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宋代印刷的古书 收藏宋代古籍需知道的鑒定知識!

火烧 2022-05-13 02:12:17 1063
收藏宋代古籍需知道的鑒定知識! 宋刻本從整體上看清朗整潔,跟元刻本墨色濃重的風格形成鮮明對比,視覺效果差異很大。從版式上講,前期多白口,四周單邊;後期仍多白口,左右雙邊、上下單邊,少數是四周雙邊。南宋
宋代印刷的古书 收藏宋代古籍需知道的鑒定知識!

收藏宋代古籍需知道的鑒定知識!  

宋刻本從整體上看清朗整潔,跟元刻本墨色濃重的風格形成鮮明對比,視覺效果差異很大。從版式上講,前期多白口,四周單邊;後期仍多白口,左右雙邊、上下單邊,少數是四周雙邊。南宋中晚期刻書出現了細黑口。版心有魚尾,上魚尾上方象鼻處多鐫本版大小字數,上下魚尾之間多鐫簡化了的書名、卷次、頁碼,下魚尾下方多鐫刻刻工姓名、齋堂室名等。前期刻書卷端首行常是小題在上,大題在下。官刻書多在卷末鐫刻校勘官銜名,私宅、坊刻本則在卷末多有書題記或牌記。具體而言有如下特點。
有個比較通俗的說法,宋本一個整葉有多少行,一行就有多少字。這只是一個大致的比例,不過一般出入不大。例如,宋刻群經中,監刻經注本是半葉八行,行十六字,浙東和蜀中刻註疏本行格相同。對後世頗有影響的是建刻十行十八字本群經註疏、南宋刻九行十八字本《南北朝七史》和杭州陳氏書籍鋪刻十行十八字本唐人詩集。前兩種版片遞嬗傳衍至明代後期還在刷印,後一種衍生出明正德、嘉靖年間開創的宋體字。
耳題在版框左欄線外或右欄外,標明當葉的章節或要目,也稱書耳或耳格。耳題多見於宋本,後世很少使用。
今天所見的古籍,各卷都自成單元,每一卷都要另起一頁,並不接印。書前如果有目錄,目錄後面即使有空行,也要另起一頁再印正文。單元之間的這種空行,就叫做「流水」。不過有些宋本書很特殊,目錄後面不另起一頁,而是直接印正文,不隔流水,各卷之間也不另起一頁,這種版式很少見,一般只出現在宋本書當中。
古籍上刊印的文字或者圖記,寫明書由何人何時刻印,這就是刊記。私家、書坊刻書多有刊記,是鑒定版本最有力的證據。不過很多作偽者在刊記上打主意,挖改、偽造現象時有出現,對於刊記的甄別要尤其留心。
從宋代到清代,刻書字體雖然各式各樣,總體發展趨勢是從書寫體走向版刻體。宋代刻本無論是嚴謹還是洒脫,都有書寫的意味。北宋刻本流傳極少,從現存的確信為北宋的刻本來看,字體基調是方正端莊,結構均勻。大都筆畫勁健,左收右放,有歐體的風格。南宋刻本傳本很多,字體風格多樣,且有明顯的地域性。浙江地區仍以歐體為主,福建地區則有顏柳的風格,字體結構和筆畫明顯不同,這是宋刻本中最為重要的兩種風格,此外,四川也是當時的一個刻書中心,字有顏體風格,但筆畫比較蕭散,不像建本那麼凌厲。
文字上最值得注意的是避諱,宋代刻書通例避諱,遇到宋代皇帝名諱,一般要少寫一筆,這叫做「為字不成」
還有的缺筆避諱之後,還加印墨圍、使人一目了然。有時不用原字,加上小注說明所缺的字是某帝的名諱等。不過不能完全依賴避諱字來確定一本書是否宋刻本,一是因為宋代官府刻本避諱嚴格,但民間坊刻和私刻本就會有馬虎,南宋末年有些書則幾乎不避諱;二是因為後代翻刻時也會保留宋本的諱字,元、明兩代翻印宋本避宋諱是十分常見的,不能僅憑宋諱就斷為宋本。

古代書籍往往在版心或者其他地方鐫刻有刻工姓名,當時本意是為便於檢查每個刻工的工作情況,不過這些信息卻成為鑒定版本的一件利器,尤其是日本學者,往往利用刻工作為最終的裁斷。
宋代刻書用紙雖然名目繁多,但就質地而言,多數還是皮紙和竹紙。據目前所見宋版書,浙刻本、蜀刻本及江西、湖南刻書多用皮紙,南宋後期福建刻書則多用竹紙。
宋代書籍流行用蝴蝶裝,不過流傳至今大多經過改裝,變成線裝書因此保留了原本裝幀形式的宋版書就更顯珍貴。經過改裝的宋版書,如果仔細觀察,還是能從書口等相關部位找到當時裝幀的蛛絲馬跡,對鑒定版本很有幫助。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