洼作 水泉洼历史
水泉洼历史
1.翁牛特旗历史文化
兴隆洼文化:是中国北方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7500—8000年,它以大型聚落建筑、最早玉器使用、出现居室墓以及独特的陶器等令后人叹为观止。在翁牛特旗头分地二道杖房、三道杖房、四道杖房村、头段地北湾子村、广德公镇大洼子村和梧桐花镇山嘴子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陶器多为夹砂灰陶或灰褐陶敞口筒形罐或敛口罐,还有少量泥质红陶高领罐、钵等。石器有斧、磨棒和饼形器等。纹饰为之字纹和压印复合纹。石器有斧、磨棒、耜、石核、锄形器及铲器等,遗址保存较好,属典型的距今七千多年的兴隆洼文化遗存。
赵宝沟文化:头分地黄花梁、山嘴子七分地村、解放营辛家营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有夹砂灰褐陶压印的几何纹敛口筒形罐,圈足圆腹钵,圈足钵和少量彩陶,一般为细泥红陶黑彩,色泽浓艳,花纹多云钩纹,器型多为罐与钵,其他陶器分夹砂红陶和夹砂褐陶两种,纹饰以之字纹为主,还有少量几何纹、网格纹,席纹(器底部),石器有柳叶形石耜、斧、石锄、石磨盘、磨棒、饼形器等,属新石器时代赵宝沟文化时期遗址和聚落址。
红山文化: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古文化,红山文化是以赤峰红山命名的一种文化类型、红山文化距今约5500余年,当时的先民从事着以原始农业为主,兼有游牧、渔业、狩猎的多种经济活动。形似烟叶状的石耜是北方特有的农业生产工具,后来演变为铁制的犁铧。在多种类型的陶器中,红衣黑彩的“彩陶”器最有代表性,也最引人注目。烧制的彩陶花纹,有斜线纹、半圆形纹、三角形纹、水涡形纹等,看似简单,但却古朴、自然。
经过几十年考察发现,红山文化的分布范围,以西拉沐沦河、老哈河为中心,西起张家口,东达辽河中游,北至大兴安岭,南通大凌河谷,其分布中心,主要集中在赤峰、朝阳、承德地区,即老哈河、大小凌河流域的广阔地域,都密集地分布着红山文化遗址。代表红山文化的大量精美玉器的出土,向世人展现史前时期北方西辽河流域灿烂文化。
玉龙,1971年在翁旗朝格温都赛沁塔拉嘎查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玉龙为墨绿色,长26厘米,体卷曲呈“C”字形。整体由一块玉料圆雕而成。通体琢磨,光洁圆润,长鬣高扬,显得极有生气。赛沁塔拉出土的玉龙,被考古界誉为“中华第一龙”,说明地处两河流域(西拉沐沦河与老哈河)的翁牛特旗是中国尚玉文化和崇龙传统的发端地。
在五分地、桥头、头分地、梧桐花、乌敦套海、巴嘎塔拉、朝格温都、杜家地等地发现的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墓葬群中,采集的标本有饰之字纹、划纹和席纹的夹砂灰陶筒形罐、斜口罐、双耳敞口罐、大口深腹罐、高领罐,泥质红陶黑彩罐、折腹钵等。石器有铲、斧、半圆形石刀、钻孔蚌饰、石耜、石磨盘、磨棒及石核、饼形器和细石器等,属典型的红山文化遗址和红山文化时期的村落遗址。
1974年在翁旗玉田皋的发现双耳红陶罐,小口、长腹、双耳、小底,器外壁饰“之”字纹、是典型的红山文化器物。这些发现,充分证明在五、六千年以前,翁旗境内已有较为发达的原始农耕活动。这些种陶器和石器在翁旗文物馆均有收藏。
小河沿文化:1977年翁牛特旗大南沟村发现。距今4500年,属新石器时代晚期。大南沟发现的近80余座古墓葬,分三个区有规则地整齐排列。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生产男女分工明确,社会已出现了贫富不均的现象,并已有了原始刻划文字符号或祭文。在翁旗五分地镇大窝铺南水泉村南梁岗上,采集的标本有夹砂褐陶压印细绳纹筒形罐、夹砂灰陶压印几何纹筒形罐、夹砂灰陶交叉斜线纹罐,石器有钻孔饼形器、骨锥等,也属于新石器时代小河沿文化时期的村落遗址。
2.甘泉有哪些历史典故
香林寺
又名弘门寺,位于县城西北40公里的下寺湾镇香林寺坪村北的奇峰之上,据《延安府志》记载,香林寺始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年,因满山翠柏飘香而得名。寺院依山而建,山势奇峻。有真武祖师殿、玉皇庙、九天玄女殿、观音阁、龙王庙等。寺院西侧的悬崖峭壁上石窟密布,有大小70多处,窟窟相通,洞洞串联。2007年,下寺湾民众筹集款项,开拓道路,竖立山门,筑建神道,建钟楼、鼓楼,立文化碑廊。
秦直道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抵御北国匈奴的侵扰,于公元前212年命大将蒙恬修筑的一条军事性通道。秦直道南起淳化县甘泉山上的秦林光宫,沿子午岭北行,经旬邑、黄陵、富县、甘泉、志丹、安塞、靖边、榆林、穿越毛乌素沙漠南缘和鄂尔多斯草原至阴山脚下的秦九原郡,全长700多公里。因道路大体南北相直故称“直道”。秦直道在甘泉境内全长34.8公里,由富县、志丹、甘泉三县的分水岭墩梁入境,经寻行甫、赵家畔、杏树嘴、箭湾、高山窑子下山至安家沟村,过洛河圣马桥,由方家河村西北上山,
经老窑湾、王李家湾、榆树沟等地入志丹县境。甘泉境内秦直道洛河南段从箭湾至高山窑子保存最好,路基宽度一般在30至50米之间,最宽处达58米。沿途有垭口、兵站遗址多处。特别是“堑山堙谷,逢山开巷,遇石堑齐,过河架桥,遇沟填平”的修筑特点在洛河北段的方家河村得到集中体现,号称秦直道博物馆。洛河引桥桥墩残存桥基宽82米,顶宽44米,高72米,长56米。
美水泉又名甘泉,发源于县城西南3.5公里的神林山下,是甘泉县境内重要的自然资源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美水泉以其悠久的历史、优良的水质和神奇的传说闻名于世。据史书记载,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隋炀帝北巡突厥牧场,途中到此游历,偶饮此水,厥味甘美,顿觉心旷神怡,遂赐名“美水泉”,后为隋唐两代皇宫专用。美水泉现为一排12孔的窑洞式蓄水池,泉旁有明代“修复甘泉碑记”、民国“重修甘泉县甘泉碑记”和2007年县政府所立“美水泉碑记”石碑三通,以及十分罕见的刺榆树两株,榆刺似针。美水泉泉水经科学检测,其为优质高钙矿泉水,富含对人体有益的多种微量元素,与华清池温泉等并列称为陕西四大古泉之一。
3.泰安北集坡镇历史文化
北集坡街道办事处位于区境中部。北靠泰山区徐家楼乡,南连大汶口镇,东与徂徕镇、房村镇隔牟汶河相望,西与满庄镇、天平店乡为邻。面积100平方公里。镇政府驻北集坡村,距泰城12.5公里。
中文名称:北集坡镇
所属地区:泰安市高新技术开发区
下辖地区:泰安高新区街道办事处、北集坡办事处
政府驻地:高新区北集坡镇
电话区号:0538
邮政区码:271025
面积:100平方公里
人口:59283
气候条件:温暖半湿润气候
著名景点:天泽湖景区、凤凰湖景区
搜索词条
╳
北集坡镇

更多图片(1张)
北集坡街道办事处位于区境中部。北靠泰山区徐家楼乡,南连大汶口镇,东与徂徕镇、房村镇隔牟汶河相望,西与满庄镇、天平店乡为邻。面积100平方公里。镇政府驻北集坡村,距泰城12.5公里。
中文名称:北集坡镇
所属地区:泰安市高新技术开发区
下辖地区:泰安高新区街道办事处、北集坡办事处
政府驻地:高新区北集坡镇
电话区号:0538
邮政区码:271025
面积:100平方公里
人口:59283

气候条件:温暖半湿润气候
著名景点:天泽湖景区、凤凰湖景区
分享
建置沿革
相传北集坡唐末建村,因周围集水成泊,故名北集泊,后演化为今名。
镇境,1912年属泰安县中正区。1929年属第三区。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分属赵庄区、白峪区、泰宁县。1948年分别属龙山区、西遥区、赵庄区。1958年组建红星、共产主义两公社。1959年并入蓖子店公社,1960年更名北集坡公社。1984年建北集坡办事处。1985年建镇。镇以机关驻地村得名。
1999年,全镇辖北集坡、西百子坡、季家庄、朱家埠、曹庄、梁家小庄、格子、泉林庄、南店子、北店子、徐家官庄、蓖子店、赵庄、邢家寨、窦家村、洪沟店、兴隆庄、西夏庄、中夏庄、东夏村、南夏村、王家洪沟、丁家洪沟、沙家洪沟、陈家洪沟、魏家洪沟、水泉、凤凰庄、石灰官庄、沱凹、东对旧、西对旧、小官庄、庵上、泉上、西旺、阳泉、张庄、西官庄、利家庄、道洼41个行政村,46个自然村。2004年6月,岱岳区满庄镇的泉河村、东湖村、兴隆庄、东河北村四个村划归北集坡镇。
北集坡镇于2010年经省政府批准设立为北集坡办事处,行政区划隶属岱岳区,按照市委、市政府有关文件,北集坡办事处的领导及管理权由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行使。原北集坡镇总体规划于2008年由市城建项目管理委员会批准,现该区域市里正在编制大汶河滨河新区规划,详细规划待该规划审批后再确定。
4.蔚县历史
蔚县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城市简介 蔚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东临京津,南接保定,西倚大同,北枕张家口,总面积3220平方公里,辖10镇12乡,人口44万人。
交通便利,通讯方便,电力条件优越,是河北省“综合改革试验县”之一,张家口市四个“窗口县之一”。 蔚县资源丰富,煤炭储量24亿吨,萤石、澎润土、大理石、珍珠岩、石灰石等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蔚县又是河北省最大的烤烟、杏扁生产基地。
煤炭、化工、电子、机械加工、建材等行业已初具规模,工业门类基本齐全。 从北京驱车往西200公里就进入四面环山的河北省蔚县。
蔚县古称蔚州,殷商时期为代国,春秋属晋,战国归赵,秦设代郡,北周宣武帝时始置蔚州,是著名的“燕云十六州”之一,1913年改州为县。这里是燕赵旅游胜地的组成部分,也是北京旅游景观的补充和延伸。
蔚县辖11个镇、11个乡:蔚州镇、代王城镇、西合营镇、吉家庄镇、白乐镇、暖泉镇、南留庄镇、北水泉镇、桃花镇、阳眷镇、宋庄镇、下宫村乡、南杨庄乡、柏树乡、常宁乡、涌泉庄乡、杨庄窠乡、南岭庄乡、陈家洼乡、黄梅乡、白草村乡、草沟堡乡。文化历史 悠久的历史,为蔚县留下了大量令人惊叹不已的人文景观。
目前,全县共有各类文物遗留存780余处,古建筑保存最多,达580余处,其中国家级保护单位有玉皇阁、南安寺塔、释迦寺、代王城遗址及汉墓群,省级保护单位19处,馆藏文物5600多件。 始建于北周大象二年、明洪武十年重修的蔚县县城,是京西现有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
城内的玉皇阁、南安寺塔、释迦寺均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外还有省级保护单位8处,县级保护单位7处。这些带有辽、元、明、清各时期建筑风格,体现儒、释、道不同文化特点的古建筑群,连同县城周边的国家级保护单位代王城遗址、罕见的融三教文化为一体的重泰寺,保存完好的元代工部尚书王敏的书院,及遍布全县的古建堡、古民居、古戏楼等,构成了蔚县极为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赢得了“地上博物馆”的美誉,成为河北省的历史文化名城。
蔚县古建以古城堡、古寺庙、古戏楼、古民居为主。古有“八百庄堡”之说,有村便有堡,见堡则是村,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堪称奇观。
凌登五台山顶,俯阅平川,从南山脚下,排到北部丘陵,城连着城,堡套着堡,连堡成镇、城中建城、堡里套堡,气势恢宏,气象万千。蔚县庙、宫、观、寺、院、庵、祠、塔数量位河北省之首。
集中了辽、元、明、清、民间年间的古庙宇具备种类齐全、结构奇特、彩绘精美的特点。境内每有村寨庄堡,便有古戏楼,形式多样,种类齐全。
面观戏楼三面观戏楼、穿心戏楼、排子戏楼、灯影戏楼、家院戏楼,娓娓观来,令人目不暇接。古民居集民俗、美学、建筑、雕塑于一体,可见四合院、四进套院、九连环院等。
暖泉镇西古堡集古民宅、古寺院、古城堡、古戏楼为一体,呈瓮城形制结构。内存明清风格民宅180所,较大连环套院5所,规整四合院49所。
地藏寺分上下两层,为天井式建筑。上层建有藏殿、大殿阎君殿、鬼王殿、观音殿、三义庙、马神庙,钟鼓楼;下层建有12个全砖券窑洞。
自然风景 蔚县的人文景观令人惊叹,绮丽的自然风景同样引人入胜。特别是雄奇险峻、气势磅礴的恒山余脉――空中草原景区和小五台山自然生态保护区的金河口景观,给人无穷回味。
燕山山脉最高峰――小五台山北麓有一奇异壮丽的峡谷,――金河口峪。“金河”因河底金黄色岩石在清澈碧水的映衬下金光灿烂而著称。
登两岸山峰,可观赏到完整的战国赵长城,隐约于山林间的“金河十寺”、“台山晓日”、“金河晴月”最为壮观。金河口森林公园位于小五台山脚下,面积33万亩,是北京周围仅有的一处原始森林,生长着1320余种植物和137种动物,成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
这里属太行山余脉,以东台最高,海拔2882米,崇山峻岭中珍禽异兽、名花奇草应有尽有。五月份,漫山遍野的粉色杏花铺天盖地更使山野风光增添了万分的妩媚,蔚县是全国最大的杏扁生产基地,杏扁种植面积43.5万亩,到七月份,累累果实压弯枝头,更添浓厚的乡土气息。
由县城向南15公里便到飞狐口,南行即进入40公里大峡谷――奇峡飞狐峪,两旁奇峰陡起,怪崖悬空,极有鬼斧神工的势派。初入峡谷,谷宽涧浅,往前行峰峦闭锁,抬头只见一线天,乱云飞渡。
当地老百姓说,40里飞狐72道弯,弯弯有洞天美景。它是穿越太行山、燕山、恒山三山交汇处的一条古通道,最宽处只有七八十米到100米,最窄处仅1米左右,仅可错过一辆马车。
一路进发,在蔚涞交界处,突兀拔起一片海拔2158米、30平方公里的草甸,这就是与金河口森林公园遥遥相对的甸子梁,它因高峻平坦而被冠以“空中草原”。这里夏季无酷暑,春季无沙尘,空气新鲜,花草如织,绿茵如毯,天蓝云白。
独具特色的狩猎、跑马、民族歌舞、篝火晚会、冬季滑冰等娱乐活动,使这万年清凉幽静的原野更具情趣。资源优势 电力资源: 蔚县电力充足。
主装机容量为2万千瓦的宣化至蔚县110KV输电线路供给全县用电。大同至北京房山的500KV双回路高压线路途径蔚县,并在县内设有开闭站位置。
5.平泉的名人小故事或历史流传小故事
历史渊源/平泉的传说
平泉县城街中心有一个天然水泉,方约两丈,水深八尺,泉水清澈,游鱼嬉戏。水泉四周石条垒砌,上围石栏,另刻石碑,为平泉八景之一。过去周围居民均饮用此泉。康熙十六年,康熙北巡路过这里,见泉水由平地翻涌而出,甚是壮观,随口赞曰“圣地平泉”,皇帝的一句话,竟使“平泉”成了后来的行政建制名称。
传说内容/平泉的传说
清代之初,平泉街并不叫平泉,而是叫八沟,居民也少。就在这八沟村的中心,平地中有一个水泉子,长宽一丈,深约一尺。泉水清澈,香甜甘冽。十数个泉眼同时咕嘟咕嘟往外冒水,常年不断,冬季也不结冰,老百姓吃水,就到这里来挑。到了康乾年间,逐渐放开了关内老百姓到口外谋生的禁制,名曰“垦荒实边”,加之关里闹灾荒,山东、山西、河北等地的无业贫民纷纷到这里来谋生,逐渐安家落户。有的种地,有的经商。八沟地方人口也就逐渐增多了。乾隆年间,八沟街就达到了几百户人家。
有一年,不知从什么地方来了两个人,在水泉不远的地方开了一个铁器店,卖些犁铧锄镰等农具,以及锅勺刀铲等日用品。这两个人都长的身高体胖,一个胖得圆脸上的眼睛都眯缝着,一个胖得下巴底下拥出圆圆的重下巴。他俩整天笑呵呵的,从来没有不高兴得时候。无论见了谁,都是一样。所以人们都愿意到它俩这里买东西,加之它俩又善于经营,卖什么都赚钱,很快就发了财。后来,许多人都到八沟来做买卖。绸缎铺、米粮铺、点心铺、钱庄,五行八作,样样齐全,近代商业迅速发展起来。
就在这时出了一件怪事,这两个开铁器店的人进了不少大铁锅,放在了铺子里,但是谁买也不卖。实在要买,他就把价钱要的特别高。而有的人价钱高也偏要买。它俩怕有人买,就把每口锅的锅底都凿了几个窟窿。这回再也没人买了,人们都说,这回铁器店该倒霉了,那么多大铁锅都被砸坏了。可这两个开铁店的照旧还是整日乐呵呵的。乾隆四十八年,八沟厅改为平泉州了,平泉街越来越繁荣。可是街中心有这么个大水泉子,实在不方便,也不雅观。于是大伙商量,要募集点钱,修一修水泉,钱募集上来了,又请来了石匠、瓦匠,要把水泉挖一挖,周围再砌上石条,上边再修个亭子。工程开始了,首先得控制住泉水,可是挖完后的泉水更旺,怎么堵也堵不住。堵住这里,水从那里又冒出来,堵住那里,谁又从这里往外冒。有人提议,在泉眼上扣一口大锅,水就不往外冒了。于是,大家在泉眼塞上棉花,再用找来的大锅扣住泉眼,水就不冒了。可是水泉内没有水也不行啊,大家犯了难。这时来了一个白胡子老头,问大伙在干什么?大伙把修水泉堵泉眼的难处跟他说了。他说:“你们用露底的大锅扣住泉眼,再在上面修一座庙,这喷涌的泉水就会变成涓涓细流了。”老头说完就走了。露底的大锅上哪找去呢,有人就想起了铁器店的那些露底大锅,于是大家就把铁器店的十几口露底大锅全买来了,刚好扣住了十几处泉眼。果然,泉水充满了锅后又从锅底的孔洞流出来,水就小得多了。铁器店的两个掌柜到这里一看,便都哈哈大笑起来,笑得前仰后合,总也止不住,笑着笑着,两个人都晕倒了,大伙急忙把他俩抬回店里,但他俩笑眯眯的,闭着双眼,再也没有醒来,都笑死了。
人们将它俩埋葬以后,就在盖着露底大锅的泉眼上,砌上石头,形成一个方形水泉,在上面修了一座孔庙,泉水从庙下的石缝中溢出来,又再四周围上石栏,盖上亭子,一座美丽清新的水泉出现在平泉的街道上。既方便了取水,又方便了行人。以后“平泉”又经过几次翻修改建,变成了现在的样子。后来人们传说,平泉街商业发达,街心出了水泉,是因为和和二仙在这里开铁器店造成的。
6.怀来南水泉历史
怀来地处河北省西北部,张家口市东南部,东邻首都,西接晋蒙,县城沙城距北京德胜门105公里,是张家口市对外开放的窗口。全县辖11镇6乡,279个行政村,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人口35.6万人,总面积1801平方公里,其中,山区、丘陵区占67%,河川区占33%,耕地面积48万亩。怀来历史上是炎黄之战、黄蚩之战的古战场。舜设十二州,怀来属冀州;春秋战国时期,怀来属燕国上谷郡;秦分三十六郡,怀来属上谷郡郡治所在地沮阳县,文字改革家王次仲即上谷郡人;隋代怀来属涿郡怀戎县;辽代开始称怀来县。境内有战国时期的燕长城,明代“庙港长城”,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迄今保存规模最大、功能最全、保存最完整的鸡鸣驿古城,北魏时期的天皇山石窟,纪念“土木之变”阵亡将士的显忠词,董存瑞烈士纪念馆,新保安战役遗址,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库官厅水库。怀来是中国葡萄之乡和中国葡萄酒之乡,全国林果百强县,省级双环菜篮子基地县,首都重要水源地,首都护城河工程重点县,国家园林县城。
近年来,怀来围绕建设京畿科学发展强县的总目标,紧紧抓住邻京优势和推进绿色发展这条主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力促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14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24.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0.6亿元,全部财政收入完成16.4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1.7亿元,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09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027元。
7.翁牛特旗历史文化
兴隆洼文化:是中国北方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7500—8000年,它以大型聚落建筑、最早玉器使用、出现居室墓以及独特的陶器等令后人叹为观止。
在翁牛特旗头分地二道杖房、三道杖房、四道杖房村、头段地北湾子村、广德公镇大洼子村和梧桐花镇山嘴子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陶器多为夹砂灰陶或灰褐陶敞口筒形罐或敛口罐,还有少量泥质红陶高领罐、钵等。石器有斧、磨棒和饼形器等。
纹饰为之字纹和压印复合纹。石器有斧、磨棒、耜、石核、锄形器及铲器等,遗址保存较好,属典型的距今七千多年的兴隆洼文化遗存。
赵宝沟文化:头分地黄花梁、山嘴子七分地村、解放营辛家营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有夹砂灰褐陶压印的几何纹敛口筒形罐,圈足圆腹钵,圈足钵和少量彩陶,一般为细泥红陶黑彩,色泽浓艳,花纹多云钩纹,器型多为罐与钵,其他陶器分夹砂红陶和夹砂褐陶两种,纹饰以之字纹为主,还有少量几何纹、网格纹,席纹(器底部),石器有柳叶形石耜、斧、石锄、石磨盘、磨棒、饼形器等,属新石器时代赵宝沟文化时期遗址和聚落址。 红山文化: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古文化,红山文化是以赤峰红山命名的一种文化类型、红山文化距今约5500余年,当时的先民从事着以原始农业为主,兼有游牧、渔业、狩猎的多种经济活动。
形似烟叶状的石耜是北方特有的农业生产工具,后来演变为铁制的犁铧。在多种类型的陶器中,红衣黑彩的“彩陶”器最有代表性,也最引人注目。
烧制的彩陶花纹,有斜线纹、半圆形纹、三角形纹、水涡形纹等,看似简单,但却古朴、自然。经过几十年考察发现,红山文化的分布范围,以西拉沐沦河、老哈河为中心,西起张家口,东达辽河中游,北至大兴安岭,南通大凌河谷,其分布中心,主要集中在赤峰、朝阳、承德地区,即老哈河、大小凌河流域的广阔地域,都密集地分布着红山文化遗址。
代表红山文化的大量精美玉器的出土,向世人展现史前时期北方西辽河流域灿烂文化。 玉龙,1971年在翁旗朝格温都赛沁塔拉嘎查红山文化遗址出土。
玉龙为墨绿色,长26厘米,体卷曲呈“C”字形。整体由一块玉料圆雕而成。
通体琢磨,光洁圆润,长鬣高扬,显得极有生气。赛沁塔拉出土的玉龙,被考古界誉为“中华第一龙”,说明地处两河流域(西拉沐沦河与老哈河)的翁牛特旗是中国尚玉文化和崇龙传统的发端地。
在五分地、桥头、头分地、梧桐花、乌敦套海、巴嘎塔拉、朝格温都、杜家地等地发现的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墓葬群中,采集的标本有饰之字纹、划纹和席纹的夹砂灰陶筒形罐、斜口罐、双耳敞口罐、大口深腹罐、高领罐,泥质红陶黑彩罐、折腹钵等。石器有铲、斧、半圆形石刀、钻孔蚌饰、石耜、石磨盘、磨棒及石核、饼形器和细石器等,属典型的红山文化遗址和红山文化时期的村落遗址。
1974年在翁旗玉田皋的发现双耳红陶罐,小口、长腹、双耳、小底,器外壁饰“之”字纹、是典型的红山文化器物。这些发现,充分证明在五、六千年以前,翁旗境内已有较为发达的原始农耕活动。
这些种陶器和石器在翁旗文物馆均有收藏。 小河沿文化:1977年翁牛特旗大南沟村发现。
距今4500年,属新石器时代晚期。大南沟发现的近80余座古墓葬,分三个区有规则地整齐排列。
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生产男女分工明确,社会已出现了贫富不均的现象,并已有了原始刻划文字符号或祭文。在翁旗五分地镇大窝铺南水泉村南梁岗上,采集的标本有夹砂褐陶压印细绳纹筒形罐、夹砂灰陶压印几何纹筒形罐、夹砂灰陶交叉斜线纹罐,石器有钻孔饼形器、骨锥等,也属于新石器时代小河沿文化时期的村落遗址。
8.河南省灵宝市西闫乡杨家漕村的历史
辖39个村委会:常阎村、西邱村、东邱村、水泉城村、大阎村、破胡村、西上村、东上村、梨湾村、肖家湾村、东古驿村、西古驿村、谭建庄村、白家崤村、西北营村、张家城村、呼沱营村、大字营村、东吕店村、祝家营村、西吕店村、杨家湾村、西阎村、
河南省,灵宝市,闫乡新村
辖39个村委会:常阎村、西邱村、东邱村、水泉城村、大阎村、破胡村、西上村、东上村、梨湾村、肖家湾村、东古驿村、西古驿村、谭建庄村、白家崤村、西北营村、张家城村、呼沱营村、大字营村、东吕店村、祝家营村、西吕店村、杨家湾村、西阎村、
9.灵宝市历史简介
灵宝地处黄河中游,属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位居豫秦晋三省交界的枢纽地带。境内的函谷关形成一道天然屏障,是古代通洛阳、达长安、连京都、接帝畿的要冲,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早在约17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在灵宝点燃了人类文明的圣火,繁衍生息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特别是近五六千年间,灵宝这一地域,已出现了灿烂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留下了三皇五帝众多的历史传说。
灵宝虞夏时属豫州,商为桃林,周名桃林塞,置函谷关。春秋初属虢,关西属秦。晋灭虢,函谷关东属晋。
秦置桃林县,属三川郡。汉元鼎三年(前114年),函谷关迁新安县,同年在函谷关故关置弘农县(以弘农涧水得名)。
西汉元鼎四年置弘农郡,领弘农、陕、渑池、新安、宜阳、陆浑、卢氏、丹水、析、商、上洛等十一县。同年在湖关地置胡县。西汉建元元年(前140年)改名湖县,属京兆尹。新莽改弘农郡为右队,领弘农县。后汉复弘农郡。建武二年(26年)划丹水、析属南阳郡。建武十五年(39年)划商、上洛属京兆尹,增湖县、华阴两县。弘农郡领弘农、陕、渑池、新安、宜阳、陆浑、卢氏、湖县、华阴9县,后改为恒农郡、恒农县。
三国时属魏,仍名恒农郡、恒农县,领县仍旧。
晋复名弘农,属司州,领弘农、陕、渑池、宜阳、湖县、华阴6县。
南北朝时期灵宝地区辖四郡:西恒农郡、朱阳郡、石城郡、阌乡郡。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弘农郡及阌乡郡,置虢州(治所在卢氏)。开皇十六年(596年)改湖城县为阌乡县,同年复置桃林县,均属河南郡。大业三年(607年),复置弘农郡,移治所于鸿胪川(虢略镇)。领弘农、长泉、卢氏、朱阳四县。义宁元年(617年)复置湖城县,仍存阌乡县,属河南郡。同年弘农郡更名凤林郡,领弘农、阌乡、湖城3县,属豫州。此时灵宝地区有弘农、朱阳、邑阳、桃林、阌乡、湖城、玉城(义宁元年置)7县。
唐武德元年(618年),凤林郡更名鼎州(以阌乡之黄帝铸鼎原名之),移治阌乡。贞观八年(634年),虢州由卢氏移治弘农,更名虢郡,废鼎州。天宝元年(742年)更名虢州,领弘农、阌乡、湖城、朱阳、玉城、卢氏6县。同年因于函谷关尹喜故宅掘得“灵符”,改桃林县为灵宝县,属陕州。五代属后唐保义军,仍名虢州,领县仍旧。
宋、辽、金仍名虢州,领虢略、朱阳、卢氏、栾川4县,属陕西路。此时省玉城入虢略,灵宝、阌乡、湖城3县属陕州。
元代至元二年(1265年)省湖城入阌乡(县治在今阌底镇)。至元三年(1266年)省灵宝入陕县。至元八年(1271年)复置灵宝属陕州。至元十年(1273年)灵宝地域有灵、阌两县,属河南路陕州。
明,灵宝、阌乡属河南府,继改属陕州。阌乡县治移至唐湖城旧址。清,灵宝、阌乡属陕州。
中华民国初年属河南省豫西道。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属河南省第十一行政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灵宝、阌乡初属陕州专区。
1952年4月,陕州专区撤销后属洛阳专区。
1954年6月,灵宝、阌乡合县,仍名灵宝县,治所在灵宝旧城。
1959年移治虢略镇。1986年2月撤销洛阳专区,三门峡市升格为地级市,灵宝县属三门峡管辖。
1993年5月,灵宝撤县设市。