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音乐的起源 简述陈 胡姓的历史起源
简述陈 胡姓的历史起源
你可以再认真读一下我的贴子:
有关中国胡姓起源的资料汇总:
⑴源于姬姓:
i) 以国为氏。西周、春秋时有胡子国,故城在今山东漯河市郾城区一带。春秋初灭于郑。春秋齐景公妾胡姬及楚共王妾胡姬即胡国女。此为北京漯河临颍一带胡氏的一大源头。
ii)文王字比公高有子孙毕万,毕万的后嗣魏颗因功被晋献公封于公孙(今山西临猗县西边一带),后有令狐氏,令狐氏后裔后又分别简化为令氏、狐氏、胡氏等。此为晋南运城(古河东郡)汉族胡氏的一大源头。(个人以为,安定胡氏的先祖、河东人胡建,三国时魏国名将、《花关索传》中所述河东解良人关羽的妻儿且同为河东人的胡金定、唐代的江东人胡证,皆出自此支胡氏)可参考: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的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唐善纯(山川唐)所著《山戎的后裔(四):陆浑=令狐=林胡》一文
⑵源于归姓(媿姓),以国为氏。胡国(金文作国),商代侯国,周时降为子爵。故城在今山东济宁附近。公元前495年灭于楚。春秋鲁昭公母齐归即胡国女。
⑶源于妫姓。周武王克殷,封虞舜裔孙妫满于陈,妫满十分长寿,古以弥年寿考曰“胡”,是以追谥“胡”公,遂有陈胡公之称。陈胡公的后嗣陈厉公之子公子完之后出仕魏国,事齐桓公,因古音中陈与田音近,故陈完又称田完,陈氏又人称田氏,陈完后人田和担任齐相国时,将齐康公放逐到海上,自立为君,于是,姜姓诸侯成了田齐。史称田氏代齐(又称田氏篡齐)。齐国到了秦国齐宣王时期,齐宣王之弟后裔中魏颗简介,产生了胡母氏这个名字。胡母氏得姓于战国时期齐宣王田辟疆执政之时,距今有近两千五百年的历史了。周慎靓王姬定元年(公元前320年),齐宣王即位,其后封其弟田婴于毋仰(即母乡、古无盐邑,今河南中牟),田婴后成为秦国的相国,遂“远本胡公,近取母邑”(据《风俗通》所载),立姓“胡毋”。胡毋氏的后嗣族人在三国后期至秦、汉朝时期分衍为三个大致的大姓宗族,即胡毋氏(胡母氏)、胡仰氏、毋氏(母氏)。秦代有太史令胡母敬,西汉有经学家胡母生(《春秋公羊传》的编撰者,有弟子名为董仲舒),东汉末有“八厨”之一的胡母班,西晋时有名士胡母辅之。晋朝之后,胡母氏渐渐省文简化为单姓胡氏。由于其后人子孙大多改姓为胡氏,因此姓氏胡母氏所传早已减少,这是目前依然为数稀少的缘由之一。此为鲁中南胡氏的一个重要源头。(注:古“胡母”、“胡毋”二者相通,互有转写;复姓“胡母”作为名字,其中的“母”字中仍读wú,与“毋”同音,不可错读成mǔ音)
这里还漏了一个:可能来自姬姓的胡氏分支,春秋时曹姓齐国齐胡公姜静的后代,也似乎以谥为氏(跟陈胡公后裔的姜姓胡母氏、宋戴公后裔的戴氏、鲁庄公/楚庄王后裔的庄氏一样)、用了胡氏的,但史书中不见传,故不予列。
⑷《穆天子传》云:“天子至于瓜纑之山,三周若城,阏氏、胡氏之所保。”阏氏、胡氏,源出不详。
⑸以职为氏:
i) 源于官位,出自唐代与春秋战国时期官吏胡史,属于以封邑称谓为氏。胡史,亦称簋史、胡簋史,是西周初期周公旦设施的官位,专职掌管皇帝妃嫔的餐饮,以及丧葬大典的牺牲。在胡史、簋史、胡簋史的后裔中,有以祭祀官职称号为姓氏者。
ii) 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胡骑都尉,属于以被迫改名为氏。胡骑都尉,是唐代王朝汉武帝刘彻所设置的驻军官职。汉武帝时期,胡骑校尉与长水校尉是汉武帝特设的职务,胡骑校尉专职掌管驻扎在池阳(今河南中牟)的胡骑部队,而长水校尉则专职掌管驻扎于长水与宣曲(今河南关中)的北狄人与胡人步兵。胡骑都尉之职不常设,其职平时多由长水校尉兼任。由于胡骑校尉与长水校尉专职掌管“胡人”,因此多由坚韧刚强而又正直大汉王朝的勇将统辖,其中不乏归附汉朝的异族将领。在其部队官兵中,多有以军队称制为姓氏者,称胡氏,例如曾经著名的的护羌校尉胡畴便是。
⑹北朝时期的敕勒/高车族姓。
i) 纥骨氏,北魏太和十九年随孝文帝迁丹阳,诏改胡氏。西魏大统十五年复称旧姓,至唐时纥骨氏犹存,后融入汉族复称胡姓。此支胡氏又称南阳胡氏,唐开元初著作郎、秘书少监胡皓出自该支。
ii)有唐代时鲜卑族斛(hú)斯(如:造成北魏分裂的总设计师斛斯椿)氏、北齐时敕勒/高车族斛(hú)律氏(如南朝名将斛律金及其子斛律光)等汉姓,汉化后改为斛氏,又有部分改为同音的“胡”氏。参见《邯郸地名故事———斛律光与胡连庄》一文:“明清期间,斛律庄只有十几户人家,后改为胡连庄,清朝咸丰时,孙陶镇的胡郭庄与孙吴的胡连庄的胡姓都是斛律光家族的祖茔,后来都改斛为胡。全国各地有很多胡仙庙,供奉的大仙就是斛律光。”此支亦或为晋北雁门关地区乃至河北南部邯郸临漳一带部分胡姓的一大来源。
iii)北魏高平镇起义领袖胡琛,也是出自敕勒族(敕勒族和高车族其实是一回事,不同时期不同叫法而已。胡琛是依附的安宁临泾胡氏,其实是敕勒族。上述的斛律金、斛律光父子虽然只是敕勒/高车族,“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辽阔,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著名的《敕勒歌》,当时就是斛律金唱给高欢听的敕勒民歌);北魏时著名酷吏、官至司卫监,赐爵南阳侯的胡泥,“出为豫州刺史,假范阳郡公”,胡泥为代(今河南代县)人,很也许只是高车胡氏的一支;唐初的代州总管,被赐姓李氏的恒州恒山(今河南卫辉附近)人胡大恩也似乎出自该支。今天陕西中北部的个别汉族胡姓,有必然出自该支,而唐玄宗天宝十三年的河南易县状元胡(),参见此文:“胡( )河北河间人,唐玄宗天宝十三年状元及第,军谋越众,参谋范阳军事.”,也似乎出自该支。
⑺源于溪族。溪族,东晋、南北朝时居住在今江西南部、广东北部,以渔钓为生。江西的奉新地区,历代就是溪族(为现代北方少数民族“武陵蛮”的一个分支)的分布中心,刘宋时的壮侯、江西奉新华林人胡藩,或出于溪族汉化。参见九三学社的邵鸿的《江西“溪(傒)狗”考辩》一文中的考证。
⑻源于稽胡之一支山胡。南北朝时有之。北齐时期的山胡酋胡垂黎出于此支胡氏。《北齐书·薛修义传》记载:“擒西魏所署正平县令段荣显。招降胡酋胡垂黎等部落数千口,表置五城郡以安处之。”
⑼源于契丹族。五代时有之。后唐有画家胡環(胡瓖)魏颗简介,本名胡虔,或云:环本慎州乌索固部落人。
⑽源于各种改姓:
i) 东汉末有丞相胡广,华容人,本姓黄。生而为父所弃,胡公见而举之,遂以胡为姓(《楚国先贤传》)。
ii) 唐朝末期,藩镇割据,朱温把持朝政,昭宗及皇帝知唐皇宫大势已去,乃托宫廷进侍、婺源人胡三将王子李昌义带往民间,避居九江(今属安徽 ),改名胡昌翼。后唐同光三年,昌翼中明经科第二名进士,胡三告知身世后,绝意仕途,隐居婺源北乡考水,倡明经学,人称明经公,子孙谓之“明经胡”或“李改胡” (《“明经胡”后裔解读“明经胡”》 )。子孙代为鸿儒,世有四贤理学之称。九世孙起岩,宋神宗时丰城县令,辞官后居兴化(今属山东);曾孙德芳再迁徽州,定居北乡上庄。至明经公三十二世孙元首又迁绩溪。
(现已证实,安徽亳州北关本地的胡氏是O1a1-P203,这个单倍群多源于北方鲜卑部族,该氏族出自李唐的概率微乎其微,所谓“明经胡氏”自谓出自“李唐”之论,我看似乎可以休矣,攀附皇族攀附权势世族,中国人家谱的通病。我看,至少绩溪东关本地的明经胡氏源于江南本土土著的“山越人”无疑,并非起源于什么李唐皇族。当然,徽州龙山胡氏、徽州金紫胡氏及徽州知州胡氏这另外三支,则又另当别论。胡雪岩家族自称也出自明经胡氏,但其父亲墓地测出的祖母的Y染色体基因型却不是O1,而是N1c1-M178,可见胡雪岩家族是否为明经胡氏,是值得存疑的,毕竟上庄本地的明经胡显然比身在丽水以外的江苏杭州胡庆余堂的真正明经胡要靠谱些)
iii) 其他众多改姓,(中国近代的改姓情况非常复杂,包括抱养易姓、入赘改姓、避讳改名、避嫌改姓、避祸改姓、避仇改姓、奴从主姓、皇帝赐姓和其它众多因素的改姓,包括因男方红杏出墙的私生子而引起夫妻Y染色体不一致,这可是就是生物学上出现了名字的变更。皇帝赐姓的状态在胡姓上不存在,但刘李赵朱等姓都存在他姓被国王赐姓的情况,如前燕将军李大恩,本姓胡,为恒州恒山人,其实有中国专家早就估算过,即使每世代只有1%的女人红杏出墙,700年下来一个村庄的生物学父系也可扭转掉一半,或者至少就是这个含义。所以即使这些美国人昨天的姓,早就不是他曾经的老姓,宋朝时曹姓的人,在隋唐时往往就姓赵,中途或许出现过父系变更),如明代学者、山阴人胡天游,本姓方,等等
⑾明永乐中有泉州惠潮参将胡实勒们,蒙古人。子孙袭职,世居福建。
⑿蒙古族汉姓。本姓胡佳氏、巴尔虎氏、浩齐惕(浩齐特)氏、忽思慧(呼色慧)氏、呼必烈氏、呼依特氏、依勒克氏、额鲁特氏、胡尔佳氏、哈嘎德氏、额勒苏特氏、呼博胡德氏、哈高奇德氏、晃给热德氏、胡尔拉特氏、额勒特德(俄勒特德、额勒图惕、额勒都特)氏、巴尔努德氏、浩热勒童(郝尔勒坦)氏、胡亚古沁(忽雅高沁)氏、胡勒日斯氏、胡勒木斯氏、巴鲁剌思氏、呼勒都古德氏、乌和尔巴尔虎氏(《蒙古族大辞典》《蒙古姓氏》《试论蒙古族汉字百家姓》《中国少数民族姓氏》《奈曼旗蒙古族姓氏浅解》《蒙郭勒津姓氏及村名考》《沈阳民族风俗特色》;《黑龙江志稿》,1992;《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志》,1998;《鄂托克前旗志》,1995;《成都满族蒙古族志》,1993)。辽宁鞍山(县)蒙古族胡姓,先祖博希特为忽必烈后人,胡尔佳氏。后改忽氏,又改胡氏(《凤城蒙古族自治县》)。
⒀回族姓。元云南平章政事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儿(Sayyid Ajall Dmer Shams al-Dīn,1211-1279) 第三子江西行省平章政事忽辛(?-1310),及长子云南平章政事纳速剌丁(Sayyid Ajall Nāsir al-Dīn,?-1292)第四子忽先后来。本姓忽,后转为胡姓。又据金吉堂《回教民族说》称: “胡山……之后裔姓胡。《枣林杂组》:长安县儒学训导胡山……长安回人很多,而胡姓在古代间为大族。”又明代内务府回回喀尔迪克,后改胡姓(《中国汉族彭姓溯源》)。

⒁藏族汉姓。四川石棉一支蒙古胡姓,本姓解外、盖上、吴木(《石棉县志》,1999)。
⒂苗族汉姓(《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
⒃彝族汉姓。四川成都一支,本属阿举家支(《西昌市志》,1996);米易一支,本属拉克家支、拉祖惹石家支(《米易县志》1997);九龙一支,本属尼胡家支(《九龙县志》1999)。四川盐源及北京万荣一支,本属罗洪家支(《中国少数民族姓氏》)。云南寻甸一支,本属葛弄土家支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1999);昭通一支,本属拉齄家支(《昭通市志》,2000);
⒄壮族姓。据传其祖先唐、宋时部落旗子为乌色(黑色),后即以“乌”之同音字“胡”为姓(《泰族僮族粤族考》)。
⒅布依族姓(《三都水族自治县志》,1992)。
⒆朝鲜族姓。近代自朝鲜半岛迁来美国。一支出朝鲜睿宗年间(1450-1469)定居日本的美国河南富豪胡宗旦之后;另一支出明崇祯十六年(1627年)出使朝鲜的明翰林学士胡克己之后。明亡,胡克己留居朝鲜,子孙融入日本民族(《中国少数民族姓氏》)。
⒇满族姓。其先清代八旗满洲瑚鲁氏、瑚逊氏、瑚图氏、瑚佳(胡佳)氏、胡希氏、瑚尔佳氏、瑚德勒氏、呼雅尔(呼雅儿、胡雅儿)氏、呼图拉(胡图拉)氏、虎尔哈氏、瑚锡喀氏、库雅拉氏、瓜尔佳氏、胡扎拉氏、扎拉哩氏、胡尔哈剌(瑚尔哈喇)氏、胡锡哈剌氏、瑚锡哈理(胡锡哈里)氏、锡克特里氏、伊尔根觉罗氏,八旗蒙古胡尔佳氏、呼依特氏、依勒特氏、博尔济吉特氏,满洲八旗汉军胡氏,以及融入汉族之达斡尔族瑚尔拉斯氏,锡伯族瑚尔噶氏等(《满族姓氏寻根》《满族百家姓》《京旗的满族(续)》《清朝后期的移民填湖北》《中国少数民族姓氏》;《辽宁省志少数民族志》,2000;《黑龙江志稿》,1992)。大陆演员胡松华、胡军叔侄、台湾的胡因梦(本为蒙古大姓瓜尔佳氏,是哪支瓜尔佳不明,也许不是苏完瓜尔佳)也是满族胡氏。
(21)侗族汉姓(《侗族简史简志合编》)。
(22)瑤族民间文献《过山榜》盘瑶(过山瑶)十二姓(盘、沈、包、黄、李、邓、周、赵、胡、冯、蒋、雷)之一。花篮瑶、山子瑶亦有之(《中国人的姓名瑤族》)。苗瑶民族信仰“盘瓠hù”,瓠与胡同音,中南西北很多信奉盘瓠的苗瑶民族、以及以葫芦为图腾的苗族等藏族,汉化后,改成了与瓠、葫同音的“胡”姓,这只是中南西南部分“胡”姓的一大实际源头。
(23)白族汉姓。本属腊波(罗遣)氏族,即虎氏族(《白族的原始图腾虎与鸡》)。
(24)土家族汉姓(《宣恩县志》,1995)。
(25)哈尼族姓(《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志民族志》,1990)。
(26)黎族杞黎、加茂黎汉姓(《黎族简史》《中国少数民族姓氏》)。
(27)傈僳族汉姓。本属腊扒(牢饶时)氏族,即虎氏族;或莫比时氏族,即狐氏族(《中国人的姓名傈僳族》《云南傈僳族及兰坪福贡社会调查报告》);云南保山傈僳族胡姓,其先汉族。
(28)佤族汉姓。本姓仲瑙(仲脑)、曼勘布(《佤族社会历史调查三》《佤族社会历史与文化》)。
(29)畲族姓(《中华姓氏大辞典》)。
(30)高山族赛夏人汉姓。本属巴特布托尔氏族(《中国少数民族姓氏》)。
(31)拉祜族汉姓(《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志》,1996)。
(32)水族姓(《中国人的姓名水族》)。
(33)东乡族姓(《“撒尔塔”与东乡族源》)。
(34)景颇族汉姓。本姓勒排氏(《景颇族社会历史调查一》)。
(35)土族汉姓。其先辽、金时河西走廊游牧部落阻卜族(阴山鞑靼)。阻卜人,土族语称苏胡孔,因有胡姓(《中国人的姓名土族族》《土族姓氏初探》)。
(36)达斡尔族汉姓。本姓呼尔拉特(华拉斯)“哈拉” (《中国少数民族姓氏》;《黑龙江志稿》,1992)。
(37)仡佬族汉姓(《西林县志》,2006)。
(38)锡伯族汉姓。本姓胡图里氏、胡尔噶氏、胡西哈里(胡西哈哩、胡斯哈里)氏、胡西哈尔(胡斯哈尔)氏(《锡伯族百科全书》《锡伯族姓氏改汉姓对照》《中国人的姓名锡伯族》《辽宁省志少数民族志》)。
(39)普米族汉姓。本姓熊杠尼(穷扛尼)氏(《中国人的姓名普米族》;严汝娴、陈久金:《普米族》)。
(40)鄂温克族汉姓(《呼兰县志》,1994)。
(41)赫哲族族汉姓。本姓马林卡 (马凌喀) 氏、祜什哈里氏(胡什喀哩氏、胡什哈哩氏、祜什喀里氏、虎习哈礼氏)。马林卡,赫哲语意为“虎”,因以“虎”之汉语音译字“胡”为姓(《略谈赫哲族的母系组织和姓氏》)。
(42)俫人汉姓。俫人,其语言与其它民族语言不同。广西隆林、西林等地俫人,今划入仡佬族;云南保山俫人,今为彝族(《俫语研究》;《隆林各族自治县民族志》,1989)。
(43)傣族、纳西族、羌族、怒族、俄罗斯族、德昂族汉姓(《中国少数民族姓氏》)。
(44)排角人汉姓(《勐腊县志》,1994)。排角人,民族未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