吴大学教授、著名作家。

黑龙江哈尔滨生人,祖籍贵州威宁。

42.伍略(1936—),原名龙明伍。

贵州凯里人。

国家一级作家。

贵州省作协副主席,《南风》杂志主编。

43.李廷贵(1936—),贵州凯里人,曾任贵州民族学院代院长、教授,苗族研究专家。

44.潘大金(1937—),科学家。

贵州黄平人,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教授、研究员。

45.杨光汉(1938—),著名红学家。

贵州台江人。

云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46.龙清廉(1938—),画家、书法家。

湖南古丈人。

现为新疆画院专业书画家。

国家一级美术师。

47.李金池(1938—),贵州雷山人。

曾任中央民族学院副校长、《民族团结》杂志社长兼总编。

48.杨绍榈(1940—),作曲家。

贵州天柱人。

上海电影制片厂专业作曲家。

49.玉珍(1947—),湖南省花垣县人,女,苗族,中共中央候补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

50.王正福(1947—),贵州凯里人,男,苗族。

贵州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省政府党组副书记。

十六大代表,十五大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十五届五中全会递补为中央委员,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

51.凌宇 (1949—),湖南龙山人,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沈从文研究专家。

52.徐新建(1955—),贵阳人,四川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比较文学研究学者。

53.宋祖英(1966—),女,歌唱家。

湖南古丈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政歌舞团国家一级演员

54.巴拉河(1974-),男,台江人,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之一,自由撰稿人。

苗族经典文化

苗族文化

苗族有丰富的民间文学。

由于数千年来没有文字,这种文学仅能以口头进行创作、表演和承传,因此口头文学就成了苗族文学最普遍的表现形式,其数量浩如烟海。

在众多的口头文学中,又有诗歌、故事、寓言、谜语、笑话、顺口溜等形式。

苗族诗歌讲求音韵,有五言体、七言体、长短句。

语言简练和谐、匀称,通谷易懂,能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是苗族民间文学的最重要表现形式,使用范围极广。

如至亲好友迎来送往,男女间谈情说爱,甚至做媒说亲,调解纠纷,制订乡规民约,教育子女,叙述家谱、家规,有时也用诗歌表达。

劳动时也用诗歌来助兴,劳动之余又借诗歌来消除疲劳。

创世歌:是一种很古老的神话故事歌,主要是叙述天地日月的起源,万物的产生。

这类歌有《开天辟地歌》、《万物起源歌》等。

祖先歌:主要叙述人类的产生,民族的来源和迁徙,如《人类起源歌》、《洪水滔天》等。

这类歌主题思想积极进取,在相当程度上曲折地反映了真实的历史,有史料研究价值。

婚姻歌:反映了苗族由氏族内婚到氏族外婚,由母系制到父系制的演变过程,是研究婚姻史不可多得的材料。

其中较著名的有各地普遍流传的《兄妹结婚》,黔东南的《开亲歌》、《男妇出嫁》、《换嫁歌》(女子换男子出嫁),黔北遵义地区的《接女婿》、《送亲歌》等。

迁徙歌:在苗族中大量存在。

各地苗族都有自己的迁徙史,因而都有自己的迁徙歌。

其中著名的有黔东南的《跋山涉水》,松桃、铜仁地区的《修相修玛》,黔西北的《杨鲁话》,贵阳地区的《格罗格桑》等。

松桃和黔东南的迁徙歌,反映场面宏大,表述了人与人和人与自然斗争的激烈情况。

是一部英雄的史诗,对研究苗族历史很有价值。

理歌、议榔词:反映了苗族古代社会组织情况,主要是叙述各种社会伦理、行为规范,规劝人们去恶从善。

生产劳动歌:各地都有。

其中以黔东南的最为完整,如《刺绣歌》、《种棉歌》、《纺纱织布歌》、《蜡染歌》、《造酒歌》、《造船歌》等。

主题思想积极,多是鼓励人们努力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作品。

苦歌:是叙述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诗歌。

有控诉土司压迫的,有控诉地主恶霸的,也有许多是怒斥官府的。

起义斗争歌:又称反歌,多是控诉旧社会的黑暗和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

如黔东南的,张秀眉之歌》、黔南的《柳天成》、黔西北的《陶新春》,都很有代表性。

这类歌情调激昂,富于战斗精神。

情歌: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时所唱的歌。

用词含蓄优美,富于抒情。

有表白式、问答式等,多是托物言情。

由于没有文字,苗族的书面文学,在历史上多用汉文来创作,数量微乎其微。

在建国前仅湖南、川东一带发现较多。

近年来,贵州也陆续发现了一些苗族文人诗文。

清康熙年间,今道真县小里梅江贡生张应迁、张应松、张懿德、张满德,一族四人皆有文誉,共著有《荫语山房诗稿》。

锦屏县亮江乡也发现了清代苗族文人龙绍讷的诗文,其中1878年刊印的《亮川集》四卷,收集了作者主要诗词和杂文。

内容多是描写苗乡侗寨的风土人情,有浓烈的乡土风味。

民国年间雷山县著名的苗族学者梁聚五也写了一些诗文。

他的政论文充满了被压迫民族的感情,披露了少数民族政治上的无权和经济上的盆困状况。

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培养下,苗族开始有了自己的书面文学创作队伍,涌现了一批苗族作家,他们的著作有许多在国内获奖,有的被翻译介绍到国外,受到好评。

在民间文学的研究、搜集、整理、翻译、出版方面,也有一批自己的人才,并取得了许多成就。

音乐

苗族音乐,有民歌曲调、芦笙曲调、唢呐曲调和箫琴曲调等,其中最普遍的是民歌曲调和芦笙曲调。

史歌:多为中老年人演唱,带有朗诵形式,往往是唱一段,道白一段。

歌词也很长,少的有几十行几百行,多的千行万行以上。

如《开天辟地歌》、《祖先迁徙歌》、《婚姻根源歌》、《理歌》等等。

史歌以黔东南的最完整,也最有代表性,其曲调浑厚,拍节分明,矫健刚劲。

情歌:是民歌的一种,为青年男女所唱。

曲调很多,旋律柔和优美,调意富于抒情,一般是低声对唱。

有些地方如六枝、晴隆的苗族情歌,还具有高吭豪放的特点。

飞歌:以其唱腔高吭、声调宏亮而得名。

一般是青年男女交际时对唱。

也有的是劳动之余,为表达心情愉快,即兴独唱,也有多人合唱。

听者虽相隔数百米,也能把歌词听得分明。

这类歌以黔东南地区最为著名。

丧歌:是对老年人正常死亡的一种悼曲。

曲调悲戚,词意凄楚。

歌者唱到悲恸时,常常声泪俱下,听者往往泪如泉涌。

黔东南、黔中南、黔西北、黔北等地苗族均有。

六盘水苗族的悼歌曲调更为著名。

苗族音乐曲调大多是承袭传统唱法,著名歌手的主要成就不在于曲调的更新,而在于歌词的创作修饰与提高,所以曲调的变化很少。

各地都有著名的歌师。

已故的黔东南雷山县苗族歌手唐德海,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他熟练地掌握了苗族传统的古歌和民歌的唱法,能唱好几种民歌曲调。

他创作的歌词有数千首,其中仅苗汉对照新歌就有1300多首。

乐器

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传统乐器,古代在所有苗族中都很盛行。

近代以来,除湘鄂川黔四省边区苗族已完全失传外,其余各地苗族仍普遍使用。

芦笙曲调也是苗族音乐中最有代表性的曲调,且往往因地而异。

传统曲调有舞曲、代歌曲、问讯曲、祭祀曲等几种,每种又有若干曲牌。

舞曲的节奏较轻快,给人以明显的抑扬顿挫之感。

代歌曲曲调柔和婉转,带有尾声。

问讯曲曲调缓款,节奏明朗。

除芦笙外,还有唢呐、芒筒、琴、箫、笛、锣、鼓。

唢呐各地都普遍使用,并配有大号和皮鼓。

在松桃、铜仁、思南地区,唢呐使用较广,是这一带苗族代表性的乐器,节日、喜庆时多喜吹奏,有三十多个曲牌,其它地区主要是办丧事吹奏丧歌时使用。

芒筒,流行于雷山、丹寨等县,其构造是用独管安上铜簧,穿入竹筒即成。

大的用树干挖空而成,长约六尺,直径约六七寸,小的用二三尺长、直径约三四寸的竹筒做成,吹奏起来起到低沉音响作用。

箫、笛、系用单枝小竹做成,一般只有五音。

铜鼓,除松桃、铜仁、思南等地已不用外,其它地区仍然使用,以雷山、台江、麻江、平塘等县为多。

琴,在苗族中不普遍,只威宁、台江有月琴,丹寨地区有古瓢琴。

贵州西部还有竹制的口琴,长约三寸。

锣、鼓,各地普遍有,大小不一,多在节日时使用。

舞蹈

芦笙舞:是除铜仁地区以外全省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传统节目,历史悠久,北宋时已进入朝廷表演。

大的队形主要有两排一字形和圆形两种。

由数十名青年男子在前吹笙引导,数十名至百余青年妇女踏着芦笙拍节,跟随于后,进三步退一步,围绕场地循序而进。

有的地方吹笙者不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