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过零丁洋古诗原文 辛弃疾《醉太平·春晚》原文及翻译赏析

火烧 2022-01-05 15:48:46 1075
辛弃疾《醉太平·春晚》原文及翻译赏析 醉太平·春晚原文:态浓意远。眉颦笑浅。薄罗衣窄絮风软。鬓云欺翠卷。 南园花树春光暖。红香径里榆钱满。欲上秋千又惊懒。且归休怕晚。醉太平·春晚鉴赏  此词题为《春晚

辛弃疾《醉太平·春晚》原文及翻译赏析  

醉太平·春晚原文:

态浓意远。眉颦笑浅。薄罗衣窄絮风软。鬓云欺翠卷。 南园花树春光暖。红香径里榆钱满。欲上秋千又惊懒。且归休怕晚。

醉太平·春晚鉴赏

  此词题为《春晚》,实写「闺情」。「春晚」之时,深闺女性自有难以明言的复杂情怀,但作者并非女性,没有高超的水平,对于那种连作者本人都难以明言的情怀是不可能写得生动感人的。

  读完全词,就知道作者并未让那位闺中人吐露情怀,而是通过精细的观察,写她的神态、写她的妆束、写她的行动,并用富贵人家的花园、香径、秋千和晚春景色层层烘托,其人已宛然在目,其心态变化,也历历可见。灵活地运用传统画法,把「以形写心」和「以景传情」结合起来,乃是这首小词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态浓意远」,原是杜甫《丽人行》中的成句,用以表现丽人的姿态凝重、神情高雅,其身份也于此可见。「眉颦笑浅」,写她虽愁也只略皱眉头,虽喜也只略展笑颜,非轻浮放纵之流可比,其教养也于此可见。「薄罗衣窄絮风软」,既写服妆,也写时光。北宋诗人蔡襄《八月九日诗》:「游人初觉秋气凉,衣不禁风薄罗窄。」而当「絮风」轻「软」之时,正好穿那窄窄的「薄罗衣」。「罗」那么「薄」,「衣」那么「窄」,其轮廓之分明,体态之轻盈,已不言而喻。徐步出闺,迎面吹来的是飘荡著朵朵柳絮的软风,不知她又有什么感触。「鬓云欺翠卷」一句,颇难索解。如果把「翠卷」看作「欺」的宾语,那它便是一个名词,可是实际上并没名叫「翠卷」的东西。那个「翠」字,看来也取自杜甫的《丽人行》。《丽人行》写丽人「头上何所有?翠为盍叶垂鬓唇。」是说用翠玉制成的盍叶垂在鬓边。盍叶,是妇女的一种头饰。「鬓云欺翠卷」就语法说,「鬓云」是主语,「卷」是谓语,「欺翠」则是动宾结构的状语,修饰「卷」。「欺」,在这里是「压」或「淹没」的意思,「翠」,即指翠玉制的盍叶。全句写那位女性鬓发如云,「卷」得蓬松而又低垂,以致淹没了盍叶。

过零丁洋古诗原文 辛弃疾《醉太平·春晚》原文及翻译赏析

  下片头两句似乎单纯写环境、写景物,实则用以烘托人物。第一句是说她走到「南园」,看见「花树春光」,而且感到「暖」。第二句是说她漫步于「南园」的「径里」,看见片片飞红,嗅到阵阵花香,踏着满径榆钱。上片的「絮风」和下片的「春光暖」、「榆钱满」,都传送春天即将消逝的信息,既点《春晚》之题,又暗示女主人公由此引起的情感波澜。韶华易逝、红颜易老,但她还是孤零零的,偶然走出深闺,来到「南园」,也无人同游共乐。

  结尾两句,层层转折,曲尽女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欲上秋千」,表明一见秋千,又唤回少女的情趣,想荡来荡去,嬉笑作乐。「又惊懒」,表明单身独自,没有心情打秋千。「惊」字、「懒」字,用得十分神妙。「欲上秋千」而终于不想上,并非由于「懒」,偏不肯说出真实原因而委之于「懒」,又加上一个「惊」字。是说连秋千都不想上,竟「懒」到这种地步,自己都感到吃惊。不想打秋千,就归去吧。「且归」一顿,而「休怕晚」又是一层转折。实际情况是想玩又懒得玩,且归又不愿归。深闺那么寂寞,归去也没有意味。于是在「且归」的路上,思潮起伏,愈行愈缓。妙在仍不说明真实原因,仿佛她迷恋归途风光,在家庭中也很自由,回家甚「晚」,也不用「怕」。

  这首词把封建社会中一位深闺女性的内心苦闷写得如此真切,不独艺术上很有特色,其思想意义,也是积极的。

诗词作品:醉太平·春晚诗词作者:【宋代辛弃疾诗词归类:【婉约】、【女子】、【抒情】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